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农业执法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地方生态环境创新思路
本文作者:杨通和 单位:纳雍县水利局
1.县情概况
纳雍县位于黔西北,地处云贵高原中部,是滇东高远的延续部分,地跨东经104°55′40″-105°38′04″,北纬26°30′16″-27°5′54″,东西长56公里,南北宽48公里,总面积2444平方公里。东靠大方县,东南邻织金县,南毗邻六枝特区,西与水城赫章相接、北抵毕节。全县最高海拔2476.4米,最低海拔1052米,相对高差1424.4米,土地多集中在海拔1400-1900米之间。地层为三叠系和石炭系,有部分侏罗系、二叠系及震旦系,地貌类型属中山山地地貌。全县年平均温13.7℃,≥10℃积温4062℃,低于0℃日照天数27.6天,无霜期262天。全县土地总面积2444平方公里,流失面积1530.35平方公里。
2.取得的成效
我县至1995纳入长江上游全国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县以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2.1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
通过对荒山荒坡实行封育治理,防护林、经果林体系建设,梯田配套水系建设以及推广液化气、沼气池、节柴灶的使用等生态修复工程设施,收到了良好的生态修复效果。不仅减轻了自然灾害对塘库堰等水利设施的淤积,有效地保护了水土资源,而且明显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项目区正呈现出一幅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美好景象。
市质监部门全年工作要点
年全市质量技术监督工作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省局工作要点,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生态型强市名城,按照“争先进位年”活动要求和“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工作方针,坚持“全面履行职责到位、着力服务经济发展、有效提升质监水平”,坚持“抓好班子、抓好队伍、抓好规范、抓好服务、抓好发展”,团结一心,求真务实,扎实工作,严格管理,稳中求进,开拓创新,进一步巩固质监整体成果,全面提升质监工作水平,为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再做新贡献。按照这一思路,年全市质量技术监督工作要把握以下要点。
一、大力提升质量工作水平
1.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制定《质量发展纲要》宣贯学习方案,编制宣贯材料,分行业、分地区、分层次开展宣贯工作。研究提出我市实施《质量发展纲要》质量建设规划,明确各级各部门、企业、社会组织落实《质量发展纲要》承担的任务。制定落实《质量发展纲要》考核方案和考核细则,抓好落实《质量发展纲要》情况的监督检查工作,保障《质量发展纲要》深入宣贯实施。
2.加强质量宏观管理。完善质量状况分析制度,及时行业、产业质量状况分析报告,为各级党委、政府提供决策依据。进一步完善大质量工作机制,积极争取政府关注,加强条块合作,力争质量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和评价考核体系,细化分解质量兴市工作目标,推进各级政府落实领导责任、各有关部门落实监管责任。精心组织好“质量月”、“计量日”、“标准化日”、“食品安全周”、“安全生产月”等集中宣传活动,做好质量舆论引导,不断提高全民质量意识。
3.抓好品牌创建和带动。继续做好市长质量奖组织发动和申报评价工作,提高政府关注度、企业积极性和社会认知度。进一步推进省长质量奖、名牌产品、服务名牌企业和省优质产品生产基地及龙头企业的培育创建工作,紧贴全市和各辖区重点产业、优势企业制定培育计划,强化帮扶措施,争创名牌产品8个、省服务名牌企业2家,培育1家企业申报省长质量奖、2个集群产业申报省优质产品生产基地。做好省长质量奖、市长质量奖和名牌企业的宣传、推介、观摩等活动,不断扩大影响力,引导更多企业追求卓越绩效,发挥好名牌的带动促进作用。
4.强化产品质量监督。认真组织好产品质量定期监督检查,确保重点产品定检覆盖率、实施率达到100%。严格依法施检、抽检分离和“盲样”处理,选择部分产品实行全市统一定检,加强定检过程监管,确保检验数据真实反映产品质量状况。加强行政许可后续监管,认真做好建档、年审、巡查、回访等工作,辖区内工业产品获证企业年审率达到100%,并组织专家组按不低于10%的比例进行现场抽查。组织开展安检机构监督检查活动,规范安检机构的检验行为。注重证后监管和监督检查工作联动,提高动态监管有效性,督促获证企业和安检机构做好证后生产、检验条件的保持。分步实施工业产品质量安全分类监管。对不能持续满足准入条件、不能保证产品质量安全和抽查不合格的获证企业,严格实施预警和退出。
5.严格实施生产许可。严格行政许可受理、审批、发证三分离,严格落实行政许可监督机制,认真执行行政审批责任制度,完善行政审批过程监控,确保行政许可依法实施、按规范运转。严格按照细则要求审查申请材料,实行重大许可事项集体审议。认真实施企业现场实地查看和验证,严格落实申请生产许可证企业现场核查整改细则规定。加大对行政许可相关人员业务知识培训,建立观察员工作档案,加强对观察员工作的管理考核,提高观察员能力素质,切实保证行政许可工作质量。
市政办气象事业发展规划
一、前言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气象事业对国家安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作用,对可持续性发展具有深远的前瞻性作用。随着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气象工作的作用日益突出,全社会对气象服务的期望和要求也越来越高。气象事业发展水平的高低是代表当地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气象工作,逐步实现市气象事业的跨越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和《省气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立足实际,进一步推进市气象事业的发展,适应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服务“三农”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科学编制和实施好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十一五”规划完成情况
“十一五”期间,在省气象局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市直各部门的协同配合下,出色的完成了“十一五”规划,部分领域取得创新性、开拓性的发展。
(一)公共气象服务
“十一五”期间,对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的决策气象服务、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处置、重大工程和重大社会活动等气象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公众的生产、生活等方面的气象服务产品进一步丰富,建立了涵盖公路、交通、盐业、农业及海洋经济产业的专项和专业化气象服务机制。为进一步提升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积极推进气象服务信息进村、入户工作的开展。年至年间,组建了乡镇、办事处以及到村级的气象信息员队伍,全市气象信息员总数达4500余人,并充分利用市、县气象局的决策气象预警信息短信服务平台,免费向各级气象信息员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扩大气象服务信息覆盖面,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率达到85%。
积极拓展12121声讯电话和手机短信气象信息服务,12121声讯电话已从“十一五”初期的60路扩展到目前的360路,部均拨打率达到2.5%,手机短信用户覆盖率为8.9%。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市、县电视天气预报,建成电视天气预报虚拟演播室,并承担市代县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制作,常规气象服务信息公众覆盖率达90%以上,气象服务公众满意率达88%。与农业、林业、海洋渔业和畜牧等部门联合移动通讯公司推出了市农村信息化平台,使气象信息能够迅速、便捷地传送到农村移动用户手中;先后完成了7个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试点,开展气象信息转发、宣传等工作。通过上述多种气象信息与传播渠道,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气象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基本实现了公共气象服务信息“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
以奖代补政策性农业保险领域思考
摘要:
自2004年我国实行政策性农业保险以来,财政补贴在促进农业保险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积极效果。然而,从补贴资金的效率看,现行农业保险补贴政策仍有改进空间。“以奖代补”支持开展农产品保险政策,有利于提高经营激励效果、促进保险公司有效竞争,进而提高农业保险市场整体发展水平,更好地发挥补贴资金的激励作用和使用效果。
关键词:
以奖代补;农业保险;补贴
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自2004年实施以来,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地区主导试点阶段(2004~2006年)、中央主导试点阶段(2007~2009年)、加快发展阶段(2010~2012年)和健全完善阶段(2013年至今),从政策执行效果看,财政补贴政策对促进农业保险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积极效果。但现行的补贴政策仍存在一些弊端。如,保险公司创新活动受补贴政策影响较大,保险公司更倾向经营有补贴的险种,对非补贴险种的研发不够,导致保险产品不能满足农户需求;[1]补贴过于平均、激励不足,不利于保险公司间的竞争;补贴资金涉及政府层级过多,资金发放滞后,使用效率不高,[2]等等。“以奖代补”支持开展农产品保险政策,有利于打破“平均主义”、提高经营激励、转变政府职能、促进保险公司有效竞争、提升保险公司研发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农业保险市场整体发展水平,增强农业经营主体抵御风险和恢复生产的能力。
一、“以奖代补”政策的实施机理及面临的问题
(一)“以奖代补”政策实施机理及作用
自然保护区社区管理对策研究
摘要:
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大,范围广,社区居民多,居民对资源的依赖性极强,使得保护区资源保护与社区之间的冲突也十分明显。如何正确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社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保护区与社区经济和谐发展,是自然保护区面临的严峻挑战。通过对祁连山保护区的社区调查,提出了当前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在社区管理中所面临的问题,并针对保护区管理特点结合当地实际,提出了促进生态保护和社区经济共同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不稳定耕地;利用对策
自然保护区和周遍社区是相依相符,不可分离的,而生态保护和社区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却始终困扰着保护区管理部门和社区居民,如何处理好这对矛盾,对于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现状的调查分析,提出了促进自然保护区和社区经济共同发展的具体管理对策,为大型自然保护区社区管理提供参考。
1自然保护区概况
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二批森林和野生动物保护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地处青藏、内蒙古、黄土三大高原交汇地带的祁连山北麓,东邻永登县,西接肃北县,南靠青海省,北临河西走廊,地理位置为东经97°25′~103°46′,北纬36°43′~39°36′。地跨张掖、金昌、武威3市的肃南、民乐、甘州、山丹、永昌、凉州、古浪、天祝8县(区),东西长600km,南北宽50~120km,总面积265.3万hm2,是全国大型自然保护区之一。区内森林资源丰富,主要分布有西北特有的树种-青海云杉,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林,是保护区的重点保护对象。区内栖息着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据调查野生脊椎动物共有28目63科286种[1],分布有雪豹、马麝、藏野驴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4种,甘肃马鹿、蓝马鸡、猞猁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9种;保护区还是我国雉鸡类集中分布地区之一,据调查有11种。特有昆虫分布有20种,其中祁连山高山绢蝶为世界珍稀种。此外,保护区内分布有焉支山4A级旅游景区、马蹄寺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天祝三峡国家级森林公园、“七一”冰川等优美的生态景观和悠久的人文景观,为开展生态旅游创造了有利条件。
环境绩效审计问题研究
一、环境绩效审计的研究现状
1、国外环境绩效审计的发展现状
环境绩效审计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及加拿大出现,20世纪80年代后扩展到欧洲乃至世界各国。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了“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制定了ISO14000标准。加拿大环境审计师协会(CEAA)和加拿大标准协会(CSA)撰写了《环境审计的原理和实践》一书。1995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第十五届大会———开罗会议,制定了有关环境审计定义的框架。1999年,世界审计组织环境审计工作小组制定了《有关环境效益审计指南》,至此,环境绩效审计开始走向规范化道路。2001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所属的环境审计工作小组向各成员国印发了《从环境视角进行审计活动的指南》,重点阐述了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
2、国内环境绩效审计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环境绩效审计理论研究上的一个里程碑,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葛家澍教授在《会计研究》(1992年第5期)上发表的《九十年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绿色会计理论》一文,该论文在我国会计理论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关于环境绩效审计的含义,杨智慧(2009)认为环境绩效审计是由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民间审计机构实施的,对被审计单位及审计项目的履行情况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跟踪及综合分析,并按一定的评价标准评定其环境管理责任的现状和潜力,提出环境绩效管理的建议,促进其改善环境管理、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的一种审计控制活动。明确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是开展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前提,基于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所属的环境审计工作小组(WGEA)对环境绩效审计内容的倡导和我国目前开展的一些环境绩效审计业务,马秀萍(2010)、王素梅(2014)等认为: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除了应围绕绩效审计的三要素,即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以外,还应加上环境性这个因素。综合以上四个要素,我们认为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第一,对被审计单位环境政策的执行情况的审计;第二,对被审计单位的环境项目效益进行的审计;第三,对被审计单位其他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审计;第四,对被审计单位环境管理系统的审计。因此,环境绩效审计是审计主体依法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系统以及在经济活动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和环境责任,以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环境性为标准,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以实现对责任主体受托责任履行过程控制的一种管理活动。在实务研究方面,审计署自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了环境资源审计的探索,主要围绕各类环保资金和项目展开;1998年,审计署设立了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司,标志着我国资源环境审计新阶段的开始;审计署在《2003至2007年五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地尝试开展环境审计,并把效益审计作为未来的重大任务之一,这是我国环境审计同世界接轨的充分体现;在《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将资源环境审计列为六大审计类型之一。总的来说,理论研究、实务开展上皆有发展,但是距离国外的研究及发展模式还有一定差距。
二、我国企业开展环境绩效审计面临的问题
1、环境绩效审计缺乏理论指导,企业环境管理系统尚不完善
富硒农业产业化发展探析
【摘要】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硒均属于一类必须的微量元素。现阶段,全球存在几十个严重缺硒的国家及区域,对于我国而言,缺硒区域的占据比例达到了73%。所以,科学运用天然的富硒资源,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变得十分关键。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富硒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状况,提出了富硒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效策略,从而有效提升富硒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总体水平。
【关键词】富硒农业;产业化;发展策略
一般来说,富硒农业属于一种特色型农业类别,借助地区所具有的丰富自然资源,能够进行富硒农产品的生产和运营管理。比如,在我国的广西地区,富硒土壤资源十分充足,面积大约为2.13万多平方公里,已经发展成为全国范围内面积最多的富硒土壤区。由于硒元素的含量适中,相关条件资源充足,当地很早便开始栽种天然富硒农产品。借助此项优势,使得当地加大了对富硒农产品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力度,凸显出特色农业,加快了富硒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速度,使广大农民的经济收入不断增加,对生态农业的发展非常有益。鉴于此,系统思考和分析富硒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效策略显得尤为必要,拥有一定的研究意义与实践价值。
1当前我国富硒农业产业化发展状况分析
1.1塑造富硒品牌,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
结合现阶段我国富硒农产品的开发情况来看,包含了富硒五谷、香米、茶叶、水果、灵芝以及食用菌[1]等不同类型的富硒产品。在这当中,诞生了永福香品牌的富硒大米、罗汉果等,并且获得了中国名优硒产品的荣誉称号。依靠凸显出硒元素的优势之后,使营销途径得以扩大,提高了经济收益。笔者经过查阅相关研究论著与文献以后,从中可知,在2016-2019年的时候,黑龙江地区富硒农产品的总产量为4万多吨,共计产值是6.5亿元,使广大农户获得了更多的经济收入[2]。
1.2更多企业参与其中,增加了开发的范围
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分析
第一章 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形势
“十三五”时期,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把总书记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大地上这条主线,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系列部署要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进一步筑牢,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设成效显著。“十四五”时期是我市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重要机遇期,必须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作出“上游贡献”,切实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第一节 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主要负责同志率先垂范,共同担任市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领导小组组长、市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市总河长、市总林长,分别担任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总指挥、副总指挥,多次主持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生态文明建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等重点工作。全市各级各部门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发生根本性转变,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的自觉性、主动性显著增强,“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大环保格局逐步形成。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出台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文件,推动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等制度,在全国率先完成环保机构垂直管理体制改革、率先发布“三线一单”成果、率先实现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等全国试点。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成为大地主旋律。
生态保护修复全面加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进“治水、育林、禁渔、防灾、护文”,多为自然“种绿”、多为生态“留白”。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监督检查专项行动。大力开展国土绿化提升行动,推进中心城区“两江四岸”“清水绿岸”“四山”生态治理,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2.5%、较2015年提高7.1个百分点,湿地生态功能得到提升,生态系统质量明显提升。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广阳岛片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建设,精心打造“长江风景眼、生态岛”。璧山区、北碚区、渝北区、黔江区、武隆区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武隆区、广阳岛入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进一步筑牢,“山水之城·美丽之地”颜值更高、气质更佳。
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聚焦“水里”“山上”“天上”“地里”,持续深化“建”“治”“管”“改”,深入实施“碧水、蓝天、绿地、田园、宁静”五大环保行动,以碧水保卫战、蓝天保卫战、净土保卫战以及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水源地保护、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长江保护修复、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等标志性战役为重点,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较2015年分别下降22.4%、18.3%、8.3%、7.4%。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33天、较2015年增加41天,PM2.5(细颗粒物)年均浓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35微克/立方米),蓝天白云成为常态。长江干流段水质为优,42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守护好一江碧水向东流。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土壤、声、辐射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全市未发生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
绿色发展取得新成效。运用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措施驱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全面完成30万千瓦及以上煤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化解船舶过剩产能2万载重吨,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重点行业落后产能已全部淘汰。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提高至19.1%、25%。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建成绿色工厂115家、绿色园区10个,其中国家级绿色工厂35家、国家级绿色园区3个,园区工业集中度达到84%。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开展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五年累计下降19.4%,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五年累计下降21.88%,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19.3%,页岩气产量累计超过310亿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