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农业营销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客户需求中休闲农业网络营销论文
一、郑州市休闲农业网络营销可行性分析
(一)网络营销与农业经济实力
郑州市位于中原腹地,是河南省省会,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温暖,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主产区之一。全市地形从低山逐渐向丘陵、平原过渡,再加上黄河干流横贯郑州北部,这为郑州市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郑州市二七区的樱桃,新郑市的大枣、荥阳市的柿子以及中牟县的西瓜、花生等全国驰名特产,再加上郑州位于全国三大经济增长区域—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中间位置,四通八达的陆路交通运输系统进一步促进了郑州农业经济的发展。休闲农业作为近年郑州市主打的农业经济形式之一,在政府牵头以及地方企业的努力下已经初具规模,但是从休闲农业的营销方式上来看,由于发展休闲农业的主体基本上都是小型的企业或者是家庭式的小企业,这些企业往往缺少足够的人力和物力进行市场营销,这就使得郑州休闲农业的品牌不够响亮,没有真正将其影响力辐射开来。而网络营销模式与传统营销模式相比,具有投资小、回报快等特点,这无疑为休闲农业发展打开了一扇门,因此,网络营销在郑州市休闲农业推广方面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二)网络营销与目标客户
郑州市交通网络发达,出行条件便利。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城市人群在工作之余带上亲戚朋友到田间享受休闲农业带来的舒适与放松。郑州市休闲农业当前主要客户是郑州市以及郑州周边大城市的居民。由于距离较近,城市居民可以利用周末参加休闲农业活动,放松身心,亲近自然。从以往调查数据来看,城市的白领比较青睐休闲农业,这一年轻群体工作压力较大,整天都面对着高楼大厦,因此他们对于田园式旅游有着很强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其次是学生群体也比较喜欢休闲农业,但是由于学生群体缺少固定的收入来源,因此选择的都是较为低端的自助型的休闲农业形式。因此,在进行网络营销设计的时候,既要保持对于郑州市区客源的吸引力,又要不断开拓周边省份相邻城市的市场。根据消费群体的市场细分匹配度,开展不同的网络营销模式,提升郑州市休闲农业的品牌影响力。
(三)网络营销与客户需求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无论是旅游还是外出办事,都会通过网络查询出行路线,在网上预订机票、车票、酒店等相关事宜。网络信息使人们能够详细地了解自己外出的所有信息,进而可以优化自己的出行方案。因此,在休闲农业网络营销中,将郑州休闲农业企业的所有信息在网络上进行公布,消费者可以很容易地了解相关的信息,进而选择自己的旅游方式。休闲农业的业务涉及到多方面,包括餐饮住宿、旅游观光、农业体验等活动,而通过网络营销的方式,详细地介绍各项业务,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行组合服务类型,满足不同顾客群的需求,提升郑州休闲农业品牌的吸引力。
农业期刊广告经营方法
广告对于期刊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期刊发展的关键要素,农业期刊的广告营销具有特殊性[1]。农业科技的传播和应用在农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经济市场条件下,更需要准确的先进的科技信息技术指导农业改革,大众传媒已加入这个大环境,对农业增产增收起到较好的作用。学术期刊与其链接的学者、学术信息、成果评价者、受众构成了整个学术信息传播过程的主要环节,在整个学术信息传播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2]。农业期刊在农业信息技术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不仅体现在期刊的文章上,新技术、新品种和新工具等都可以广告的形式针对性发表在农业类期刊上,是农业传播的另一种形式。笔者从农业广告期刊经营现状、新媒体时代农业期刊广告优势和经营策略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日后农业期刊广告的发展提供参考。
1农业期刊广告经营现状
从市场份额来看,我国的广告媒体目前主要有电视、报纸、电台和期刊。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资源过剩是不争的事实,找寻新契机,寻求新服务才是出路[3]。期刊是传播广告的主要媒体之一,其对广告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同时,广告也是期刊发展的经济支柱。科技期刊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让部分期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要想在实现自负盈亏的同时保证办刊质量,广告经营起着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有经费才能将纸媒与新媒体接轨,才能更好地传播。新媒体行业的发展愈加强势,相应的传统媒体也遭受空前的危机。科技期刊主要是刊登专业性论文,受众面窄,广告阅读相对较少。目前,阅读农业类期刊的读者较少,广告传播力度小,农业期刊相对于医学等行业期刊的广告更少,甚至个别期刊无广告,不足以独立支撑期刊的发展运行。农业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变革,这一过程产生的新技术、新工具和新品种需要传播,但如今的农业期刊并未完全抓住这一机遇。农业期刊也开始尝试新媒体,多数农业期刊已有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内容,但并利用这些新技术开展广告业务的为数不多,导致农业广告流失至其他媒体。
2新媒体时代农业期刊广告优势
2.1可信度高
农业期刊是传播农业科技信息技术的载体,主要传播农业科学技术,刊载以论文为主,期刊严谨正规,周期固定,读者、编者均为与农业相关的知识分子,值得广告商信赖;农业期刊刊载的广告一般与农业相关,有专业的农业知识储备较多的高级知识分子对其广告进行审核,对于广告的合法性和真实性有甄别能力,值得读者信赖。
2.2针对性强
蚕桑主题观光农业发展制约因素及策略
摘要:蚕桑产业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蚕桑产业也在不断转型发展。如何将蚕桑产业与现代观光农业进行深入有机融合,开发延伸其潜藏的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和文化优势成为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近年来,观光农业以其生态、健康、绿色、休闲等特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注意力,各地的观光农业园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发展规模和水平也越来越高。建设发展过程中,各地的观光农业园区也遇到了诸多新问题,主要表现在科学规划、经营管理、整体竞争力和吸引力等方面。文章根据我国蚕桑主题观光农业发展的特色和现状,提出高品味、高质量建设的相关策略和建议,以促进蚕桑主题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蚕桑产业;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1蚕桑观光农业的涵义、功能及现状
1.1蚕桑主题观光农业的涵义
观光农业主要是指利用城市周边的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乡村民俗风情等条件,通过合理规划、设计、施工,建立具有农业生产、生态、生活于一体的农业区域[1]。蚕桑主题观光农业是指在现有的蚕桑产业资源基础上,深入挖掘整个蚕桑产业链的历史文化价值、科普价值、实用价值,通过将蚕桑产品的生产与旅游观光深度融合与科学规划设计,使游客切身体验农耕文化、自然风光和精美产品的同时,感受蚕桑辉煌历史文化的魅力,得到身心的放松、体验和享受。
1.2蚕桑主题观光农业的功能
第一,蚕桑主题观光农业最基础的功能就是农业生产功能,与传统农业一样,观光农业也可以为人们提供各种农副产品,如桑叶(芽)、桑果、桑枝、蚕蛹、丝绵等,同时蚕桑观光农业更重视种养殖过程中的生态性和绿色性,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环保和健康的农产品。第二,蚕桑主题观光农业的主要功能就是休闲旅游功能,通过开发各种蚕桑产业资源,可以为游客提供各种农事体验项目,如亲手摘桑养蚕、采摘新鲜桑果、品尝特色蚕桑菜肴等,这些项目都有助于让人们沉醉于农耕之乐,减轻压力。第三,发展蚕桑主题观光农业具有拉动社会经济的功能,除了可以直接带动蚕桑产业发展外,还可以间接带动交通运输、餐饮住宿、商场零售等行业的发展。第四,蚕桑主题观光农业还具有社会教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功能,为许多城市人提供了认识农业、体验农业劳动的机会,同时也为游客提供各种民俗文化项目,使得各种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2]。
科技期刊助力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路径
摘要:为推动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及快速转型升级,充分发挥科技期刊的智库功能,本文以《华中农业大学学报》《养殖与饲料》《长江蔬菜》等农业科技期刊为例,根据其不同定位,挖掘其办刊特色,探讨了科技期刊助力我国科技创新的具体路径: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加强主题策划出版,掌握尖端学术动态,快速宣传科技创新活动,更好地吸收优质稿件;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搭建产学研平台,关注行业发展的热点问题,更好地服务农业产业;发挥科普宣传作用,传播行业专业知识,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促进高科技成果的传播,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信息需求。
关键词:科技期刊;乡村振兴;农业科技创新;主题出版;产学研平台;新媒体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十四五期间,乡村振兴战略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方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如今农业发展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农药化肥过量使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堪忧,农产品成本居高不下,农村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环境与生态约束趋紧等。由于农业产业质量效益竞争力不强,加之各国对“农业技术芯片”保护和贸易争端日益加剧,这些问题都阻碍了我国农业的进一步高质量发展[1]。作为科技成果和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科技期刊的繁荣促进了我国国防、科技、建设、工业、农业等领域相关技术的快速转化和应用。农业科技期刊是科技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报道农业新成果、推广农业新技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任[2]。为积极融入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本文选取湖北省内3本不同类型的农业科技期刊《华中农业大学学报》《养殖与饲料》《长江蔬菜》,根据其不同定位,挖掘其办刊特色,探讨了科技期刊服务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具体路径,为推动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及快速转型升级,充分发挥和提升科技期刊的智库功能提供参考。
1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加强主题策划出版
科技创新的目的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加快科技成果落地。科技期刊的作用是紧跟学术前沿,及时、准确地反映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3],通过刊发相关领域最新科研成果、方法、理论的文章,可以感知科技创新领域的最新信息,从而为科技创新活动的决策部门、为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和落实环节、为科技创新成果的展示应用提供参考[4]。对于学术期刊来讲,在争创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中,应特别重视科技创新活动在刊物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可通过挖掘自身特色,扩大期刊品牌影响力,加强主题策划工作,争取高影响力作者及高水平稿件,促进期刊高质量发展。《华中农业大学学报》(以下简称学报)属于学术期刊,聚焦于综合性农业科学领域研究。学报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围绕国家重大研究方向和区域发展需求进行选题策划,及时报道了校内外的各项重大科研成果,为这些成果的传播、成果转化等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比如,铸就华中农业大学“六个一”品牌的6个院士将本人从事科研的首篇论文和团队的主要研究成果都首发在学报上。学报报道的“湖北光周期敏感核不育水稻”“湖北白猪研究”“根瘤菌类菌体繁殖能力”“波利马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等成果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极大关注。为了更好地服务农业绿色发展和科技创新,2021年学报加强了主题出版工作,在选题策划、栏目创新、专家约稿、特色封面设计、优先出版、新媒体传播等方面不断突破,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依托本校优势学科资源,积极关注农业的科研动态,追踪重点项目的进程,走访国家重点实验室,同领军学术人才保沟通交流,快速发表本领域前沿学术成果,在农业绿色生产、种质资源开发、粮食安全、科学施肥、生态保护、环境治理、食品安全等领域进行相关专题策划,邀约高质量论文。开辟快速通道,稿件录用后优先出版,同时在微信公众号相关学术论文的宣传介绍,配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加精美插图及短视频等方式在学术社群进行大力推广,提高论文的关注度。此外,学报还为特色专题文章量身设计精美封面,并开辟版块介绍优秀创新团队。现已出版4个特色专题栏目:柑橘产业研究、油菜产业研究、长江经济带绿色农业和马铃薯产业研究,还发表了一批高水平作者的文章。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教授的《保障粮食安全促进营养健康:黑米主食化未来可期》[5]在微信公众号推送后,阅读量达2269次。搜索中国知网数据库,发现《我国柑橘产业经济研究进展》《水稻生产碳中和现状及低碳稻作技术策略》《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及区域差异分析》等[6-8],这些论文刊发不到半年时间在中国知网的下载量均超过500次,为专业读者带来了丰富翔实的学术信息,取得了较为显著的传播成效。
2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科技期刊不仅扎根学术研究,同时服务行业产业,与全产业链的上下游都联系紧密,但作为第三方平台又具有客观中立的属性,由科技期刊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是非常合适的。科技期刊通过紧跟行业热点、举办行业论坛和展会、开展产品评选及组织技术考察团等活动助力行业交流合作,可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因此,科技期刊已成为在行业和企业中“看得见”“摸得着”“说得上”“用得上”的重要成果创新传播平台和宣传平台。由华中农业大学主办的《养殖与饲料》杂志,是我国畜牧类技术期刊。面向“三农”,传递畜禽水产和饲料科技信息,交流生产、经营管理和致富等先进经验。该刊通过媒介内容、行业活动等不同形式,将养殖及饲料领域科研院所专家、管理部门领导、农技服务人员、农民等产业链上下游的相关人群聚合起来,充分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一是面向管理部门,协助宣传国家行业政策,上传下达[9];二是面向基层农户、农场和合作社,分析市场现状并预测行业走势,为企业营销和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同时宣传优秀技术和产品,扩大企业经济效益;三是面向广大农民,提供科学健康养殖和用药指导,同时将农民的需求反馈给管理部门和企业,从而促进产业升级。武汉种猪拍卖展销会和中国规模猪场智造高端论坛是该刊成功打造的2张亮丽名片。截至2021年7月18日,种猪拍卖会已成功举办19届,主要是产品展销与种猪竞购,吸引了养猪、饲料、兽药、动保、器械等名优企业参展及相关人员到访。展销猪种包括杜洛克、长白、大白、巴克夏等。猪场智造论坛则通过组织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以及产业界的企业精英互动交流,共同探讨我国养猪业创新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致力于为养猪业发展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贡献智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技术为产学研合作平台搭建了更为广阔的舞台。2021年第三届中国规模猪场智造论坛围绕“智控非洲猪瘟,智造未来猪场,智造生猪产能,智造创新价值”主题,首次以“互联网+”举办会议,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焕春、罗锡文和姚斌)通过互联网做视频报告,众多高校知名学者和龙头企业代表纷纷就非洲猪瘟和疫情的叠加影响下的行业痛点、焦点问题做了一系列高水平的主题报告。现场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有关专家、企业家等300多人参会,该论坛线上直播访问量突破12万人次。该会议新闻分别获得新华社、湖北日报、腾讯大楚网等主流媒体的报道。
我国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研究
[摘要]文章认为,开展农业品牌战略管理,有助于提升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树立农产品的价值标示,推动我国农产品的市场化可持续发展。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受传统思想理念、传统品牌营销、市场环境等要素的制约。对此,文章提出应树立农产品品牌的品牌战略理念、结合互联网创新品牌营销策略、利用工业思维奠定农产品品牌的物质基础、发挥政府职能等建议。
[关键词]新常态;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
所谓农产品品牌,即农产品品质与经营者、产地的综合性识别标签,是农产品生产与销售企业的无形资产,更是影响企业信誉度与消费者诚信度的关键标示。农产品品牌与其他工业商品或服务品牌相比,其特征在于:第一,独特的自然属性,与人类的健康有直接关联,所以需要标准化、产业化与安全化的生产管理体系;第二,自然资源的优势,不同农产品存在着特色化的产地资源优势,彰显其产品品牌的差异性与核心竞争力;第三,原创性技术对农产品品牌价值有着较大的影响,在现代科技的影响下,农产品的品质与品牌价值,都将受科技水平的影响。新常态背景下,我国正面临着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农业产业也需要迎合时代的发展需求,迎合消费者的消费需要。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农产品外贸发展面临着激烈的国际化市场竞争,需要积极改变传统的发展理念,采用现代化的品牌战略管理模式,才更有利于推动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可持续发展。
一、新常态下我国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新常态下我国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的指导思想
作为一项具有复杂性、持久性与动态化的系统工程,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的指导思想,在于匹配和企业一致的市场理念、企业文化理念、竞争理念与营销理念等,要求企业自身以先导产业与优势产业的优势产品为主,全面带动品牌战略的发展,具体可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强调突出优势。创立与发展名牌是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的目标,需要透过战略管理提升品牌价值。所以在此背景下,必须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在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农产品市场交易额不断增加的背景下,企业要建立起长久的发展战略与目标,通过充分整合资源、优化资源配置,集中优势产业与产品群,推动产品在市场范围内的迅猛发展。第二,强调整体带动。“先谋势,后谋利”是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的重要指导思想,即企业需要透过打造名牌活动,构建严格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强化企业的竞争意识,通过全面带动营销战略发展的活动中,提高品牌的声誉度。第三,坚持不断创新。农产品的发展需经过多年的努力,品牌的建设亦是如此。纵观目前市场上的诸多知名农产品品牌,其发展历史并不长久。而想要创立长久的品牌,使品牌升级为名牌,则必须要开展持续不断的创新活动,通过创新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创新的技术保持名牌的市场吸引力。
(二)新常态下我国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的原则
农业专业期刊刊群建立初探
摘要:为促进农业科技知识传播,同时做大做强科技期刊,针对传统农业科技知识传播方式不足的问题,提出整合行业期刊资源建立农业专业期刊刊群的建议,从入群期刊筛选、期刊网站构建及运营角度进行初步探讨。农业专业期刊刊群具有行业知识全面、可持续更新、免费共享、流量平台化的优势,在创新农业科技知识传播方式的基础上,通过广告运营实现期刊刊群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科技知识;传播方式;专业期刊刊群;科技期刊;广告经营
0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科技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越来越重要,而传播方式对于科技应用的推动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科技的进步,传播媒介由20世纪的纸质媒介为主,逐渐发展到21世纪初的互联网传播,目前向以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为主的新媒体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1]。农业生产事关国家战略安全和农村稳定,近几年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农业生产逐步由以小农为主的经营模式逐步转变为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模式,向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转变,原有的农业推广体系已不适合新的发展需要,农业科技传播方式也需随之变革和逐步完善[2-4]。有研究表明,80%以上的科研成果发表在科技期刊上,科技期刊是农业科技知识的重要载体[2]。目前国内科技期刊主要是由编辑部运营,发行主要以纸质书籍为主,而纸质书籍发行量呈不断下滑的趋势。尽管业界同仁对期刊数据化、网络化趋势达成共识,但由于专业人才、经费缺乏,信息化建设举步维艰。2018年笔者统计了全国省级农科院主办的14家农业技术类期刊,4家期刊拥有独立网站,而能提供全文下载的只有1家[5]。同时由于期刊刊发的文章数量有限,读者很难在一种期刊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订阅多种期刊则成本过高。因此各自为战的单个期刊成为知识的孤岛[6-7],逐渐被读者遗忘,这种局面也严重限制了农业科技知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必须充分挖掘期刊的自身资源,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创新农业科技知识传播方式。随着期刊数字化、网络化发展,期刊集群成为发展方向,通过规模化经营、集团化运作,优化配置并挖掘期刊资源,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提高办刊效益[8-11]。目前国内的期刊刊群以主办或者主管单位成立为主,如各大学的期刊刊群;或者以学科专业内容成立的期刊刊群,如中华医学会医学出版集群、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学期刊网[12-17]。从国内外发展经验分析,以学科专业内容成立的期刊刊群是未来发展的方向[18-19]。研究表明,国内专业期刊刊群数量较少,组织松散,以建立网站平台为主,协同性不够,只是为了聚集而建立,尚不能从市场需求的角度运营期刊刊群,专业期刊刊群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8]。笔者分析了传统农业科技传播方式的不足,挖掘农业科技期刊自身资源,从刊群的构建和市场运营的角度探讨农业专业期刊刊群的经营管理,在促进农业科技知识传播的同时做大做强科技期刊。
1农业科技知识传播途径及不足
1.1农业科技图书。农业科技图书一般是由行业内的专家精心撰写、出版社编辑严格把关出版的书籍,承载的科技知识详实且系统化,但再版更新慢,甚至出版后不再更新,传播范围有限且成本高。在互联网兴起之前,农业科技图书是农业科技传播的主要途径,一般是由权威专家执笔,系统、详实、科学地总结农业种养知识,可以适应当时农业生产相对稳定、单一化的特点,一个作物品种可以在某个地方种植多年,栽培技术并无太大的变化,科技图书更新慢的缺点不是明显的问题[20-21]。但21世纪的现代农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如新品种更新的加速、智能化等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各地农业种植结构的快速变化,有些是颠覆性的变化,有些是快速迭代,纸质图书更新慢的缺点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再加上图书以文字描述为主,不如音频、视频更易接受。因此科技图书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处于被逐步边缘化的地位。
1.2农业科技网站。进入21世纪,随着计算机及互联网的普及,各种农业科技网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包括各种专业和行业网站以及各地的农业信息网[22-23]。知识的网络化传播具有便利性和共享性,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只要有网络可以随时随地找到想要的信息。但各类农业科技网站的农业科技信息过于简单,而且信息来源不够科学正规,大多农业科技网站只是科技知识的“量贩”,并不生产科技知识,只是收集、整理并简单加工后提供给“顾客”,科学性、严谨性不够。更严重的问题是转载的信息大多没有得到授权,版权问题是其发展壮大无法逾越的红线。
农业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创新探析
【摘要】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已在我国广泛运用,电子商务成为最主要的一种运作模式。但是基于价值链视域下的电子商务发展模式仍旧有所欠缺。基于此,论文主要分析了农业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探讨了电子商务对农业企业价值链的影响,并研究了价值链视域下农业企业电子商务模式发展的策略,从而有效地促进农业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仅供同行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价值链视域;农业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创新
1引言
当前阶段,世界范围内互联经济发展迅速,我国在这样的时展背景下也在积极响应跟进。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借助互联网技术发展电子商务,对于提升生产价值有重要意义。将其发展模式导入农业企业的价值链体系中,对于其经营环节价值的创造具有关键的作用。因此,对现阶段其电子商务发展的模式创新势在必行。
2农业企业电子商务的实际情况
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电子商务的涌现,使得企业得到了全新的发展。国内是在20世纪90年代,将电子商务与农业企业联系在一起的。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农业企业的电子商务体系已经发展得有些规模,电子商务平台,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过程,融合了农户个体、农业合作社、大型企业的农业生产资源。农户个体和生产合作社提供的是土地、人力资源,大型企业提供电商销售渠道,也可提供一定的农业技术支持。在不断的发展中,我国农业电商平台逐渐衍生出农产品期货交易等大型业务。我国当前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农业企业电商体系,摒弃其发展的趋势也在逐渐加强。
3农业企业电子商务的模式现状
农村经济薄弱地区发展模式研究
1江苏省农科院科技服务的三种主要模式
1.1戴庄模式
1)戴庄模式发展历程。2001年,江苏省农科院下属的镇江农科所科技人员在镇江句容茅山老区最贫困村之一的戴庄村,探寻科技促进经济薄弱村发展途径。经过10多年发展,戴庄村建立了有机农业示范园,改变了贫困村面貌。2)戴庄模式主要帮扶措施。一是做给农民看。镇江农科所4名科技人员每年有280天左右驻扎戴庄。科技人员在生产一线提供指导服务,做给农民看,帮助农民及时解决种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科技人员在戴庄指导推广农业技术达60多项,其中,有机大米、有机水蜜桃等技术和项目都获得巨大成功。年培训当地农民1000余人次,培养出农业技术能手20多人,并组织其赴日本学习,邀请日本农业专家到戴庄村传授经验。二是带着农民干。2006年在科技人员帮助下,戴庄村成立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科技人员兼任副理事长,带领农民一起干。在他们帮助下,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申请项目经费等途径投资500多万元建成大米加工厂1座,引进日本大米生产线1条,兴建农作物秸秆炭醋厂1座,引进高校专利技术多项。三是帮助农民销。科技人员帮助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设计并申请“野山小村”商标,帮助其做大做强。科技人员带领该合作社在周边地区开设农产品销售专柜,建立产品直销配送系统,积极结合句容市茅山、九龙山和戴庄村乡村旅游,直销有机农产品,并努力开拓上海市、苏南地区市场。3)戴庄模式帮扶效果。科技人员引领农民发展有机高效生态农业、加工流通业和观光旅游业,大幅提高了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2013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7万元,是2003年的5倍多,高于句容市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村集体收入190万元,是2003年的10倍多,村固定资产1300万元,有42户贫困户实现了增收脱贫,全村达到小康水平。
1.2仰徐模式
1)仰徐模式发展历程。2007年6月,江苏省农科院下属的沿海农科所整合科技、人才和信息等资源,在盐都区仰徐村建立现代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此后仅用3年多时间,就引导仰徐村完成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成为盐城市现代农业、城乡统筹、乡村游和新农村建设的典范和地方名片。2)仰徐模式主要帮扶措施。一是科技团队下乡入股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园。2007年年底,沿海农科所派出科技人员驻村,在仰徐村流转46.7hm2土地,建设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所集体、科技人员和村级企业按3∶4∶3投资比例投资200万元合作创办仰徐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科技服务平台运作科技兴农项目。科技团队下乡入股,承担驻村专家和公司股东的双重角色,使创新成果直接转化成富民成果,打造一支长年驻扎农村的“不走的科技队伍”。二是帮助发展高效农业。科技团队帮助仰徐村发展高效农业,培植草莓、葡萄、番茄和优质稻米等多个特色产业,培育形成千亩设施葡萄园、千亩设施草莓园、千亩设施蔬菜园、千亩景观园林园和千亩优质稻米园,培育出175个科技示范户,帮办6个合作经济组织,注册7个果蔬产品商标。积极开拓“农超对接”,缩短“从田头到灶台”的流通环节,开辟了专家下乡服务新思路。三是帮助开拓市场。驻村专家协助创办“兴民草莓专业合作社”,并申请注册了“采红”牌草莓商标和“仰徐”牌葡萄商标,积极引导果蔬种植户走向市场,扩大产品的影响力。科技人员还多方争取资源投资兴建果蔬贮藏低温库,使当地果蔬产品特色产业形成生产、包装、加工、贮藏和销售一体化,延长保鲜和销售时间。3)仰徐模式帮扶效果。2013年,仰徐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0743元,高出盐城市农民人均纯收入7399元。盐都区番茄、草莓和葡萄产业迅猛发展,2013年农户增收22.38%,位居盐城市前列。科技项目实施有效壮大了当地特色产业规模,种植户普遍得到实惠,辐射并促进整个盐都区果蔬品种和栽培方式的更新换代。
1.3宿迁模式
1)宿迁模式发展历程。宿迁市是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中经济最薄弱的地区。2011年,该市被列入全省新一轮农村建档立卡低收入的农户有99.5万人,占全省的24.2%,省定经济薄弱村360个,占全省的23.5%。宿迁的扶贫开发是江苏省“两个率先”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2010年,宿迁市政府与江苏省农科院签署全面科技合作协议;2011年,江苏省农科院选派5名优秀科技人员到宿迁市5个县(区)挂职任副县(区)长;2013年,双方开展第二轮院地合作,该院又派出6名优秀科技人员赴宿迁市挂职。2)宿迁模式主要帮扶措施。一是帮助制订农业发展规划。挂职人员先后帮助宿迁编制《宿迁市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市建设规划》、《黄河故道农业综合开发发展规划》、《沭阳县高效花木产业发展规划》、《泗阳县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以及《宿豫区特色蔬菜产业发展规划》等,对于宿迁加快建设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市,起到引领和促进作用。二是带着项目下乡做给农民看。挂职干部围绕宿迁市粮食、水产、畜禽、花木、果蔬和食用菌6大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存在问题和需求,针对性地实施科研创新和示范推广项目近60个,总经费3000多万元。挂职干部精心选择项目实施地点、实施载体,制订实施方案,全程参与指导项目实施,邀请相关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并在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品牌创建和市场营销等方面提出建议。三是积极为宿迁农业现代化建设建言献策。在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宏观决策中,挂职干部积极建言献策,受到地方党委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例如,在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把握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保障和实现农民土地财产权能、探索传统农业大市新型城镇化路径及探寻农业大市乡镇特色化发展之路等方面提出宝贵建议,被采纳后,发挥了积极作用。四是积极搭建研究和转化平台。通过挂职干部牵线搭桥,江苏省农科院先后在宿迁市成立了宿城蔬菜研究中心、沭阳花木研究中心、苏北农业科技服务中心、泗阳蔬菜研究示范基地和泗阳博士服务工作站等研究平台,将该院科技人才优势与当地产业优势紧密结合起来,促进该院科技成果转化和提高服务“三农”能力,以便更好地支撑当地农业发展。3)宿迁模式帮扶效果。挂职干部在宿迁市实施了一批科研项目,引进了上百个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解决了大量农业生产难题,带动了一批地方农业优势产业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该市第一产业增加值由2010年187亿元提高到2013年23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6975元提高到2013年10703元,有56%贫困人口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