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农业学术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学术期刊论文作者署名现状
学术期刊是展示科研成果的重要窗口,承担着学术交流和传播的任务,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论文大都有基本的构成项目和格式规范,其中作者署名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代表作者所拥有的著作权,也标志着作者对论文应负的文责和法责,因此必须依据署名原则进行规范署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1]和GB/T7713—19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2],学术论文署名者只限于那些参与选定研究课题和制定研究方案、直接参加全部或主要研究工作并做出主要贡献,以及参加论文撰写并能对内容负责,同时对论文具有答辩能力的人员,并按其贡献大小排列名次。随着学科的交叉和融合,科研合作程度的提高,一项科研成果往往由多人完成,发表的论文通常有多个作者,有时科研合作者负责研究的内容不同,其贡献大小难以区别导致标注同等贡献作者的论文逐渐增多,由此而产生的知识产权纠纷、学术不端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笔者以农业类学术期刊为例,调查了其署名现状,探讨存在问题并提出建议,为学术期刊编辑在工作中应注意的署名问题提供参考。
1调查对象、方法与结果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7年版)所列的农业科学类期刊包含96种综合性农业科学期刊、21种农业基础科学期刊、19种农业工程期刊、49种农艺学期刊、20种植物保护学期刊、20种园艺学期刊、70种林学期刊、65种畜牧兽医科学期刊、24种水产科学期刊[3],根据四舍五入原则随机在每类中选择5%的期刊进行调查。每种期刊随机选2019年发表的2篇论文,记录每篇论文署名作者数量和页码数。由图1可知,调查的期刊论文其作者数量呈正态分布,每篇论文的作者数量为2~11个,页码为2~16页,平均作者数量为6个,平均页码数量为9页。作者数量等于或小于6个的论文占64%,作者数量等于或大于8个的论文占24%。图2表明作者数量和论文页数没有显著相关性,比如调查中发现文章页数为7页的论文,其作者数量为3~8个。分别以“通信作者”“通讯作者”“同等贡献”“共同通讯”“共同通信”“并列第一”为检索词,通过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的“作者简介”检索2017—2019年期刊所刊登论文的“通信作者”和“同等贡献作者”署名情况。表1中所指的“通信作者”包括“通信作者”和“通讯作者”的检索结果;“同等贡献作者”包括“同等贡献”“共同通讯”“共同通信”“并列第一”作者的检索结果。结果表明,所调查的19种期刊,其刊登论文的署名中均可标注“通信作者”,占刊登文章总量的71%~96%,平均值为81%;14种期刊有“同等贡献作者”署名的文章,这些论文占各期刊刊登论文总量的1.4%~5.2%,平均值为2%;在这些标注“同等贡献作者”的论文中随机选择38篇论文,查看其署名情况,结果发现“同等贡献作者”署名可分为4种类型(表2):A类型为3个同等贡献作者,0个通信作者;B类型为2个同等贡献作者,1个通信作者;C类型为2个同等贡献作者,2个通信作者;D类型为2个通信作者。“同等贡献作者”署名的论文以B类型最多,占68.4%,其次为C类型,占21.1%,A和D类型的论文较少。在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农业科技类期刊中随机选择19种学术期刊,下载其“投稿须知”,阅读期刊对作者署名的要求,发现其中只有《热带作物学报》对作者署名个数有限制,要求“署名人数不宜超过5位”;仅《果树学报》和《浙江农业学报》2种期刊的投稿须知以“署名应仅限于参加本工作并能解答论文中有关问题者”,这一句话规定作者署名权;其他期刊仅对署名的格式或在文章中的位置进行规定。以“更正”为检索词,在CSCD数据库农业科技类期刊中检索,得到45条更正信息,其中更正作者单位的信息7条,更正作者排序的信息2条,增加通信作者的信息1条,更正通信作者的信息1条。这11条与作者署名相关的更正信息来自于9种不同期刊,其中某期刊有4条更正信息,其中2条信息更正作者单位,1条信息更正作者排序,1条信息更正通信作者。
2论文作者署名存在的伦理道德问题
国内很多论文的通信作者是研究生导师或者课题负责人,他们主导了项目申请、实验设计和论文撰写等一系列工作。因此,通信作者也是论文相关研究工作和主要学术思想的责任人,对论文内容的真实性,数据的可靠性,结论的可信性,以及是否符合法律规范、学术规范和道德规范等方面负责[5]。合著论文作者根据其在课题研究中的作用和在论文撰写中的贡献大小依次排序署名。当2位或多位作者在论文贡献中作用难分伯仲、不相上下时,就出现了同等贡献作者,同等贡献作者可以是第一作者、通信作者或者其他作者,其中对于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的关注程度较高。同等贡献的通信作者国内一般称为共同通信作者。目前学术期刊论文的署名趋势是越来越多的论文标注“通信作者”或“同等贡献作者”[5]。国内不少科研机构已经将通信作者的贡献度直接等同第一作者,从而使同一篇文章可以被多人利用进行职称申报或业绩考核等等,以至于一篇文章出现多个共同通信作者,这其中可能存在虚假署名等学术不端行为。笔者在编辑工作中,经常碰到一些作者在投稿后提出添加作者、更换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的情况,提出更改的原因有年终考核、职务晋升、科技奖励、课题申请需要等,相信这种现象并非个例。尤其是在此次调查中发现不少期刊论文在出版后刊登了与署名相关的更正信息,这种机制为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漏洞”和“可乘之机”。
3规范论文作者署名的建议
科学论文的署名是个严肃的学术道德和态度问题,涉及到科学工作者的学问、态度、道德和责任[6]。作为科技论文的作者,应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遵守学术规范,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论文署名。为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针对目前学术论文署名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从学术期刊编辑的角度提出以下建议。首先,期刊在投稿须知中应详细描述作者的署名条件,对“第一作者”“通信作者”“共同第一作者”和“共同通信作者”提出具体的量化标准,对其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以及权利等做出相关的规定。其次,要求作者在投稿时明确描述每个署名作者和论文相关的工作内容,具体贡献情况,在投稿时要求每一位作者附上签名以示对论文贡献度、署名以及需要承担相应责任的认可。虽然每一位作者对论文贡献的侧重点不同,但同样都应对论文负责。此方法在国外一些杂志投稿时已有要求,如《InternationalJournalofBiologicalMacro-molecules》。另外,如果在论文修改过程中作者提出更改署名,编辑部应要求作者给出合理的理由,并且需要所有作者签字同意,编辑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是否同意更改,比如作者职称晋升需要,毕业需要或课题结题需要等并不能作为更改署名的理由。原则上,在论文刊登后不允许更改作者署名,编辑可在校样时,让作者仔细核对并确认作者署名,与作者强调文章刊登后署名不能更改。最后,学术期刊编辑应在学术界加强宣扬科研伦理道德,让学者们清楚认识到违背规范的论文署名现象是学术不端的行为。如果在论文署名中违规,就违反了科学伦理,违背了科学精神。
广告学研究成果研讨
作者:黄硕 初广志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
研究缘起
任何学科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积累数量庞杂的学术成果。这些成果在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等方面的价值都值得探究。为此,整理学术发展脉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既有学术史方面的价值,又可以对当前的研究提供借鉴。走过三十年历程的我国广告学正处于这一阶段。部分学者已经从新闻传播类、广告类期刊上的学术文章以及硕士论文入手,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梳理了国内广告学术研究的发展轨迹。归纳起来,这些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两类:
(一)梳理广告学术发展轨迹以定量研究手法进行历时分析,描绘广告学术研究文章在数量与分布、研究主题、论文著者、原载刊物及其他方面所体现出的特点,并对中国广告学术研究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加以阐释,揭示出我国广告事业的阶段性发展历程。例如,何佳讯、王智颖分析了《中国广告学研究20年主题分布与阶段演进》[1];姚曦、李名亮选取了1979-2002年《全国报刊索引》收录的共计2375篇广告学文献,统计了广告学论文的发表时间、著者、研究方法、研究取向、研究主题及刊载情况,对中国大陆广告学论文研究现状做了详细的评析[2];于静对广告学期刊论文的数量及主题分布、著者及机构、期刊类别及核心期刊进行了定量分析[3];郑欢在分类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广告三大学术期刊在2008年所发表的学术研究文章的研究方法[4]。
(二)对广告学术研究的反思和规范李彪通过对1995-2007年我国四种主要新闻传播学术期刊的考察,发现大量的文章采用定性研究方法为主,尤其是思辨论证法,而定量方法很少运用[5];丁俊杰等对1979-2008年我国五种主要新闻传播学术期刊的梳理,指出广告学术论文研究方法简单陈旧、论证深度不强、缺乏实质性理论突破等问题[6];杨柳基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的统计和分析,认为我国广告业存在“重术轻学”、研究领域不平衡、广告专业学术期刊缺失等问题[7]。此外,彭子玄基于对1998到2006年九年间美国《广告杂志》杂志的内容分析,从研究主题的变化预测了西方广告理论研究的发展[8];郑欢等基于传播类博士论文选题的实证研究,对传播学“5W”领域的研究进行了评述[9]。可是,目前关于广告学博士论文的研究仍是空白。在正常的学术环境下,博士论文的研究主题、方法和结论应代表本学科发展的前沿和最高水平。
研究思路
本研究试图以历年的广告学博士论文为对象,从研究主题分布、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参考文献的专业性、学科之间的交融性等方面进行分析。本文所提到的广告学博士论文,包括研究者所能搜集到的不同学科以广告为研究对象的论文。
大学物理双语课程考核改革研究
摘要:目前,许多大学在教学中都采用了双语教学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运用外语学习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能力。但由于双语教学是一种刚刚发展起来的教学模式,因此,如何对学生进行双语教学学习的效果的考核是双语教学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大学物理双语课程考核方式的初步实践和探索,创建了一种全面的、易操作的、可量化的全过程的课程考核方式,该考核方式能够使学生真正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并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并学会使用英语书写学术论文。
关键词:大学物理双语教学;诺贝尔物理学奖;课程考核;翻转课堂
所谓双语教学,即在课堂上使用母语和一种非母语共同作为教学媒介进行的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在其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不同国家和地区也存在差异。在我国正在进行实践的双语教学模式,一般是指在课堂上使用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进行大学基础课教学的一种体系。我们国家对双语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使学生在对基础课的知识、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能力上,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1]“大学物理”是高等学校理科类等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很重要的基础课程。特别是对作为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特色的农林类高等学校,大学物理课程不仅有助于提高农林类高等学校学生的科学素养,而且会对他们今后学习专业课程奠定基础。为了提高学生的国际化水平,许多高校在大学物理的教学模式中都使用了双语的教学模式,但在考核办法与学业评价方式上采用了与中文教学模式相同的考核方式,即平时作业加期末闭卷考试的考核机制。本文通过多年大学物理双语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创建了一种全过程的对大学物理双语教学的效果进行考核的方式,从而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并主动的使用英语进行大学物理课程的学习,并且使学生能够通过互联网查阅本学科的前沿知识,这对增加学生学学物理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影响。
1大学物理双语教学课程考核办法与学业评价方式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
近几年,随着国家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本科教育越来越受到了高等学校的关注,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改革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有力的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2]然而,作为本科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课程考核的方式改革却没有进行任何改革,仍然是采用闭卷的方式进行考核。传统的考核方式只能考核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不能考核学生自主进行对本学科前沿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特别是,大学物理学由于教学内容包括力、热、光、电等多方面的知识,并且在计算中包含有复杂的积分运算,使得很多学生经常感觉大学物理很难学,从而失去了对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并且在大学考核中仍然采取与高中相同的期末闭卷的考核方式,让很多学生在平时做作业时总是习惯上照抄别人的结果和考试前进行突击的方式被动地应付这种考核方式。[3-5]大学物理双语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目前,还没有与之对应的有效的考核办法,在我国大多数高校,大学物理双语教学中采用的是与汉语教学相同的考核方式,即平时学习成绩+期末考试。该评价方法比较简单,考核标准比较单一,评价内容比较片面,最后的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非常大很容易造成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是十分认真,作业也都是敷衍了事,甚至有些学生就是抄别人的作业,到考试前才开始进行突击式的复习,考试结束后,所有学习的知识又基本上忘记了。因此,这样的考核方式不能考察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大学物理双语教学中也难以全面评价学生物理知识掌握的水平和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不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2大学物理双语课程考核办法改革的初步实践研究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课程考核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评价课堂教学效果和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方法,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学业考核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检验。为了全面检验大学物理双语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学生使用英语学习物理知识和书写学术论文的能力,激发学生学学物理的兴趣并全面的参与到大学物理课堂的学习过程,并了解当前物理学研究的前沿领域,积极参加江苏省大学生物理竞赛,经过多年的教学研究与探索实践,在大学物理双语教学中我们明确了学生学习成效为中心的课程教学理念,自2012年起,在大学物理双语教学中实行混合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紧紧抓住课程考核这个关键环节,全面实行全过程学业评价和非标准答案考试,推动本科教育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随着该考核方式的实行,原来考前突击的行为在大学物理双语教学中已经行不通了。该考核方式重点考查的是学生的利用互联网学习的能力,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使用英语书写学术论文能力,从而实现了从知识记忆到融会贯通的变化。(1)利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翻译和讲述国际高水平期刊上与物理课程内容相关的英文文献,根据学生对文献的讲述情况给出评价。所谓翻转课堂,是一种将传统教学过程中“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进行了调换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师从国际高水平文献上寻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英文文献,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翻译并将该文献的内容做成PPT,自主完成该文献的学习过程;在课堂上,学生利用所做的PPT进行讲授,教师和其他学生在下面进行提问,这样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而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教师可根据学生论文的翻译,PPT的制作,课堂讲授和回答问题的情况给出相应的评价并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评价方式可以使学生了解在课堂上所学物理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该评价方式还考核了学生阅读英文学术文献的能力。(2)以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为题,给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查阅相关文献,并用英文书写学术论文。诺贝尔奖是自然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自其成立以来,一直受到了世界各国科学工作者的高度关注。诺贝尔奖的获奖项目基本上代表了该学科领域的前沿,因此,作为学学物理的大学生来说,了解每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奖项目和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的贡献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我们的双语教学中,我们以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为题,并给出问题,根据以上问题,学生通过互联网查阅相关文献,并在此基础上用英语书写课程论文,教师根据其论文的书写情况给出评价,并作为课程考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样的考核方式不仅能使学生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前沿内容,而且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利用互联网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书写关于诺贝尔奖方面学术论文也可以拓展学生物理的知识面,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完善了物理学的知识结构,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3)奖励分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学学物理需要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和进行复杂计算的能力,因此,许多同学在学学物理之前就认为物理是一门比较难的科目,再加上使用双语进行教学,使得好多学生对大学物理双语教学失去了兴趣,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大学物理双语课堂上设置了一些奖励分项目,并将其计入考试成绩。具体内容如下:①将“抢答”机制引入到课堂中,在课堂上用英文准备一些与课本内容相关的选择题,让学生举手进行抢答,教师根据其选择结果和其解释给出评价,并以奖励分的形式计入最终成绩。②鼓励学生参加学校和江苏省举办的大学物理竞赛,并依据比赛成绩以奖励分的形式计入考试成绩。③根据课堂上讲授的内容,鼓励学生在课下制作与课上内容相关的物理演示实验仪器。教师根据演示仪器的制作情况给予一定的分数,培养学生在学学物理时的思考和动手能力。通过对大学物理双语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使考核方式不再仅仅是依靠平时成绩和期末闭卷的成绩作为学生最终的考核成绩,而是通过在考核方式中让学生在互联网上进行自主的学习物理学中最前沿的知识并进行总结和在课堂上进行讲授,我们根据其讲授的情况给出成绩并计入最终大学物理双语课程考核成绩,可以使同学们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这种多样性考核方式可以考察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
农业科技期刊对科研创新服务的作用
农业科技期刊是记录农业科研成果、传播农业科技信息的载体,是农业科研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其承载着报道农业新成果、推广农业新技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任,在推广农业科研成果、传播农业科学技术、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素质、促进人才交流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对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意义重大。因其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来源可靠、数据准确、论证充分、结论明确、查询方便等特点,是农业从业者获取目标知识信息的主要来源。农业科技期刊还是农业各学科科技信息的交换中心,在促进农业科技知识传播的同时,还起着指导生产实践、科技咨询、成果转化的作用,它对启迪、支持和引导农业科技创新意义重大。农业科技期刊对科研创新服务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四大功能,即科研传播功能、科研导向功能、科研提升功能、人才培养功能。本文浅析省级农业科技期刊在科研创新中四大功能提升的途径与对策,使科技期刊不仅成为科技创新交流的平台,更成为科研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一、科研传播功能
科技期刊是传播科技信息的媒介,是科技信息交流的平台,也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提升科技期刊的传播功能,稿源是关键。在丰富的稿源中优中选优,提高办刊质量,才能扩大刊物的影响力,吸引更多读者。在扩大刊物受众面的同时,也能吸引更多优秀作者投稿,从而使刊物进入良性循环。期刊稿源的多少和读者受众面的大小直接影响期刊科研传播功能。
(一)多途径拓展稿源
科技期刊编辑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向本刊稳定作者群和潜在作者群组稿约稿,为作者提供高质量的及时到位的服务,激发作者科研写作热情,为刊物赢得高质量论文。省级农业科技期刊多为本省科研院所主办,期刊编辑除向本单位的科研专家约稿外,还要调动编委与审稿专家的积极性,可以定期向本刊聘用的有较高学术素养的编委约稿,并充分调动编委的积极性,希望编委多向其同事、同学、校友等宣传刊物,并能积极给刊物荐稿,借助编委的影响力为期刊组稿。还可通过学术会议和学术讲座,向各地参加会议的专家约稿。或利用刊物的重大活动组稿约稿。约稿要注意约稿技巧,并长期坚持,保持约稿的连续性,与科研人员保持长期、有效、深入的联系[4]。编辑部可经常性地组织科研专家参加学术期刊质量提升座谈会,听取专家的办刊建议。由科研单位主办的科技期刊,建议主办单位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并鼓励本单位的科研人员为本刊撰写论文,从而为期刊质量提升提供保障。
(二)重视区域外同质同类稿件的刊登
农业生态系统具有地域性,决定了农业科技信息也具有地域性。农业科技信息必须符合相应的农业生态条件,否则,就失去了信息本身的价值[5]。作为刊登农业科技信息的省级农业科技期刊,必须重视本省区相应的生态、气候条件,但又不能局限于只刊登区域内稿源的传统思维定式,要重视区域外稿源收集与挖掘,特别要着眼于生态条件相似地区同质同类科研稿件的收集、刊载,为本省科研工作者了解区域外农业研究动态提供参考,从而提高刊物在本省的影响力与受众面。
学术期刊的开放存取模式
1研究背景
在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传统的学术期刊订阅体制因其内容收费高、传播范围小,对学术成果的传播推广造成了严重限制。经学界、高校和图书馆多方的争取,学术期刊的开放存取模式应运而生。某学术期刊的“开放存取”(OA)指其可在公共网络中无偿获取,并准许所有用户浏览、下载、拷贝、传输、印刷、检索,以及建立索引、导入数据等其余正当用途[1]。根据LetPub团队2017年的调查数据,当年全球发表的开放获取SCI论文总数超过44万篇,作者国籍为中国的近9.5万篇,占比27.4%。历经10余年,学术期刊的开放存取模式逐渐完善,成为了国内乃至世界学术信息传播的主要形式之一。虽然开放存取向大众免费提供文献资料,但并不意味着其生产过程是零成本的,“谁为开放存取付费”始终是国内外OA期刊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本文以开放存取期刊《IJABE》为例,分析其运行机制和收入来源,以期为传统期刊的转型和OA期刊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2模式分析
《IJABE》(InternationalJournalofAgriculturalandBiologicalEngineering),中文刊名《国际农业与生物工程学报》,2008年创刊,是一本中美合作的开放存取国际英文期刊,主要刊载农业、生物和食品工程领域的研究成果,自2013年起被SCI收录,影响因子在亚洲农业类期刊中居首位。现阶段,IJABE作为OA期刊的典型,其开放存取商业模式呈现出多元化特征,逐渐走上稳定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2.1作者付费模式
作者付费模式是IJABE开放存取的重要特点和基本策略。所谓作者付费,即作者出版本人的研究成果时,需进行相应经济支出,而读者无须付费[2]。但作者付费并不等同于作者自费,学术论文的出版包含在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其出版费用一般由该项目的资助方负担,或包含在原本的项目资金中。同时,如果作者在经济上存在困难,只要提出申请,《IJABE》会减少甚至免除其费用。《IJABE》以网络电子期刊为主要出版物,省略了印刷、分销、发行等步骤。通过免费开源软件——开放期刊系统(OSJ),IJABE可对作者投稿的学术论文进行编辑、校对、排版等一系列工作。论文定稿后,作者完成出版费用的支付,该论文即以PDF格式在《IJABE》的自建网站(www.Ijabe.org)上,全部内容免费对公众开放。
2.2合作协办模式
科技期刊合著作者署名的演变
作者,《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文章或著作的写作者;艺术作品的创作者”.随着学科不断交叉融合,合作作者的数量逐渐增多,合著论文的现象也在逐年增加.Gl?nzel等对1992年的SCI论文进行了研究,发现4534篇论文中,90%以上的都是合著作者.对于合著作者的署名问题,历来都是颇具争议的焦点.经典著作《科学社会学》曾写道:“假设你有一个学生,那么你是否应该在论文中署名呢?如果你不署名,那么有可能使此文得不到充分的认识.如果你署名,它会得到承认,但那样的话此学生就不会获得足够的荣誉.”早在1985年,国际医学期编辑委员会就颁布了论文中署名作者应该具备的4条标准:①对论文(该项研究)的构思、设计及数据收集、分析和解释有实质性贡献;②撰写论文/参与论文重要内容的修改;③最终版本的确定;④同意负责所有方面的工作,以确保相关问题的正确性和完整性能够得到适当的调查和解决.并规定,上述4条标准如果缺少了一条,就不能被当作作者列入,但是这些学者应该列入“致谢”中.《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十三条规定:“两人以上合作创作的作品,著作权由合作作者共同享有.没有参加创作的人,不能成为合作作者.合作作品可以分割使用的,作者对各自创作的部分可以单独享有著作权,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合作作品整体的著作权.”我国GB7713—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的编写格式》中明确规定:“学术论文署名作者只限于那些对于选定研究课题和制订研究方案、直接参加全部或主要部分研究工作并做出主要贡献以及参加撰写论文并能对内容负责的人,按其贡献大小排列名次.”[6]目前,ICMJE的标准已经成为众多期刊规范作者署名的标准,而且,这4条标准也成为诸多国外学术出版社及医学期刊制定相关政策的标准,如Nature,Lancet等世界著名的学尽管研究者、期刊社和政府官方部门均对作者的署名问题进行过阐述或规定,但在具体署名时,由于种种利益因素或各种各样的原因,还是会出现五花八门的情况,甚至有的为此诉诸法律,引起纠纷.实际上,作者的署名不只是体现在对作品的拥有权上,还要承担作品引起的各种反响,包括正面的和负面的两种.因而,在科技论文上署名,表示3个方面的意义:①拥有著作权;②科技成果的所有权;③承担学术、道义和法律责任.我国科技期刊对作者署名随着学科的分化越来越细,合著作者情况的增多,呈现越来越复杂化的趋势.其发展的过程也是经历了几个阶段.
1简单署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和GB/T7713—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等相关法律和国家标准是学术论文作者署名的原则和依据.学术论文署名者只限于那些参与选定研究课题和制定研究方案、直接参加全部或主要部分研究工作并做出主要贡献,以及参加论文撰写并能对内容负责,同时对论文具有答辩能力的人员,并按其贡献大小排列名次.至于参加部分工作的合作者、按研究计划分工负责具体小项的工作者、某一项测试的承担者、接受委托进行分析检验和观察的辅助人员等,均不列入作者;仅仅为研究工作争取到了资金、提供了技术服务、提供了样品材料或负责了行政管理的人,虽然对完成论文不可或缺,但这些支持性工作本身不足以使他们成为论文作者.论文作者可以在论文的“致谢”部分对这些人表达谢意[7].在我国早期的科技期刊中,作者的署名基本遵循着以上这个原则,合著作者也不是太多,署名处于比较简单化的阶段,基本上是所有作者都能享受文章发表所带来的利益,比如职称晋升、课题结题及评奖等.由于文章所涉及的利益不是很多,因而没有更多的纠纷.但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学术交流机制对科技创新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优秀论文,既能够彰显作者的努力、能力和影响力,也能够鼓励、奖励和激励作者积极发表其创新成果[4].国家对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的重视,体现在奖学金评选、职称评定、名誉奖项(如国家自然科学奖、长江学者、自然科学基金及院士增选等)、学位授予条件.由此可见,科技论文所带来的利益也越来越多,简单的署名已不能满足科研工作者的需要.基于形势与作者的需求,通讯作者出现了.
2通讯作者
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Author)最早流行于美国,发表文章时,学生作为第一作者,导师或者老板作为通讯作者,这几乎已经成为惯例.由于学科的发展和广泛的合作,论文的作者人数逐渐增多,如生物信息学就有几百人署名一篇论文的情况.通讯作者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其最初的目的是为了让文章的读者和作者联络通畅,同时,也方便国际国内同行之间的联系和交流.1996年,邹承鲁院士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建议》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评审国内奖励必须坚持立足国内———论当前评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文章,这是我国通讯作者提出的开始.文中指出:“现在的国际习惯,在多作者署名的论文中,第一作者往往是承担主要实验工作的作者,在很多情况下,是某一实验室的研究生.而通讯作者才是主要学术思想的提出者,并是读者对有关论文提出各种问题时能与之讨论和联系的作者,通常是课题负责人.”[16-17]到了1998年,邹先生又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发表科学论文要遵循国际惯例》的文章,指出:“我国科学要走向世界,更多地把优秀在国际知名的刊物上是绝对必要的.”“通讯作者经常是课题负责人,是学术论文思想的提出者,是真正能对论文全面负责的作者.我国多数刊物目前还没有采取标明论文通讯作者的国际习惯做法,造成读者与作者之间进行交流或讨论协作时的不便.”直至2003年,最早公开提出标注通讯作者要求的是《医用生物力学》杂志.到2010年,我国已有60%以上的生物医学期刊使用通讯作者.通讯作者的含义从字面理解,就是供联系的作者.百度有一词条解释通讯作者是“供读者联系的作者,因为一般的文章往往有几个作者,大家推举一个作为读者联系的人,即为通讯作者.”故而,有人建议“通讯作者”实际上应为“通信作者”.随着期刊标注通讯作者的常态化,很多职称评审部门和科研成果审核部门也对通讯作者越来越重视,并且对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持有同等的重要性.如在SCI检索出报告时,报告上一般以通讯作者的单位为第一单位.另外在考核工作量时,有的单位规定通讯作者等同为第一作者,有的甚至只承认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这就要求通讯作者的标注要特别慎重及严谨.我国科技期刊各期刊社对通讯作者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仅在生物医学期刊中的标注形式就有13种之多.总结起来,对通讯作者要求必须具备以下条件:①通讯作者既是论文的对外联系人,又是论文的责任人(或主要责任人),即对论文内容的真实性、数据的可靠性、结论的可信性、是否符合法律规范、学术规范和道德规范等方面负全责(或主要负责);②在论文投稿、修改直至被接受发表的过程中的一切联络工作一般由通讯作者负责;③通讯作者往往指课题的总负责人,承担课题的经费、设计,文章的书写和把关.熟谙课题设计,掌握数据资料,能够全面处理投稿中的一切问题,答复编辑部审稿人意见和全面修改稿件的作者,他要负责与编辑部的一切通信联系和接受读者的咨询等,是“对外的全部责任人”.④通常针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生和流动科研人员在离开原学校和科研单位后,期刊编辑部能通过通讯作者对稿件进行补充和修改,也便于论文刊登后读者可以直接与通讯作者联系.实际上,通讯作者多为课题负责人.⑤在读硕士或博士期间撰写的论文,必须由其导师担任通讯作者.只有符合以上条件的人才有资格成为通讯作者,这样就避免了通讯作者标注时的一些乱象.
3共同第一作者
共同第一作者是一种特殊的作者署名形式,又称并列第一作者.它是指2个以上作者对论文做出同等贡献,其贡献大小难分高下,故在时注明这些作者对论文贡献相等,这时视他们为并列第一作者,其英文表达为“jointfirstauthors”或“equalfirstauthors”等.以这一作者类型发表文章,国外期刊并不鲜见[22].1823年在《柳叶刀》中就有出现,其后多种期刊都有这种作者类型.2002年,我国才出现第一篇共同第一作者的英文论文,直到2005年,共同第一作者才出现在中文论文中,此后一直沿用至今.我国科技期刊使用共同第一作者的时间较晚,但总体发文比例呈现上升态势.我国期刊首先以并列第一作者形式刊发论文是在2005年《农业生物技术学报》《实验生物学报》《微生物学通报》《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等几种期刊上,截至2009年底,共有199篇文章使用共同第一作者的表述,只占刊发总论文数的0.2%[23].对比我国期刊与国外期刊,以共同第一作者刊发文章,我国起步比国外期刊晚182a.在其他作者类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同时,该作者形式直至2005年才被小范围应用,说明这种做法被认可程度不高.尤其一篇13人共同署名第一作者的论文就在网络上遭到质疑,使国内对这种署名方式仍存在争议.从尊重科研成果的角度看,设立共同第一作者在于扩大了一篇论文的信息量,避免了多位参与者为了第一作者的身份而将科研成果拆分,各自独立.一部分学者可能出于这种原因,将科研团队的系列科研成果整合为1篇论文,课题主要参与者每人冠以“并列第一作者”或者“共同第一作者”,以获得在高影响力杂志上发表.而很多高影响力杂志也乐于接收此类文章,比如《科学》杂志中“作者同等贡献”的论文比例就很高,最终导致只要是被SCI收录的“高分论文”(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也会被单位科研管理部门认可为第一作者[24].共同第一作者(或并列第一作者)在国外杂志尤其是比较著名的杂志中常见,署名共同第一作者的论文也多是信息覆盖面广、拥有不同科研单位的多个作者的论著.从尊重作者的角度看,设立共同第一作者的初衷是好的,对有些论文也是必要的,是对研究主要参与者做出贡献的肯定。
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论文改革
[摘要]本科毕业论文撰写是培养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考查的重要途径。应用型本科院校为满足地方经济发展而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向的变化使其对毕业论文做出相应的改革。在推进论文改革过程中,主要采取丰富论文考核形式、开展专业化训练等具体实践,然而,论文改革过程中还面临着论文选题不合理、学生研究能力弱、指导教师经验缺乏等一系列问题。以JH学院为例,对毕业论文改革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完善措施。
[关键词]应用型;论文改革;创新实践
本科毕业论文撰写是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科研规范能力的重要实践过程,让学生获得如何学习和研究的本领[1]。本科论文的价值不仅是论文本身,更重要的是完成论文过程中的经历和收获[2]。因此,毕业论文的价值不可忽视。近年来由于高校培养目标的变化,很多高校对毕业论文进行改革,尤其是应用型高校,为使大学生和社会需求紧密衔接,对毕业论文的形式、要求等都进行大幅度的改革。JH学院是一所应用型综合本科独立学院,自办学以来其毕业论文的形式一直仿照传统的模式进行,2016年根据现实需要正式出台文件对毕业论文(设计)实施改革。笔者以JH学院论文改革为例对毕业论文改革的实践途径、存在问题以及解决措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一、毕业论文改革的实践途径
JH学院在“夯实基础、注重能力、突显应用、培养情操”的人才培养目标下,改变原有毕业论文的单一模式,实现论文形式多样化,契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2017年正式开始改革,并且对相关创新型毕业论文的比例有一定的要求,以经济类毕业论文为例,要求改革的比例不低于10%。
(一)毕业论文形式多样化
在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对毕业论文进行分类化指导,创新毕业论文的形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实践性、应用性思维。对于经济类毕业论文,从原来传统单一的学术论文形式发展为形式多样的毕业设计:一是研究报告。学生根据专业知识开展调研,形成专业调研报告或案例分析报告。二是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学生在第五学期后以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导师为第一作者)在公开学术刊物上发表的不少于3000字的学术论文,并以JH学院为第一单位。三是学科竞赛成果。学生作为主要完成人参加与专业相关的A类学科与技能竞赛,获三等奖以上的科技作品及其成果总结;四是创新创业项目。学生申请获批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经过审核结题的项目成果及总结报告;五是其他形式。经学术委员会认定的,可以代替毕业论文(设计)的其它实践成果。在毕业论文改革实施中主要以创新实践性论文为主,即研究报告、分析报告、案例研究报告等,统称为创新实践论文。
科技期刊助力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路径
摘要:为推动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及快速转型升级,充分发挥科技期刊的智库功能,本文以《华中农业大学学报》《养殖与饲料》《长江蔬菜》等农业科技期刊为例,根据其不同定位,挖掘其办刊特色,探讨了科技期刊助力我国科技创新的具体路径: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加强主题策划出版,掌握尖端学术动态,快速宣传科技创新活动,更好地吸收优质稿件;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搭建产学研平台,关注行业发展的热点问题,更好地服务农业产业;发挥科普宣传作用,传播行业专业知识,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促进高科技成果的传播,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信息需求。
关键词:科技期刊;乡村振兴;农业科技创新;主题出版;产学研平台;新媒体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十四五期间,乡村振兴战略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方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如今农业发展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农药化肥过量使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堪忧,农产品成本居高不下,农村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环境与生态约束趋紧等。由于农业产业质量效益竞争力不强,加之各国对“农业技术芯片”保护和贸易争端日益加剧,这些问题都阻碍了我国农业的进一步高质量发展[1]。作为科技成果和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科技期刊的繁荣促进了我国国防、科技、建设、工业、农业等领域相关技术的快速转化和应用。农业科技期刊是科技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报道农业新成果、推广农业新技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任[2]。为积极融入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本文选取湖北省内3本不同类型的农业科技期刊《华中农业大学学报》《养殖与饲料》《长江蔬菜》,根据其不同定位,挖掘其办刊特色,探讨了科技期刊服务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具体路径,为推动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及快速转型升级,充分发挥和提升科技期刊的智库功能提供参考。
1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加强主题策划出版
科技创新的目的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加快科技成果落地。科技期刊的作用是紧跟学术前沿,及时、准确地反映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3],通过刊发相关领域最新科研成果、方法、理论的文章,可以感知科技创新领域的最新信息,从而为科技创新活动的决策部门、为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和落实环节、为科技创新成果的展示应用提供参考[4]。对于学术期刊来讲,在争创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中,应特别重视科技创新活动在刊物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可通过挖掘自身特色,扩大期刊品牌影响力,加强主题策划工作,争取高影响力作者及高水平稿件,促进期刊高质量发展。《华中农业大学学报》(以下简称学报)属于学术期刊,聚焦于综合性农业科学领域研究。学报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围绕国家重大研究方向和区域发展需求进行选题策划,及时报道了校内外的各项重大科研成果,为这些成果的传播、成果转化等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比如,铸就华中农业大学“六个一”品牌的6个院士将本人从事科研的首篇论文和团队的主要研究成果都首发在学报上。学报报道的“湖北光周期敏感核不育水稻”“湖北白猪研究”“根瘤菌类菌体繁殖能力”“波利马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等成果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极大关注。为了更好地服务农业绿色发展和科技创新,2021年学报加强了主题出版工作,在选题策划、栏目创新、专家约稿、特色封面设计、优先出版、新媒体传播等方面不断突破,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依托本校优势学科资源,积极关注农业的科研动态,追踪重点项目的进程,走访国家重点实验室,同领军学术人才保沟通交流,快速发表本领域前沿学术成果,在农业绿色生产、种质资源开发、粮食安全、科学施肥、生态保护、环境治理、食品安全等领域进行相关专题策划,邀约高质量论文。开辟快速通道,稿件录用后优先出版,同时在微信公众号相关学术论文的宣传介绍,配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加精美插图及短视频等方式在学术社群进行大力推广,提高论文的关注度。此外,学报还为特色专题文章量身设计精美封面,并开辟版块介绍优秀创新团队。现已出版4个特色专题栏目:柑橘产业研究、油菜产业研究、长江经济带绿色农业和马铃薯产业研究,还发表了一批高水平作者的文章。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教授的《保障粮食安全促进营养健康:黑米主食化未来可期》[5]在微信公众号推送后,阅读量达2269次。搜索中国知网数据库,发现《我国柑橘产业经济研究进展》《水稻生产碳中和现状及低碳稻作技术策略》《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及区域差异分析》等[6-8],这些论文刊发不到半年时间在中国知网的下载量均超过500次,为专业读者带来了丰富翔实的学术信息,取得了较为显著的传播成效。
2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科技期刊不仅扎根学术研究,同时服务行业产业,与全产业链的上下游都联系紧密,但作为第三方平台又具有客观中立的属性,由科技期刊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是非常合适的。科技期刊通过紧跟行业热点、举办行业论坛和展会、开展产品评选及组织技术考察团等活动助力行业交流合作,可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因此,科技期刊已成为在行业和企业中“看得见”“摸得着”“说得上”“用得上”的重要成果创新传播平台和宣传平台。由华中农业大学主办的《养殖与饲料》杂志,是我国畜牧类技术期刊。面向“三农”,传递畜禽水产和饲料科技信息,交流生产、经营管理和致富等先进经验。该刊通过媒介内容、行业活动等不同形式,将养殖及饲料领域科研院所专家、管理部门领导、农技服务人员、农民等产业链上下游的相关人群聚合起来,充分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一是面向管理部门,协助宣传国家行业政策,上传下达[9];二是面向基层农户、农场和合作社,分析市场现状并预测行业走势,为企业营销和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同时宣传优秀技术和产品,扩大企业经济效益;三是面向广大农民,提供科学健康养殖和用药指导,同时将农民的需求反馈给管理部门和企业,从而促进产业升级。武汉种猪拍卖展销会和中国规模猪场智造高端论坛是该刊成功打造的2张亮丽名片。截至2021年7月18日,种猪拍卖会已成功举办19届,主要是产品展销与种猪竞购,吸引了养猪、饲料、兽药、动保、器械等名优企业参展及相关人员到访。展销猪种包括杜洛克、长白、大白、巴克夏等。猪场智造论坛则通过组织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以及产业界的企业精英互动交流,共同探讨我国养猪业创新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致力于为养猪业发展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贡献智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技术为产学研合作平台搭建了更为广阔的舞台。2021年第三届中国规模猪场智造论坛围绕“智控非洲猪瘟,智造未来猪场,智造生猪产能,智造创新价值”主题,首次以“互联网+”举办会议,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焕春、罗锡文和姚斌)通过互联网做视频报告,众多高校知名学者和龙头企业代表纷纷就非洲猪瘟和疫情的叠加影响下的行业痛点、焦点问题做了一系列高水平的主题报告。现场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有关专家、企业家等300多人参会,该论坛线上直播访问量突破12万人次。该会议新闻分别获得新华社、湖北日报、腾讯大楚网等主流媒体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