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问题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农业问题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农业问题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编校中的问题

摘要:结合在《辽宁农业科学》的编辑、校对工作实践,列举出了诸如文章题名、各级标题、正文文字表述、标准化运用中经常出现的几个典型问题,并提出了改正方案。以期对广大科研人员在撰写论文时有所帮助。

关键词:农业科技论文;校对;问题

农业科研和推广人员都需要对所从事的工作进行归纳、总结,进而在期刊上,但是在撰写论文时往往只是着重于所从事研究的目的、方法与结果及推广技术本身,却忽略了文章在文字表述上的规范和论文写作时的标准化问题,使得所写文章虽然学术水平很高,但是读者读起来却很不顺畅,大大降低了论文的整体质量。本人通过多年在《辽宁农业科学》的编辑校对工作实践,提出以下几点应注意的问题,希望能对广大科技人员在撰写论文时有所帮助。

1论文题名及文内各级标题出现的问题

1.1题名中出现的问题

论文题目是对文章核心内容的精准表述,是文章创新点所在。它不应该过长,最好不超过20字;不应该写得过大,读者看见题名很吸引人,可是读到内容却感觉空洞,没有新意,使人有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题名与文章内容要一致,不应该脱节;再有就是在论文题名中最好不要出现标点符号。例如有一篇文章的题名是“我国**种业现状及发展方向”,文章题目很大,看篇名应是对全国**种业的概括总结,是一篇能引领**种业全局的文章,可是在编校过程中,却发现内容并不是很全面具体,只是简单地从个人观点角度对**种业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论述,经编辑与作者沟通说明,将题目改为“**种业现状及发展趋势之我见”,这样就避免了文章题目过大,过空,与下面的内容更加贴切。还有一篇文章题名是“**平原苏打盐碱地种稻关键技术”,可是内容并不是单一的种稻技术,而是一篇总结性的文章,是对这一技术环节的归纳总结,所以将题目改为“**平原苏打盐碱地种稻关键技术问题”,加上“问题”二字就更加文题相对了。另外一篇文章是“加强**队伍建设,促进**创新发展”,题目内容没有问题,但是却不应该有标点符号,应改为“加强**队伍建设促进**创新发展”。

1.2各级标题中出现的问题

阅读全文

农业推广论文质量问题研究

本文作者:王文君 上官新晨 徐明生 杨武英 周志娥 单位:江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是1999年设置的一种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新的专业学位,它是对全日制农科研究生教育的一种补充,我国部分农业院校从2000年开始招生。其目的是根据特定职业的需要培养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对于我国的“三农”建设,服务地方经济具有直接的关系和重要的意义。因此它与全日制研究型的研究生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且由于农业推广专业学位处于初创阶段,在培养过程中也必然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就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学位培养的特点进行了说明,并对我国农业推广专业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的特点

由于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在生源、入学方式、学习方式、培养目标等方面与全日制农科硕士有很大的差异,这也决定了它有自己独特的培养特点。主要有:(1)自由性较大。大多数在职研究生都为单位上的技术、管理骨干,工作较忙,必须在自由的时间中进行学习,其自由性较大;(2)年龄跨度大。同一届的学生年龄相差很大,造成了他们的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等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别,我们发现我校的学生年龄最大的50多岁,最小的只有20岁;(3)专业对口性较强。对于推广硕士学位的研究生一般都是本着“干什么,学什么”,具有比较明确的学习目的,在我校就存在着许多选修课程的开设都是根据学生提出的意见进行综合而成的;(4)学习方式不同。相对于学术型的硕士学位研究生在校课程学习时间一年至一年半而言,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在校课程学习时间一般为半年,时间更短;(5)学历结构差别大。从目前的招生情况来看,有些学生是本科毕业,有些则是大专毕业,还有的是中专毕业后通过函授获得大专文凭,这样就决定了他们的知识层次存在较大的差异性[1]。

二、我国农业推广专业学位论文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针对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和特点,全国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委员对农业推广专业学位制定较为统一的培养方案及教育管理制度,如全国的农业推广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相对固定,注重实用性,整体性、综合性[2]。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设立的目的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根据该目标,其论文的质量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综合应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技术难度和工作量;是否提出了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实际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所提出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能否为社会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评审的基本要求。从这些基本要求出发,农业推广硕士主要培养的是“实践型”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有别于我国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论文评审的基本要求。但从目前存在的现状来看,在培养目标上,两者有着明确的区分,但在论文评审时,却存在着两者论文评审要求混淆的情况,有许多学校,特别是许多地方院校没有明确的推广专业学位的论文评审条例和要求,严重制约了推广专业学位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如何把握学位论文的开展和写作。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选题过于学术型。从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的要求和培养目标看,是为了培养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其本质特征是“实践型”。但目前大多数学位论文还是以学术型为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部分学生为本科学历,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也较强,从他们的角度出发,认为应该从事学术性论文的研究;部分指导老师具有较多的研究课题,需要学生参与并通过学位论文来完成;还有一部分是因为第二导师也是从事科研工作,这样也会导致学术型论文的比例偏高。李占华等[3]报道,该校2005年前通过答辩的农业推广硕士的研究生学位论文有69.7%为学术型论文。我校目前获学位的论文中也有近70%为学术型论文。

阅读全文

小议农业推广学位论文质量

有悖于农推硕士将来主要在农业和农村发展领域从事技术研究、技术推广与应用的潜在就业前景。农业政策研究类论文比例偏高,占到样本的40%,此类论文大多偏重于基础理论研究。而应当作为农推硕士论文写作首选类型应用研究类和技术示范与推广类论文分别占17%和24.5%,对于重视农业技术开发与推广,侧重于农业实际应用的农推硕士来说,这两类论文的比重明显偏低,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农业推广硕士的论文写作重点还是应放在农业生产技术的开发、转化与推广应用上,立足于应用性而不是学术研究性,这是相比于农学硕士而言,农推硕士所独有的特点。

论文内容。部分论文选题不合适,所研究的问题范围过大,对于一篇仅需三万字左右的硕士论文来说,题目涉及问题大、多、广,反而哪个问题都说不清楚,造成论文内容宽泛,既没有进行深度系统的分析,也无法得出有现实借鉴意义的深刻结论。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论文"大而不实",小而不深",即论文选题过小,论文题目是学员根据自身工作实际或生活区域的现实问题来设计的,这就需要学员结合实际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获取第一手资料,来作为论文理论和技术方面的支撑。但事实是由于自身条件困难或对论文的不够重视而没能进行深入透彻的研究,结果导致论文既没有理论创新点也没有解决好实际问题,且对其他地区缺乏普遍借鉴意义。研而不究,有的论文整篇都是对调研或实验数据的简单罗列,并没有用相关理论或先进技术手段来进行分析,论文难度不够,内容不够饱满,不能得出有实用价值的结论。

论文外在形式。学位论文都有规定的形式标准,以便保证学生论文写作的规范性和论文的学术质量。从现有论文样本来看,学生论文结构不完整、不严谨的情况仍存在,论文中缺少引言的、没有英文参考文献或参考文献过少的问题相对较多;论文格式不规范,论文整体结构排版缺发统一标准,文献引用和参考文献标注方式五花八门,论文中的图表、文字排列不符合要求,字体、字号等细节问题处理上过于随意;有的论文篇幅过短,内容过简单,达不到一篇硕士学位论文应有的份量,且各部分内容繁简安排不当,主要内容不突出。

一、论文质量问题的原因探究

1.缺乏专门针对农业推广硕士制定的论文评审基本要求和指标

农业推广硕士在我国实行的晚,如何更好的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各培养单位都还在探索当中。对于不同类型的农推论文,各自的基本要求及评价指标,并没有一个统一可以执行的方案,不同类型论文在论文选题、论文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也不明确,这既不利于培养单位对论文进行有效的评审,也使得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没有明确的标准可以参照。很多农推硕士培养单位只是简单套用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方案,论文评审标准偏重于学术研究,不适合农推专业学位教育对应用型人才的特殊要求。因此农业推广硕士论文无论是外在写作形式上还是内在硬性质量上,都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问题。

2.缺乏行之有效的学位论文质量过程保证体系

阅读全文

农业推广硕士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本文作者:朱启臻 曾富生 单位: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 大庆石油学院人文学院讲师

在技术革命日趋显著的社会环境下,社会迫切需要培养大批创造性、应用性、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产业部门、应用部门和管理部门的需要。而现实情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规模过小与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存在着巨大的矛盾[1]。导致这种矛盾的主要原因是尽管目前高校培养的大量学生更多地走入应用性强的岗位,但培养模式依然沿袭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惯性,导致长期以来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不匹配。这一现象已经引起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从2009年开始,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范围;认为开展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积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是进一步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制度的需要[2]。但是这一转变的实现,除了社会的需求等外部环境外,还依赖于高等学校自身条件的建设,本文结合农业推广硕士多年的培养实践,对提高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培养质量的途径进行探讨,旨在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依据。

一、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面对的生源行业背景十分广泛,但其培养方向很明确,主要是为农业与农村管理机构、农业企业、农业服务等岗位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技术和管理人才。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设置以来一直是以在职人员为主要生源,这些研究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职业实践经验丰富,而全日制的农业推广硕士生源没有这样的优势。在生源缺乏职业经验而又要按职业需要来培养学生的前提下,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均提出了新的挑战。把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应用型高级人才来培养,在教学内容上应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方向有所不同。但是在现实中,许多学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缺少优秀教材与案例,与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教育没有显著差别,有的培养单位甚至直接使用普通研究生的教材或将其简化后使用,或直接照搬国外案例或教材,这种做法难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特别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极易出现学术化倾向,与学术型人才教育难以区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我们对其要有全新的认识,而且需要做许多开创性的工作。

目前特别迫切的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就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内容而言,我们认为必须强调综合性。经过多年的实践,人们普遍达成这样的共识:农业推广硕士的知识结构应涵盖农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传播学和行为学等理论与方法。但是这种综合性并不是把不同学科课程简单拼凑起来就能体现,因为简单地拼凑不可能产生综合效果以形成培养特色。综合性体现着创造性,多年来中国农业大学在形成综合性课程方面做了十分有益的尝试,如“农业推广学”就是体现应用性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它综合了农业科学、信息传播学、社会心理与行为学、组织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不仅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也形成了实践性很强的操作方法,被评为农业推广领域的国家精品课程。目前我们正在建设的“农业社会学”也是一门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综合性课程。农业社会学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视角重新审视农业,综合了现代农学、农民学、农业经济学、制度学、组织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形成了属于自己学科特点的独立的理论体系和分析问题的方法。特别是把农业和农村政策的制定作为该学科的落脚点和归宿,使得这一学科具有了很强的实践性。如果每个专业学位类型都能够形成3~4门具有创新性且符合中国本土特色的综合性课程,对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内容的创新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关于农业推广硕士教育的教学方法,我们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案例教学和参与式教学模式。特别是参与式教学方法对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十分有效。研究者概括了参与式教学的许多特点,诸如参与性、互动性、民主性、合作性、开放性、激励性、发展性、反思性等[2],但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参与式教学方法最基本的要点有三个:

1.问题导向

阅读全文

CNKI期刊的文献计量探析

摘要:采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法,对我国以来关于乡村振兴的研究论文,从发文数量、发文作者、发文机构、载文期刊、学科分布和研究主题等方面进行详尽的分析,揭示了我国乡村振兴研究最具影响力的论文,用详实的数据展示了我国乡村振兴研究的发展状况和总体概览,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文献计量学;乡村发展;文献分析

2017年党的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农业农村的发展摆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位置进行决策部署,以达到2020—2035年显著缩小城乡差距、迈向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需要充分认识这一战略的重大意义,而且需要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目标任务及实施路径,这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效率[1]。研究乡村振兴问题,可以向上追溯到乡村发展、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有关文献[2]。自党的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出现了对乡村振兴的多方面的诠释,关于乡村振兴的文献日益丰富,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见仁见智,形成了一系列的丰硕成果。为了了解我国学者关于乡村振兴研究的全貌,追踪相关领域研究的总体发展情况及动向,帮助相关学者把握研究的发展方向,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对“乡村振兴”相关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如每年的发文数量、主要发文期刊、高频关键词、主要作者和主要研究机构及最具影响力的论文等作全面的梳理和分析,呈现我国乡村振兴研究的整体现状和发展脉络、研究基础、当前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摸清该领域的活跃作者群、最具影响力的学者,分析出主要研究机构及其影响力情况、最具影响力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方向,以期为从事乡村振兴领域研究的学者提供信息支持和决策参考,也为探索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一定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基础。

1文献来源与选择

本文通过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获取研究数据。具体检索方法是:选择主题字段,以“乡村振兴”作为检索词,选择来源期刊类型为SCI来源期刊、EI来源期刊、核心期刊、CSSCI和CSCD来源期刊,以保证论文质量的可靠性。共检索到2827条检索结果。排除会议信息、相关报道和通知通告等非期刊论文后,共得2795条检索结果。检索时间为2019年12月30日。

2统计与分析

2.1论文年代分布。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于2017年,所以相关文献起始于2017年(25篇),2018年、2019年发文数量迅速增长,分别达到1004篇和1757篇,另外9篇论文属于2020年优先出版。这一变化表明此战略目标一经提出,就掀起了研究热潮,吹响了我国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号令。

阅读全文

农业院校环境论新思索

本文作者:刘婷 吴鹍 黄懿梅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环境工程专业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作为一门边缘交叉性学科,其发展目标是解决不断涌现的各种实际环境问题。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其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已成为一门集自然、社会和技术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环境工程学科不仅研究水、气、固废、噪声等主要环境污染和公害的防治技术和措施,还研究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探讨废物资源化技术,以及对区域环境进行系统规划和科学管理,以获得最优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我国设置有环境工程专业的高校已超过300所。由于各高校的基础和重点学科存在明显差别,其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大多数理工科类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都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其本科生培养方案注重于对学生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的培养。

我校的资源环境学院准备新设环境工程专业,在环境工程的人才培养方案上不能照搬理工科类大学,一定要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并发挥现有优势,找准适合自己的立足点。安排在第七学期末开始的毕业设计(论文)是环境工程专业实现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理论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和检验,也是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毕业设计(论文)辅导环节对学生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解决本学科领域的实际问题和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和研究观念,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传统;3.使学生在方案设计、材料调查与搜集、工程绘图、理论计算、实验研究、数据处理、外文阅读、使用计算机、查阅文献、经济分析、工具书的使用、文字表达等基本技能方面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鉴于毕业设计阶段对于本科生培养的特殊重要性,本文就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设置安排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希望能为我校环境工程新专业的建设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和理工科类院校不同,农业院校的环境类专业一般都源于土壤学、生物化学、生态学等学科,其本科课程设置主要是帮助学生形成以土壤、农业化学和农业生态资源等专业的知识体系。因此,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在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安排上,也应与一般的工科院校有所不同。从目前来看,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设置比较单一,重实验轻设计。很多农业院校的环境专业本科生毕业只有毕业论文可做,而无毕业设计的内容供学生选择。由于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一般建设较晚,在师资、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方面和工科院校相比都有一定差距。在工程设计及应用的教学、科研方面,农业院校环境类专业的基础显得更加薄弱。因此,目前很多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的师资力量尚难以开展对学生进行毕业工程设计的指导;同时,由于学生们受专业课程设置所限,他们的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与工科学生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因此很多学生也不愿意选择他们感觉更为吃力的毕业设计工作。然而,目前环境工程本科生就业的去向主要还是与环保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等相关的公司和企业,而诸如环境管理部门、环境监测站等事业单位现在大多都呈人才饱和状态,可接受的本科毕业生非常有限。由于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工程设计能力方面的弱势,在就业时与工科院校同类专业的毕业生竞争时就处于明显的劣势。因此,有必要通过毕业设计来加强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使他们能够具有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所需要的基本工程设计基础和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扭转我校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时面临的不利局面。

2.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设置未能充分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尚未充分体现农业院校学生现有知识体系的优势。与工科院校相比,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专业的历史沿革、学科组成和行业特性上都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为了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竞争力,需要在毕业论文(设计)这一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上充分体现农业院校的特色与优势。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照搬工科大学的方法,而应走有生态特色的办学之路,培养出可投身于农村环境污染防护的人才。农业院校一般都具有生物、生态学科的优势地位,毕业生相对于工科院校的学生具有更扎实的生态学知识。此外,当前环境工程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方向是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工作,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又在其中占据主要地位。因此,可以考虑让一部分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时从事生态环境评价的工作。这样一来可以发挥农业院校学生生态学基础扎实、生态知识结构较全面的优势,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二来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并适应市场需要,为从事生态环境评价特别是农村地区环境评价的单位输送可用人才。

3.毕业论文(设计)立题与实际联系还不够紧密,约束性题目难以调动学生的创新热情。由于教师设计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未能全部追逐科技前沿或来自于实际的工程项目,部分题目陈旧甚至经年不变,摆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些旧知识旧问题,使得设计成果没有实用价值和科学意义。这在一方面打击了某些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热情和积极性,也使得某些本来就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认识不足的同学更加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对工作应付了事。

阅读全文

农业科技期刊对科研创新服务的作用

农业科技期刊是记录农业科研成果、传播农业科技信息的载体,是农业科研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其承载着报道农业新成果、推广农业新技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任,在推广农业科研成果、传播农业科学技术、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素质、促进人才交流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对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意义重大。因其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来源可靠、数据准确、论证充分、结论明确、查询方便等特点,是农业从业者获取目标知识信息的主要来源。农业科技期刊还是农业各学科科技信息的交换中心,在促进农业科技知识传播的同时,还起着指导生产实践、科技咨询、成果转化的作用,它对启迪、支持和引导农业科技创新意义重大。农业科技期刊对科研创新服务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四大功能,即科研传播功能、科研导向功能、科研提升功能、人才培养功能。本文浅析省级农业科技期刊在科研创新中四大功能提升的途径与对策,使科技期刊不仅成为科技创新交流的平台,更成为科研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一、科研传播功能

科技期刊是传播科技信息的媒介,是科技信息交流的平台,也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提升科技期刊的传播功能,稿源是关键。在丰富的稿源中优中选优,提高办刊质量,才能扩大刊物的影响力,吸引更多读者。在扩大刊物受众面的同时,也能吸引更多优秀作者投稿,从而使刊物进入良性循环。期刊稿源的多少和读者受众面的大小直接影响期刊科研传播功能。

(一)多途径拓展稿源

科技期刊编辑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向本刊稳定作者群和潜在作者群组稿约稿,为作者提供高质量的及时到位的服务,激发作者科研写作热情,为刊物赢得高质量论文。省级农业科技期刊多为本省科研院所主办,期刊编辑除向本单位的科研专家约稿外,还要调动编委与审稿专家的积极性,可以定期向本刊聘用的有较高学术素养的编委约稿,并充分调动编委的积极性,希望编委多向其同事、同学、校友等宣传刊物,并能积极给刊物荐稿,借助编委的影响力为期刊组稿。还可通过学术会议和学术讲座,向各地参加会议的专家约稿。或利用刊物的重大活动组稿约稿。约稿要注意约稿技巧,并长期坚持,保持约稿的连续性,与科研人员保持长期、有效、深入的联系[4]。编辑部可经常性地组织科研专家参加学术期刊质量提升座谈会,听取专家的办刊建议。由科研单位主办的科技期刊,建议主办单位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并鼓励本单位的科研人员为本刊撰写论文,从而为期刊质量提升提供保障。

(二)重视区域外同质同类稿件的刊登

农业生态系统具有地域性,决定了农业科技信息也具有地域性。农业科技信息必须符合相应的农业生态条件,否则,就失去了信息本身的价值[5]。作为刊登农业科技信息的省级农业科技期刊,必须重视本省区相应的生态、气候条件,但又不能局限于只刊登区域内稿源的传统思维定式,要重视区域外稿源收集与挖掘,特别要着眼于生态条件相似地区同质同类科研稿件的收集、刊载,为本省科研工作者了解区域外农业研究动态提供参考,从而提高刊物在本省的影响力与受众面。

阅读全文

农业推广硕士教学培训提升策略

本文作者:宋智芳 盛建东 单位:新疆农业大学

农业推广硕士是我国新设置的农业教育领域的专业学位之一,2000年6月成立了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并于同年试点招生,具有特定农业职业背景,面向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及相关部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和教育尚处于探索之中,开展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培养工作的研究,有助于培养模式和管理模式逐步建立,为进一步完善农科研究生教育体系打下坚实基础。2010年,从中央到各地方省市、社会各界,对新疆的发展均表现出了高度的关注。新疆发展面临大好机遇,新疆现代化农业也开始呈现快速发展的强劲势头,已经显现出令人惊喜而振奋的“新疆效率”。新疆农业的大发展不仅为自治区也为全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物质保证,同时,为经济结构调整奠定了极其重要的支撑作用。为新疆农业提供智力支持,提高农业各领域现有人才素质,显的及其重要。

一、扩大招生规模

目前我区农业推广系统中普遍存在人员学位、学历偏低的现状,大学生毕业后直接从事农业推广、管理和科研工作的人数较少,加之对农业推广硕士招收对象的条件要求较高、学费较贵,致使生源的数量匮乏。扩大招生规模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要树立正确认识,加大宣传力度。面向社会、面向农业部门、面向基层,广泛阐明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与相应学科的农学硕士学位的联系与区别。进而打消考生与用人单位的等级顾虑,吸引更多的优秀在职人员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农业推广硕士是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与农业技术推广、农村发展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的一种专业学位,与MBA、MPA、工程硕士、教育硕士等同属于一类型的学位,是一种正规的研究生教育,与相应学科的农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只是培养方式、知识与能力要求等方面有所差异,不能说谁高谁低,谁优谁劣。

其次,面向经济主战场,积极与政府部门或企业合作,开展“联合办学”或“合作培养”,解决学员的学费问题。农业推广硕士的生源全部来自本自治区,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因此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应该要积极投身到经济建设主战场,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近年来,新疆人才流失相当严重,面对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提高各农业领域骨干人才素质,为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提供智力障。只有招生规模扩大,才能在充足的生源中择优录取,保证生源的质量,提高培养质量。

二、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