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农业生产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农业生产论文

农业生产与农业推广论文

1.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

传统农业是靠天吃饭,现代农业是依靠农业技术。农业需要农业技术作为科技支持推动向前进步。先进的农业技术不是只放在实验室的科技成果,而是能被广泛推广、能被农民掌握并使用的可以转化为现实产品的先进生产力。过去基层农业部门是农业技术传播和推广的主要载体,农民是被动接受基层农业技术部门对新产品新技术的宣传和指导,这些远远满足不了我国农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农业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更是提高了城乡经济文化相融合的速度,政府鼓励农业企业、科研团体等积极参与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中来,推动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实现科技成果向农村的成功转化,改善我国长久以来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低的不良局面。我国各地财政部门支持设立农业技术推广专项,由专业科研机构统一管理,各地农业技术部门逐级承担推广任务。基层农业推广部门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文字材料等多种方式向农民宣传新型农业知识,介绍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各地地理环境不同、季节气候不同、人文背景差异,基层农业技术人员根据地方情况因地制宜培训和辅导农民。对适合当地的新技术的选择也是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关键。农业研究所及高校科研骨干等下乡下户,结合当地农时农事调查取证,慎重选择适合当地的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建立示范田及样板场地,让农民对农业科技有切身感受,在现场对农民进行农业技术指导。结合农业产品销售以及农业物资现实情况,基层农技推广部门适时调整农业技术的推广方向。民间互助交流带动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同地区农民之间一般有相同种植项目,经常交流切磋种植经验。各种形式的农业专业协会、农业合作经济体在农村成立迅速。新型农村合作组织以农民为主题,以承包经营为基础模式,聘用科研机构人员作为技术顾问,结合农村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和培训,成为新型农村生产的发展模式。每年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数量呈上升趋势发展,参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农民也在逐年增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生产发展方式适合众多农民的现实要求。因地制宜的选择新型农业科技项目、快速有效的向农民推广技术要点有效弥补了单纯依靠政府部门扶持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加快了我国农业发展的步伐。农村供销合作社依然是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渠道,主要包括农业生产资料的经营和农产品的收购。供销合作社是市场与农民之间的桥梁,及时掌握市场行情把握市场动态,向农民提供产品销售情况和市场发展方向,跟随市场导向提高农产品生产的科技含量。

2.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存在的问题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是社会向前发展的根基,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及,计划经济下由政府主导的传统农业生产也逐渐被以农民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农业所代替。在政府扶持和财政支持下农村的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取得一定的发展,过去政府设定技术项目财政负担所有经费,现在是农民自己找项目财政给予相应的补贴。虽然农技推广的模式有所增多,但新型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仍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推广效果远低于预期水平。根据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水平,农村对高效多产的新型农业生产技术的需求应该是巨大的,但总体上接受新型农业技术并用于生产实践的农民数量并没有明显增加。造成这些问题除了农技推广工作没有做到位外,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对科技成果的应用受到了多方面的制约。农业是受地理条件、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行业,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存在着技术风险和自然条件影响风险等多种不可控因素。传统农业生产时根据经验耕种,农民用经验推断可能需要采取的耕种措施。对待农业新技术农民只是根据程序按部就班的耕种,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无法预测更不可能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修正和补救。从根本上说农作物的生产离不开光照、土地、水源等自然因素的相互配合,新型科技成果的生产流程是否能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也给农产品的生产带来许多不确定因素。多种不确定因素和可能出现的失败让农民对新技术更加小心翼翼,时常持观望态度。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民生产投入能力有限,分散到户的小块儿土地作业给新技术推广造成障碍。许多新型农业技术具有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出、减轻作业者劳动强度等特点,这也是农民选择新型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原因。当前农村主要采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模式,独门独户的生产使种植规模受到局限,达不到新技术要求的高投入高产出的生产效果,没能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的劳动产出比。新技术的效果没有显现出来并且生产效益没有明显提高,影响农民的期望和对新技术的后续采纳。另一方面,我国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的现状也限制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全国农民中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占不到十分之一,小学及初中文化的占到百分之八十,剩下多为文盲和半文盲,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文化水平更是低于这个比例。农民在生产中技术接受能力较差,达不到增产增收的效果,也限制了农业技术的再推广。

3.基层农业推广体系建设的建议

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目标是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努力提高农民生产收益,这也是广大农民真心期盼的结果。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向前发展、彻底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现阶段我国面临的主要任务。生产力的提高、物质资料的丰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全面带动了农村生产生活的发展。与此同时,计划经济遗留下的城乡二元结构和经济模式依然存在,城市和乡村差距明显存在。新农村建设带动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农户之间也出现明显的贫富差异。这些都需要加强和改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适应市场经济制度也带动农民共同富裕起来。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依然是政府部门,技术推广的经费主要由财政预算负担,社会团体、民企组织等其他非政府来源的经费依然占较少比例。长久以来,地方政府农技推广经费短缺问题一直严重,这也是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低的重要原因。专项经费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都严重阻碍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因此,完善推广体制、增加推广经费是农村政府工作的重点。有针对性的增加农民的技术培训,让农民掌握技术要领,降低生产投资风险,提前采取规避措施降低损失,真正在生产中见到收益。

作者:马婵 单位: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林业工作站

阅读全文

农业生产农田水利论文

1农田水利发展的作用

1.1提高农业生产的作用

环境和气候是制约农业生产主要因素,而我国的气候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特别是降水量的分布,南方较北方多。从而导致不同区域出现不同的问题,降水过多可引发水灾,较少则导致旱灾,而通过水利设施的调节作用能够成功实现防水治水的目标,即通过对水资源进行储存和释放,让农田能在不同环境下适应并发展,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1.2改善生活条件的作用

随着农田水利设施的逐步完善,水利工程可以通过对水资源进行净化,从而为人们提供生活方面的用水,保证农村人们的生活环境逐步提供。当然,农田水利工程也是一项生态工程,其作用就是提高生态环境,提升农村生活水平,并且具有节水的功能,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也是符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2当下我国农田水利建设面临的问题

2.1水质条件较差,净化具有一定难度

阅读全文

农业生产经营视阈下水利设施论文

一、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创新

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的要旨是将其融入统一的市场经济体系之中,而其前提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整合分散经营的土地,实现与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农产品市场的对接。201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从未来的发展趋势上看,通过土地流转的方法实现耕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形式,它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同时还可以实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城镇化进程。但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机制有较大的影响,需要创新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运营机制。

二、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影响

(一)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意愿与能力提高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本质上是发展适度规模的农业生产,它是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将细碎的土地耕作模式转变为具有适度规模的生产模式,形成农业生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经营组织。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创新可以形成农业生产的规模效应,从而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农田水利设施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资源,为确保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生产经营主体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意愿就会加强。此外,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能够促进农业产业的强大,使经营者积累更多的资本;组织的创新还可以将社会资本引入农业生产,与分散经营的家庭承包责任制相比,经营主体拥有更多的资金保障和人力支持,可以建立与农田水利的战略合作关系,衍生出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单位与产业,增强其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的能力。

(二)减少了农业经营者与水利单位的交易费用

以农业生产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为代表的生产经营主体成立以后,可以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将细碎的土地整合起来,通过组织的扩张,借助于组织对市场的替代,变市场交易为组织内的交易,减少了交易费用,避免了农田灌溉利益的纠纷。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创新还能够培育一批具有市场运作能力的经营者,在农田灌溉中,经营者可以利用规模效应,建立与供水单位的直接交易渠道,减少政府和其他中介组织的参与,实现交易成本的下降。

阅读全文

农业生产路径下低碳经济论文

一、低碳经济对农业生产路径的创新需求

(一)高碳农业生产的双重作用

随着农业科技不断革新,化学化技术、机械化技术等高碳农业技术广泛应用,使我国的农业生产以化石能源为基础,呈现出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高碳农业生产特征。目前,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农业机械化耕作大面积推广使用、农药、化肥、农膜等化学化产品过量投入等造就了我国农产品产值连年增长的辉煌,但同时也催生了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碳源增加、碳汇减少等问题。这种高碳化农业生产路径,是不可持续的,成为农业低碳化发展的障碍。高碳农业技术大规模超量应用,依靠高碳技术进行农业生产的发展路径对农业生产显示出明显的双重性。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依靠高投入、高能耗换来高产出,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保障,但高产出与化学化产品过量投入、农业机械化技术广泛使用密切相关。研究证明,化肥、农药、农膜等化学化产品对农业的增产效果明显。化肥在不同农业增产影响因素中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效应最强。从2005年到2011年,我国粮食产量从48402.19万吨增长到57120.85万吨,增长18.01%,而化肥的折纯量却由4636.58万吨增长到5704.24万吨,增长了23.02%,快于粮食的增长幅度。说明化肥投入增加对粮食增产作用明显,但利用效率递减。农业化学品生产耗费大量能源,会形成巨大的碳排放;农药、化肥等化学品长期超量投入,农业面污染严重,土壤质量急剧下降,农产品品质受到严重影响,农业持续发展受限。同时,农业机械投入的增加也促使粮食总产增加。如2005年至2011年我国农业机械总动力由68397.8万千瓦时增加到97734.66万千瓦时,粮食产量也由48402.1万吨增加到57120.8万吨,随着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我国粮食产量逐步增长。2011年我国农业机械总动力比2000年增长85.9%。这表明近年来农业机械化水平及投入强度和能源消费增幅是农业总产值增长的重要因素。但目前我国农业机械消耗大量化石能源,成为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农业机械质量和操作技术落后导致土壤油污污染,进一步加剧环境污染。这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期农业效益的化学化农业、高能耗机械化道路急需改变。

(二)低碳经济下农业生产路径创新需求

由以上分析可知,基于石油化工技术和机械化技术的高碳农业生产路径,在带来农业产值增长的同时,也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碳排放增加、农产品品质下降等一系列问题,是一种难以持续的生产发展路径。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转变这种生产路径,进行低碳生产路径创新。农业生产路径的创新是提高低碳农业的有效方法,能从根本上克服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利于低碳发展的因素,意义重大。发展低碳农业是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其发展对农业生产路径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农业生产不能再走化石能源技术、机械化技术高度依赖的高碳农业发展道路,生态低碳高效将是我国未来农业生产路径创新的新选择。未来我们要改变对高碳农业生产的路径依赖,走生态高效可持续的低碳发展之路。

二、低碳经济下农业生产路径创新的困境

(一)思想认识偏差导致低碳农业创新受限

阅读全文

农业生产中农田水利建设论文

1制约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因素

1.1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差

近年来,我国的农田水利事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是,其在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着和经济社会发展不一致的情况,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出现了勘测、规划、设计以及经费不配套的情况,同时,在施工过程中经常要面临比较复杂的施工条件,导致了工程质量差和维修管理活动众多的问题比较常见,导致农田水利设施出现了输水效率低,渗漏现象比较常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比较脆弱,在我国的很多地区,生态条件比较差,而且,水体流失问题比较严重,对农业的发展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农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基础建设和保障能力不足的情况,很多的贫困地区还存在着靠天吃饭的情况,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改进非常必要。农田水利建设中出现了设施老化、河道淤积的问题,对农业经济和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制约效果。

1.2农业效率低,农民负担重

我国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农民人均耕地少,同时,农业经营比较分散的情况,在相关的技术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而且,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比较差,导致农业生产成本较高。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农村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更好的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得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农业生产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农业发展过程中群体优势没有得到体现,对农业的区域化种植以及规模化经营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要和农业科技成果相对应,但是,很多的农业科技成果在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经济社会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将农业用地转化为工业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的情况,这样就使得农民不得不从事二三产业,即使很多的农民选择在城市中生活,但是其身份一直无法摆脱。城市建设过程中对农业水资源进行了利用,但是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污染情况,导致了农业水资源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为了更好的进行农业经济建设,农民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建设农田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效率低、农民收入以及农村经济一直没有处于良好的循环状态,导致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1.3管理薄弱

农田水利管理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导致了其产权不够明晰,同时,在维护管理方面责任没有得到落实。农田水利在管理方面主要依靠基层乡镇水利站来进行,但是,乡镇管理体制在改革过程中,水利站出现了被撤销的情况,这样就导致农田水利管理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灌溉价格较高的情况,因此,对农作物产量以及经济效益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阅读全文

涉农期刊特色栏目建设方法

涉农期刊涵盖了农、林、牧、渔、水利、农机、农产品加工和科研、教学、管理等各个领域的学科内容,形成了学术类、技术类、综合指导类、检索类和科普类五大类型的出版体系[1],主要面向农业科研人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等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及各类农业院校师生。作为农业领域学术交流和技术推广的重要平台,涉农期刊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在传播农业科研新成果、推广农业新技术、交流生产经验、普及农业科技知识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促进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许多涉农期刊栏目设置个性不突出,无法吸引读者的眼球,严重影响了期刊的总体发展和质量提高。因此,建设体现期刊自身优势的特色栏目,突出本期刊的精华,是今后农业技术型学术期刊发展和壮大的必由之路。所谓的涉农期刊特色栏目,是农业领域期刊,通过分析自身的特色和长处,结合办刊优势,为吸引作者投稿和增加读者数量而设定的一些特色鲜明的栏目。许多期刊社都在打造特色栏目方面做出了尝试和努力,例如2017年安徽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和安徽省期刊协会进行了期刊特色栏目评选,其中涉农期刊《安徽科技学院学报》的“动物科学”栏目、《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的“新农村建设”栏目及《现代农业科技》的“资源与环境科学”栏目入选。这3家涉农期刊依托平台优势,通过特色栏目的建设,创新办刊理念,提升了刊物质量,扩大了刊物的综合影响力。现以这3家涉农期刊的特色栏目建设为例进行分析,以期为创立涉农期刊特色栏目和打造新型农业期刊提供帮助。

一、涉农期刊特色栏目现状

涉农类期刊一般创刊早、发展历程较长,其依托于农业类院校、科研机构产生,具有较强专业性,同时也广泛服务于农业行业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涉农期刊创建特色栏目对期刊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只有通过创立特色栏目,才能吸引优秀的稿件和增加读者群体,进而提高期刊的质量和知名度。因此,特色栏目的创建对期刊来说应摆在首位。通过分析期刊自身特点和优势,创立特色栏目,征集高质量的相关稿件,不但使得特色栏目内容应用性和科学性更强,而且通过创立特色栏目的举措,也可以提高编辑的专业水平和期刊的管理水平,最终大幅提高期刊的发行量,促进期刊的良性发展。《安徽科技学院学报》杂志创办于1984年,由安徽科技学院主办,是反映农业科学、工程技术、基础科学等学科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及高等教育领域的新成果、新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性刊物。其特色栏目“动物科学”主要报道动物遗传育种、动物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动物医学等相关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于1992年创刊,依托于安徽农业大学的优势学科,为科教兴农、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的实施提供建言立说的平台。其特色栏目“新农村建设”重点关注“三农”问题,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安徽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及生态建设服务。《现代农业科技》杂志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主管主办、安徽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出版,创刊于1972年。杂志主要刊发农、林、牧、渔业应用研究及与农业有关的技术研究论文,报道各学科最新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其特色栏目为“资源与环境科学”,包括“科学研究”“污染与控制”“土壤与肥料”“农业气象”“水土保持”“生态农业”等子栏目,涵盖农业与环境相关的多方面内容,充分体现了实用性。

二、涉农期刊特色栏目创建思路

(一)发挥主办平台的优势作用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依托其主办单位安徽科技学院这一高等教育科研平台,在报道农业科学、工程技术、基础科学等学科新成果和新信息方面独具优势。尤其是其动物科学学院,为“动物科学”特色栏目创建提供了优势条件。该学院的动物科学专业、动物医学专业、动植物检疫专业均为国家级或者省级特色专业,并承担多项改革试点工作;拥有动物生产学、基础兽医学和预防兽医学3个省级教学团队,拥有提升畜牧学学科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基础兽医学2个省级名师工作室。“动物科学”栏目借助学院有利的学科优势和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有针对性地建设特色栏目。通过积极联系相关优秀人才团队,巩固专家资源基础,持续稳定和不断扩展优质稿源,提升栏目水平。

(二)紧跟国家政策导向

阅读全文

数学模型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摘要:世界人口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人们对粮食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多,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业技术很难满足庞大的粮食需求。数学模型引入到农业生产中可以很好地缓解和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对数学模型的应用,来实现对农业生产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而增加粮食产量。

关键词:数学模型;农业生产;实际应用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数学模型理论在现代化农业理论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农业数学模型已经成为了现代化农业科学的运算基础和理论依据。通过以下三种现代化农业数学模型在生产中的应用情况,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数学模型,提高了人们对数学模型指导农业生产的认识程度,为建立农业现代化的数学模型理论的创新构想提供了新想法与新思路。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现代化农业生产过程中已经很广泛的应用到了新的科学技术,以及现代工业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农业肥料。同时,配合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对农业生产向社会化农业发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连续数据采集传感器系统、地理信息综合系统等一系列高科技技术应用到了农业种植生产过程中。同时,利用远程遥感卫星系统可以更加详细的采集到粮食作物的生长情况和即时的地理天气等实时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找到引起产品不同的真实原因。进而对该地区的农田进行有效的调整控制措施。现代农业中每个农业生产部门都应该进行数字化和网络化的科学管理,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运用到了数学模型。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农业产品消费需求,更好的保护了人们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环境,为实现最终的现代化农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而努力奋斗。

1数学模型思维对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影响

农业数学模型使数字化融入到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将农业科学体系从经验型提升到了专业理论型,为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了科学的解决方案。其中主要涉及到了数学中的概率学、统计学、优化数学、非线性数学和计算学等五门学科。在农业生产中运用统筹学中的数学规划法,通过集中整理农业问题的方式建立数学模型。灵活运用应用型数学的思考方式进行数学模型的构建工作。运用数学模型的特点,利用更加标准化、模块化的方式为现代农业优化决策处理机制,提供更加全面的数学模型。同时,利用单纯形法,可以求出线性规划中的最佳方案。但是,在实际种植过程中,农业生产和粮食产量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涉及到的决策变量和制约条件也在增多,使利用人工处理问题的难度成几何式增长,但随着网络信息化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可以用计算机构建农业问题数学模型,进而利用计算机的强大运算能力推算出解决此类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计算机的出现为线性规划等数学模型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了可行性和强大的技术支持,使数学模型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应用。

2数学模型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1线性规划模型对农业的影响

阅读全文

农业推广分析3篇

(一)

一、农业推广的公共产品属性

首先,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过程。这决定了在农业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知识应该被社会共享。并且也是由于该特点,决定了使用农业技术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是由农业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农业生产者不愿意进行农业技术创新,需要政府投资进行农业技术创新。其次,农业推广服务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农业科技服务、农业信息服务、农资与农产品经营服务。农业科技、信息等属于知识结构中容易传播的一类,根据其消费上所具有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程度的不同,有的属于公共产品,由公共部门直接从事科技活动的投资;有的属于准公共产品,由政府对从事科技活动的私人部门给予补贴。最后,由于农业技术创新除了面临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外还面临较大的自然风险,但是其效益具有外溢性,会带来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这决定了农业推广具有公共产品属性,需要由公共部门承担。综上所述,农业推广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当然,需要明确一点,农业推广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并不代表其就是公共产品,其中有一部分农业推广服务是具有私人物品的属性,属于私人物品。

二、我国现行农业推广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现行的农业推广体系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其组织结构、推广方式等在面对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发展的新要求,表现出了诸多的问题。

1、农业推广投资总量不足,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效益不高

我国财政在农业上的支出总量偏低,导致了虽然我国政府农业推广投资占财政农业的比重不低但总量低的现状。目前,我国农业推广投资不足农业总产值的0.2%,不足发达国家的30%。从推广项目来看,其地区投资结构、行业投资结构均表现出不均衡性。从农业推广事业费支出结构来看,人员经费占了近90%,业务经费仅有10%左右。由于农业推广投资总量不足,投资结构不合理,限制了农业推广的有效开展,是其投资效益不高。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