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旅游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农业旅游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农业旅游论文

旅游环境保护生态农业论文

一、生态农业旅游中的环境问题

纵观我国各个地区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基本上都是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来进行发展,虽然这是一个发展的基本路径,然而通过“圈地”等方式强占农田进行不合理开发,加上对于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就会导致两个恶果———一是对于环境的破坏性大,二是项目自身的竞争力有限,生存期限有限。按照国际惯例,农业旅游区半径大于9.5公里的区域(面积)时,才能发挥最佳经济效益,而我国多个生态农业旅游是小于这个规模的,项目鳞次栉比、林林总总,不仅造成市场范围狭小,客源不足,效益低下,更是导致单位面积内环境的过载。除了生态农业旅游项目本身对于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之外,一个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开展之后,纷至沓来的游客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也是目前项目所难以承担的。国人自身的素质有待提高,加上旅游期间疲劳等问题,导致每逢节假日,生态农业旅游项目中都会留下诸多生活垃圾、餐厨垃圾,这些垃圾的存在本身就加大了地域的环境压力。我国的生态农业旅游项目的经营者,多数都是由农民转化而成,在兴办起生态农业旅游项目时,他们自身对于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问题根本不甚了解,造成在建设时期就缺失环保措施。而在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开展起来之后,又往往更加重视盈利而忽略环境保护,不注重保护环境,甚至为了满足游客需求盲目引进外地物种,这种思想与行为造成了诸多生态农业旅游项目所在地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失衡、外部物种入侵等环境问题。

二、生态农业旅游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归因与对策分析

(一)生态农业旅游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归因分析

生态农业旅游导致环境问题,直接原因在于政府对于生态农业项目的监管不到位。目前我国诸多生态农业旅游项目,都缺乏合理的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划,通常是在政府的提议下,在市场的催生中,由当地的农民自发的发展起来的。这种规划、建设通常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也没有进行环境评估,地方政府和农民本着“先搞起来再慢慢发展”的理念,先从资源下手,进行野蛮的开发,全然不顾环境承载力。环境问题愈演愈烈,关键还是在于生态农业旅游的从业人员本身环保意识不足,以及其对于经济利益的盲目追求。诚然,我国近年来生态农业旅游项目的发展使得部分农民转业从业人员赚得盆满钵满,然而这种经济利益并没有转变其思想,向环境要效益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的存在。而没有取得很好经济效益的项目管理者就更缺乏环保意识,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是能够主动牺牲环境的。归根结底,还是从业人员自身眼界与素质的问题,从业人员准入机制、环境评价体系的缺失也纵容了这些思想的蔓延。而我国游客本身的综合素质问题,也是导致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在特定时间出现严重环境问题的导火索。节假日比较集中、游客行程紧张放松对于自己的要求都是使得这一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游客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不仅仅是游客单方面的事情,同样需要多方面来综合考量与处置。

(二)生态农业旅游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对策分析

要解决生态农业旅游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必须针对问题的原因来对症下药的解决。生态农业旅游中出现的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环境问题,其牵涉到社会公德问题、政府管理问题、行业准入制度问题、从业人员职业道德问题等,需要各个击破。

阅读全文

生态旅游创新模式下农业科技论文

1以创新为突破口,提升农业科技生态发展新价值

1.1以科技为先导,探索农业科技生态新领域

农业科技园体现的是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并不仅仅体现于表面,更重要的是其应用价值不断增强。通过对农业科技研究成果的有效应用,对科技园区内生态环境构建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为农业科技与生态之间形成有效的融合,这样农业经济发展道路才会有效拓宽,从而使农业科技生态新领域成为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创新点,成为我国农业经济面对时展潮流所产生的全新发展理念。

1.2以艺术创新为理念,提升农业科技园生态发展

从艺术层面出发,农业科技园的创新发展关键在于将农业科技研究成果进行有效运用,使园区内生态环境由此得到更为理想的创建,这对生态旅游的发展能够形成有效的推动作用,为其带来较大的旅游经济。这是我国生态科技园逐步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创新理念,使得农业科技园自身所具有的艺术价值以及生态价值不断提升,而农业科技园的科技创新能够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促使农业科技园生态发展具有较强的艺术色彩。

1.3追求服务新观念,增强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价值

从发展角度出发,农业科技园的发展对我国农业经济产生相应的服务作用,而生态旅游是将农业科技的应用价值不断提升,对科技园生态效果进行更为有效的完善,提升农业发展所具备的旅游经济增加值。这是对传统农业科技园发展所进行的必要补充,也是农业经济发展“全面性”的重要体现。为此,应推动农业科技生态旅游,发展其内在价值,为农业科技园发展成生态一体化提供有力的支持,满足新时期我国农业创新发展的要求。

阅读全文

农林院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初探

[摘要]在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两大背景下,乡村旅游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作为农业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来源,是未来乡村振兴中坚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强化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加强校政企三方合作等方式进一步做好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工作。

[关键词]乡村振兴;文旅融合;旅游管理;人才培养

在旅游业和旅游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一些农林院校相继建立了旅游管理专业。据统计,目前我国本科层次的农林院校有34所,1984年,中南林学院率先建立生态旅游专业。目前,有24所农林本科院校(不含高职院校和独立学院)开设旅游相关专业,占农林本科院校总数的2/3[1]。农林院校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的背景下,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培养农林院校旅游管理人才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背景解读

中共报告指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报告强调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至关重要,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头等大事,落实乡村振兴战略[2]。在党的报告中,把长期使用的“农村”称谓改为了“乡村”,这反映了党中央对乡村振兴工作的新思路。“乡村”和“农村”的称谓之间虽然只有一个字的差别,但却有一个本质的区别,乡村的功能不只是单一的农业生产,而且也是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文明的载体。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就是要实现乡村一二三产业综合性开发和融合发展[3]。当前,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旅游将发挥更大的作用。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趋于多元化,旅游需求也从传统观光型向文化体验型转变,文化旅游越来越受到重视。1976年Evans发表的“Tourismand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一文被认为是最早的文化旅游学术论文,国内最早关于文化旅游学术研究的论文则发表于1986年[4]。自2009年国际颁布文化旅游相关促进政策后,有关文化旅游的研究迅速增加。2018年3月,国家正式设立文化和旅游部,更加强调了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据统计,2018年,全国旅游总收入达到5.97万亿,同比增长10.5%,文旅融合已经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而与之矛盾的是,高素质人才的数量少,当前的育人模式难以满足文旅融合的需求[5]。

二、培养农林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对当前高等农林院校学生专业发展现状分析,发现农林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存在专业报考意愿较弱、专业认同度不高、学习状况较差以及对口就业度低等问题。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农业一直被视为基础产业却也是底层产业,“轻农”观念根深蒂固;轻农观念导致优质生源不足,学生的专业认同度低,影响学生的择业观等问题。在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价值观,转变传统的轻农观念。提前了解对将来从事具体职业的工作特点、工作内容和发展方向。结合自身个性、性格、能力等多重因素来理性判定是否适应专业,如若不能准确定位,可以向专业课教师或者辅导员等专业认识帮助解疑困惑。要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结合综合考虑就业发展方向。加强个人学业和职业规划,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状况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有规划的完成大学四年的学业、生活和就业,实现个人人生价值。近年来,国家一直在增加对乡村建设以及文化旅游方面的支持,为农林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机遇,让他们可以在农业上有所作为,并在乡村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例如,现代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田园综合体、农业园区规划等领域都是专业大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而且,与其他类型的高校相比,农林院校大多设有林学、风景园林、城乡规划等专业,在师资力量、教学设备、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都能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提供有力保障。因此,如何结合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旅游学科的特点以及学校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科学的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为此,通过新生教育,班级和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校友资源开发和校企合作等方式,我们可以共同努力,纠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并不断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阅读全文

Citespace下中国乡村旅游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乡村旅游的现状,总结当下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旨在为该领域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以CSSCI数据库中1999—2020年刊载的521篇乡村旅游文献为数据基础,利用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绘制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从研究作者、发文机构、重要期刊、研究热点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从事乡村旅游研究的学者大多处于独立研究状态,缺乏研究团体;从发文量看,高产作者少,但也涌现出一批有着较高权威和社会影响力的学者。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地、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等是高频关键词,代表乡村旅游研究的热点问题。从学科分布看,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论文主要刊载在旅游、地理和农业三大类学科期刊上。《旅游学刊》《JournalofRuralstudies》《JournalofTravelResearch》等是该领域最具权威性的期刊。从整体上看,针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客观现实,其研究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学者之间、机构之间缺乏互动和学术共识,领军人物、核心团队、权威机构都不够突出。另外,今后该领域研究方向要向多学科、多角度、多层面发展。

关键词:乡村旅游;Citespace;科学知识图谱

1引言

我国乡村旅游虽起步较晚,但从90年代开始,研究成果逐年增加,研究范围和主题也逐渐扩大。学者们对乡村旅游综述性研究的内容大致如下:梳理乡村旅游基本概念[1~2]、国内外研究现状[3~4]、乡村旅游社区研究[5]、乡村旅游研究热点[6~7]、乡村旅游研究特征[8]。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归纳总结出研究概况势必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本文借助Citespace软件绘制科学知识图谱,对大量文献数据进行多元化动态分析,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该领域的发展脉络和研究进展,以期对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1.1研究方法。Citespace是CitationSpace的简称,译为“引文空间”,是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计算机与情报学学院陈超美教授开发的一款可视化分析软件,它着眼于分析科学分析中蕴含的潜在知识,通过可视化的手段来呈现科学知识的结构、规律和分布情况。该软件具有合作网络分析、共现分析、共被引分析等功能,可绘制出科学知识图谱,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一定领域研究的演进历程和研究热点,探测学科研究特征及演变趋势等,是目前国际上很受欢迎的绘制知识图谱的工具。

1.2数据来源。本文数据来源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以“篇名”方式检索“乡村旅游”,文献类型选择“论文”,得到检索结果521条,获取时间为2020年9月20日。通过对这些论文进行系统地整理和归纳,展示了我国乡村旅游的研究历程。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是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的引文数据库,用来检索中文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论文收录和被引用情况,收录学科广泛、文献丰富,其来源期刊学术性强、编辑规范、质量较高。CSSCI数据和Citespace软件更加兼容,可充分发挥Citespace的各项分析功能,对数据进行全面透彻地分析,得到的分析结果能更加全面而客观地反映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历程、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2结果分析

阅读全文

CNKI期刊的文献计量探析

摘要:采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法,对我国以来关于乡村振兴的研究论文,从发文数量、发文作者、发文机构、载文期刊、学科分布和研究主题等方面进行详尽的分析,揭示了我国乡村振兴研究最具影响力的论文,用详实的数据展示了我国乡村振兴研究的发展状况和总体概览,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文献计量学;乡村发展;文献分析

2017年党的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农业农村的发展摆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位置进行决策部署,以达到2020—2035年显著缩小城乡差距、迈向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需要充分认识这一战略的重大意义,而且需要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目标任务及实施路径,这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效率[1]。研究乡村振兴问题,可以向上追溯到乡村发展、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有关文献[2]。自党的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出现了对乡村振兴的多方面的诠释,关于乡村振兴的文献日益丰富,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见仁见智,形成了一系列的丰硕成果。为了了解我国学者关于乡村振兴研究的全貌,追踪相关领域研究的总体发展情况及动向,帮助相关学者把握研究的发展方向,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对“乡村振兴”相关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如每年的发文数量、主要发文期刊、高频关键词、主要作者和主要研究机构及最具影响力的论文等作全面的梳理和分析,呈现我国乡村振兴研究的整体现状和发展脉络、研究基础、当前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摸清该领域的活跃作者群、最具影响力的学者,分析出主要研究机构及其影响力情况、最具影响力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方向,以期为从事乡村振兴领域研究的学者提供信息支持和决策参考,也为探索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一定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基础。

1文献来源与选择

本文通过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获取研究数据。具体检索方法是:选择主题字段,以“乡村振兴”作为检索词,选择来源期刊类型为SCI来源期刊、EI来源期刊、核心期刊、CSSCI和CSCD来源期刊,以保证论文质量的可靠性。共检索到2827条检索结果。排除会议信息、相关报道和通知通告等非期刊论文后,共得2795条检索结果。检索时间为2019年12月30日。

2统计与分析

2.1论文年代分布。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于2017年,所以相关文献起始于2017年(25篇),2018年、2019年发文数量迅速增长,分别达到1004篇和1757篇,另外9篇论文属于2020年优先出版。这一变化表明此战略目标一经提出,就掀起了研究热潮,吹响了我国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号令。

阅读全文

知网核心期刊与智慧旅游文献统计分析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伴随着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智能终端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智慧旅游”概念应运而生。智慧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的一种全新的形态,不仅对传统旅游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也将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产生直接的影响,更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随着旅游信息化程度的加深,我国城市智慧旅游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智慧旅游的相关研究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国内学者在智慧旅游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中国知网以“智慧旅游”为检索词,以“主题”检索项,以SCI来源期刊、EI来源期刊、核心期刊、CSSCI为来源类别,搜集了自2010年至今的203篇文献。本着严谨的态度,除去未署名的文章,共计197篇。这些文章,总被引数4586次,总下载数28.28万次,篇参考数9.47次,篇均被引数23.28次,下载被引比61.67,代表了论文的权威性和学术水平。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分别从年份发文统计、文献来源统计、发文作者统计和发文主题统计四个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分析,了解和掌握学者们对“智慧旅游”的研究现状,更为智慧旅游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二、研究文献统计分析

(一)年份发文统计分析

可以看出,有关智慧旅游的核心期刊中,2010年0篇,2011年2篇,标志着学术界开始对此领域予以关注;2012年以来,相关研究数量开始增多,2014年达37篇,标志着智慧旅游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2015年以来,研究整体略有下降,数量处于20-40篇之间,但研究热度仍然比较高。

(二)文献来源统计分析

通过对核心期刊数据来源的统计分析,有助于了解刊物对智慧旅游的重视程度,更有利于读者围绕相关主题找到此类研究。根据知网统计分析,197篇论文来源于旅游学刊、资源开发与市场、农业经济、企业经济、贵州社会科学、生态经济、电子政务等104种刊物,平均每种期刊刊载1.89篇文献。其中92篇论文刊载在14种刊物,105篇刊载在108种刊物。通过整体分析,期刊来源分布比较分散。

阅读全文

县域经济发展新路径初探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县域经济发展也步入发展的瓶颈期和攻坚期,面临着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动力转化的多重压力。尤其是当土地红利、税收红利、贷款红利等政策红利和人口红利消失时,县域内大批企业纷纷倒闭,留下许多债务和污染。如何带领县域经济向更高质量发展,需分析绩溪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突破口,着力破解县域经济发展难题。

关键词:绩溪;县域经济;供给端

近年来,绩溪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从表1可以看出,2010—2018年,绩溪县地区生产总值呈现稳步增长态势。但从经济发展增速来看,2010年绩溪县GDP增速高达14.5%,在这之后经济增速呈明显下降态势,直到2016年情况才稍有好转,但2018年经济增速仅为5.4%,增幅同比下降较大,经济发展时好时坏,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从全市范围来看,绩溪经济发展水平在宣城市7个县市区中倒数,在全省范围内也处于中下游位置,其根本原因就是产品供给端较为薄弱,未能及时跟上新时展要求。

一、绩溪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产业发展效益低下

绩溪县属于山区小县,农业产业占GDP比重较高,2018年,绩溪县农业产业总产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高达12%。县域内农业资源丰富,有山核桃、茶叶、油茶、竹子、中药材等众多经济作物,但农业产业链较短,许多企业经营项目还在以销售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对经济发展贡献力度不大。绩溪县农业产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力度不够,存在着局限于为农业产业而发展农业产业现象。近年来,虽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力度有所上升,但融合质量不高,发展效率低下,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2.工业产业制造水平落后

阅读全文

智慧乡村旅游模式发展前景与风险

摘要:在我国大力呼吁乡村振兴,推动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发展,弘扬继承传统民俗文化的背景下,以创新性为出发点,研究智慧旅游模式建设与发展的方向。论文通过调研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的乡村旅游产业,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分析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状况和经营模式,探讨如何运用新技术,将乡村旅游智慧化,改善景区建设。以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提高旅游体验;增加乡村当地居民的收入,促进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生态旅游模式,达到可持续发展。最后论文将归纳总结智慧乡村旅游模式的建设方法和潜在问题,说明如何运用新兴科技,建设智慧乡村旅游服务配套电子化产品。目的在于使乡村旅游可以顺应时展新趋势,建立功能合理全面的旅游景区,为同类型乡村旅游提供指导性意见、可参考性模板和实践性理论依据。

关键词:智慧旅游;乡村旅游;大丰区;乡村振兴

1智慧乡村旅游背景

1.1乡村旅游前景广阔

近年来,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的稳步增长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逐步提高,生活逐渐改善,人们对于精神文明的需求日益增加。乡村旅游是以乡村为旅游目的地的新型旅游模式。与传统紧凑的旅游模式不同,乡村旅游形式新颖多样,深受游客喜爱。2015~2017年国内旅游人数中,乡村旅游人数占比超过50%,2018年乡村旅游人数占比虽有下降,但人数增至30亿人次。由此可见,乡村旅游发展前景广阔。

1.2智慧旅游发展迅猛

当前,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等的广泛应用与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习惯、方式早已打破传统的地域、时间限制,实现了智慧化。在旅游行业,“互联网+旅游”则催生了“智慧旅游”模式。2015年,总理首次提出“互联网+”计划,同年,国家旅游局《“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重点培育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智慧旅游城市,建成并健全全国性的公共旅游数据共享平台,加强我国旅游行业的创新力,实现旅游业的智慧化发展。智慧旅游突破了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制约,倚靠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模式的游客体验,延长交通、医疗等服务环节,提高游客安全性与满意度。然而,现今智慧旅游在其实践过程中出现基础设施差、移动互联网环境差、自然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需要企业、政府与当地居民三方合作,探索智慧旅游模式现存问题的解决方案,完善乡村旅游发展的体系构建,实现智慧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