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经济林苹果集约栽培技术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特色经济林苹果集约栽培技术,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特色经济林苹果集约栽培技术

摘要:

为了解决伊犁河谷苹果产量低、优质果率低、优质产品数量不足和周期性冻害的难题,伊犁州林科院利用苹果“三优一体”栽培模式及推广西梅优良品种——法兰西来克服问题。通过建立高效集约化栽培示范园对栽培技术及理念进行周边辐射推广,为伊犁河谷林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高效集约栽培;苹果;西梅;伊犁

苹果“三优一体”(即优良品种、优良矮化砧、优良栽培技术)模式,在河北、山西、北京、陕西、山东等地已经应用,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采用三优一体栽培模式栽培的苹果树与传统的果树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树形发生了改变,提高果品质量,降低果园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因此使用苹果“三优一体”栽培模式进行矮化密植可有效解决伊犁河谷苹果产量低,优质果率低,优质产品数量不足的难题,为伊犁州直苹果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周期性冻害是制约伊犁林果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西梅因其早结果、花期晚、易管理、丰产稳产、适应性广、抗寒及抗晚霜能力强,能规避伊犁河谷极值低温及倒春寒的侵害,大面积推广西梅优良品种-法兰西的种植,可稳妥推进伊犁州林果业进程。

1材料与方法

1.1气候条件

项目区设在察布查尔县海努克乡基地。年平均气温8.1℃,最高气温39.5℃,最低气温-29℃,元月平均气温-8℃以上,海拔900米左右,有效积温为3400℃以上,平均无霜期170天,年降水量147.3mm,蒸发量2200mm,项目区属于逆温带,自然条件适合苹果、西梅优良品种栽培。

1.2基础设施条件

项目区位于察布查尔县南岸干渠灌区范围内新开发的土地内,原为荒漠,经过土壤改良,现为宜林地。地形平坦开阔,海拔高度为897-910m,属于新开垦荒地。距县城25公里,距伊宁市30公里,交通便利。

1.3品种介绍

1.3.1“蜜脆”苹果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园艺系以风味好,果肉芳香的MACOUN品种为母本。味甜、肉脆和抗病能力强的HONEYGOLD品种为父本进行杂交选育的苹果新品种。蜜脆苹果产量高、品质优良、抗性和适应性强,色形味香俱佳,售价高,栽培效益十分显著,是一个综合性状优良的中熟苹果品种,有望成为新疆中熟苹果品种的主栽品种,在冷凉地区栽培表现最好。

1.3.2“法兰西”西梅

法兰西西梅果形独特,色泽艳丽,品质优良,是西梅优良品种(系)中果实鲜食、制干最好的一个品种,深受果农及种植户的喜爱。2002年原州园艺所将其引入伊犁河谷,并进行了多年多点区试,在伊犁河谷逆温带生长表现良好,平均单果重达13g以上,可溶性固形物高达26.25%,超出原产地6.25个百分点。

1.4技术方法

通过在察布查尔县海努克乡基地建立13.3公顷苹果矮砧密植示范园及建立20公顷西梅示范园,分别对“蜜脆”苹果进行“三优一体”矮化密植栽培管理,“法兰西”西梅田间水肥管理、授粉树配置、整形修剪、花果管理、病虫害防治管理,并将栽培模式进行示范推广。

2栽培技术措施

2.1“蜜脆”苹果矮化密植“三优一体”栽培措施

应用矮化密植“三优一体”栽培模式,即优良品种为蜜脆,优良砧木为GM256,采用优化的栽培技术、及肥水管理、果园机械、整形修剪(纺锤形、高长纺锤形)、花果管理、病虫害管理等技术措施,进行矮化密植三优一体”示范园建设,达到优质丰产高效的目的。

2.1.1定植前准备

首先平整土地,按4m行距开沟,沟内施农家肥每667平方米10方,施肥后将沟填平。

2.1.2定植

沿施肥沟按4m距离用打坑机打挖60cm直径、60cm深的坑,然后每穴施生物有机肥1kg与土混匀后定植,定植株行距为2×4m,定植时中间砧一半埋入土中一半露出地面。

2.1.3及时浇水

定植后及时灌一透水,一至二天后及时扶苗并将定植坑洼陷处用土填平,以后每周浇水一次,并覆土保持土壤湿润。

2.1.4树体管理

按纺锤形树形管理。萌芽后及时抹除竞争枝保证延长头绝对优势、距地面50cm以下萌芽全部抹除,其余萌发的枝条除延长头外用牙签、“S”形铁丝、塑料开角器或用塑料绳等撑(拉)开角度使新梢与主干夹角达到90—100°,以利于纺锤形树形通风透光,同时还有利于侧枝尽早形成花芽,提早结果。整个管理过程以培养健壮的中央领导干为主。通过这种管理模式,示范园的矮化密植果园在定植第三年就有了一定的产量。

2.1.5花果管理

果树通过一定的营养生长期,分化花芽,开始一系列的生殖生长、开花结实,形成经济产量。对果树实施开花的人工调控,于8月-9月喷施PPO250倍液,以促进果树花芽的分化与形成,缩短果树童期,克服果树大小年结果、改善果实品质及提早幼树结果,同时注意合理负载及疏花疏果,一般叶果比以45:1为宜,疏花蕾在花序伸长至分离期进行,疏果在落花后2~4周内完成。对过多花芽及瘦弱花芽适量疏除。花序间按20~25cm距离选留疏除花序。疏果定果从落花后一周左右开始,花后四周内结束。疏除病虫果、畸形果、偏斜果、枝摩果,根据树体强弱来确定留果量,弱枝少留,强枝多留,留端正的下垂果。充分利用伊犁河谷自然光热资源,一般不提倡套袋。蜜脆着色较晚,约8月中下旬,摘叶转果一般在果实阳面变红后一周左右,用手轻托果实旋转180°,将阴面转向阳面,促其全面均匀着色,切忌在晴天中午高温下转果。

2.1.6果园生草

在示范园开展果园生草。草种类主要选择三叶草、黑麦草和高羊茅。这三种草易成活,固氮能力强,培肥地力效果明显,绿色期长,是保持水土的优良草种。5月份开始播种,播种前平整土地并施二铵750kg/hm2,最好选择下雨时节播种,将种子与适量细土混合均匀播撒与地表,然后耙平。播种时与果树保持0.5m的距离。

2.1.7果园树干涂白

秋季对全园树体树干进行人工涂抹防治苹果腐烂病药剂-腐仑四号,有效的减少和预防苹果腐烂病的发生。

2.1.8有害生物防治

采用人工防治和物理防治相结合的办法,按照无公害苹果病虫防治历进行。主要开展物理防治,使用粘虫板、杀虫灯杀灭有害生物,降低果品生物残留,提高优质果率。病害主要预防白粉病、小叶病,虫害重点防治红蜘蛛等,对白粉病防治,在病梢发生初期,及时剪除新病梢和病叶丛、病花,集中烧毁或深埋。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减少氮肥用量,合理密植,疏剪过密枝条,通风透光,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入冬前对全园树盘周围及防护林进行人工施放毒饵,降低老鼠密度,预防老鼠危害。

2.1.9辅助配套设施

使用滴灌灌溉,滴灌管道上加装施肥罐做到带肥浇水。农家肥通过发酵池发酵后将发酵液过滤后通过污水泵管泵入滴灌管道。土壤管理使用果园旋耕机、割草机,牵引风送式果园喷雾机、果园开沟机等果园机械,采用机械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减少果园用工成本。

2.2“法兰西”西梅栽培技术措施

2.2.1肥水管理

一年可追肥两次,分别在花前(3月中下旬)和果大、花芽分化始期(6月中旬),幼树每次每株施复合肥100-200g,盛果期每次每株施450g。根外追肥以0.3%-0.5%尿素、0.2%磷酸二氢钾、500-600kg氨基酸微肥,每隔15天进行一次。在土壤管理上要重视覆草、覆膜。覆草于树盘,厚度一般15cm,可改善土壤温湿度。覆膜对土壤理化性状、根、叶生长具有一系列的影响。有水浇条件的可以实行生草,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灌水一般在萌芽前(3月中下旬)、果实发育(5月上旬)、花芽分化始期(6月中旬)、果实成熟前硬核期(7月中旬)、果实采收后(8月下旬)和封冻前(11月初)。

2.2.2花果管理

定植第二年,待新梢长至70-80cm时应及时喷布果树促控剂(PBO),间隔15-20天应加喷一次,以控制树势,促进花芽分化。花谢后15天至硬核期以前,幼果长至蚕豆粒大小时,要进行疏果,先将病虫果、畸形果、小型果全部疏除,再摘除过密的幼果,每5-8cm留1个果,使留下的果均匀地分布在树上。

2.2.3整形修剪

法兰西最好采用小冠形,干高60-70cm,第一层3个主枝,层间距70-80cm,第二层2个主枝,以上开心落头。这种树形可以迅速扩大树冠,增加枝叶量,有利于提高单产。这主要是由于法兰西生长旺,树势强。修剪时要多缓、多疏、少截。冬剪时应充分利用二三次枝培养主、侧枝,尽快成形,扩大树冠。法兰西有腋花芽结果习性,1年生产新梢可以大量形成花芽,一般幼树冬剪时应尽量少疏枝,多拉枝开角,对延长枝一般留50-60cm短截,以增加分枝量。对结果枝龄超过2年的应及时回缩,结果后长势衰弱的枝应及时去弱留强,复壮枝势,以增强结果能力。

2.2.4病虫害防治

法兰西西梅抗病力强,李子的病害在法兰西西梅栽培中很少发生,一般年份管理应结合治虫喷2-3次杀菌剂即可。枝叶萌芽前采用40%速扑杀100倍溶液进行病虫害防治。

2.2.5辅助配套设施

使用滴灌灌溉,滴灌管道上加装施肥罐做到带肥浇水。农家肥通过发酵池发酵后将发酵液过滤后通过污水泵管泵入滴灌管道。土壤管理使用果园旋耕机、割草机,牵引风送式果园喷雾机、果园开沟机等果园机械,采用机械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减少果园用工成本。通过辐射带动,将优良矮化砧木、优良品种及优化的栽培技术进行科学配置,应用“三优一体”栽培模式,降低了果园生产成本,提高了果品质量及经济效益,对伊犁林果业发展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对促进农村林果产业向基地化和规模化发展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作者:阿布都热西提·阿布来提 单位:伊犁州林业科学研究院

【参考文献】

[1]王焕英.苹果矮砧集约高效栽培技术[J].河北果树,2010(2):36.

[2]王金政,薛晓敏,高雨秋.山东省苹果矮砧集约高效栽培模式关键技术[J].落叶果树,2015(1):41-44.

[3]孙芝梅.干旱盐碱区西梅栽培技术[J].农村科技,2011(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