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小麦选育及栽培技术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优质小麦选育及栽培技术,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优质小麦选育及栽培技术

摘要:

涡麦9号是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以莱州953为母本、百农矮抗(AK)58为父本经杂交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广适型半冬性小麦新品种。于2015年通过安徽省审定。具有株高适中、抗倒伏、耐旱、抗寒等优良的综合农艺性状。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并对其栽培技术要点作了详细介绍。

关键词:

高产;优质强筋小麦;涡麦9号;品种选育;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涡麦9号是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以莱州953为母本、百农矮抗(AK)58为父本经杂交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广适型半冬性小麦新品种。涡麦9号于2015年3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皖麦2015003”。该品系具有株高适中、抗倒伏、耐旱、抗寒等优良的综合农艺性状,属优质强筋白皮小麦,适宜淮北及沿淮地区早、中、晚茬种植。

1品种选育方法及过程

1.1育种目标

利用莱州953的优质强筋、丰产、抗寒性及百农矮抗58的丰产、抗倒性,从而培育出高产、优质强筋、抗寒、抗逆性强的小麦新品种。

1.2育种策略

小麦的产量与品质呈显著负相关。为达到小麦品质与产量协同提高,本院采用了强筋优质中高产水平品种资源莱州953与高产中强筋品种资源百农矮抗58相结合的育种策略,集合抗逆、丰产、优质基因,创建优质强筋小麦品种新类型。采用系谱+灰色育种统计法的选育方法,优选品种综合优良农艺要素,从而育成高产、优质强筋、广适型小麦新品种。

1.3早代筛选组合

《作物灰色育种学》[1]郭瑞林等认为小麦高产性可分解为生物产量,生物产量可分解为单株产量和收获指数,收获指数又可分解为单株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三个要素。在生理功能互作情况下,对F2的单株产量进行测定,并对单株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找出与产量关联度较高的要素,为小麦杂交后代选择指明了方向,大量淘汰低产的单株,提高育种效率。涡麦9号采用了系谱+灰色育种统计法选育的方法来进行早代高产组合的选择。

1.4选育过程

于2005年以莱州953为母本、以百农矮抗58为父本进行杂交,在双亲选择中,利用母本莱州953的优质强筋性、抗寒性和抗赤霉病等特性,利用父本百农矮抗58的丰产性、矮杆抗倒等特性。2006年利用灰色育种统计方法,自F2代单株中筛选出株高、穗粒数、千粒重、单株分蘖数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系,通过室内检验再进一步选出优质强筋的硬质角质类型。2007年从F3代中选择符合目标性状的单株并编号(编号从05043-1到05043-66);2008年种成株行并筛选好的株行17个;2009年种成株系并进一步筛选好的株系一个,即:05043-5-7;2010年出圃,出圃号为05043-5-7。2010-2011年度参加安徽省淮北片半冬性品比试验,参试编号为涡麦9号。

2特征特性

2.1植物学特征

全生育期227d左右,半冬性,幼苗半匍匐,株型半松散,旗叶斜举,茎秆腊质,分蘖力强,成穗率较高,后期落黄好。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饱满,粒卵圆型。平均株高82cm,茎秆弹性好,穗层整齐,亩穗数39.6万,穗粒数33.5粒,千粒重42g左右。

2.2适应性及抗逆性

涡麦9号于2011-2013年参加安徽省淮北片两年区试,16点区试汇总14点增产;2014年生产试验中,6点汇总全部增产。试验表明,该品种对不同播期、不同水肥管理水平、不同年度气候条件均具有较好的适应性,播期弹性大,高产优质,稳产性好。经安徽农业大学抗性鉴定:2012年中感白粉病(6级),中感赤霉病(严重度3.1),感纹枯病(病指47);2013年中感白粉病(6级),中抗赤霉病(严重度3.0),感纹枯病(病指43)。

2.3品质特性

2012年、2013两年度区试供样,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检验,2012年品质分析结果:容重841g/L,粗蛋白(干基)16.17%,湿面筋33.0%,面团稳定时间10.2min,吸水量60.1ml/100g粉,硬度指数67.2;2013年品质分析结果:容重813g/L,粗蛋白(干基)14.11%,湿面筋31.5%,面团稳定时间10.1min,吸水量57.8ml/100g粉,硬度指数67。属优质强筋小麦。

2.4丰产性

安徽省淮北片区试产量表现:2011-2012年度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15.30kg,较对照品种增产5.02%,增产显著;2012-2013年度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6.80kg,较对照品种增产5.90%;2013-2014年度生产试验亩产586.00kg,较对照皖麦52增产6.01%,增产显著。

3栽培技术要点

3.1播期

适播期10月上中旬,最佳播期10月5~15日。

3.2播量(密度)

每亩基本苗14万~18万。随播期早晚、墒情好坏适当减、增播量,播种深度3~5cm,力求一播全苗。

3.3施肥

每亩基施纯氮(N)15~18kg、五氧化二磷(P2O5)8~10kg、氧化钾(K2O)8~10kg,拔节中后期亩追施尿素5~10kg,中后期亩用磷酸二氢钾50~80g对水50kg进行叶面喷肥。

3.4灌水

播种期如遇干旱需及时造墒播种,力求一播全苗。12月上中旬如遇冬旱要及时浇越冬水,防止冷空气入侵根系,保苗安全越冬。

3.5除草

在小麦分蘖期或返青期(日平均气温≥5℃)进行化学除草。

3.6防治病虫害

耕地前每亩施10%的毒死蜱1kg防治地下害虫。反青期进行化除化控。越冬期进行纹枯病调查,小麦纹枯病病株率达10%时,选用井冈霉素、三唑类等杀菌剂喷施麦苗茎基部,每7~10天喷药一次,连喷3次。红蜘蛛平均33cm行长螨量200头或每株有螨6头时,可选用阿维菌素、哒螨灵、虫螨克等药剂喷雾防治。对于未经种子处理的麦田,返青后地下害虫危害死苗率达10%时,可结合锄地用辛硫磷加细土(1:200)配成毒土,先撒施后锄地防效更好抽穗期-成熟期:主要防治对象为蚜虫、红蜘蛛、吸浆虫、白粉病、赤霉病、叶锈病。根据各种病虫害的发生种类、状况和防治指标来确适宜的药剂及使用量。当田间发生单一病虫时,要进行针对性防治。当多种病虫混合发生危害时,要大力推行“一喷三防”技术。

3.7注意事项

在收获前15d停止使用农药和生长调节剂。

作者:冯斌 单位:安徽省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参考文献

[1]郭瑞林,等.作物灰色育种学[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02-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