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种白参菌栽培技术论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套种白参菌栽培技术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套种白参菌栽培技术论文

1园地选择

交通便利,有清洁水源,咖啡(茶树)植龄5~6年,株间行距2m以上,树冠遮荫,下层空间阴暗潮湿的园地适合反季节(夏季)套种白参菌。

2白参菌菌包制作

用熟料方式制作菌袋,培养料为棉籽壳50%,木屑20%,麦麸10%,玉米粉8%,石膏1%,石灰1%,咖啡壳10%。棉子壳需提前预湿12h,然后将培养料中各物质按比例均匀混合,含水量60%~65%,pH7.0左右,常压灭菌48h,出锅冷却至30℃,消毒、接种。单面打孔接种。接种后,将栽培袋堆码在培养室平展地面或放置在床架上养菌,养菌温度保持在23~28℃。当菌丝洁白浓密长满栽培袋时,表明菌丝已达到生理成熟,可置于园下栽培。

3不脱袋覆土栽培

一般在菌包覆土前10d左右(菌丝基本长满菌袋),全面清除一次园地杂草,翻耕表土,为白参菌生产包提供一个良好的着床环境。建畦床:依园地地形而定,一般在咖啡(茶树)植行(带)一侧,距植株15cm处挖建畦床,一般床宽60cm、深12cm(均以不伤树根系为度),长度依地形而定。挖出的表土置畦床旁留作覆土材料,亦可添加咖啡壳(茶渣)改善透气性。畦床挖好后在晴天晾晒3~5d,再在畦面及其四周撒一层石灰粉灭菌杀虫。菌包处理:搬运过程轻拿轻放,避免折断(菌包折断会降低产量)。先将菌包外层塑料膜去掉,用小刀将菌袋上3个接种口菌种挑去,然后在背离接种口的一面划一条5~10cm长的线,划破菌袋即可,要保证菌包内不积水。菌包摆放及覆土:先在畦床表面铺1~2cm厚的咖啡壳,以利于保湿和吸水。在畦面先喷一次水,然后将菌包横置于畦床,接种口朝上摆正,菌包间距2~3cm,袋间用咖啡壳填实。菌包表面覆土2~3cm,以覆没菌袋为宜,然后将接种口周边约3cm以内的土扒去。灌水,上面加盖地膜和遮阳网(地膜要定期打开),以更好地遮荫保湿和刺激出菇。该出菇方式既有利于保湿,及时补充菌袋的水分和养分,为白参菌营养及生殖生长提供一个有利的封闭小环境,提高生物转化率,又可以有效利用咖啡壳资源。

4出菇管理及采收

园内套种白参菌的关键是控制覆土层的含水量和小环境的空气相对湿度,保持通风换气。覆土层要保持湿润,空气湿度保持在85%~90%,才能保证菇蕾正常发育。在出菇期间,旱季每隔3d喷水1次,以湿润表土为度。待第1潮菇完全出齐后停止喷水,养菌8~10d,然后充分灌水1次,待出第2潮菇。管理方法同第1潮菇。白参菌在适宜的条件下一般7d左右完成整个子实体生长发育。在子实体菌盖未完全展开,颜色未变浅之前及时采收,避免菇体变软、腐烂,降低商品价值。采摘时,手握菌柄基部整丛摘下,如果基部还有残留,则需要用小刀除去,否则会影响下一潮菇的菇型。

5病虫害防治

套种白参菌须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充分利用有机咖啡园、茶园的各种物理和生物防治的方法来进行病虫害防治。套种前搞好园内环境清洁,杜绝虫源和病源。提高栽培管理技术水平,选用抗病虫能力强的菌种;生产菌包的材料要新鲜、干燥、无霉变,套种的菌包无污染;创造和保持适宜白参菌生长发育湿度和通风条件;在栽培管理过程中要经常检查,一旦出现病虫害要及时防治。栽培过程中,尤其在出菇期不提倡使用药剂防治,若某些情况不得不使用农药,则应选用符合生态有机咖啡园、茶园建设标准和食用菌生产中要求的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药剂,适时防治。

6综合效益分析

根据试验观测,咖啡园、茶园内有效空地面积约4500m2/hm2,可用于套种白参菌的有效空地面积约为3000m2/hm2,可生产白参菌1725kg/hm2以上,按目前批发价格计算,以20元/kg计,产值在3.45万元/hm2以上。此外,套种白参菌还有利于咖啡、茶叶的增产和稳产,特别是在幼龄咖啡园、茶园非生产期间能有效解决好种植户收入问题,经济效益显著。套种白参菌相比单一种植咖啡、茶叶能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性。套种白参菌,园内林下空间为白参菌提供了阴凉的生长环境,而白参菌生产过程中的挖畦、浇水等工序增加了土壤的通透性和土壤水分,改善土壤理化结构;白参菌生长过程中可产生酯酶、蛋白质水解酶、纤维素酶、纤维二糖脱氢酶、锰过氧化物酶、漆酶等酶类,使留在土壤中的菌糠成为高效的有机肥料,增加土壤肥力,促进咖啡和茶叶的生长,提高咖啡、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套种白参菌提高了复种指数,大大提高土地的利用和产出效率,可部分解决咖(茶)农家属和农村弱劳动力的就业,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实现较佳综合效益。

作者:张传利 杨发军 王喜 何素明 周洋 李学俊 李万伟 单位:云南农业大学热带作物学院 普洱市淞茂医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