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豆机械化栽培技术论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绿豆机械化栽培技术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绿豆机械化栽培技术论文

1品种筛选

品种筛选的目标:茎秆直立、结荚靠上、成熟期一致、成熟不炸荚。为此,选择了晋绿豆1号、晋绿豆3号、晋绿豆6号、晋绿豆7号、中绿1号、中绿5号、中绿8号、冀绿7号、冀绿9239、串辐-1、Vc4503B共11个品种,在相同栽培条件下,考察其特征特性。为了适应机械化作业,生育期可以不作为考察的主要性状,可以设定两级指标,一级指标:直立抗倒性、结荚位高度、成熟一致性;二级指标:株型、株高、生长势、叶片大小。首先考虑一级指标,即必须是直立抗倒,荚位高度在20cm以上,成熟性要相对集中一致;其次再考察株型、株高、生长势,其可以作为辅助指标。按照一级指标,排除结荚位较低、不抗倒、成熟不一致的品种,剩下的品种有晋绿豆3号、晋绿豆7号、中绿1号、中绿5号、中绿8号、冀绿9239和Vc4503B;进一步考察二级指标,株型紧凑、分枝少、生长势不太强、叶片不太大,剩下中绿1号和冀绿9239,这2个品种较参试的其他品种更适合机械化栽培。

2催熟剂的筛选及使用剂量试验

在绿豆成熟期有75%的荚变成品种的成熟色时,用3种除草剂(百草枯、草甘膦(异丙铵盐)、乙烯利)作为催熟剂进行了喷施试验。20%百草枯分别使用100,200,300mL对水50L,手动喷施,2~3h后叶片均开始受害变色,晴天1~2d可将叶片绿色部分破坏,用量越大,效果越明显,300mL用量到第3天整株全部干枯死亡,100mL用量到第4天全部死亡,嫩荚中的籽粒几乎全部干瘪,产量损失较为严重,超过了13%。41%草甘膦(异丙铵盐)水剂分别使用100,200,300mL对水30L,手动喷施,喷施7d后才出现明显的中毒症状,茎叶开始变黄枯萎、枯死,整株叶片全部脱落枯死,效果非常明显,但嫩荚中的籽粒干瘪,与百草枯相比损失的产量要轻一些,产量损失超过了10%,绿豆植株整株脱水效果较好,机械收获时茎秆不缠绕。40%乙烯利水剂分别稀释100倍液、200倍液、300倍液喷施,7d后喷施100倍液的地块开始有变化,10d后300倍液有变化,均表现为叶片变黄干枯,100倍液效果较明显;15d后100倍液整株叶片几乎落完,而300倍液只有少部分叶片脱落,大部分叶片还保留在植株上,此时落叶的植株上荚内籽粒灌浆效果要明显好于前2种除草剂,产量损失较轻,但是茎秆中的水分含量较高,收获时茎秆不易切碎,即容易缠绕机械,也影响收获的速度和净度,还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就是喷药后时间较长才有变化,这段时间内如遇降雨,严重影响施药效果,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以上研究表明,在使用的3种除草剂中,百草枯是时间最短、效果最快最明显的,但产量损失最严重,故不能采用;草甘膦相对百草枯,效果明显,产量损失也少,但是与乙烯利相比,损失的产量还是较大;乙烯利是对绿豆产量损失最小,效果也较好,但是要机械收获还是不能完全达到标准,缺点就是时间有点长,茎秆脱水较慢,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3栽培技术集成

3.1播前整地、施肥

播种前进行犁地和整地,以浅犁耙耱保墒为重点,做到上虚下实、地面平整、松紧适度。结合整地,施有机肥22500~45000kg/hm2,并施磷肥450~750kg/hm2。

3.2覆膜播种

整好的地用机械进行覆膜播种,膜与膜之间相隔50cm;在机械上调整好行距40cm,装好种子,进行播种。

3.3合理密植

绿豆种植密度随品种、地力和栽培方式不同而异,一般掌握早熟种密、晚熟种稀,直立型密、蔓生种稀,肥地稀、瘦地密。密度的控制调整行距(地膜的宽度和膜与膜之间的距离),留苗时多采用留双苗,一般每公顷留苗密度为15.0万~16.5万株。

3.4田间管理

间苗、定苗不宜过早,个别需要放苗,在第1片复叶展开后疏苗,每穴3~4苗,疏苗时把弱苗、病苗、小苗、杂苗拔除。第2片复叶展开后定苗,每穴2苗,并中耕除草。花前10d需增施速效性氮肥,促进豆荚的饱满度,防早衰。干旱时要浇水,特别是现蕾期需水量较大,干旱浇水可大幅度提高产量。结合降雨可以追施化肥,每公顷追施尿素300~450kg。

3.5病虫害防治

绿豆的病害较少,一旦发病很难防治,建议选用抗病品种。绿豆的虫害发生比较普遍,应及时防治,在现蕾期和开花期要严防蚜虫,可采用乐果粉喷洒和乐果乳油、杀螟松乳油喷雾或其他方式进行防治。

3.6适时收获

绿豆分批开花、分批成熟,为保证机械化收获,在绿豆黑荚与黄荚数达90%以上时,可以用40%的乙烯利300倍液喷施,处理15d后,叶片全部脱落,此时进行收获。如果选用的绿豆品种成熟一致性非常好,可以选用41%草甘膦(异丙铵盐)的水剂300mL对水30L,手动喷施,喷施7d后,茎叶变黄枯死;此时用小型的小麦联合收割机或者大豆收割机进行机械化收获,产量损失可以减少到10%以下。

作者:赵雪英 张春明 闫虎斌 李萱 张耀文 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