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小麦绿色生产问题及栽培技术探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优质小麦绿色生产问题及栽培技术探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优质小麦绿色生产问题及栽培技术探究

摘要:为提高优质小麦绿色生产,本文作者分析了影响小麦生产的自然气候条件、土壤资源条件、品种、机械化及栽培技术的现状和问题,并就小麦栽培技术提出解决方案,指导优质小麦绿色生产。

关键词:小麦;自然气候;土壤资源;品种;机械化;栽培技术

山东小麦以优质高产闻名遐迩,单产多年位列全国之首,不断地刷新我国冬小麦高产纪录[1]。小麦是菏泽市的主要夏粮作物,常年种植面积62.7万hm2。2018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74.61亿kg,占山东省粮食总量的1/7。2019年菏泽市小麦种植面积61.5万hm2,单产6387kg/hm2,总产达到39.28亿kg。自然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品种分布、机械耕种、栽培技术等影响了菏泽市小麦生产的发展,本文作者就菏泽市优质小麦生产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和栽培技术方案。

1影响小麦优质绿色生产的问题

1.1自然气候条件。菏泽市系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大陆型气候,平均气温13.8℃,无霜期205d,日照时数2534.3h,每年5月25日至6月1日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干热风,早春多年发生“倒春寒”,年平均降雨量589.2mm。1.1.1冻害在小麦拔节后期,冻害可造成小麦成穗群体下降和品质降低,并且表现出不同点的差异极大。霜冻灾害是重要的农业气象灾害[2-3]。因为霜冻灾害是出现在温暖季节里,其缩短了作物的生长期,对产量和品质有严重的影响。霜冻灾害是最为常见的冻害[4-6],晚霜冻害主要为害小麦。3月底、4月初的冬小麦已经拔节,其抗冻能力下降,当晚霜冻配合较低气温出现时,常造成小麦冻害。菏泽市的小麦晚霜冻害部位主要是幼穗受冻,脱水成死胎,造成小麦哑穗,或畸形穗。1.1.2干热风当10~20cm土层土壤相对湿度大于等于60%时,土壤相对湿度对冬小麦干热风灾害的影响显著,可降低干热风灾害对冬小麦的影响。当10~20cm土层土壤相对湿度小于60%时,土壤相对湿度对冬小麦干热风灾害的影响很小。冬小麦干热风灾害发生与危害程度,除受土壤相对湿度的影响外,还与冬小麦所处的生育时期有关。干热风对小麦产量的影响非常明显,但轻干热风对小麦千粒重的影响不大,小麦千粒重主要受雨后青枯型干热风的影响,应加强对雨后青枯型干热风的预测预报。

1.2土壤资源条件。土壤属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质地适中,以沙质土、壤土和黏性土为主,宜耕性强,为弱碱性土壤。共采取109个土样,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水解性氮含量、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同时测定了其中30个代表性土样的有效铁、有效硼、有效锌的含量,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为0.5%~2.0%,平均值为1.03%,变异系数为20.78%。水解氮含量在38~258mg/kg之间,平均值为70.7mg/kg,变异系数为55.79%;有效磷含量在7.0~80.4mg/kg之间,平均值为22.4mg/kg,变异系数为42.45%;速效钾的含量在39~158mg/kg之间,平均值为90.8mg/kg,变异系数为36.35%。由此可见,菏泽市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含量均处于较低的水平。微量元素中有效铁含量在7.31~11.55mg/kg,平均值为9.59mg/kg;有效锌的含量在1.03~1.55mg/kg,平均值为1.34mg/kg,含量水平在适宜范围内;有效硼的含量在0.35~0.50mg/kg,平均值为0.42mg/kg,数据表明土壤缺硼面积较大。有机肥施用量不足,施肥量不合理,氮、磷、钾肥比例不协调,肥料结构不合理是限制生产的重要因素。

1.3品种。优质小麦除了能够高产之外,最重要的一点应该是稳产,只有能够保障稳产,才能够做到高产,也说明其高产的潜力巨大。多抗性品种是高产稳产的关键,不同肥力条件下不同年代小麦品种产量提高趋势相同,各年代小麦品种产量在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增产幅度不同,土壤肥力影响穗粒数、穗数,肥沃的地力和适宜的品种能有效促进小麦高产。加速小麦品种及品质结构的调整进程,积极发展优质小麦生产,是新时期中国小麦生产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进行农业结构调整、迅速改善中国小麦品质并实现产业化生产的重要措施。加大育种环节中的科技和人力投入,要重点针对我国赤霉病、穗发芽等小麦主要病害培育抗性品种。

1.4农业机械化。一年两熟是基本耕作制度,小麦、玉米轮作是主要种植模式。菏泽市拥有各种类拖拉机和农用运输车超过60万台,大型农用机械高达3万多台(套)。菏泽市小麦生产机械化作业水平已经超过95%,玉米生产机械化作业水平也达到了61%,秸秆还田率高达92%。菏泽市争取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累计2.3亿元,补贴各类机具2万余台,直接拉动本市农民对农机化投入7亿多元,发展农机合作社总数达到261个,基本达到了全市一乡一社的目标,示范性农机合作社达到55个。

1.5栽培技术。1.5.1播种量偏大。小麦种植习惯大播量,当前推广的济麦22、良星66都是多穗型小麦,其亩播量应掌握在7.5~10.0kg,过大的播种量容易造成群体偏大,降低抗冻性和抗倒性、抗病性。1.5.2轻视有机肥的使用。小麦生产化肥用量逐年上升,但有机肥用量较少。在小麦生产中,亩产500kg的地块要求有机质含量达到1.2%,而菏泽市有的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只有1.0%左右,施用有机肥是增加土壤有机质的有效途径,而化肥的过量使用,不但起不到增产作用,还会使土壤板结,降低通透性,并且污染地下水源。1.5.3肥料一次性使用。许多农户为了节省劳动力,在播种时将肥料一次性施入,该方法能满足幼苗生长对养分的需求,但对小麦后期生长不利,小麦对养分吸收高峰期主要在拔节到开花期,该方法易造成小麦后期脱肥。1.5.4田间管理粗。放麦田管理较为粗放,如在除草方面,重视除草剂使用,不注重锄地,影响了土壤通透性和小麦根系生长,降低了吸收水肥能力。灌溉靠天、靠河水种田,无法满足小麦生长对水分的需求。1.5.5病虫害重治轻防。现行的植保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许多农户仍然是见虫治虫、见病治病,耽误了最佳防治时机。

2栽培技术措施

2.1土壤及播前准备。2.1.1基本条件。选择土壤条件、水资源条件符合NY/T391《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规定。黄淮区域,壤土中性或偏黏,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保水保肥能力强,年降水量600~1000mm,小麦生长季最高气温35℃,最低气温-15℃,适宜强筋小麦的种植;中筋小麦则适宜土壤偏沙性、降水量略低或过大、土壤肥力稍差的区域;弱筋小麦则对降水、土壤肥力、气象条件要求不高。2.1.2茬口选择及整地。玉米或水稻等前茬作物收获时,同时进行秸秆还田,浅耕灭茬,秸秆长度≤8cm。旋耕深度为12~15cm。旋后深耕1次,耕翻深度≥25cm,深耕、旋耕后耙平。要求深耕细耙,直耙斜耙,达到“深、净、细、实、平”的标准。“深”是耕层达到25~30cm;“净”是及时灭茬,拾净根茬;“细”是多耙细耙,消灭坷垃;“实”是耕层上虚下实,表层5cm以下不翘空;“平”是地面平整,便于浇水。2.1.3施肥要求。要求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不低于8.5g/kg,最好达到10g/kg以上;全氮不低于0.75g/kg,速效磷达到15~30mg/kg,速效钾80~100mg/kg。合理施肥,增施磷肥。肥料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要求每亩施优质农家肥1500~3000kg、磷酸二铵30~60kg、过磷酸钙25~50kg。氮素化肥1/2作底肥、1/2在返青—起身期作追肥;磷肥全作底肥。

2.2品种选择和播种质量。2.2.1品种。山东省强筋小麦品种有济麦20、济麦44、济麦229;中筋小麦品种有菏麦21、菏麦24、菏麦29;弱筋小麦品种有扬麦13、绵阳30等。2.2.2播种质量。小麦的种植密度依据穗型和分蘖能力而定,种植密度:小穗型>中穗型>大穗型。播种量:分蘖力强的品种少于分蘖力弱的品种,温度偏高时播种适当减少播量,降水较多、土壤墒情较好适当少播。一般播种时的平均气温为16~18℃,在适播期内,半冬性小麦品种每亩播种量为8~10kg,若错过适播期,每推迟1d,每亩播种量增加0.5kg,同时要确保每亩基本苗数不超过15万苗。播种时粒距应均匀,且要求无断垄、漏播、重播现象。

2.3病虫草害防治。2.3.1草害防治。在小麦播种后,应根据土壤墒情,每亩用50%异丙隆120g对水30kg喷雾进行土壤封闭处理。若前期封闭处理后田间仍有部分禾本科杂草,12月至1月间,每亩用5%唑啉·炔草酯乳油80mL对水30kg喷雾进行杂草茎叶处理。在春季气温稳定在10℃以上时,对杂草发生密度达标的田块,每亩用20%双氟·氟氯酯水分散粒剂6.5g对水喷雾防除。2.3.2蚜虫防治蚜虫是小麦的主要虫害,一般发生在小麦抽穗—扬花期,严重影响小麦开花授粉灌浆。蚜虫伴随柳絮或杨絮而迁移发生,减少麦田周边的普通杨树改种三倍体杨树是重要的农业措施,另外,适当灌溉也是减轻蚜虫为害的重要管理手段。药剂以10%吡虫啉乳油30mL或1%苦参碱可溶液剂50mL,或22%噻虫·高氯氟可湿性粉剂15g对水喷施。2.3.3病害的绿色防治。小麦病害主要包括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等。其中锈病、白粉病危害最大。防治措施:选用抗(耐)病性品种,提高小麦基础抗(耐)病能力;采用农业防治措施,合理轮作换茬,减少病原积累;合理施肥,增肥地力,促进小麦健壮生长;适当晚播,减少越冬病原菌积累;加强栽培措施管理,避免形成田间利于发病的生态小环境。低毒高效药物防治措施,主要包括:①小麦3叶期,20%烯肟·戊唑醇悬浮剂13~20mL/亩,25%嘧菌酯悬浮剂50~60mL/亩,加水后均匀喷雾,交替喷施;②返青—拔节期,30%醚菌酯悬浮剂70~100mL/亩稀释后喷施;③小麦孕穗期,30%氟环唑悬浮剂20~30mL/亩,25%粉唑醇悬浮剂24~32mL/亩,稀释后交替喷施;④抽穗—扬花期,喷施10%己唑醇悬浮剂15~20mL/亩,或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60~70g/亩,或250g/L丙环唑乳油33~50mL/亩,三选一即可。

作者:刘瑞刚 单位:菏泽市牡丹区科学技术开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