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辣甜椒栽培技术模式探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辣椒起源于拉丁美洲的热带地区,原产国为墨西哥,8000多a前印第安人利用过野生辣椒,最早在6000多a前由墨西哥东南部特瓦坎谷地印第安人驯化、栽培;1591年,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中第一次提到“番椒”,推测由葡萄牙商人经海路传到当时的广东澳门半岛,后逐步扩散到其他沿海地区,再向内陆、西部扩散,1684传到湖南和四川,其后再传到中国各地[1]。辣甜椒(辣椒、甜椒)产业目前已成为我国最大的蔬菜产业。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我国辣甜椒种植面积超过2000万亩(133.33万hm2),占世界辣甜椒种植面积的35%,占全国蔬菜种植面积的10%;近几年我国辣甜椒平均年产量约为2800万t,占世界辣甜椒总产量的46%,产值超过700亿元,为世界最大的辣甜椒生产国;我国辣甜椒消费人群5亿,约占全国人口的35.7%,消费量居全球之首。目前,贵州、江西、湖南、海南、四川、河北、陕西、湖北、广东等为我国主要的辣甜椒生产地区;很多地方将辣甜椒产业作为支柱产业进行重点扶持,培养了一批龙头企业,形成了一批有影响的地方区域品牌产品,如贵阳的老干妈牌油制辣椒、老干爹调味品以及湖南的匡老五辣业、广东的茂德公香辣酱等产品,提高了辣椒加工产品比重,加上科研院校的科技支持,辣甜椒产品科技含量提升。华南地区尤其是两广、海南、云南、贵州及四川攀枝花地区,辣甜椒露地栽培模式不同,在早春时节,为了保温、保水,提早上市,提高效益,常采用早春高畦地膜覆盖栽培模式[2];在晚秋和冬季时节,为了充分利用冬季气候温度高、少霜冻的特点,发展晚秋和冬种辣椒和甜椒,供应冬春市场,经济效益可翻1番。笔者自2010年起先后在广东汕尾和江门地区开展引进彩椒品种无土栽培[3]和露地栽培试验[4],为甜彩椒在广东的示范推广和进一步生产发展提供了参考。
1辣甜椒生物学特性
1.1形态特征。①根根系较浅、不发达,再生能力差,侧根2排,与子叶平行;对氧的要求较高。②茎向上直立生长,二杈或三杈分枝;有腋芽,萌发能力较弱;株幅较小;茎一般有2种类型,即无限生长型和有限生长型。③叶单叶互生,可细分为3个形态类型,即卵形、卵状披针形、矩圆状卵形;叶全缘,叶面一般光滑有光泽。④花完全花,单生或簇生,花瓣白色;主枝、近主枝的侧枝上花器一般都正常。⑤果浆果,果形多样、大小不一,颜色有绿、黄、红、紫、橙、白、黑;胎座发育不全,有较大空腔,甜椒空腔较多,有3~6室,而辣椒只有2室。⑥种子呈肾形,扁平,表面微皱,淡黄色;千粒质量一般5.0~6.0g。
1.2生育期。①发芽期种子萌动到子叶展开、真叶显露为发芽期。华南地区,在温湿度适宜、通气良好的环境条件下,播种到真叶显露需10~15d。②幼苗期第1片真叶显露到第1个花蕾出现为幼苗期。在华南地区,此期一般为30~50d。③结果期此期开花与结果交替进行,在华南地区一般为60~100d。1.3对环境条件的要求①温度辣甜椒一般忌高温暴晒,偏喜温,不太耐寒冷;在华南地区,种子发芽最适温度25~30℃,最低温15℃,10℃以下一般不能发芽;幼苗期日温保持在25~30℃,夜温18~25℃,阴雨天需保温防霜冻;初花期对温度不那么敏感,夜温保持15~20℃即可,8~9℃时,开花结果仍能正常进行;采收后期,温度如能维持20~25℃,果实着色和种子成熟会比较充分。②水分辣甜椒根系不发达,不耐渍,需水量不大,水分供应要适当,苗期如水分过多,幼苗会徒长,形成高脚苗,甚至诱发猝倒病等;开花结果期若水分过多,空气相对湿度大,则会出现授粉受精不良、果小等现象,还易诱发病害。③光照辣甜椒对日照时数要求不高,在长、短日照下均可开花结果,最适日照时数为8~10h,育苗与定植期间对光照比较敏感。光照中等强度较好,光照过强不利于生长,还易诱发病毒病和日灼病;光照过弱,会造成植株徒长,出现叶、花、果脱落现象。④土壤营养种植辣甜椒忌选低洼地,砂壤土、黏壤土或壤土均可,但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土最适宜;土壤需保持较好的通透性;pH值保持在6.2~8.5;辣椒不耐贫瘠,需肥量较大,但耐肥性较差,施肥宜少量多次。
2辣甜椒栽培模式、季节和茬口安排
露地栽培,华南地区一般11月至翌年1月播种育苗,2~3月定植。设施栽培,以就地取材的简易设施、塑料大棚和玻璃日光温室为主,适播期根据各区域的气候情况、保温情况和上市时间适当调整。华南地区辣甜椒栽培模式还有早春地膜覆盖栽培及晚秋冬季反季节栽培,这2种栽培模式在两广、海南、云贵川地区应用比较普遍。华南地区,早春地膜覆盖栽培可在晚稻收获后播种育苗,一般在11~12月,迟的可在翌年1月;晚秋冬季反季节栽培一般在8~10月播种育苗,迟的在11月。
3辣甜椒品种类型
辣甜椒按果形一般可分为灯笼椒、长辣椒、簇生椒、圆锥椒、樱桃椒5种。①灯笼椒也叫甜柿椒、菜椒、甜椒。植株粗壮而高大。叶矩圆形或卵形,长10~13cm。果梗直立或俯垂,果实大,近球状、圆柱状或扁球状,多纵沟,顶端截形或稍内陷,基部截形且常稍向内凹入,味甜而不辣或稍带椒味。我国南北均有栽培,市场上通常出售的菜椒即为此变种,如国内品种中椒5号、中椒6号等。②长辣椒株型矮小至高大,分枝能力强,叶片较小或中等,果实一般下垂,先端尖,微弯曲,似牛角、羊角、线形,果肉薄或厚。肉薄、辛辣味浓的,供干制、腌制或制辣椒酱,如陕西的大角椒;肉厚、辛辣味适中的,供鲜食,如广椒6号、长沙牛角椒等。③簇生椒叶狭长,果实簇生,向上生长,果色深红,果肉薄,辣味甚强,油分高,多作干辣椒栽培,晚熟,耐热,抗病毒能力强,按椒果形状分为三樱椒、子弹头2个系列,三樱椒在国内有豫选三樱椒、大角三樱椒、七星椒、邵阳朝天椒等品种;子弹头系列品种有高棵簇生、矮棵簇生。④圆锥椒植株矮,果实圆锥形或圆筒形,多向上生长,味辣;主要有鸡心辣、黑弹头等。鸡心辣为云贵地方品种,云南称鸡心辣,贵州则称其为小辣椒或遵椒2号。⑤樱桃椒叶中等,圆形、卵圆形或椭圆形,果小如樱桃,圆形或扁圆形,红、黄或微紫色,辣味甚强,作干辣椒或供观赏,如成都的扣子椒、五色椒等;樱桃类朝天椒品种有樱桃辣(云南建水县的地方品种,又称团辣)、日本五彩樱桃椒、黑珍珠、幸运星、樱桃辣椒等。
4华南地区辣椒栽培技术关键
4.1品种选择华南地区应根据不同季节和市场需求选择高产、品质好、抗逆性强、抗病性强的品种(表1)。
4.2播种育苗。大田种植每667m2用种量露地育苗30g左右,穴盘或营养杯育苗20g左右。常采用穴盘、营养杯和苗床育苗。春种育苗用小拱棚或大棚保温,秋种育苗需防暴雨和暴晒。育苗土选用专用育苗基质,或水稻土、薯类土和豆类土。播种前,用10%磷酸三钠溶液浸种20min,预防病毒病的发生。冬春播种需适当催芽。育苗期间,适当控制水分,保持土壤湿润不积水,并注意预防猝倒病和斜纹夜蛾。一般苗期春种追肥3次、秋种2次,移植前1~2d可追肥1次。春种苗期较长,秋种苗期较短。
4.3选地施肥。宜选择地势较平、耕层较深,排灌较方便,保水保肥性能较好,前作为非辣椒、番茄、茄子、马铃薯和花生的地块。广州地区辣椒适播期春种为11月至翌年2月,秋种为7月中旬至8月下旬。作畦前先施足量的有机肥、磷肥、钾肥或复合肥,如667m2施45%有机肥1000kg、过磷酸钙30kg、硫酸钾20kg。
4.4整地密植。选地后,深翻、晒白、碎土,配合施基肥后起畦。一般140cm左右包沟起畦,畦高30cm。株行距约30cm,双行单株或双行双株。定植时不伤根,定植后及时淋足定根水。
4.5肥水管理。华南地区,春种时植株封行后注意控制水肥;秋种前期确保水肥充足,以促进前期生长。初花期忌过多氮肥,进入采收期后,每采收1~2次需追肥1次,每次每667m2施三元复合肥15~20kg。
5华南地区甜彩椒栽培要点
5.1甜彩椒品种特征。甜彩椒也叫菜椒、甜柿椒、灯笼椒,果实大,果肉厚,单果质量200~500g,果肉厚度达5~8mm。果皮富有光泽,色泽艳丽多彩,口感甜脆,营养价值高,适合生食。甜彩椒植株长势较强,较耐低温弱光,容易感染病毒,适合在设施内栽培。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大棚质量或大棚内温度情况选择合适的品种,可参考表1。华南地区夏季一般宜选择较耐热的品种,因为夏季炎热高温,常伴有大量降雨,不利喜低温凉爽的甜彩椒生长。甜彩椒对温度要求较高,生长最适温15~25℃,低于10℃,开花、结果不良;超过30℃,则不易坐果,直接影响产量,后期还会烂果,甚至引发病害。
5.2栽培要点。①适播期华南地区一般秋季至初春较适宜甜彩椒生长。广州地区通常8月中下旬育苗,9月中旬后定植,10月天气转凉有利于其开花结果,因第1批果占全季产量的60%以上,11月前第1批果如能挂满(每株坐果6~7个),则大概率能丰产稳产。且此期间的温度气候条件也最有利于甜彩椒的生长,一般12月时就可收第1批果。②整枝甜彩椒主要采取双秆整枝或三秆整枝,每株选留2~3个主枝;门椒花蕾及早疏去;单株同时结果不超过6个,整个生长期每株结果20个左右;中后期注意吊绳牵引防倒伏。③保花保果甜彩椒可以通过喷施生长调节剂保花保果。如喷施A液:复硝酚钠0.03g/mL+B液:赤霉素0.10g/mL、2,4-D钠盐0.01g/mL、萘乙酸钠盐0.10g/mL就能获得较好的效果。④采收标准黄、红、橙色品种,在果实充分长大并全转色时采收;白、紫色品种在果实停止膨大,且果肉充分变厚、果皮具有光泽时采收。⑤采收方法用专用工具或剪刀从果柄与植株连接处剪断,忌用手扭断,以免损伤植株。⑥采后处理按果实大小、质量好坏分成不同等级,用薄膜托盘、塑料盒等密封包装,每个托盘、盒可装2~3种颜色的果实,便于食用时搭配。
作者:李育军 朱文斌 胡航青 植石灿 秦树香 沈文杰 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广东省农作物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 广州市从化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深圳市河田姆生物农业创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