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海拔区域滑子菇袋料栽培技术探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根据生产实践,从生长发育条件、设施选择、层架设计、季节安排、栽培技术等方面总结了高海拔冷凉区滑子菇栽培技术。
关键词:滑子菇;栽培技术;高海拔地区
滑子菇(Pholiotanameko)属球盖菌科鳞伞属,又名滑菇、滑子蘑、光帽鳞伞,俗称珍珠菇,是一种低温型菇类。因其菇盖、菌柄表面附着一层粘液而得名。滑子菇颜色鲜艳,菇体脆滑,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汤料烹饪中上好的添加品,深受消费者青睐。附着在滑子菇表面的粘性物质是一种核酸,有益于人体的精力和脑力,且具有抑制肿瘤的作用。滑子菇人工栽培始于日本(1921),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引进栽培,目前主要栽培区为河北省、内蒙古、辽宁省、吉林省等。据统计,2018年全国滑子菇产量达到56.22万t,占全国食用菌总产量的1.48%[1-2]。天祝县地处高原,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具有生产滑子菇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2019年天祝县滑子菇栽培规模达到273万袋,通过栽培实践,总结出了适合当地气候资源特点的栽培技术。
1生长发育条件
1.1温度。滑子菇属低温型食用菌,菌丝生长温度因品种不同而存在一定差异,最适温度为23~28℃,超过32℃菌丝停止生长,子实体生长温度为5~20℃。温差刺激利于原基形成。
1.2湿度。滑子菇为喜湿性菌类,菌丝体生长阶段培养料含水量以60%~65%为宜,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60%~70%;子实体生长阶段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左右为宜。
1.3光线。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照,原基形成阶段需要散射光,光照强度以400lx为宜。出菇阶段光照条件影响出菇量及菇体品质。
1.4空气。滑子菇栽培设施需具备良好的通风条件,满足菌丝及子实体对氧气的需求,通风不良或CO2浓度过高,会影响子实体生长发育,菇柄变长、菌盖畸形,影响商品品质。
1.5酸碱度。经灭菌后培养料pH以5~6为宜。
2设施选择
天祝县地处高原,地貌以山地为主,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对滑子菇栽培设施的基本要求为:保温、保湿、通风良好,具备采光条件。栽培中常选用日光温室,温室后墙间隔3.2m预埋Φ200mm通风管道,出风口离地面30cm。
3层架设计
为提高栽培设施空间利用率,设施内搭建层架,主走道1.0m,过道0.8m,层架选用镀锌方管,支撑架选材规格为30.0mm×30.0mm×1.4mm,横杆选材规格为20.0mm×20.0mm×1.2mm,层架长依设施跨度而定,安装时支撑架底垫砖块以便承重,层架宽度为0.80m,高度1.50m,底层离地面0.15m,层间距0.27m,横杆间距0.22cm。
4季节安排
随着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完善,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高的菌袋生产环节由龙头企业来完成,用工多的栽培管理环节由菇农完成。根据滑子菇不同生长阶段对环境条件的要求,菌棒生产企业根据生产能力和菌棒需求安排生产,一般备料安排在12月20日前,制棒安排在翌年1月下旬至3月下旬,4月上旬至5月上旬陆续上架,进行后熟管理,5月中旬至9月下旬进行出菇管理。
5栽培技术
5.1菌种选择。选择适合当地栽培的滑子菇优良品种,目前生产中主要选用“滑菇1号”。该品种引自福建农林大学,子实体丛生,颜色深黄,抗杂性强,出菇最适温度12~18℃。
5.2培养料配方。滑子菇对培养料的要求是新鲜、无霉变、无病虫为害。配方:1)杂木屑80%、麸皮16%、玉米粉3%,轻质碳酸钙1%,含水量60%~65%;2)杂木屑67%,麸皮17%,玉米芯15%,轻质碳酸钙1%,含水量60%~65%。生产上应注意菌棒制作期在高温季节应降低麸皮的添加量2%~4%,可有效降低污染。
5.3拌料与装袋。栽培滑子菇用袋一般选用15cm×54cm×0.045cm的低压聚乙烯袋,可装料0.8~1.1kg·袋-1(按干料计)。菌棒生产企业要制定原材料质量标准,严格把控原材料质量是菌棒质量的基础。一般杂木屑要提前2~3d进行预湿,确保吸水充分。拌料、装袋过程在生产线进行,拌料分一、二级拌料,拌料完成经传送带送到出料口装袋机进行装袋,严格控制培养料含水量及pH。
5.4灭菌。料装袋完成后要放置在灭菌架上,及时转运至灭菌设施内,灭菌采用常压或微压进行灭菌,达到108℃后保持12~16h,停止加热后焖2~3h。对于生产规模大的企业也可采用高压灭菌方式,可极大提高灭菌效率,所选塑料袋必须耐高温高压,并在装袋时通过打孔、贴透气胶等方式解决胀袋问题,压力0.105MPa,温度121℃,保持2~4h。拌料、装袋、灭菌要在当日内完成,防止培养料发生酸化腐败。
5.5接种。灭菌后的料袋转运至净化车间冷却室内进行降温,待料温降到28℃以下时进行接种,在净化车间采用开放式接种,菌袋一侧先用消毒液擦拭,再用经杀菌消毒后的打穴器均匀打3个穴,直径3.0~3.5cm,深2.5~3.0cm,快速接入菌种,菌种块要与培养料紧密贴合利于菌丝生长。
5.6发菌期管理。养菌设施应满足清洁、干燥、避光、便于通风的场所,当地多选用日光温室进行发菌管理。主要采用垛式发菌,发菌期最适温度为22~25℃,相对湿度控制在60%~70%,一般需要55~60d(包括后熟管理)。将接好种的菌棒码成垛,码放5~7层,层间铺地膜用于保湿。接种7d后应仔细检查菌棒的菌丝生长情况,对感染杂菌菌棒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经过10~15d培养,接种穴菌丝连接后,应加大通风量,补充氧气。经过30d左右的培养菌丝长满菌袋,即可转入后熟管理。温度控制在23~25℃,给予散射光照射,促使菌丝转色,继续培养25~30d,菌袋内菌丝转成黄色。
5.7出菇期管理。经后熟管理的菌袋,及时上架进入出菇管理。先将室内温度控制在18~21℃,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0%~90%,用割刀围绕接种穴割去塑料,并将接种穴老化菌种挖去,露出培养料,待穴内菌丝恢复生长后,开始喷水增湿,将室内温度控制在13~19℃,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5%,散射光照,适当通风,促使菇蕾形成。菇蕾形成后,要每天喷水,一是掌握晴天多喷,阴雨天少喷的原则,二是掌握轻喷、勤喷的原则,以满足幼菇生长对水分的需求,并及时倒出穴内积水,预防菇体腐烂。及时进行通风管理,掌握温度高时多通风,勤通风,温度低时少通风,预防缺氧形成畸形菇[3]。
6采收
采收时机根据市场需求掌握,一般以菌盖未开伞,菌膜未破时采收。采收时应整丛采下,及时进行销售或加工,以免因子实体开伞而影响商品价值。采收后应立即清理残留死菇、菇脚等杂物,对于出菇整齐、潮次分明的品种,一潮菇采收结束后,停止喷水,温度控制在18~21℃,经3~5d菌丝恢复生长后,再进行正常出菇管理。
参考文献
[1]陈士瑜,陈惠.菇菌栽培手册[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
[2]中国食用菌协会.中国食用菌协会关于印发全国食用菌2018年度产量、产值统计调查结果的函(中食菌协函〔2019〕63号)[EB/OL].
[3]姜建新,徐代贵,王登云,等.滑菇工厂化栽培技术[J].食用菌,2016,38(6):48-49.
作者:陈天泰 孙有鑫 曾祥 单位:甘肃省天祝县生产力促进中心 甘肃省武威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天祝臣祥菌业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