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麦新品种高产栽培技术探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济研麦10号是河南省济源市农业科学院以周麦22为母本、汝麦0319为父本,通过常规育种方法育成的小麦新品种。2019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属半冬性中熟品种,具有高产、优质、稳产、广适等优点,在小麦生产中要适期适量播种,科学运筹肥水,及时防治病虫草害。
关键词:小麦;济研麦10号;选育;栽培技术
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生产商品小麦约920亿kg[1],约占国内口粮的40%。高产优质小麦的选育和生产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到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如按每年人均粮食400kg计算,届时总产要达到6.4亿t才能满足需求。品种更新和先进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可以显著提高小麦产量。其中,品种更新是提高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小麦品种的每一次大规模更新都使我国小麦生产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统计表明,近年来品种的更新对我国农业生产的贡献率达到了43%[2]。济研麦10号是河南省济源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小麦新品种,2019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麦20190021,具有高产、优质、稳产、广适等优点,适宜在河南省(南部长江中下游麦区除外)早中茬地种植。
1选育构想及实践
1.1育种目标
选育出具有高产、高效、抗逆、广适等优良特点的半冬性多穗型小麦品种。在省区域试验中较对照品种周麦18增产5%以上;品质指标达到国家中筋或强筋小麦标准。
1.2选育策略
(1)产量三因素协调发展:保证一定亩穗数的基础上,以增加每穗粒数为主(侧重减少退化小穗和退化小花数选择),稳定提高千粒重;(2)品质和产量协调提高:品质性状与产量性状同步选择。
1.2.1综合性状选择
选择重点随世代进程而不同:根据穗型、穗数、抗病性、抗倒性、株高、熟期等性状表现对F1进行综合评价(分好、中、差3级),及时淘汰不良组合,并确定适宜种植规模;F2侧重对遗传力高的性状(茎秆弹性、芒长、小穗密度、穗型、株型、叶色、蜡质、株高、穗子大小、抗病性、千粒重等)选择。把分离出符合育种目标性状类型多的组合确定为重点组合。在重点组合中要多选优良单株,一般组合少选单株,不良组合及时淘汰;对F3及以后各世代,首先根据株高、熟期、抗病性、抗倒性等综合性状确定优良组合,再从选定的组合中选优系,优系中再选优良单株。结合系统与单株的表现进行单株穗数的选择。选择指标的侧重点随生育期不同而不同:前期侧重生长发育稳健性的选择,中期侧重繁茂性和株型选择,后期侧重穗育性和叶功能期选择。
1.2.2专项选择
抗倒性选择注重茎秆性状、根部性状的选择。主要体现在除半矮秆外,F2开始从株高、基部节间、茎秆弹性、根系等方面进行选择,筛选半矮秆、基部第二节间长相对较短、茎秆弹性较好、根系数量多、后期根系持续能力强的材料。抗病性表型选育采用人工创造逆境诱发鉴定的方法进行抗病材料选择。主要体现在选用优势生理小种+致病性强的新小种,通过诱发行接种诱发和对选系直接注射接种并增加菌量,结合田间自然发病,进行抗病单株的选择。品质性状选择根据沉降值与多个品质性状正相关、与产量相关不显著的特点,确定将沉降值检测作为早代品质性状选择的重要目标性状。主要利用微量SDS沉淀值测定法和面筋指数测试,对F3~F5单株开始进行沉降值检测,评价面筋强度,为亲本选配、后代选择处理和品质鉴定等提供参考[3]。对高世代进行优质亚基辅助选择和非1B/1R异位系的选择,特别是加强了对含有5+10亚基材料的选择,创制蛋白质质量型小麦品系(种)。
1.2.3早代测产与多点鉴定
对在F4中表现好的株系优系混收,进行测产。对选出高产的株系继续进行单株选择,优系混收测产。在对优系各个性状进行综合鉴评、筛选的基础上,选拔优异株系,设置多点产量鉴定试验,全面评价品系在不同生态条件、不同地域的适应性。
1.3亲本来源
以选择当地大面积推广的品种,通过阶梯杂交,不断聚合目标性状的阶梯式改良法为原则进行新种质创制、新品种选育工作。济研麦10号是以周麦22为母本、汝麦0319为父本进行杂交,而后采用系谱法进行选择培育而成。母本周麦22属于半冬性中熟小麦品种,分蘖能力强,成穗率高,穗大,结实性好,抗锈病突出,适应性广,丰产潜力大;父本汝麦0319属于半冬性多穗型小麦品种,丰产、稳产性突出,广适性好,高产潜力大。
1.4选育过程
2008年用周麦22作母本、汝麦0319作父本进行杂交,F1表现综合抗病性好、落黄好。2009-2010年度种植F2,表现农艺性状好、抗病,选82个单株;2010-2011年F3种植82个单株。2011-2012年F4选18个系。2012-2013年度、2013-2014年度选择优系参加新品系多点鉴定试验,选出1个新品系,定名为济研麦10号,参加2014-2015年度河南省小麦冬水组新品种比较试验。
2品种特征特性
2.1农艺性状
济研麦10号属半冬性中熟小麦品种,全生育期216.2~232.2d。幼苗半直立,叶色深绿,成穗率较高。春季起身拔节早,两极分化快,抗寒、抗病性好,抽穗早,成穗率高,灌浆快。株高78.3~86.8cm,株型松散。旗叶宽大,穗下节长。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亩穗数33.4万~36.9万穗,穗粒数34.6~37.9粒,千粒重44.8~47.5g。
2.2优质中筋
济研麦10号籽粒白粒、饱满、半角质,商品性好,容重高。2016年、2017年经河南省区试统一抽样品质分析:分别为蛋白质含量13.47%、14.2%,容重788g/L、802g/L,湿面筋含量28.6%、28.5%,吸水量58.5mL/100g、56.0mL/100g,稳定时间7.3min、8.0min,拉伸面积72cm2、62cm2,最大拉伸阻力348E.U.、370E.U.。
2.3抗病性
2016年、2017年经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鉴定,综合抗病性为:中感条锈病和白粉病,高感叶锈病、纹枯病和赤霉病。
3产量表现
在2014-2015年度河南省小麦冬水组品种比较试验中,每667m2平均产量560.7kg,比对照周麦18增产6.03%。2015-2016年度参加河南省冬水D组区域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540.3kg,比对照周麦18增产4.1%;2016-2017年度参加河南省冬水E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535.4kg,比对照周麦18增产4.4%。2017-2018年度参加河南省冬水D组生产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428.1kg,比对照周麦18增产2.3%。
4栽培技术要点
4.1精细整地
为了保证一播全苗,达到苗匀、苗齐,播种前应精细整地。前茬为玉米的地块,秸秆粉碎长度不大于5cm。秸秆粉碎后及时耕地,要求深耕25~30cm,细耙2次。做到耙透、耙匀、耙碎、耙实,无明暗坷垃。
4.2适时播种
一般适宜播种期为10月10-15日。适宜播期内,每667m2适宜基本苗16万~20万。具体到每块地的播量,要根据种子的发芽率、整地质量以及土壤类型、墒情等情况综合确定。播种的深浅要一致(深度3~5cm)。种子播前要用辛硫磷、咯菌晴、戊唑醇等药剂进行种子包衣或拌种,防治病虫害,确保一播全苗。
4.3合理施肥
坚持“平衡施肥,重施底肥,适时追肥”的原则。一般每667m2施纯氮15kg、五氧化二磷10kg、氧化钾5kg。在小麦施肥中,有机肥、磷肥、钾肥在播种前整地时作基肥一次性施入。要合理施用氮肥:高产田底肥、追肥比例为4∶6,中产田底肥、追肥比例为5∶5,低产田底肥、追肥比例为6∶4,干旱、瘠薄地按氮肥总量的70%~100%作底肥。追施氮肥应掌握在药隔(倒2叶露尖)期结合浇水进行。
4.4肥水管理
适时浇好底墒水、越冬水、拔节水、灌浆水,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采用氮肥后移技术,追肥在拔节期进行,随浇水追施尿素150kg/hm2。小麦生育后期用磷酸二氢钾3kg/hm2,兑水750kg叶面喷雾,喷施7~10d后再喷1次,若喷后4h内遇雨,需重喷。叶面喷肥要在9:00前或16:00后进行,其中16:00-17:00之间喷施效果最好,更利于吸收利用。
4.5病虫草害防治与“一喷三防”
用辛硫磷3%颗粒剂1.5~2.0kg,与底肥拌和均匀,翻入土中防治蝼蛄、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麦蜘蛛可用1.8%阿维菌素乳油120~150mL兑水600kg喷雾防治;防治蚜虫可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50~225g,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g兑水喷雾进行防治。在小麦返青起身期每hm2用20%三唑酮乳油1500mL兑水750kg,朝茎基部均匀喷雾防治纹枯病;在扬花期若有3d以上的连阴雨天气,要在雨前和雨后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g/667m2兑水50kg喷雾防治赤霉病。做好冬前化学除草工作。若冬前未进行除草,可在小麦返青期使用,切忌在小麦拔节后进行。禾本科杂草每hm2可用6.9%骠马乳油120~150mL兑水750~900kg喷雾防治;阔叶杂草用10%苯磺隆150g兑水450~600g喷雾防治。注意选择晴暖、无风天气喷洒,不要重喷和漏喷。在小麦生育后期,每hm2用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300g、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75g、10%高效氯氟氢菊酯可湿性粉剂150g、磷酸二氢钾3kg,兑水750kg叶面喷雾,做好“一喷三防”工作。
4.6适时收获
在小麦腊熟末期,注意天气情况及时收获,根据当地实际生产条件选择机械直收或割晒收获[4]。
参考文献
[1]辛庆国,殷岩,刘学卿,李林志,赵倩,姜鸿明,王江春.小麦新品种‘烟农999’的特征特性及其选育策略.中国农学通报,2019,35(19):6-10
[2]黄艳.种业对我国农业生产的贡献率达到43%.北京农业,2012(35):53
[3]周济铭,杜璨,冯帆,郑爱泉,安成立.沉淀值在小麦品质育种上的应用研究.西北农业学报,2019,28(8):1-8
[4]刘文林,张宏纪,孙岩,刘东军,杨淑萍.小麦新品种尤辐麦23及栽培技术.中国种业,2019(2):89-90
作者:高燕 彭涛 成东梅 尹国红 赵伟峰 于金林 陈坤 单位:河南省济源市农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