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栽培技术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玉米栽培技术论文
1、正确的播种
在选择好土壤及种子都进行处理结束后最重要的就是开始播种,在播种过程中当5~10cm土层的地表温度维持在8℃~10℃时即可进行播种,一般的播种深度为5cm左右,并根据种子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可适当深或浅,同时也要注意避开病虫害高峰时期,以减少农作物患病虫害的几率。在播种过程中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如天气状况、干湿度、气候条件、土壤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及合理的密植,正确的掌握种植密度,不宜过密影响生长也不易过疏浪费土壤面积,使其在不浪费空间的情况下达到最好的栽植密度,使其达到最好的生长条件,并实现高产量的为目标。
2、土壤管理
在成功播种后,要对土壤进行正确的管理,在管理期间注意观察土壤的干湿程度,并保持土壤的松软,因为玉米的根系极其发达,所以要使玉米的根系发育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当遇到雨水量大的情况下应注意及时对田地进行排水,避免水涝,干旱时节要适当增加施水,人工的减少自然的不可抗力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当土壤遭遇病菌时要及时处理,尽可能小的减少对玉米的影响,使其正常生长,达到高产。同时要注意对玉米田地的定期除草,防止因杂草的肆意生长对玉米生长造成危害,影响营养的吸收。
3、病虫害的防治
虽然在播种前已经对种子进行防病虫害的处理,但是在生长过程中如果不管理好病虫害的危险,其产量将受到极大的影响。玉米的病虫害爆发严重且频繁,容易爆发危害玉米的病虫害有大斑病、蚜虫、玉米螟、黒穗病等多种病虫害。对于玉米螟的防治一般用50%的乙基1605乳油和20%对硫磷微囊剂500g,加水10kg拌50kg炉渣,每亩用4kg在玉米心叶末期的六月下旬至七月上旬进行喷洒即可;对于大斑病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时应掌握在病情扩展阶段之前,以后每隔10d喷一次,共喷2~3次即可等。对于不同的病虫害要用针对性的不同的药物进行防治。
4、在适当的时间收获
芝麻栽培技术论文
1播种
芝麻的播种可采取撒播、条播和点播等方式。一是撒播。直接撒播或拌砂子、碎土进行播种,一般撒2遍即可。该方法的优点是播种速度快,但缺点是出苗后管理的难度较大。播种量一般控制在4.5~6.0kg/hm2,多的可达约7.5kg/hm2。二是条播。若采取条播方式,等行条播的行距一般为30~35cm,宽窄行条播行距依情况确定。该方法的优点为管理方便,播种量控制在6.0~7.5kg/hm2。三是点播。在芝麻的播种面积不大、种子量不多的情况下,农户可采用此方法进行播种。采取开穴或开沟的方式,播种量控制在3.75kg/hm2左右。
2合理密植
一是查苗补种。在播种后5~6d,如发现未出苗或出苗不全等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补救。对于缺苗严重的田块,要及早进行重新播,对于局部缺苗的田块,应及时进行催芽补种,注意要选择同一品种曰对于少量缺苗的田块,应从其他地块上进行移苗补栽。二是间苗定苗。“要吃芝麻油,先破十字头”,因此,在芝麻齐苗后要及时地进行间苗。当芝麻长出第1对生的真叶时,此时可进行第1次间苗。间苗的距离控制为定苗距离的1/4为宜,达到苗不挤苗即可曰一般在出现2、3~4对真叶时分别进行第2、3次间苗。芝麻定苗的时间不宜过早,特别在阴雨多、病虫害发生重的情况下,要在苗龄约30d、苗生长稳定时进行定苗。在间、定苗时,应根据计划的株距留足苗数。留苗密度:在6月1日前进行播种的,对于单秆型品种,留苗的密度控制在18.0万耀22.5万株/hm2,分枝型的留苗密度控制在15.0万耀18.0万株/hm2曰在6月1要20日播种的,播种期每推迟5d,留苗的密度增加1.5万~3.0万株/hm2。若采取条播的方式,则行株距为(30~40)cm伊(10~20)cm曰若采取撒播的方式,则留苗的密度为15~25株/m2。
3打顶增收
打顶的作用:芝麻生长的后期,当气温低于18益时,开的花为无效花,但顶端优势仍会消耗养分,打顶可减少无效消耗,千粒重提高,增产效果明显曰同时降低瘪粒、半瘪粒,提高商品的品质。打顶的时期:春芝麻在终花时打顶,摘掉顶端1~2cm曰正常春芝麻在初花后25~30d打顶曰夏芝麻在初花后20d左右打顶曰秋芝麻在初花后15~20d打顶。
4病虫草害防治
红松栽培技术论文
1红松的价值
1.1经济价值
红松的特性决定了它的经济价值。一棵红松从栽培到最后的成熟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红松的寿命也很长,大概六、七百年。它四季常青,树干粗壮挺拔直立,纹理清晰、结构细腻、材质轻软、不易变形而且颜色美观、耐腐力强,所以它可以应用的范围极为广泛,极具经济价值。
1.2观赏价值
无论是幽境的山居野舍,还是繁华都市的街边绿化都可以见到红松那挺拔优美的身姿,令人赏心悦目。
1.3环保价值
因为具有良好的质地,所以对于水土保持有不可比拟的效果,环保价值高。
烤烟抗旱栽培技术论文
1育苗池的制作
棚内经充分平整土地后,用水平仪校平,用空心砖渊24cm伊12cm伊11cm冤砌池埂,池埂做好后,将池底整平加铺细沙后喷施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防蚂蚁、蝼蛄等地下害虫咬伤池膜,再放置12丝普通PVC聚乙烯农膜做池底。其池的长宽根据棚室大小和选用的育苗穴盘规格而设计。营养池长宽设计原则是刚好摆放穴盘覆盖营养池,池内的水面不能露在阳光下,以避免滋生藻类,池与池之间设计有过道,以便于管理、运苗。
1.1标准钢架大棚
内设四厢育苗池,池埂用空心砖铺45cm作为走道,每厢池宽2.35m,刚好够摆放7个穴盘,也可以设六厢育苗池体,每厢池宽1.34m,刚好够摆放4个穴盘,后者便于管理需设置2个走道,加大空心砖的投入而减少了育苗面积。
1.2竹架中棚
育苗池长11.5m,宽1.6m,池埂11cm,中间走道50cm与埂面相平,外侧埂12cm。底膜规格院长12m,宽2m,厚度6丝。每棚内布置育苗池2厢,能够摆放210盘,可满足0.60~0.67hm2大田用苗。
1.3池液的添加
长柄扁桃栽培技术论文
1主要栽植技术
1.1栽植方式
1.1.1栽植密度:株行距为1.5m×2.0m,每公顷3330株,三角形配置。
1.1.2整地:穴状整地,穴径50cm,深60cm,拣净植树穴(坑)内的树根、石砾,疏松土壤。要求整地时植树穴的排列呈三角形。
1.1.3苗木规格:选用1a生苗,要求苗高70cm以上、地径0.5cm以上。
1.2造林方式
秋季栽植,随整地随造林。人工植苗造林,一穴2株,适当深栽,保持根系舒展,分层覆土踏实。
套种白参菌栽培技术论文
1园地选择
交通便利,有清洁水源,咖啡(茶树)植龄5~6年,株间行距2m以上,树冠遮荫,下层空间阴暗潮湿的园地适合反季节(夏季)套种白参菌。
2白参菌菌包制作
用熟料方式制作菌袋,培养料为棉籽壳50%,木屑20%,麦麸10%,玉米粉8%,石膏1%,石灰1%,咖啡壳10%。棉子壳需提前预湿12h,然后将培养料中各物质按比例均匀混合,含水量60%~65%,pH7.0左右,常压灭菌48h,出锅冷却至30℃,消毒、接种。单面打孔接种。接种后,将栽培袋堆码在培养室平展地面或放置在床架上养菌,养菌温度保持在23~28℃。当菌丝洁白浓密长满栽培袋时,表明菌丝已达到生理成熟,可置于园下栽培。
3不脱袋覆土栽培
一般在菌包覆土前10d左右(菌丝基本长满菌袋),全面清除一次园地杂草,翻耕表土,为白参菌生产包提供一个良好的着床环境。建畦床:依园地地形而定,一般在咖啡(茶树)植行(带)一侧,距植株15cm处挖建畦床,一般床宽60cm、深12cm(均以不伤树根系为度),长度依地形而定。挖出的表土置畦床旁留作覆土材料,亦可添加咖啡壳(茶渣)改善透气性。畦床挖好后在晴天晾晒3~5d,再在畦面及其四周撒一层石灰粉灭菌杀虫。菌包处理:搬运过程轻拿轻放,避免折断(菌包折断会降低产量)。先将菌包外层塑料膜去掉,用小刀将菌袋上3个接种口菌种挑去,然后在背离接种口的一面划一条5~10cm长的线,划破菌袋即可,要保证菌包内不积水。菌包摆放及覆土:先在畦床表面铺1~2cm厚的咖啡壳,以利于保湿和吸水。在畦面先喷一次水,然后将菌包横置于畦床,接种口朝上摆正,菌包间距2~3cm,袋间用咖啡壳填实。菌包表面覆土2~3cm,以覆没菌袋为宜,然后将接种口周边约3cm以内的土扒去。灌水,上面加盖地膜和遮阳网(地膜要定期打开),以更好地遮荫保湿和刺激出菇。该出菇方式既有利于保湿,及时补充菌袋的水分和养分,为白参菌营养及生殖生长提供一个有利的封闭小环境,提高生物转化率,又可以有效利用咖啡壳资源。
4出菇管理及采收
茯苓松蔸栽培技术论文
1茯苓的生长环境
由于茯苓菌孢子的壁比较薄,在恒温为28摄氏度的环境中,孢子一天后就可以正常萌芽,两天后就可以看到比较纤细的菌丝。因此,茯苓在生长出菌丝后,比较适应的生长温度为18摄氏度和35摄氏度之间,尤其是在28摄氏度和30摄氏度之间,菌丝的生产速度会明显提高,但是,在低于18摄氏度的环境中,菌丝的生产速度非常缓慢,低于5摄氏度菌丝基本处于休眠情况,在高于35摄氏度的环境中,菌丝很容易出现发黄和晒老等情况。与此同时,土壤的湿度应尽量维持在20%和25%之间,土壤需要有一定的空隙,使用含有70%左右砂砾的酸性土壤,茯苓才能正常生长。另外,根据茯苓的生长特性,菌丝比较好养,要尽量选在南坡或者是东南坡位置进行栽种,才能在酸性土壤环境中加速菌丝的分解,而不需要比较充分的阳光。
2茯苓的松蔸栽培技术
2.1选择合适的松蔸、季节
在进行茯苓的松蔸栽培时,要选择直径超过12厘米、没有蛀虫、未腐烂发霉、长在阳坡酸性土壤中的松篼,才能保证茯苓的正常生长,并且,茯苓的松蔸栽培需要在恒温为20摄氏度的环境中持续生长三个月,才能保证茯苓的生长速度,一般在长江以南的地区进行茯苓的松蔸栽培,可以在5月份和6月份之间进行。
2.2栽培场所和松蔸的合理处理
在进行茯苓的松蔸栽培前2个月或者3个月的时候,必须对栽培场所的灌木进行及时的清除,并对松篼2米范围内的土壤进行50厘米的深翻,同时截断松篼1米范围内的全部主根,将石块和草根的物体全部清除,才能避免树根、石块对茯苓的生产环境造成影响。另外,露出地面的松桩、粗树根都必须将皮削去,只留下他们的根筋,并随意在太阳下暴晒。在接种前的半个月时间内,对土壤进行翻土,同时施撒相关虫害药物,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能让树根和药物有所接触,避免药物对茯苓的生长造成影响。
早熟西瓜栽培技术论文
1栽培方式
采用天地膜双层覆盖的栽培方式。这种方法操作简便易行,比大棚每亩地可减少投资4000多元,收益仅少收入3000余元。定植后为了保持地温,不要大水浇,定植穴浇足水即可。分别将90%磷酸二氢钾、90%晶体敌百虫、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0.2%、0.1%、0.1%的用量加入所浇水中,以杀灭地下害虫和病菌,促进返苗。浇水后及时覆盖地膜保墒保温,地膜外扣小拱棚覆天膜。
2合理密植
栽种株距60cm,行距160cm,每亩地定植700株。这样平均单瓜重可达到7kg左右,亩产能达到4000多kg。过稀坐瓜数少,过密生长不良,直接影响西瓜产量。
3整枝压蔓
过早整枝会减少营养面积,影响根系发育,不利于早结瓜、结大瓜;过迟整枝会产生大量的无效小侧蔓,既浪费营养又坐瓜困难。因此,要在瓜主蔓40~50cm时进行整枝,留双蔓,即除主蔓外在基部选留一健壮侧蔓,其余侧枝全部摘除。瓜蔓长40~50cm时第一次压蔓,以后每隔4~6节压一次,注意雌花位置,在预留雌花的前方压蔓,坐瓜前后两节不压,以免伤害幼瓜。
4留瓜节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