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鸡生态养殖技术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土鸡生态养殖技术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土鸡生态养殖技术研究

摘要:

生态养鸡作为一种全新的养殖模式逐渐发展壮大,纯天然、无污染的鸡肉、鸡蛋深受消费者欢迎。以格尔木地区当地优秀土鸡为基础,从育雏、育成和育肥等阶段,到饲料配置、疾病防治、卫生消毒、补饲、减轻应激等方面,总结了格尔木地区土鸡生态养殖技术要点,旨在为这一生态养殖模式在积极推广中,提供技术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

土鸡;生态;养殖

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崇尚绿色、回归自然生活理念的引导下,生态养鸡作为一种全新的养殖模式逐渐发展壮大,纯天然、无污染的鸡肉、鸡蛋深受消费者的欢迎。格尔木地区以当地优秀土鸡为基础,也在积极的推广这一生态养殖模式。其当地土鸡大都具有成活率高、易饲养、抗病力强、耐高寒和耐粗放等优点,在养殖过程中,以自由采食为主,人工补饲原料为辅。

1品种选择

选用当地优秀土鸡品种。当地品种土鸡具有体型小巧、活泼好动、反应灵敏、耐粗放、易饲养等特点,同时耐高寒、抗缺氧、抗病能力也较强。其鸡肉肉质鲜美、鸡蛋营养丰富高于普通鸡蛋。

2场地选择

场地要依饲养规模的大小选择野外合适的场地区域,鸡群要有充足的活动范围。主要是在草地、树林、庄稼地、荒坡最理想。场地水源可靠、水质良好、电力充足、交通便利。要远离住宅区,主干道路,选择环境僻静的山地。还要做好防护措施,防止被其他动物侵害。

3鸡棚建设

鸡棚可采用永久性的砖瓦结构,也可采用简易的草木结构。不管采用那种方式,必须有坚固的结构,良好的遮风挡雨功能,还要保证通风、光照,便于消毒。冬季棚舍要盖上植物秸秆,以利于棚舍保温。

4饲养管理

4.1雏鸡的饲养管理

4.1.1适时饮水与开食

一般喂水要先于喂料,也可同时进行,因为喂料可促进饮水。不能饮冷水,但也不能太热,水温度以32℃左右为宜。前2d可饮用稀浓度的KMnO4溶液,可预防雏鸡白痢,并有利于消炎、杀菌。雏鸡的消化能力较差,要尽量选择容易消化、营养全面的饲料。可用碎米或玉米粉诱导雏鸡开食,也可选择常用的小鸡全价配合颗粒饲料。开食时,可把饲料撒在垫料上的纸面或浅颜色的塑料布上,让雏鸡自由采食。雏鸡生长速度快,新陈代谢旺盛,要少量多餐,在喂饲时,既不要让雏鸡吃的太饱,又不要让鸡空腹挨饿,一般以喂八成饱为宜,每次喂料量以15~20min吃完为宜。

4.1.2适宜的温度

育雏成败的关键之一是能否给予雏鸡适宜的温度。雏鸡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未键全,体温调节功能差;同时雏鸡的食量较少,由吃入的饲料转化成的热能,难于维持体温的恒定,尤其是寒冷季节更是如此,因此必须给予雏鸡适宜的环境温度。温度过高,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引起啄肛恶癖。温度过低,易引起呼吸道疾病,诱发感冒、拉稀,诱发白痢病等,还可能因相互挤压、踩踏而伤亡。

4.1.3适宜的湿度

雏鸡对湿度的要求。如湿度过大,容易引起病原微生物的繁殖,诱发球虫病。要勤换垫料,并加强通风换气。如湿度过小,即太干燥,则易引起雏鸡呼吸加快,雏鸡水分大量散失,影响雏鸡的发育。在饲养中可用水盆盛水,让其自然蒸发,达到保湿的目的。

4.1.4对养殖密度的控制

为保证雏鸡群拥有充分的运动空间和减少疾病的产生,要控制场地内雏鸡的数量。避免出现拥挤,影响雏鸡采食,也容易出现损伤。密度过大,还可能引起雏鸡发生啄癖,严重可致雏鸡死亡。因此,应合理控制养殖密度,同时进行断喙,以防止啄癖的发生。

4.1.5适当训练

为尽早让鸡养成上山觅食的习惯,从3~4周龄开始,每天早晨要进行上山训练,可使用打锣、吹哨子、敲脸盆等方式进行训练。

4.1.6小公鸡的阉割

小公鸡阉割后,体内雄鸡素分泌量减少,肌体增重加快。饲料转化率高,肉质好,本地土鸡阉一般在40~70d进行。阉割前禁食15h;手术后为防治伤口感染,可饲喂土霉素、青霉素等常规消炎药,连用5d。

4.2生长期的饲养管理

生长期内,鸡生长迅速快,食欲旺盛,采食量不断增加,这段时期主要发育骨架和内脏,为后期的育肥打下体况基础。此时期开始进行公母分群饲养。公鸡个体壮,竞食能力强,而母鸡由于内分泌激素方面的养异,沉积脂肪能力强,因而增重慢,饲养效率差,因此要进行公母分群饲养。这样既便于实行各自适宜的饲养管理制度,给予不同程度的补饲这利于提高养殖的均匀度。

4.3育肥期的饲养

此期饲养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促进鸡体内脂肪的沉积,增加肉鸡的肥度,改善肉质和羽毛的光泽度,做到适时上市。在放养育肥时,可以让鸡采食大自然的昆虫、树叶和草根等,同时应选择优质的全价颗粒或混合饲料进行补饲。这样既能节约部分饲料的投入,还可以增强鸡群的体质,提高鸡的肉质风味,使上市鸡的外观、肉质适应消费者的需要。此阶段应合理减少鸡的活动范围,相应地缩小活动场地,目的是减少鸡的运动,保持安静,利于育肥。

5重视管理

5.1合理补饲

在生态养殖过程中,鸡只需要自行寻食,但是采用开放式饲养有可能不能满足鸡的营养需要,此阶段需要进行合理的补饲。可根据鸡只的日龄和采食量来合理安排补饲量,可在早晚进行2次补饲。在补饲原料的选择上,选用全家饲料,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产实际,选择部分农副产品。这样既能降低养殖成本,还能保证饲料的原料绿色和安全。

5.2搞好疫病防治

疫病防治决定养殖成败的关键。在日常管理中,要勤观察鸡群的采食、粪便、精神、活动状况。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同时要结合当地和本场疫情,制订科学的免疫程序,并严格按照免疫计划做好预防。可参考以下程序。(1)雏鸡出壳24h内,每只皮下注射0.2mL鸡疱疹病毒活苗,防止马立克。(2)雏鸡3d用0.01%KMNO4锰酸钾溶液饮水,预防消化道疾病。(3)雏鸡10d,用新城疫Iv系弱毒苗点眼或滴鼻。(4)雏鸡20d,用法氏囊眼中等毒苗饮水或点眼。(5)雏鸡30d,用传支H52点眼或饮水。(6)雏鸡45d,用新城疫I系疫苗。

5.3预防应激反应

当鸡群遇到强大噪声、强光、惊群、高温、寒冷等情况以及饲养管理上的更换垫料、消毒、免疫接种等,都会致使雏鸡发生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进而降低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抵抗力,诱发疾病。因此,从管理上要严格控制应激因素,尽量减轻外界环境对鸡群的刺激。即使是必须进行的常规管理活动,例如消毒和免疫等,也要选择合理的操作时间。

5.4要加强巡查,防止敌害侵袭

要加强日常巡查,对强弱病雏进行分群饲养。检查弱雏最好在早晨第1次喂食的时候,弱雏易被挤出来,即捉出分群。对那些患病较严重的雏鸡立即淘汰。经常有目的巡查鸡群,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好细致的护理工作,也是保证育雏效果的重要措施之一。在巡查过程中,还要及时拾取所产鸡蛋,每日应1~2次进行定时收捡,防治污染和破损。鸡的活动范围较大,荒山、树林中野兽、野鸟较多容易受黄鼠狼、蛇、鹰、野鼠的侵害,为此对养殖厂要进行必要的改造,做好保护措施,以防止外敌侵害。若发现鹰和野兽的活动,要马上进行驱赶。

5.5驱虫

驱虫主要是指驱除鸡群体内的寄生虫,例如蛔虫、绦虫等。一般情况下放牧20~30d后,就要进行第一次驱虫,然后在20~30d后再进行第二次驱虫。第一次驱虫可使用驱蛔灵,每只鸡用半片;第二次驱虫每只鸡可使用1片。可以在晚上直接口服或研成粉料拌入料中进行饲喂。驱虫后第二天早晨,要检查鸡粪,看是否有虫体排出,然后要把鸡粪清扫干净,以防止鸡只啄食虫体,丧失驱虫效果。如发现鸡粪里有成虫,次日可用同等药量再次驱虫1次,以达到彻底驱虫的目的。

5.6做好卫生消毒和病死鸡的处理

根据生产需要,来制定严格的消毒制度,以减少疫病的发生和蔓延。消毒工作应根据天气和生产实际来合理安排,尽量不要安排在免疫和发病时期,以减少应激。在养殖过程中要及时更换场地。可以根据疫病的流行特点,一般在使用1年后,更换一个山头,以减少疾病传播,提高成活率及增重。对于闲置山头,要在使用前后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采用全进全出制度。此做法有利于集中统一消毒,防止交叉感染,减少疫病的发生和传播。由于鸡群属放牧饲养,运动场上的草丛、灌木给鸡群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增加了饲养管理的难度,导致难以发现草丛中的死亡鸡只。因此,要加强巡查,及时发现,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5.7做好对恶劣天气的预防

在日常管理中,在天气变化,如:烈日、严寒、大风、雷电和雨雾天时,要停止放养,把鸡群控制在棚舍内,防止灾害对鸡群的伤害。这时更要注意对鸡群的观察,以便及时发现疫情等异常情况。

6疾病控制

导致鸡群发病的原因很多,物理伤害、环境因素、饲料营养不平衡、应激、中毒或者其他生物因素等,所以应从多方面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牢固树立防重于治的观点,这是疾病防治的基本方针。同时做好疫病的免疫预防工作。最后,当鸡群发病时,要及时采取措施,从管理、消毒、药物上进行综合防治。无治疗价值时,要及时放弃,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作者:尕布增措 才仁他拉 单位:青海省都兰县宗加镇畜牧兽医工作站 青海省格尔木市畜牧兽医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