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规范化养殖技术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肉牛规范化养殖技术,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关键词:

肉牛培育;科学养殖

我国的肉牛养殖业随着供求市场的不断扩大,发展的十分迅速,但是由于我国的规范化肉牛养殖行业起步较晚,许多地区仍然采用陈旧的养殖方式,而随着牛肉的需求不断增大,这些养殖方式出现了一些弊端,例如产量小、牛肉质量差等情况。因此如何规范肉牛养殖技术,提高牛肉的产量以及质量已经成为我国肉牛养殖业的重要问题。

1我国肉牛养殖技术存在的问题

1.1肉牛养殖主要以散养为主

由于我国的规范化肉牛养殖技术仍然不够成熟,肉牛集中养殖模式未能得到肉牛养殖业的普遍使用,我国的肉牛养殖主要还是以散养方式为主。并且肉牛散养户一般经济实力比较有限,没有掌握科学的养殖技术,仅仅是将肉牛进行放养,特别是在犊牛的饲养上缺乏经验,很容易造成犊牛死亡,同时散养的肉牛营养摄入不均衡,也很容易出现患病现象。

1.2饲料质量不合格、营养成分不完善

肉牛散养户的经济实力有限,在购买饲料上一般会选取生产厂家规模小并且价格较为低廉的饲料。这种饲料质量上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同时营养成分搭配不合理并且可能会出现一些必须营养元素不达标的情况,很容易导致肉牛摄入营养成分不完善,出现一些相应的营养物质缺乏症。不能使肉牛合理的增肥,也会导致肉质不够鲜美。

2肉牛规范化养殖技术分析

2.1犊牛饲养管理

刚出生的犊牛免疫能力底下,体内没有抗体,而母牛初乳中含有大量的免疫物质和一些免疫球蛋白,能够及时给犊牛提供抗体,同时含有大量优质的氨基酸、矿物质和维生素等物质,能够及时对犊牛进行科学的营养成分供给。因此在犊牛出生后,首先要对其进行脐带消毒,再将其放置在清洁干燥并且温度适宜的饲养区,进行母乳喂养,要注意进行母乳喂养的时间从出生后算起不得超过1h。在出生4个月后,母乳对犊牛的生长发育就不再有极大地促进作用了,此时就要进行断奶,还要注意在断奶前就要适当的对犊牛进行人工饲料的辅助喂养。其次出生犊牛不能很好地进行合理的体温调控,因此必须确保犊牛牛舍的温度恒定,不能低于5℃。最后还要注意犊牛期要进行犄角的去除,一般在犊牛出生2周后进行,方式是通过在角基处涂抹凡士林,然后用一些磨砂类物质例如棒状苛性钠进行摩擦,达到角基脱落的目的。

2.2肉牛品种选择

要想提高肉牛的培养质量,肉牛的品种选择十分重要。首先,要根据牛不同品种的特性进行选择,例如杂交牛体重比较容易增长,可以产出大量牛肉,而纯种牛的肉质鲜美,可以生产出质量较高的牛肉。其次在牛龄的选择上,初生牛犊虽然肉质鲜嫩,但抵抗能力较差,牛龄较长的,其肉质口感差,因此要选择一周岁以上但是不超过2周岁的牛最为合适。最后,因为牛的体型不同能够影响到最终培育出的肉质,因此要通过牛的体型不同进行选育,例如膘瘦体重大的牛很容易增长体重,而膘肥体重小的牛肉质质量比较高。

2.3肉牛草料管理

饲草饲料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肉牛的健康,因此饲草饲料的采购、存放、质量检查以及营养配比等过程都十分重要。

(1)饲草饲料的采购

首先应当进行饲料的价格查询并且列出规范的饲草购买计划。其次,对购买饲草以及饲料厂家的选择,不能贪图便宜选择不正规的小生产作坊,而应当选择能够提供完整的饲草原料清单以及规范的质量检查报告的厂家。如果厂家没有相应的质量检查报告,必须对饲草进行随机抽样并且送往饲料质检中心进行检验,不能购买添加剂超出规范的饲草。最后,购进饲草的数量必须按照储备计划,购进数量合理的粗、精饲料,并且储备足够的青稞、干草以及秸秆,避免出现饲料浪费的情况。

(2)饲草饲料保管

饲草饲料如果保存方式不当很容易出现发霉腐坏的现象,因此饲草和饲料应当分类放置。首先饲草的放置应当扎捆堆垛,在每垛饲草中间都必须留出一定空隙,达到防腐的目的。饲料主要采取室内存放,对于一些容易发霉变质的饲料要进行低温存放,并且合理控制每次购进的饲料数量。除此之外,在饲草放置地还要做好防火措施。

(3)提供良好的牛舍环境

要想培育该质量的肉牛,还要做好牛舍的管理工作。每天都要进行牛舍的消毒,降低肉牛感染病菌的风险。除此之外要根据季节和温度对牛舍进行合理的管理,例如在低温季节要对牛舍进行控温,保证肉牛的正常体重增长;而在夏季要做好肉牛的病毒防治工作,提供新鲜的饲料,同时每天进行牛舍的消毒通风工作。及时清理牛舍中的粪便等,保证牛舍的清洁干燥。

综上所述,肉牛养殖业的不断发展,陈旧的养殖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要,因此,要想更好的适应牛肉供求市场,在培育高质量的肉牛的同时提高牛肉产量,就必须采取规范科学的肉牛养殖技术。

作者:赵有 单位:黑龙江省拜泉县爱农乡畜牧兽医综合站

参考文献

[1]王晓玉.高强度肥牛养殖的技术探讨[J].当代畜牧.2013(11):68-69.

[2]杨盛斌.育肥牛规模养殖前景与探讨[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3(7):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