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淡水鱼养殖技术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国内外生态养殖模式研究进展
1.英国南安普顿郡TestValley虹鳟养殖场
该场年产虹鳟约600吨,每年的用水费用大约为2000英镑。养殖排放水需经环保部门检测总氮、总磷和悬浮物等指标,达标后才允许进入湿地净化处理。湿地和养殖池塘面积比例达到1∶1,经湿地净化处理,悬浮物总量明显下降,总氮和总磷降解80%。
2.荷兰Wangnigen大学欧洲舌鳎养殖试验渔场
多营养层次的综合养殖模式:以3个池塘为一组,1个池塘生产欧洲舌鳎、1个养殖贝类、另一个种植藻类。要求养殖用水达标排放,并按人的生活用水排放量标准核定排污费。该养殖场共有12000米2,每年收取相当于23人废水排水量的排污费。
3.匈牙利Jaszkiser现代渔场
是集养殖和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精养渔场,主要养殖鲤鱼。整个渔场的生态养殖布局有11个3亩左右的养殖池通过独立的生态进排水沟渠与1个约360亩的湿地净化池相连,构成生态循环水养殖系统。
4.池塘高密度循环流水养殖
吴江四大家鱼国家级良种场将一处池塘分为套养池和主养池,主养池一端设置有将套养区内的水引入主养区的增氧推水装置,另一端与沉淀池相通。沉淀池底部设置有将鱼类粪便和残饵等收集至集污塔内的处理装置。
二、大宗淡水鱼池塘循环水养殖研究
1.净化池中种植的水草筛选
在净化池中种植芦苇、菖蒲、再力花、千屈菜、凤眼莲、睡莲、藨草、菹草、狐尾藻、空心菜等水草,并将它们进行实验比较,得出在相同使用面积的前提下他们对水质净化效果的差异(图1)。
2.微生物净化水质技术研究
实验表明:复合芽孢杆菌对试验水体总氮下降显著,同时对试验水体氨氮去除显著;EM菌对试验水体总氮、氨氮具有显著的去除效果。
3.池塘固定化微生物净化技术研究
固定化材料:弹性生物填料(生物刷,长度1米,每立方米44根)。微生物的来源:土著微生物,外源性微生物采用固体浓缩型(以芽孢杆菌和乳酸菌为主)。固定化微生物净化效果:(1)生物刷可将池塘水体中103数量级的细菌提高到菌膜上106以上的数量级,外源添加微生物可比池塘土著微生物提高10倍的附着量。(2)水面下50厘米处主要富集了硝化细菌、氨化细菌等以好氧为主的菌群,近底层50厘米处主要富集了以反硝化细菌等兼性和厌氧微生物为主的群落。(3)对水体总氮、总磷、氨氮、亚硝酸盐、COD的处理效果明显,特别是池塘叶绿素含量明显下降,对于控制水质富营养化效果较好。
4.生物浮床水质净化技术研究
当生物浮床在养殖池塘水面覆盖率为7.5%时,可使水体透明度增高,氨氮、亚硝氮含量降低,养殖产量可提高20%,并能提高鱼肉品质。
5.背角无齿蚌对养殖池塘水质的净化特征研究
背角无齿蚌能够有效地净化养鱼水体水质。对氯化物、总氮、硝酸氮、总磷、铝、硌、铁、镍、锌和钼的最大降低(去除)率分别为90.9%、90.8%、24.1%、23.1%、23.4%、63%、78%、12.7%、100%、80.6%。
6.净化池塘和养殖池塘之间的关系研究
(1)按净化池塘所能承接的养殖池塘一次总排放水体计算:1亩净化池塘可以净化15亩养殖池塘,也就是养殖池塘和净化池塘的面积比为15∶1。(2)按养殖池塘所排放的污染物浓度降解力计算:1亩净化池塘可以净化7.5亩养殖池塘。这个比例我们只考虑了水生植物对污染物的净化作用,而没有考虑净化池塘中的微生物、藻类,以及净化池塘的沉降和过滤等作用。目前生产上一般采用养殖池塘与净化池塘的面积比约为10∶1。
三、大宗淡水鱼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构建
1.大宗淡水鱼池塘三级净化循环水养殖模式
一级净化:一级净化池以河道为主体,在河道两边种养凤眼莲、水花生,吊挂生物刷(进行固定化微生物处理);同时放养河蚌、青虾、花白鲢,形成一个天然的水质净化系统。二级净化:二级净化池是一个有一定面积的土池,在深水区设置浮床;在浅水区种植有多种水生植物,有浮水的、挺水的、沉水的,同时在池中也放养河蚌、青虾、花白鲢等动物品种。三级净化:三级净化池是一个浅水池塘,这里以挺水植物为主,种植有各种各样的挺水植物,同时也有一定的沉水植物和浮水植物,水生动物有河蚌、青虾、花白鲢等。以武进三级净化养殖功能小区主要养殖模式为例,从生态循环池塘养殖模式水质净化效果看,从三级净化出来的水质要好于水源的水质。经三级净化出来的水体,氨氮的去除率平均为60.49%,亚硝酸氮的去除率平均为86.51%,总氮的去除率平均为74%,总磷的去除率平均为68.5%,叶绿素(藻类)的去除率平均为73.67%。武进水产养殖场主养团头鲂,通过循环水工程建设、池塘生态环境营造、生态免疫防控技术的推广应用,团头鲂养殖技术日趋成熟,产品品质和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2.多介质层复合潜流湿地在池塘循环水养殖中的应用
湿地主体由上行-下行垂直潜流湿地复合而成,多介质层。复合湿地对于水体中氮、磷、农药、重金属等均有较为稳定的处理效果,处理能力为100吨/天,湿地和养殖池之比可达1∶90。复合湿地工程建设:管道铺设。利用混凝土整板技术建设好湿地池体部分,然后开始进行管道铺设,根据进水量进行打孔后布置在池体底部,利用青石对管道保护。第一、二层滤料填充。滤料层共为三层,底部两层分别为两种粒径的鹅卵石,先铺设较大粒径的鹅卵石,再铺设小粒径鹅卵石。粒径大小根据进水质量选择。第三层滤料填充。在小粒径鹅卵石上铺设粒径为2~4厘米的生物陶粒,陶粒种类繁多,应选择孔隙度较好的浮性陶粒,便于微生物膜的形成,也可富集较多的微生物。复合湿地植物种植:初期主要选择了三种植物作为种植对象,分别为再力花、美人蕉、梭鱼草。种植初期,用纱网打孔对植物进行固定,防止倒伏,待植物根系稳定后,去除纱网。因为三种植物长成后植株大小差异较大,植物在种植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好间距。
四、大宗淡水鱼体系其他生态养殖模式集锦
1.鱼——藕互惠种养复合系统:该模式对改变漳泊湖渔场的生态环境,使之成为生态观光水产示范基地,对改变过去鱼病成灾、药残严重、效益低下的现象起到有力推动作用。
2.池塘青鱼环境友好型养殖模式:以“池塘生物浮床+生态沟渠”为核心构件,运用循环水调控技术建立养殖小区“四个一”工程化水质修复技术模式。
3.“上粮下鱼”和以稻田为净水单元的复合养殖模式:利用无机固定化浮板构建了水稻净化浮床,研究发现,水稻浮床对水体总氮、总磷净化效果显著,浮床水稻的单产为7103.6千克/公顷,比大田水稻减产23.33%。浮床水稻的穗长、每株有效分蘖、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为大田水稻的88.26%、85.95%、68.35%、88.22%和86.22%。
4.重庆综合试验站创新池塘水上立体式浮架,开展水上栽培、水下养鱼的“鱼菜共生”技术,被农业部确立为2013年、2014年农业主推技术,已推广6.2万亩。
5.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高效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开展系统运行监测与检测;不同水生植物对潜流湿地水质净化效果的比较研究;生态池塘工程附属设施的建设及工艺改造升级;开展池塘生态系统工程示范试验,节水、节能效果凸显。
6.银川综合试验站完成潜流湿地池塘循环水系统建设和水生植物栽培,为北方地区节水减排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作者:戈贤平 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