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健康养殖技术论文2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河蟹健康养殖技术论文2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河蟹健康养殖技术论文2篇

第一篇

一、河蟹“3+5”可控生态高效养殖技术要点

(1)如果苗种进入小池塘后,水温在8℃以上,蟹苗开始活动,就应喂颗粒料或冰鲜鱼,提高河蟹体质,使蟹苗顺利越冬,这样可以提高蟹苗第一次脱壳的成活率。

(2)待到3月份左右,水温10℃以上,就应每天开始喂食,并按照2%开始投喂,保证所有的河蟹苗都能吃到第一口食,第一次脱壳就较整齐,生产出来的规格就较好。

(3)由于小池塘的面积较小,蟹苗较多,这样池底的废物较多,所以小池应勤解底调水,保证小池塘的水质清新。当蟹苗开始正常吃食就进行内服药的投喂,保证蟹苗不出现病害,影响成活。

(4)待河蟹苗在小池塘大量蜕完二次壳7天之后,就可以开始转苗到大池塘。一般在5月中旬,可以用地笼和抬水花生堆来转苗。

二、大池塘的日常管理

(1)大池塘干后,首先应用生石灰消毒,每亩50-75kg。如果大池塘野杂鱼较多,就应用甲氰菊脂或灭扫利加以杀灭,如果泥鳅鳝鱼较多,就应用茶粕进行消毒处理。

(2)大池消毒后,在第二年的清明节前后,种植轮叶黑藻水草,每亩2-2.5kg左右,种植的方法可以种一条一条,也可以种成方块形状。种草一定要留出空隙,不能全部种上。

(3)大池前期水不能太瘦,应有一定的肥度,保证水中不长青苔。

(4)螺蛳是河蟹喜食的活性饵料,又能摄取池塘水体底泥、残渣剩饵所致的有机营养物,在满足了自己不断生长繁殖的同时,改善了池塘底质,净化了池塘水质,具有一举多得的作用,具体做法:在清明前后,每亩投放螺蛳150-200kg。

(5)大池在放苗之前,水位不能超过50cm,因为水太深,水草生长较慢。5月份待水草生长面积占大塘面积60%以上,就可以开始转苗,一般转苗完成用10天左右,在6月份左右可以把草的上部割去,使水草重新长出新芽,保证水草不老化,提高水草质量,增加水草净化水的能力,这样割了的水草就不会浮起来。

(6)大池在进苗之前,一定要清除龙虾。清除龙虾的方法有两种:一种用胶纸在龙虾洞比较多的地方,围一圈,防止龙虾进入池塘,第二种在进苗种之前,用龙虾恨杀3次以上,这样就可以防止龙虾繁殖,进入水体中影响河蟹的正常生长。

(7)转苗之前,大池应解毒调水后,才可以转苗。转苗规格为50只/kg左右,数量在每亩1000-1200只左右。

(8)河蟹苗开始转入大池就应喂颗粒饲料,苗转齐后,应全池杀菌消毒,开始正常喂食,一般吃食正常后就应按照河蟹体重3%投喂。

(9)进入7、8、9三个月,应定期经常解底调水,保证池塘的水质清新,保证河蟹正常生长。河蟹疾病应以预防为主。主要是生态预防,种植水草、移植水草、移植活螺蛳可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使用微生物制剂和物理改良剂等保持水体良性生态循环。还要进行河蟹的内服药的使用,增强河蟹体质,保证河蟹不出现大量死亡。

(10)进入7、8、9三个月,应密切注意水草的虫害,防止虫破坏水草,应定期的下杀虫药。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一般用含1%阿维菌素的药品较好。

(11)经常进行河蟹的个体规格的检查,随时掌握投食量,保证河蟹正常生长。检查规格最好公母各50个,否则出现误差比较大,规格不准确。投食量不好掌握。

三、“3+5”养殖流程

整池→消毒→灌水→种草→3阶段养殖→转苗→5阶段养殖→销售。

四、养殖效益分析

排湖渔场雷台分场张南平大池塘10亩,产河蟹1190kg,规格为151k/只。小池塘2亩,产河蟹150kg,规格为100k/只。2013年养殖效益与成本投入如表1。

五、养殖总结与几点想法

1.河蟹3+5可控生态高效养殖模式

对比传统的养殖模式具有以下几个优点:一是经过“3”阶段的蟹苗培育,减少病残体质差的苗入池。提高下塘蟹苗的规格和成活率,有效降低成蟹养殖密度,提高河蟹抗病能力;二是大小池水体分开,便于大池前期养殖环境的建设;杀灭龙虾及其它野杂鱼等敌害生物,培育出一池鲜嫩的水草,从而加快河蟹生长速度,提高河蟹的品质;三是可以实行全程可控化管理,使渔民在养殖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进行投饵用药,节约和降低了养殖成本,提高了饲料的利用率;四是可以推行标准化健康养殖,养殖过程中进行全程监督管理,杜绝违禁药品的使用,生产出符合生态健康无公害的绿色产品。

2.几点想法

(1)我们还有很多养殖户小池面积太小,3阶段养殖河蟹苗的规格超过50只/kg,这样在大池塘养殖的成蟹规格就会达不到150g以上,这样效益也不高。另外把小池塘河蟹苗转完之后,大部分养殖户没有充分利用好,只是生产了一些小规格的河蟹,价格不好。影响了效益,我们现在正在研究怎样充分利用小池塘,使小池塘的利用率达到与大池塘一样的效果。

(2)在3+5的养殖过程中,还出现了许多问题,如水草的管理与小池塘河蟹苗种的成活率问题,这是两个比较关键的问题,一部分养殖户水草处理不好,水质及各方面都出现了问题,所以养殖效益不好。一部分养殖户小池塘河蟹苗种成活率,需要向外购买,这样既增加了成本又降低大池塘河蟹的成活率,养殖效益也不太高。所以3+5养殖技术要想掌握好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作者:张翔 单位:湖北省仙桃市排湖渔场

第二篇

1河蟹池套养鳜鱼生态养殖技术

1.1池塘条件

养殖池塘位于安庆市宜秀区石塘村内,面积2hm2,坡比1∶(2~3),水深1.5~2.0m,池底淤泥8~10cm,排灌系统配套,防逃设施好,水源丰富,交通便捷。

1.2放养前准备

1.2.1清塘消毒。修坡护埂,建造防逃设施,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和腐殖质,曝晒池底1个月后,用生石灰干法清塘消毒,用量1125~1500kg/hm2,7d后注水。

1.2.2种草移螺。以种植轮叶黑藻、伊乐藻、苦草、金鱼藻为主,在池塘水体中至少形成3种以上的水草种群,使水草覆盖率在中后期达到60%~70%,如果水草不足,要及时补充;如果水草覆盖率超过70%,应及时割除,防止发生“闷塘”现象。分2次投放螺蛳,以免因一次性投螺量大导致水质偏瘦而滋生青苔。一般在清明前投放螺蛳2250~3000kg/hm2,6—7月再投放750~1500kg/hm2,在投放螺蛳时一定要全池均匀撒开。

1.2.3培育饵料鱼。在清塘后,放养发育良好的2龄鲫鱼45~60组/hm2,雌雄比例1∶3,放养前必须用3%~5%的食盐水浸洗5min,再放入水草分布密集的水域。待温度回升后让其自然繁苗,为鳜鱼种下塘提供适口饵料鱼。

1.3苗种放养

1.3.1蟹种放养。选择当地培育的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种,投放的蟹种要求甲壳完整,肢体齐全,活力强,规格整齐,同一来源,无“小老蟹”。放养密度1.05万只/hm2,放养规格120~160只/kg,放养时间为2月,放养的蟹种要进行围养,以便于前期集中投喂,提高饵料利用率;同时避免其过早进入水草栽种区,影响水草生长。一般5月中旬可撤掉围隔。

1.3.2鳜鱼种放养。池塘养蟹增效的一个有效办法是套养鳜鱼,放养密度750尾/hm2,规格为4.5cm的当年人工繁殖苗种,年底可养成商品鳜鱼。少量投放鳜鱼能有效清除部分野杂鱼类,减少与河蟹争食,降低饵料成本。

1.3.3青虾苗、细鳞斜颌鲴和鲢鳙鱼放养。为了充分利用养殖水体空间,提高养殖产量和效益,可适当配养在食性上与河蟹、鳜鱼不产生矛盾的品种。投放青虾苗22.5kg/hm2,规格2000只/kg;细鳞斜颌鲴450尾/hm2,规格5cm;鲢鳙鱼150尾/hm2,规格0.5kg/尾左右,鲢、鳙鱼比例2∶1。

1.3.4苗种消毒。苗种须经过严格检疫和消毒。鱼种在放养前采用3%~5%的食盐水浸洗5~15min,河蟹用6mg/L高锰酸钾浸洗10~20min,用药时间视水温和鱼的耐受力而定。

1.4饲养管理

1.4.1饵料投喂。投喂饵料要根据气候、水质、前1d的摄食情况、病害发生情况等灵活掌握。河蟹按照“两头精、中间青”、“荤素搭配、精青结合”的科学投饵原则和遵循“四定”原则,即定点、定时、定质、定量进行人工投喂管理,投喂的饵料以2h以内吃完为宜。早期(4—6月)饵料品种以动物性饵料野杂鱼为主,植物性饵料玉米、小麦、南瓜为辅;中期(7—8月)以玉米、小麦、南瓜为主,动物性饵料为辅;后期投喂野杂鱼辅以小麦、玉米促进河蟹育肥。饲料日投喂量为存塘蟹体重的10%~30%,并根据存塘蟹摄食强度、饲料种类、季节、天气、水色等情况灵活掌握,以食完为度。因此,一定要勤观察,随时增减投饵量。鳜鱼饵料根据养殖的实际情况重点安排在7—9月,每月各补充投喂1次饵料鱼,饵料鱼规格以其体长为鳜鱼体长的35%~55%,体高小于鳜鱼的口径为宜。投放饵料鱼数量,按鳜鱼与饵料鱼尾数比1∶(8~12)为宜。

1.4.2水质调控。一是换水。春季水位0.6~0.8m,每隔20d左右换水1次;夏、秋季水位1.2~1.5m,每隔7d换水1次,每次换水30~40cm。高温时每天都应加注新水1次,形成微流水,增加池水溶解氧,但应注意在河蟹蜕壳高峰期不能加水。二是调水。即调节池水的pH值,宜控制在7.5~8.5。方法是施用生石灰,每隔15~30d施用1次,按1m水深施放150~300kg/hm2,使池水始终保持微碱性,促进河蟹蜕壳生长。三是改水。即泼洒光合细菌,每20~30d施用1次,每次施用量为75kg/hm2,但使用生物制剂时,不施用生石灰。

1.4.3病害防治。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基本方针,从源头抓起,严把饲料质量关,种苗消毒后下塘,合理施用生石灰泼洒水体,投放生物制剂改善水体生态环境,拌饵投喂三黄散、水产用复合维生素VC、VE等预防措施,促进鱼蟹生长,减少疾病的发生。同时,安排专人了解河蟹吃食、活动情况、检查防逃设施、防止敌害侵袭、做好各项记录等工作。

2效益分析

测产验收结果表明,平均产商品蟹981kg/hm2,平均规格0.12~0.15kg/只;平均产鳜鱼300kg/hm2,规格0.4~0.6kg/尾;平均产青虾105kg/hm2、细鳞斜颌鲴112.5kg/hm2、鲢鳙鱼225kg/hm2。总产值220510元,总投入119745元,总利润100765元,平均产值110255元/hm2,利润50382.5元/hm2,经济效益显著。

3结语

在蟹池中套养鳜鱼,可以将低质的野杂鱼转化为优质鳜鱼,不仅提高养殖效益,还控制了野杂鱼的过度繁殖与河蟹争溶氧、争空间,有利于河蟹生长。青虾摄食能力比河蟹弱,吃河蟹剩余饵料,清扫残饵,防止败坏水质。细鳞斜颌鲴能够刮食池塘底部有机碎屑、附着的藻类和植物碎片,起着“清道夫”的作用,可有效控制蟹塘青苔及蓝藻的发生。鲢鳙鱼滤食浮游生物、有机腐屑,防止了水体的富营养化。这种生态养殖模式在养殖期间基本实现了零排放,达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目的,值得大力推广。需要注意的是,河蟹与鳜鱼均要求水色较清爽,溶解氧含量高,在防病、治病上都需要谨慎使用药物,一般采用生石灰为好。

作者:吴维平 单位: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水产技术推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