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山区鲟鱼流水池养殖技术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山区鲟鱼流水池养殖技术进行了介绍,包括鱼池建造、水质要求、鱼种放养、饲料投喂、饲养管理、鱼病用药方法、常见病害防治等内容,以期为贵州、云南等地山区鲟鱼流水池养殖提供参考。
关键词:鲟鱼;流水池;养殖技术;山区
鲟鱼是目前水产养殖中最原始、最古老的养殖鱼类[1],其寿命长、体型大、营养价值高,并具有一定的抗癌和美容效果[2],素有“水中熊猫”之美誉,是一种名贵的特种淡水养殖品种[3]。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水产品需求结构的变化,鲟鱼养殖的产量及面积不断增多。鲟鱼养殖模式主要有流水养殖、池塘养殖、网箱养殖等[4],而其中流水养殖是山区地区主要采用的一种养殖方式,而且集中在贵州、云南等地。因此,本文主要从鱼池建造、水质要求、鱼种放养、饲料投喂、饲养管理等方面简述了山区鲟鱼流水池养殖技术,以期为山区鲟鱼流水池养殖提供技术参考。现将山区鲟鱼流水池养殖技术总结如下。
1鱼池建造
流水池主要由流水渠、鱼池和排水渠3个部分组成,而且三者之间有20~30cm高程差。养殖池以长方形、圆形、四角圆钝的八角形结构为佳,没有流水死角,便于捕捞,鱼可在全池均匀分布。鱼池深度为2~4m,面积3~50m2为宜,主要根据养殖鱼体规格建造。鱼池进水口和出水口需设置2层拦网,以防止杂质进入池塘和鱼逃脱。水体交换主要采用连通器原理,不仅便于水位调节,还有利于底部污物的排出。此外,为了防止鱼体发病交叉感染,不同鱼池间应采用并联式排列。
2水质要求
水源需选择水质较好、水量充足的水体,如泉水、水库水或河水等。由于鲟鱼为冷水性鱼类[5],其生活环境水温较低,范围为8~26℃。其中,水花阶段最适水温为15~19℃,苗种阶段最适水温为10~22℃,成鱼阶段最适水温为8~22℃,pH值6.5~8.0,溶氧>6mg/L。
3鱼种放养
鲟鱼鱼种放养最好选择体重在100g以上且体表完整无损伤、有活力的鱼[5]。在放养前用食盐水浸泡10~15min,以防止各种病原菌的传播。放养密度主要根据池塘水体溶氧量、交换量的变化而改变,但不宜超过16kg/m3,最适密度为10~14kg/m3。因为随着鲟鱼养殖密度的增加,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氮、硫化氢等指标也会随之而上升,从而使鱼体产生应激反应,导致鱼体出现生长缓慢、抵御疾病能力降低等现象。
4饲料投喂
饲料投喂是鲟鱼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必须保证饵料品质质量和营养平衡,投饵过多会出现残饵污染水体,从而增加各种传染病发生的机会;投饵不足则无法满足鱼体的营养需求,对生长性能和免疫代谢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须根据鱼体状况、天气变化、水质情况等进行科学合理地投喂。通常情况下,鱼种日投饵率为3%,成鱼日投饵率1.5%,投喂频率为3次/d[6]。但是,由于鲟鱼有夜间觅食的习性,尤其对鱼种而言,夜间可增加投喂1次。此外,要注意饵料粒径与鱼体口裂相适应,一般饲料粒径与所喂鱼口裂比例以2∶3为最佳。
5饲养管理
流水池养殖水质主要受上游水体的水质决定,因而要定时对上游水源水质进行监测,并及时清理进水渠中的落叶杂物,防止进水口发生堵塞。每天巡塘4~5次,注意观察鲟鱼摄食、活动情况,若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同时定期对池塘水体及底部进行清污处理,避免粪便、残饵等有害物质的积累。随时观察鱼体的活力情况,对活力较差或死亡的鱼体要及时进行清除或隔离,防止疾病的传播。饵料投喂前检查是否发霉并过筛,减少饵料对养殖水环境的污染。当天气闷热或进水量不足时,为了防止缺氧,可采用补充地下水和增氧设备等方式增加水中溶氧、降低水温[7]。定期对每个池塘的鱼进行打样,根据鱼体规格大小调整放养密度,并分池养殖;同时挑出伤残瘦弱的鱼,集中进行观察和复壮,之后再放回相应规格的池塘中。
6鱼病用药方法
鲟鱼在养殖过程中,针对病害主要“以防为主,以治为辅”,除了用药精准、对症下药外,正确的施药方法也极其重要。鱼病用药的方式分为2种,包括内服用药和体外用药。一是内服用药。主要采取投喂药饵的方式,根据鱼群情况可选择抗生素、中草药、碘制剂等。其中,抗生素等药物可按照比例与饲料混拌均匀后投喂,中草药可通过超微粉碎后加入饲料原料中制成药饵投喂,碘制剂作为内服药一般按照一定比例溶于水直接喷洒在饵料上进行投喂。此外,内服用药时要减少70%的饲料投喂量,防止鱼体处于饱腹状态,从而减少摄食药饵的欲望。二是体外用药。方法主要有3种:浸、蘸、泡。浸: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疾病、寄生虫性疾病等。方法为将需要治疗的病鱼集中分离在单独的养殖池中,关掉进水口和出水口,并放入药液,10min左右捞出。蘸:所用药物具有强烈的刺激性,而且作用效果剧烈,主要用于治疗体表损伤和寄生虫性疾病。适用于经过长途运输或规格较小的鱼种,其方法为将鱼放入药液中蘸一下瞬间拿出[8]。泡:所用药物刺激性较小,一定浓度条件下在水体中药性维持时间相对较长,主要治疗顽固性寄生虫、细菌性疾病和病毒性疾病。使用方法为适当降低池塘中水体交换速度及水位,在进水口处均匀泼洒药液,使药液能分布于整个鱼池且维持较长的时间。
7常见病害防治
由于流水池养殖水体整体优于循环水养殖,因而流水池养殖鲟鱼发病较少,但鱼体体重低于40g时发病率较高[9]。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鲟鱼常在高温季节发病,主要有细菌性肠炎、红嘴病、烂鳃病等[10]。细菌性肠炎常见于夏季6—8月高温时节,多见于苗种养殖。主要症状有鱼体消瘦、肛门红肿,解剖时可以发现肠壁弹性差、充血严重、无食物。病原菌为点状产气单胞杆菌。治疗方法:苗种可用碘制剂和氯进行消毒,内服氟苯尼考50mg/kg,疗程3~5d;成鱼可用大蒜素等抗菌素与饲料均匀混合投喂,大蒜素用量为2~3g/kg,疗程6~7d,可在春夏之际开始投喂,以起到预防的效果。红嘴病主要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症状为嘴部四周充血、肿大、进食能力差,口腔不能活动自如,肛门红肿,精神状态差,长时间停留在出水口处,有时伴有水霉病的发生。治疗方法:给发病的鱼注射水产用青霉素钠,具有显著的效果,还可以通过降低水温(水温在20℃以下)的方式以控制发病。烂鳃病多发生于高温时节水质较差时,或与其他疾病一并发生。症状包括体表发黑、腐烂、浮肿,并附着有黏液,鳃丝呈白色、鳃充血,常伴随有浮头现象。治疗方法:降低鱼池鲟鱼养殖密度,将发病鱼实行集中隔离治疗,并用1mg/kg二氧化氯消毒2~3d。
参考文献
[1]王贤珍.鲟鱼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及技术措施[J].河南水产,2016(4):3-6.
[2]魏宝成,刘兴国,陆诗敏,等.鲟鱼养殖系统研究进展[J].中国水产,2018(4):95-97.
[3]梅海容,刘宗斌,刘纪皎.鲟鱼工厂化循环水健康生态养殖技术[J].齐鲁渔业,2017(34):29.
[4]包永胜,尉士南,朱迪.流水池养殖杂交鲟[J].渔业致富指南,2009(5):44-45.
[5]宋娇,姜海波,姜志强,等.饲料中不同糖源对杂交鲟幼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6,31(1):61-67.
[6]黄维金.鲟鱼养殖技术[J].农技服务,2016(33):30-31.
[7]凌娟,胡海平,周小玉,等.摄食水平对鲟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J].饲料研究,2017(17):41-46.
[8]郜晓瑜,孙文静.鲟鱼苗种长途运输技术要点[J].中国水产,2018,515(10):108-109.
[9]常全福,秦勇.流水池塘鲟鱼养殖技术[J].甘肃畜牧兽医,2017(5):119-120.
[10]张颖.杂交鲟新品种“鲟龙1号”[J].农村百事通,2018(2):30.
作者:赵振新 杨星 赵凤 赵飞 刘伟 何大庆 单位: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 贵州省特种水产工程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