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棘胸蛙商品蛙养殖技术及效益探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为了推进棘胸蛙标准化、专业化养殖,降低养殖门槛,缩短收益周期,提高养殖成功率,帮助山区人民脱贫致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2018~2019年开展了棘胸蛙商品蛙养殖生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棘胸蛙商品蛙成活率达92.9%,平均重量209.5g/只,净利润391元/m2,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引言
棘胸蛙又名石鸡,其肉质鲜美,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1],市场需求旺盛[2],由于人工养殖技术要求较高,导致供不应求。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森林覆盖率高、生态好,是发展棘胸蛙养殖的天然场所。2012~2013年为摸清和保护闽北棘胸蛙资源情况,曾设立37个调查点对南平市辖区开展棘胸蛙调查研究[3];2014~2015年邓志武开展闽北山区棘胸蛙越冬蝌蚪及变态期间养殖与管理技术示范试验[4]。近年来,县域多家企业利用山区自然有利条件开展人工养殖棘胸蛙,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经过长期的跟踪了解和查阅相关资料,棘胸蛙养殖难点主要集中在繁殖到幼蛙前期管理上,而后期的商品蛙养殖相对容易。现将棘胸蛙商品蛙养殖技术及成效总结如下。
1试验材料
1.1养殖场地与条件
试验地设在浦城县的一处棘胸蛙人工养殖基地,水源充足,水质优良,水温低于28℃,有长年不干枯、无污染的山溪泉水,并配备2个蓄水池。养殖场避开山洪大水流经区,周边森林覆盖率高,全年温差小、湿度大,位置僻静,交通电力便利,场内装有24h视频监控。
1.2蛙池建造
蛙池是棘胸蛙生活和躲避敌害的场所,科学的设计有利于饲养管理。修建商品蛙池140~170m2,呈长方形,进水处略高于出水处,池高1.3m,在顶端设置T形防止蛙跳出和天敌进入。池内用水泥抹面,保证光滑,防止划伤蛙的皮肤。池四周和中间设置陆地和食台,连接处和四角以倒角过渡,坡度为10°~15°,水流可无死角地冲刷蓄水各处。陆地和食台四周近水处用圆钢管和瓷砖建人工洞穴,便于冲洗;陆地和食台之间的水池中种植常绿的水生植物,可起到遮阳避暑、躲避敌害、跳跃嬉戏的作用。池顶搭建钢架遮阳网大棚,遮阳网采用可拆装式,便于调节遮阳、采光和通风,遮阳网片留有折叠缝隙,可及时清理重物保护设施。
2食用蛙饲养
2.1放养前准备
新建水泥蛙池要用清水或食醋浸泡进行脱碱处理。无论是新池或老池,放养前都要进行清洗、整理、全池消毒。用漂白粉、高锰酸钾等全池浸泡消毒。待药性过后,排出消毒药水,必须用清水洗刷干净,放入几尾鱼种或幼蛙试水,无不良反应后,即可待放养。
2.2幼蛙放养
2018年8月底放养规格20~30g/只的幼蛙,600m2商品蛙池共放养15000只,平均放养数量25只/m2。放养规格一致,后期无需进行分池处理。放池前用25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0min消毒。
2.3饲养管理
2.3.1饵料投喂
饵料以黄粉虫、蚯蚓为主,适时添加维生素、鱼油、鱼粉等营养物质,大小以蛙能够轻易吞食为宜。每天16:30~18:30投喂一次。饵料均匀投喂在食台上。投喂量为蛙体重的5%~12%,要根据季节气温变化、蛙体大小,每10d在一定范围内适当调整一次。黄粉虫遇水易死亡,棘胸蛙性贪食,饵料投喂是否过剩,需结合剩余饵料多少和蛙消化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如2~3d都出现较多未消化完全的粪便,则减少投喂量。
2.3.2水质管理
优良的水质是棘胸蛙养殖成败的关键。养殖场常年活水长流,确保水质清新,pH值为中性,水位15~25cm,15~20d高压清水全池冲洗一次,每天记录水温。池中放养鲤鱼鱼种,规格为30~40尾/口,可及时高效清除食物残渣和棘胸蛙粪便。夏季气温高时,加高水位,增加水流量,6~8d全池冲洗,控制水温在27℃以下,如气温太高,还可喷水降温。水质出现浑浊、泥沙沉淀物、粪便残渣积累,应及时全池冲洗。池中出现死蛙、病蛙等不良现象,应及时捞出,并进行全池冲洗、碘剂消毒、微生态制剂稳定水质。
2.3.3日常管理
养殖过程中,在上午和投喂饵料同时巡池做记录。检查有无死蛙,及时捞除,查找死因;检查是否有病蛙,隔离治疗,加强水质管理。检查进出水口网筛水管,修补更换;检查钢架遮阳网、围墙,修理维护,防逃防敌害。平时结合视频监控观察蛙进食消化情况,有无发病症状,是否存在敌害,采光强度对蛙活动的影响等。
2.3.4越冬管理
水温低于13℃时,棘胸蛙逐渐进入冬眠状态,不需投喂饵料;水温高于15℃时苏醒,一般在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3~4月份。越冬前,气温开始下降,可在饵料中拌维生素、鱼油、鱼粉等营养物质,增强蛙的体质,并逐渐提升水位。越冬期间,保持安静,避免惊扰,保持50~70cm水位,减慢水流速度;气温回升的情况下,蛙会苏醒,应在晴天下午少量投喂。
2.4病虫害防治
棘胸蛙病害防治应贯彻“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则。一是选择健壮的幼蛙,抗病力强,不易感染;二是加强水质管理,及时换水、冲洗、消毒、稳定水质;三是做好“四消”“四定”工作,蛙池、幼蛙、工具和进场人员要消毒,投饵要定时、定位、定质、定量;四是加强日常管理,坚持巡池,清除敌害,发现病蛙及时隔离治疗,死蛙和个别病重蛙随时打捞进行无害化处理。棘胸蛙抗病力强,结合水质调节和日常管理,一般不生病。养殖场内未发生较重病害。
3效益分析
2019年10~11月共收获成蛙13940只,成活率约92.9%,总重量2920.7kg,养成规格195g/只以上,平均重量209.5g/只,批发价格200~225元/kg,按210元/kg进行折算,产值613347元,单位产值1022.2元/m2。投入成本378980元(投入幼蛙15000只×11元/只=苗种费用165000元,场地使用租金900元/年×2年=1800元,饵料费用170000元,鲤鱼鱼种费用280元,电费2100元,用工费用按管理面积折合12000元/年×2年=24000元,药品及生物制剂1800元,养殖设施折旧等其他费用14000元),单位养殖成本631.6元/m2。净利润234367元,单位净利润390.6元/m2,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养殖模式一是跳过养殖技术难点,降低养殖门槛,促进棘胸蛙养殖推广,帮助山区人民脱贫致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二是加强养殖分工,促进种质保护能力、苗种质量和养殖技术提升,推进棘胸蛙养殖标准化、专业化;三是缩短收益周期,减少技术创新成本,提高市场供应量,有效保护野生棘胸蛙。
4讨论
4.1发展模式
传统养殖户常单打独斗,每户都小而全,导致难以成功[5];且繁育种蛙池大大增加投入,造成效益难以提高。棘胸蛙养殖难点主要集中在繁殖、孵化、蝌蚪变态期管理及幼蛙前期管理上,而后期的商品蛙养殖相对容易。建议投资较少和新入伍养殖户可采取购买幼蛙养商品蛙,减少因技术资金缺乏导致的失败;对于技术力量强的企业可采取“企业+技术员+(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通过企业输出技术和回购产品,破解发展用地难和资金利用率低的困境,做大做强企业。企业应重视环境保护、养殖饵料的安全供应、养殖技术的试验开发和技术人员的培育;建立品牌和产品“一品一码”追溯体系,通过统一操作标准、“物联网”和“互联网+”,提升价值空间,拓宽销售渠道,增加效益。
4.2助力扶贫
发展棘胸蛙商品蛙养殖具有规模可大可小、劳动强度小、效益高的优点,是内陆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好门路。农民可与技术过硬的企业合作,通过购买幼蛙,利用山区庭院和自留地等空地建池,发动老人和小孩参与管理,形成特色养殖村镇,对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朱炳全.石蛙的人工养殖技术(一)[J].淡水渔业,2000,(01):20-22.
[2]彭英海,周先文,熊钢,等.棘胸蛙的繁殖及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A].江西水产科技,2017.47-50.
[3]李万宝.南平市丘陵山区棘胸蛙的生态调查[J].中国水产,2015,(06):63-65.
[4]邓志武.闽北山区棘胸蛙越冬蝌蚪及变态期间养殖与管理技术示范试验[J].水产养殖,2015,(12):21-22.
[5]周明强,刘建,向建国.棘胸蛙人工养殖技术探讨[J].养殖与饲料,2016,(09):35-37.
作者:周武 单位:福建省浦城县水产技术推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