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草食畜牧业与生态环境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谈草食畜牧业与生态环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草食畜牧业生产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草食畜牧业生产发展的情况

1.养殖结构

内蒙古草食牲畜的养殖结构,1990年中的大牲畜和羊的养殖结构为17:83,到2011年中其养殖结构变为12:88,大牲畜的养殖比例在下降,羊的养殖比例逐渐增加。大牲畜中,牛的养殖规模逐年递增,驴的养殖规模基本维持不变,而马、骡和骆驼的养殖规模逐年递减,牛、马、驴、骡和骆驼的养殖结构由1990年的56:22:12:7:3,变为2011年的81:7:9:2:1。羊的养殖规模逐年递增,但其绵羊和山羊的养殖结构变动幅度不大,由1990年的69:31,变为2011年的71:29。

2.养殖方式

内蒙古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通过大力推行舍饲、半舍饲生产模式,以生态保护为主线,加大禁牧、休牧等措施力度,把草地资源的保护、建设、合理利用与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内蒙古草食牲畜主要在农区和牧区进行养殖,农区畜牧业与牧区畜牧业是按畜牧业资源、牲畜构成和畜牧业经营方式等地区差异划分的。农区畜牧业主要是利用种植业生产的大量作物秸秆、粮食以及饲料植物,采用舍饲、半舍饲经营方式,以饲养家禽、耕役畜和育肥牛羊为主的畜牧业。

3.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畜牧业的迅猛发展也带来了畜产品加工企业的增加,2008—2012年间全区规模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的数量和就业人员数呈现先递增后递减的变动趋势,但企业产值和利润逐年递增,2012年产值和利润分别为2926.13万元和200.93万元,较2008年相比增长了79.25%和195.33%。

(二)草食畜牧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对草原生态环境的影响

长期以来,随着内蒙古农村牧区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对草食畜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加之当地农牧民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不断地增加对牛、羊、马饲养数量,使草场载畜量加大,超载过牧及草场过度开垦现象严重,进而导致草地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草地退化严重,使草原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同时,草地的草群种类发生变化,原有优势种或伴生种植物,在草群中逐步衰退以至消失,而一年生植物和某些杂类草或有毒有害植物相继侵入,在严重退化地段甚至上升为优势种地位,草群中优良牧草的生长发育因生长环境条件恶化而明显减弱,覆盖度降低,加速了草地沙化速度。

2.对自然环境污染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的规模化,有机肥的使用逐渐转向化肥、无机肥,使大量牲畜粪便等有机肥积压浪费,畜禽养殖在不同程度上形成了一个环境污染物的生产场。虽然近年来,内蒙古草食畜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方式转变,但草食畜牧业生产模式仍是千家万户的小规模饲养,牲畜产生的粪便及加工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也日趋严重。据统计经过科学处理的粪便量不足10%,由于处理能力和贮运能力不足,在每年雨季及非用肥季节,牲畜粪便随意露天堆放,粪水四溢,直接导致农牧民生产、生活环境的恶化。随着草食牲畜饲养量的增加,牲畜排泄的粪便总量将不断增多,环境将难以承载。

二、生态环境保护对草食畜牧业生产发展的影响

(一)生态保护政策对草食畜牧业生产的影响

为扭转草原地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恢复草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从2000年开始国家加大了对西部草原保护建设的投入,实施了一系列的草原保护建设项目,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草原退化、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使受损的草原生态系统得到了一定的恢复,草原保护建设取得了较好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内蒙古草原生态保护工程包括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生态移民工程及草原生态奖补工程等5大类30个小项的生态保护政策。这些政策不仅让内蒙古草原重现勃勃生机,也逐渐改变了蒙古族这个“马背上的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

(二)对农牧民收入的影响

随着草原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进一步促进了草原畜牧业的发展,牧民传统的放牧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利用围栏建设实行禁牧、休牧、轮牧,这为科学饲养奠定了基础,改变了单一放牧的经营方式,饲养方式正在向舍饲、半舍饲转变,促进了以用为主向建、管、用相结合的转变,发展了集约化的现代畜牧业生产方式。畜种改良和品种选育加强,优良畜种比例明显提高。配方施喂、分群管理、短期育肥、四季出栏等适用技术全面推广,畜牧业生产效率也得到提高。在项目带动和政策扶持下,购买饲草粮加工机械,配套基础设施,打井、畜舍棚圈建设,草料储存等进行国家投资,为牧区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从整体来看,我区草原牧区现代畜牧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靠天养畜、粗放经营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改变,牧业增产、牧民增收仍主要依靠增加牲畜头数来实现,这必然导致草原超载放牧,并不断加大草原生态建设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加强草原生态的保护建设,就要减人、减畜,实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围封制度及舍饲禁牧给很多农牧民带来了困难,原来的放牧经营可以利用天然草原节省很大的饲养成本,舍饲就要用大量的金钱来储备饲草,致使他们增加了在牲畜养殖上的成本,这又势必会使草原畜牧业生产成本上升,导致农牧民增收缓慢甚至收入下降。在日益恶化的自然条件下,农牧民意识到不能过度依赖草原进行经济发展,这样的草原利用和畜牧业生产经济回报会很低,纷纷转向到农业或外出打工来维持生计。

三、草食畜牧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建议

(一)分区发展,合理布局

由于长期以来对草原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自然条件的限制,目前内蒙古草地资源退化等现象较为严重,影响了草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内蒙古草食畜牧业应该分为三个大的区域发展。一是在草原退化普遍较严重的地区,严格控制草食畜牧业进一步的发展速度,使这些区域的草原退化得到充分控制和治理;二是在草原生态功能相对稳定的地区,严格执行草畜平均制度,巩固和保护现有的草原生态屏障功能;三是在农区或农牧交错地区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节约使用草地资源,释放草原的生态功能。

(二)转变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

在草畜和环境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由传统单个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向家庭牧场集约化畜牧业转变,是内蒙古草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家庭牧场集约化畜牧业更容易对大部分草场,通过季节轮牧、划区轮牧及对荒漠化草场轻度利用,以减缓退化速度,从而更加促进农牧民增收。家庭牧场和集约化的畜牧业更容易形成配套的生产养殖模式,从而提高各种资源综合利用的效率,促进环境优化。

(三)大力推广和应用先进技术,加强人工草地建设

通过提高畜牧业生产的科技含量的办法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人工草地建设、饲草料开发为中心,各项技术相结合的科技应用体系,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尤其是建立人工草地技术的开发,建立人工草地是减轻草原压力,治理退化草场,改善草原生态环境的必要措施。通过开展人工种草,扩大牧草来源,提高牧草产量,储备充足的饲草料。最终通过科技进步,强化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提高要素使用效率,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养畜、受制于自然的被动状况,才能使畜牧业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持续实施草原生态移民政策

随着内蒙古牧区人口近三十年来的快速增长,带来了牲畜的快速增长,过度放牧给草原带来的压力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因此,通过各种方式将牧区人口转移出去,减轻草原人口承载压力,合理利用草原,使得草原得到休养生息,是草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作者:布仁 茶娜 崔新蕾 单位:国家统计局内蒙古调查总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