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发展高原特色生态牦牛问题探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畜牧业是甘南州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畜牧业中牦牛的发展对增加农牧民收入,促进全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以牦牛为主,发展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并将培育成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的牦牛特色优势产业,从而达到企业增效、牧民增收、农牧村快速发展。
关键词:高原特色;生态牦牛;对策
1主要存在的问题
1.1牲畜品种退化严重,个体生产性能低下。牲畜良种化是畜牧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在同等生产条件下,牲畜品种的优劣直接影响畜牧业的效益。就甘南州而言,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导致畜种严重退化,牦牛个体比70年代平均变小21.8%,肉产量平均下降31.2%,奶产量下降17.8%,产肉量、产奶量繁殖率等生产性能直线下降。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近亲繁殖,次要是饲养管理及草场质量。牲畜在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下生息繁衍,缺乏杂交,基本上处于近亲繁殖,加之草场退化、过渡挤奶、冬季补饲不足等原因,导致牲畜品种退化严重。1.2积极推广现代改良技术,建立健全牦牛改良体系牲畜良种化程度是畜牧业的重要标志,要在本品种选育的基础上积极推行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现代改良技术。为了加快牦牛改良步伐,需要进一步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建立种公畜基地、乡级改良点、专业养殖改良体系,在改制完善现有种公畜基地的基础上,在专业化饲养的乡镇配套建设改良点,组建核心群,提高牦牛良种率。
1.3生产方式粗放。广大牧户仍在沿用传统粗放的生产经营模式,靠天养畜的被动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1)牧区畜群结构不合理,适龄母畜与其他非生产畜比例严重失调。(2)牧民缺乏商品经济意识,这种重数量、轻效益的传统观念,导致牲畜出栏率低、生产周期长,饲养的牦牛经济效益不显著。
1.4全州畜牧业。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程度低没有形成集中发展规模,没有打破现有的区域界线。生产与加工严重脱节,原材料供应季节性不平衡,导致产业链条短、加工能力小、经济效益差、农牧民增收不明显。
2主要措施
2.1全面推进农牧业结构调整。加快调整养殖业结构。目前,牦牛繁育带“少而全、少而杂”,畜牧业生产经营高度分散,不能形成规模效益,成为制约农牧民增收的突出问题:牦牛冷季圈养补饲不足,体能消耗大,死亡率高,养殖业效益低下因此,必须大力调整牦牛的畜种、畜群结构,实行牦牛专业化养殖。压缩马类家畜,淘汰山羊,扩繁牦牛,有效拓展牦牛的发展空间:以提高能繁母牛为重点,调整畜群结构,大力淘汰非生产畜、出栏超过最佳繁殖期的母畜,培育犊牛,及时补充后备母畜,按照牦牛4~5月产犊到第3年秋季30月龄出栏的自然规律,推行幼龄公牛出栏,选留母牛,扩大能繁母牛比例:改变传统饲养方式,实行夏秋放牧、冬春圈养补饲,把牦牛作为肉用牛来培育,能繁母牛少挤奶或不挤奶,切实改变过渡挤奶造成幼畜发育不良的现状,确保母牛的全部乳量哺食犊牛,提高幼畜生长发育性能:充分利用草产业基地和牲畜暖棚对能繁母畜、仔畜进行冬春季(枯草期)圈养补饲,提高成畜保活率和仔畜繁成率,加快牦牛出栏周转。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圈滩种草、暖棚种草和培育半人工刈割草场,建立防灾减灾基地。同时,要大力推行草畜平衡,禁牧体牧划区轮牧、草场流转基本草原保护制度,加大草原保护和治理力度,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2深入实施牲畜良种工程。(1)种公畜基地建设。牦牛是甘南州的特色畜种资源,是发展特色畜牧业的根本保证,但由于受近亲繁殖、饲养管理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牲畜的生长发育受阻,个体生产性能低下、单畜产值不高,极大限制了牧民增收的空间。今后,要以遏制牦牛本品种退化为重点,以牦牛提纯复壮为核心,以种公畜基地为依托,进一步改制完善现有的玛曲县阿孜、碌曲县李恰如,卓尼县柏林、大峪种畜场4个种公畜基地,5年内配套建设成规范化、标准化的种畜场。(2)积极推广现代改良技术;建立健全牦牛改良体系,牲畜良种化程度是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标志,要在本品种选育的基础上积极推行人工授精冻胚改良技术,为进一步加快牦牛改良步伐,需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改良体系,在完善现有的4个种公畜的基础上,在专业化饲养牦牛2万头以上的乡镇配套建设改良点,组建核心群,使牦牛良种率达到80%以上,着力提高其生产性能。
3进一步整合
及提高畜牧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的建立,使养殖户可以有效准确的了解市场现状与经济需求,可以有效调整养殖畜牧资源,使其养殖经营更加专业,使他们切身体验到专业化、专业化、集约化等现代经营方式的巨大优越性,逐渐增强牧民群众的现代经营意识,逐步改变畜牧业粗放的生产经营方式,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巩固脱贫成果,全面推进农牧村小康社会建设。
作者:唐月琴 单位:甘肃省合作市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