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兽医类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模式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畜牧兽医类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畜牧兽医类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模式

摘要:设置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是国家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现状和实际国情做出的近几年来力度最大的一次研究生教育体系改革,目的是调整和优化我国研究生教育结构现状、克服学术型硕士的不足,培养市场紧缺的应用型人才。但是自2009年以来,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的培养存在很多的问题,对入学选拔方式、课程体系设置、导师制的管理以及培养方案的考核体系进行改革,有助于提高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畜牧兽医;专业学位;培养模式

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各行各业人才尤其是各领域高层次人才的要求也在日益变化。当今社会不仅需要精确研究的科学家,更需要大量在生产一线具有实践能力的专业型人才。因此,国家教委结合当前社会发展和国情,对研究生教育体系进行了改革:从2009年应届本科毕业生开始,逐渐增加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的招生数量和比例,目的是改善我国目前硕士研究生教育结构单一的弊端,培养能够满足我国目前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1]。因此,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应该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模式区分开。但是,部分培养单位对此认识还不深刻,重视程度还不够[2],导致两种人才培养模式几乎没有区别。与其他专业相比,畜牧兽医类专业是动手实践性要求较高的专业,主要培养的是从事与动物相关的饲养管理、技术服务、饲料开发、疾病防控、市场管理等方面的综合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因此,此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当以应用教育为主,其理论与实践结合更紧密,对硕士生的实践要求更强。

一、畜牧兽医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是我国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改良产物,其目的是培养更能适应社会应用实践需求的人才。因此,其培养模式与学术型有很大差异。然而由于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起步较晚,基本上没有可借鉴的实例。大多数培养单位还处于摸索阶段,脱离不了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影子。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培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专业学位的入学选拔方式不合理

首先存在的重要问题是专业学位的认知问题,多数考生以为专业学位的含金量远低于学术学位,即使不能被学术学位录取,还有很大概率调剂到专业学位。因此,第一志愿报考全日制专业学位的考生占全日制专业学位招生计划的比例很小,大多数考生是出于无奈,因为第一志愿报考学术学位而没被录取,在没有其他更好选择的情况下才调剂到全日制专业学位的。这部分考生是被动选择全日制专业学位的,读取专业学位的动机不明确[3]。其次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入学考试和全日制学术型的入学考试方式一样,只是专业科目试题不同。没有体现出专业学位注重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特点。

(二)专业学位课程体系设置与学术型雷同

学术型硕士突出的是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重在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而专业型硕士强调的是知识的专业性和应用性,尤其是对于畜牧兽医这种实践性较强的专业,重在传授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大部分培养单位所设置的课程几乎没有什么区别,没有体现出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培养目的[4]。由于国家设置专业硕士的时间短,大多数培养单位以此为借口,对外宣称还处于摸索阶段,缺少专业型硕士人才培养的经验,仍然是按照学术型硕士的课程设置模式进行培养,重点依然是理论性的传授与培养,缺少甚至没有开设实践型课程。即使开设相关的实践型课程,所讲授的知识与现实生产严重脱节。有些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需要的相关专业教师甚至需要校外企业的专业人员讲授。而实际培养过程中,这些课程均直接被培养单位的学术型硕士指导教师讲授。甚至有些专业型硕士毕业后连心脏采血、牛尾静脉采血这些畜牧兽医专业较为常见的基础操作技能都不知道。

(三)专业学位导师制的管理混乱

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导师制原则上规定双导师制,即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负责。校内导师负责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指导,校外导师负责实践操作的训练指导。校内校外导师需要经常进行沟通商议,共同制定学生的培养方向和内容[5]。然而大多数培养单位没有严格按照双导师制进行培养管理,导师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还有一部分学生的培养管理完全是由校内一个导师负责的,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答辩结束只有校内导师一个人负责。甚至完全是按照学术型的培养模式进行培养的,所做课题、实验完全体现不出专业学位的培养目的。

(四)专业学位课程考核体系单一

作为畜牧兽医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型硕士,其培养效果的考核应侧重于实践应用的知识内容,同时兼顾基础理论,包括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实践技能以及课程论文考核等方面。然而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基本上全是课程论文的考核方式[6],很少甚至没有关于实践操作技能的考核。因为市区或者是离市区近的地方不让建养殖场,导致大多培养单位尤其是高校几乎没有自己的教学实习基地,只有依靠校外企业培养。而校外企业大多数不情愿接收学生实习,原因就是畜牧兽医类的企业担心疾病的传播,一般不会轻易让外人随便进出场区。因此,只能在学校以学术型的考核方式进行。虽然有个别学生确实进入了养殖场、饲料厂、兽药厂进行实习,但也仅是从事一些日常工作,得不到真正的实践操作锻炼,也就不能实施真实的实践操作技术的考核。虽然培养单位制定的专业硕士培养方案区别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但是在实际培养过程中,二者的毕业论文从设计到实施、完成,甚至是最终的评价体系、答辩形式,都与学术硕士基本一致,导致大多数学生被迫按照学术论文的格式和要求完成。

二、畜牧兽医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的改进建议

畜牧兽医专业本身就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社会上需要更多的具备实践技能的人才。因此,畜牧兽医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更应该突出实践应用的重要性。针对目前我国畜牧兽医类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存在的问题,建议从入学选拔方式、课程体系设置、导师制的管理以及培养方案的考核体系四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丰富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的选拔方式

一是加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宣传力度,加强公众对专业学位教育的认知,转变公众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偏见,提高报考全日制专业学位的主动性和第一志愿报考的比例。我国专业学位教育近十年发展的实践证明,专业学位教育是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适合我国国情和教育实际,已成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国外发达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成功也是很好的证明。二是针对专业型硕士的面试,应当在初试成绩的基础上,调整全日制专业复试的形式,由面试官或小组适当增加设计性、实践性的考核内容。同时可适当增加面试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目的是通过面试选拔出动手能力、实践性更强的学生。

(二)设置以实践创新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的课程体系设置,应当与学术硕士课程区别开来。除了基本的理论课程的学习外,要加入一定比例的设计、实践课程。同时多收集来自于畜牧兽医行业的校外专家、社会需求单位的建议和要求,制定更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教学培养大纲,开设更趋合理的专业实践课程[7]。另外,要减少必修课程,增加专业操作性强的课程和跨学科综合选修课程。为保证授课质量,应加大与校外指导教师或者相关领域生产一线专家的沟通和交流。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以向他们颁发聘书,或发放一定的劳动报酬,聘请他们担任主讲教师,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应用技能。

(三)加强全日制专业学位双导师制的考核管理

制定科学合理的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遴选、聘任和考核制度[8]。对于校内导师的选拔,应选择具备较强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教师来担任,并且依据校内导师的学术和能力水平的考核结果,定期淘汰和增选。并形成合理的考核和遴选标准,对导师的思想道德、学术研究水平以及专业指导水平进行严格审核。校外导师的聘任要建立完善的资格审查制度,但形式允许灵活多样,而且要对指导过程制定合理的监督管理办法以及最终的指导结果的考核方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期间实行的双导师制,要突出校内和校外导师合作指导的重要性,加强两者之间的合作;需要彼此了解各自的研究方向和内容,通过沟通协商,作为整体共同设计、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等相关内容;对两者和学生之间制定明确的沟通次数和时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双导师制,发挥两者各自的优势,形成互补,真正达到国家设立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的目的。

(四)设置合理的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方案考核体系

全日制专业学位的课程考核,除了基本的理论课程学习外,还要加入一定比例的设计、实践课程。以个人或者小组为单位,将养殖企业、兽药企业、饲料企业以及畜产品加工企业等的具体案例分析、方案设计作为考核内容,更符合畜牧兽医类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在实习考核方面,要大力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及校外企业实习基地,待学生校内理论课程结束以后,及时把学生送往实习基地进行专业实践内容的教育培训,严格规定学生的实习内容和时间,并制定完善的专业实习跟踪考核制度[9]。校内外导师需要共同协商制定实习综合考核标准,并将经常对接交流,时刻掌握学生在实习中的表现。另外,对畜牧兽医类全日制专业学位毕业论文的评判,论文形式上要大力鼓励调研报告、产品设计等,审核制度上要调整论文质量的外审、答辩等相关制度,同时规定满足毕业要求需要具备的条件。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是国家研究生教育内容的重要补充,畜牧兽医专业本身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本专业培养的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就要求具有更高的实践应用能力。随着国家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养殖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迫切需要高校培养出符合国家要求和社会需要的特定高层次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吴瑾,赵新铭.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2):23-25.

[2]马灯秀,卢虎胜,徐加放.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优化研究[J].石油教育,2015(2):54-57.

[3]周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15.

[4]张晓慧.我国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研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5(10):18-19.

[5]王钊.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不同培养模式的探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5):111-112.

[6]纂蓄华.关于学术型和全日制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6):195-196.

[7]高秦嫣.兽医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8):237-239.

[8]杨平,庞全海,张敏,等.教学研究型农业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实践探索:以山西农业大学为例[J].黑龙江畜牧兽医(上半月),2017(12):234-237.

[9]杜伟珊,肖湘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人才成长规律研究[J].当代继续教育,2014,32(1):90-93.

作者:韦光辉 刘保国 谢红兵 王永强 魏刚才 单位:河南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