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培养生态系统论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创新人才培养生态系统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创新人才培养生态系统论文

一、生态系统理论的基本观点

生态观强调环境,而环境是可以改变的。社会生态观强调人与环境的适配性,审视人与环境(社会与物理空间)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个人与环境的最佳适配性:用改变环境来达到改变(控制)环境中的个人;“人与环境”的本质是交互作用,如果个人或环境出现问题,应该同时审视这两个因素,因为个人和环境是以交互影响的方式而产生改变的。

(一)小系统(microsystem)

小系统指个体可直接接触,对其有直接影响的系统。如儿童自出生起密切的家庭及之后的学校,同侪关系、朋友的互动等。

(二)中介系统(mesosystem)

中介系统指二个或以上环境间的联系,不只注意个体与其他小系统互动,当两个或数个小系统在价值观念产生冲突时,通常会造成个体适应问题。如在儿童的家庭和学校之间、教师和教师之间的连接[6]。(学校行政人员或辅导人员所发挥的沟通与联系功能就是一种中介系统的作用。)

(三)外系统(exsosystem)

外系统指影响小系统的正式或非正式的社会结构或政策,由个体的外围体制所构成。如:工作场所、社区组织、家庭亲戚、大众传播媒体等[7]。个体居于其中,虽非扮演主导的角色,但这些外系统对个体都会造成影响,如经济不景气,失业等。校园环境即是一种外系统。

(四)大系统(macrosystem)

大系统指国家、社会或文化脉络等对个体身心健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全面系统。如意识形态、经济、社会文化等。大系统为个体设立了行为标准,大至政策法令之制定,小至日常生活的态度言行,其背后都隐含这些社会或个人的意识形态。

二、从生态系统视角看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思考

(一)全员观念更新是关键途径

90后大学生成长在一个社会迅速变迁、经济发展迅猛、信息高度发达、科技日新月异、价值观念多元、就业压力剧增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情绪情感、行为特点有着很深的时代烙印。当代大学生心理具有特殊性,他们正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每个学生要开始独立面对人生中的重大抉择,难免会面临环境的适应问题,在这心理发展逐步成熟的关键时期,加之学业的压力、人际的冲突、情感的困扰、生涯的规划与就业的压力,建立个体与环境的最佳适配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全员观念更新无止境这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教育观念要具有现实性与前瞻性,这就要求我们的社会观、人性观、学生观、生涯观、教育观随社会脉动而脉动。

(二)校园文化建设是首要途径

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作为三种校园文化形态,缺一不可。校园文化建设重在学生参与,其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生。从生态的角度看校园文化,它具有以下特征:校园文化具有独特性,它是学校的名片;校园文化具有多样性,他可以反映一个学校的包涵程度;校园文化具有生本性,它是以学生为本的文化,它诉说的是学生的心声,是学生创造性的集中体现。因此,要建立全员从生态的角度看校园文化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冒险性、好奇性。

(三)班级文化建设是基本途径

班级对于学生的生命成长意义是重大的,它是一个正式社会组织的基层单位。一个新世纪的创新型人才,较强的团队协作意识是必备的素质。良好的班级文化建设应树立学生“团体建设优于个人工作”的团体合作意识。建立接纳、共情、自表的班级互动模式,以及亲和、包容、尊重、支持、温暖、个性的班级文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关键,教师扮演的是组织者和调解员,负责组织建立班级的运作机制,以及冲突的解决。

(四)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是主要途径

学科学习是学生的主要内容和生存价值的主流,也占据学生校内、校外的主要时间,其当下的生存价值和意义以及在整个生涯发展中的预备性价值和意义绝不能忽视,不涉及学科教学中的课堂和整个教学过程渗透的创新人才培养是苍白无力的。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是原则渗透,而不是内容渗透。备课中要有学生,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实际为基点。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摆正活动中的师生关系,重视活动性教育,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以学生为本而不是以课本为本,以现场为本而不是以教案为本,不演“教案剧”。重视情感目标和学生的体验,不能以厌学、厌教为代价,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重视应对技能的训练,贯彻随机化教育原则,不要片面追求教学环节的完美。重实效,不求表面热闹,走一步比要求走十步但一步未走要好,一个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需要有更高的职业精神和独树一帜的教学智慧。

(五)教师的生命成长是“工具性”途径

教师是学生教育的首要工具。关注教师的生命成长,绝不仅仅是一个对教师个人的人文关怀问题,更不是只关心教师自己过得好,过得舒服、过的安逸,关注教师的生命成长更核心的要义在于,这是一支教会学生成长的“重要育人”队伍。因此,教师的生命成长绝不能脱离对学生的教育责任和教育职业道德和伦理。教师生命成长是一个永恒的议题,但绝不仅仅是一个知识和技能的问题。作为一名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要了解与接纳自己,能较好地管理自己的工作生活压力与情绪,能够懂得耗竭的预防调节。良好的家庭经营也是必不可少的素质。

三、生态系统理论指导下的课堂创新实践

(一)背景介绍

笔者所教授的课程是《教育学》,所教班级是大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科班,该班级共有学生58名。规定使用的教材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教育学考试大纲》,主要适用于中学教师资格申请者,共十个章节,内容较简单。通过对学生的初步了解,发现这个班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主动性强,语言表达能力较好。根据学生的特点,笔者决定尝试对这门教育学课程进行创新课堂的尝试。

(二)创新课堂的实施与过程

通过与学生进行商讨,决定采用分小组专题研究性学习模式进行创新课堂的尝试。教师制定了教学计划,让学生了解创新课堂设置的目的、主要学习内容和体系,明确了教学时间和任务安排、课堂研究成果展示流程和时间分配、专题研究成果讲评原则、本课程考核办法后,学习委员将学生分为10个小组,每组5至6人,可以自由组合。每个小组负责一个章节,进行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各小组抽签决定研究性学习的章节和顺序。创新课堂上,小组成员分别展示专题主要内容结构和要点70分钟(不平均分配),学生和教师讲评总结20分钟。课堂组织形式由小组学生自主确定。教师和学生共同制定了讲评细则(语言表达、教态、内容构建、整体教学实践的创新性与合作性等方面进行评价)。每堂课上由教师和9名其他组的组员(共十名)担任评委,每人拥有10分的权利,最后由一名记分员统计总分。每个同学都有担任评委的机会,担任评委的同学都要进行当堂课的讲评。期末考试成绩由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平时成绩60%,主要根据学生在创新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打分,期中成绩20%,期末成绩20%。在创新课堂实施之前,教师先进行两周教育学导入课程,让学生对教育学的研究领域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介绍了有利于创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打开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进行课堂创新,演示了一些创新课堂的实施视频,让学生大胆想象,勇于突破,并指出我们创新课堂的目标和归宿就是要颠覆传统授受的课堂,这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最终评选出最佳创意奖、最佳团队协作奖、最受学生喜爱教师奖等奖项,并颁发奖品。

(三)结果

教学通过将学生分小组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在深入理解教育的本质、规律和教育学相关原理,以及有关教育研究最新焦点内容的基础上,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思考、研究创新的能力,从而形成相应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并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体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以及独立探究、创建知识结构体系的过程,从而达到领悟“学会认知、学会学习”的本质内涵,提高了从事教师教学的相关能力。学生每一堂课的教学设计都让笔者眼前一亮,从精彩的小视频导入,到教育影视作品赏析,从教育小品表演,到模仿热播韩剧“都教授讲堂”,从室内到室外的小树林大家围圈席地而坐,大家畅所欲言,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每一个同学都积极参与到创新课堂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在创新课堂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冒险性、好奇性、想象力都得到了有力地开发。我想,我们成功地颠覆了传统课堂,学生的创造力也有所提高。

四、结语

以生态系统为引领,基于大学校园环境建设的创新人才培养生态系统观,从学生在学校阶段发展以及终身发展的生命意义出发,全面关照校园环境建设中的各种资源和对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影响。校园环境与个体和环境的适配度,要求建立个人与环境的最佳适配性,正是希望能够在学校里统和、协调的陪伴、引导和帮助学生,充分挖掘其冒险性、好奇性、想象力和挑战性,从一开始踏上社会主流成长之路时,能走好他们的生命道路。或许我对基于大学校园环境建设的创新人才培养生态系统观的勾勒有些理想化,不过,如果我们在思考中没有了理想,我们的学生怎么会有理想。教育工作者是需要有梦想的。

作者:吕欢 杨娟娟 周鹏生 马德山 单位:西北民族大学现代教育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