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发展下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论新发展下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论新发展下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

【摘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成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之一,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节点,推进其建设是实现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有利于加强内地与香港、澳门的紧密联动,实现优势互补,提升大湾区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着眼新发展格局形成的背景,论文以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为典型案例,以怎样构建动态平衡的创新生态系统为研究主题,旨在提升和优化大湾区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创新环境、创新能力,并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

1新发展格局下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背景

1.1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脉络

近年来,创新理论与实践的重点关注领域和热点话题都离不开创新生态系统,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新的研究成果也为创新范式发展和国家创新能力建设提供了理论动力与智力支持。由于国内外发展模式不同,创新演进模式存在一定差异,有学者专门对比国内外创新生态系统演变,从分析学者结果来看,国外更多的是涉及以单个企业或产业战略管理作为目标指向即单利益主体的开放式创新和服务创新,而国内较侧重于从整体利益出发的协同创新。本文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建设采取国内研究定义。

1.2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21世纪以来,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产品迭代这种持续创新的速度也不断加快,消费者个性化、差异化需求加大了创新难度,有限的组织资源和组织能力阻碍了组织创新的蓬勃发展的生命力。构建成熟、有效的创新生态系统,提高国家创新实践能力、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生态模式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因此,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导下,我国正在加速推进和部署符合国家战略需要的创新生态体系。

1.3新发展格局下建设创新生态系统的必要性

在开放式背景下,受疫情肆虐全球、全球经济衰退风险上升等因素影响,国际形势不稳定,国内经济社会矛盾发生变化。因此,我国必须着眼于国内大循环,从外向型经济向内需拉动型经济转变,推进关键领域关键技术研发、加快传统产业转型是国内创新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同时,在当前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形势下,我国凭借持续性创新活动,向国际价值链更高端环节攀升,积极推动全球经济复苏。因此,在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本文研究了粤港澳大湾区究竟如何应对新形势,如何构建创新生态系统,以及优化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创新环境和创新能力。

2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现状

2.1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现实条件

2.1.1创新主体发展是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的前提和基础

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增长极之一,吸引了创新企业和资源聚集。粤港澳大湾区世界500强企业有21家,聚集了华为、中兴等一系列代表先进技术及生产方式的龙头企业;众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驻扎粤港澳地区,总量超5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2.8万家,这些有望成为独角兽的创新创业企业为创新生态系统内部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的注入活力。政府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提高,驱动创新发展。2019年,我国政府研发投入超过了2万亿元,投入基础研究的比重第一次超过了6%,研发强度是2.23%。从研发强度看,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不仅创下历史新高,还远高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平均水平。而且粤港澳大湾区发明专利授权量、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等指标也均稳居全国首位。

2.1.2完备的产业体系促使创新要素充裕且流动自由

现阶段,其他三大湾区区域特色明显。东京湾区以高端制造业为主,纽约湾区拥有国际金融中心和总部经济,旧金山湾区人均GDP位居榜首,并且拥有科技创新中心硅谷。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深圳科技创新产业蓬勃发展,香港的金融服务业逐渐趋于国际化、市场化,区域制造业和科教文化当属广东发达,佛山、东莞等城市的制造业实力也十分雄厚,正是因为这些差异,湾区的产业融合和互动合作有了良好的基础。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创新要素充裕且流动自由,科研成果能迅速转化为创新产品。

2.2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问题

2.2.1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受限

由于港澳和内地城市受不同的法律管辖,行业监管政策也各不相同,使得该区域的人、物、资金等流动受到一定的限制和制约,在区域合作中提高了成本。在医疗行业,境外药品及医疗设备配备一直受到内地严格的管控,医疗器械有“配额”的限制,且审批手续繁杂,引进难度较大,从而影响生产要素的便捷性和流动性,以及跨境创新协作的效率和市场一体化。相关部门考虑到国内医疗市场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应谋划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协同发展战略。

2.2.2内部区域差距较大,区域发展空间增速缓慢

从城市之间来看,大湾区内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比较大,虽然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广深城市、国际化水平程度高的港澳地区,但也有人均GDP低于中国内地平均水平的江门、肇庆。学者彭芳梅的《粤港澳大湾区及周边城市经济空间联系与空间结构———基于改进引力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的实证分析》的结论表明:整体网络联系过度依赖港深穗的辐射带动和中介桥梁作用,缺乏合理的梯度层级。区域内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升离不开和周边地区的紧密联系,因此,核心城市香港、广州和深圳对周边城市辐射作用呈放射状的梯度递减,边缘城市甚至没有有效利用,界限明显。缺乏梯度中心城市减缓了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的规模和速度,欠发达地区的滞后性严重影响了对外开放程度和市场化发展水平,制约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

2.2.3创新人才不足,阻碍创新的引擎

与其他三大湾区比较,粤港澳大湾区专业化、复合型、综合性人才数量差距较大,高等教育科研水平偏低(见表1)。追究其源,一是制度的差异产生科研人员收入重复征税、科研经费跨境使用困难等难题,阻塞了跨区域的人才和两地科研经费流动,制约了科研人员跨区域展开科创的能动性;二是大湾区中内地高等教育科研水平较低,知识创新能力不足。企业、高校和研发机构间缺乏深层次、高效的合作机制,致产学研脱节。

2.2.4物流问题限制粤港澳地区经济发展

在实际运作中,流通成本高、效率低、环节烦琐、创新匮乏等都是粤港澳大湾区存在的问题。在供应链物流方面,物流信息机制、共享衔接机制和大数据平台支撑的匮乏,使其物流体系运转效率不够高;大湾区物流业的错位发展与协作能力依赖于物流企业的协作程度,湾区内的物流企业协作能力必将影响整个物流业的发展;物流业所涉及的法律及营商环境协同性还需加强,如果不统一物流技术标准,商品滞留等问题就会在过关时产生,从而使物流效率降低。

2.2.5融资难、融资贵

由于粤港澳地区的创新型科技公司众多,一些中小型科创企业在发展初期需要较大的资金成本支持。融资难、融资贵仍是制约中小型企业稳步发展、扩大规模生产的一大问题。融资租赁是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融资来源,而由于银行的政策限制,中小型企业很难获得授信和较高的额度。因此,融资租赁在区域内依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3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内容和途径

3.1推进湾区交通一体化,城市群经济协同发展

完善粤港澳大湾区与周边城市联系的基础设施建设。南沙大桥、港珠澳大桥等跨海通道的相继建设,缩短城市之间的空间距离,有效降低要素流动成本,使得科研创新成果能迅速转化为创新产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粤港澳大湾区和周边城市空间结构的内部梯度层次建设,调整不同梯度区域的产业布局。处于高梯度区域建立起一批新产业开发中心,将生产、学习、研究整合成为一个整体,以加速创新进程;中等梯度地区的产业要为创建新部门和改变区域产业结构作出巨大努力;处于低梯度区域的产业升级,高梯度区域的城市拉动其经济发展,形成带动作用从而提高整个城市群的空间联系密度,使城市群的空间结构特征网络化,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参加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主要平台。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11城市GDP与城市定位如表2所示。

3.2全力推动多领域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的主要项目之一。首先,组织多种活动加强专业人才培训,为各个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和人才培训;其次,进一步优化高校专业设置,培养具有实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满足国家战略、社会重点领域的人才需求;最后,加快构建海外招才、项目聚才、校企育才的多元化招才引才育才体系,为科创企业充实后备人才队伍。

3.3利用物流打通湾区经济

现代物流业的产业关联效应和聚集扩散效应降低了现代物流业成本,提高了运行的效率,从而对区域内部的经济相关产业产生积极影响,使得粤港澳大湾区内部产业布局、空间结构趋向于合理化。现代物流业完善了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跨区域的资本、商品和信息的高效流动,优化了经济发展并使地区间发展差距在合理范围内。合理布局物流园区、配送中心,提升我国物流行业的服务能力,优化区域经济结构,为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现代物流业不仅推动大规模生产和家庭消费,激活强大购买力,也能促使国际国内市场更好联通,突破贸易限制。

3.4金融机构赋能创新生态系统

实施金融科技战略,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畅通和稳定上下游链条,持续改善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少、融资门槛高问题。一是整合金融资源,搭建科创融资平台,加大金融支持创新和实体经济的力度;二是鼓励发展股权融资,拓宽直接融资渠道、优化民间资本配置,引导和带动民间投资参与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发展供应链金融,对整个供应链及其核心大企业之间的交易风险进行评估,降低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在双循环背景下,加强金融对创新和实体经济的支持,对促使现代科技企业蓬勃发展和经济结构升级发挥关键作用。

3.5善用“两制”之利

粤港澳大湾区合作机制的“一国两制”是与国内省际区域合作和国际区域合作最大的区别。虽然体制不同,粤港澳三地合作不够紧密,创新要素流动受阻,但是其也有其他湾区不可比拟的优势。面临机遇和挑战,政府应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优势来采取了一系列科学可行的措施。具体而言,一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强化广深“双城”联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促进服务业的开放和人流、物流、资金及信息自由流动方面各类要素高效便捷流动,提高市场一体化水平。二是中国与日韩等15个国家,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这是全球最大的自贸区。探索粤港澳合作创新体制建设、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以及通过制度创新推动粤港澳交易规则的对接。

作者:陈佳悦 单位: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