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生态系统理论下贫困生心理问题探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对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原因与对策进行分析。自尊水平较低、情绪困扰更多、人际交往困难是贫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根据布朗芬布朗纳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可以将贫困生心理问题成因分为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外观系统、宏观系统。微观系统是指个体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中观系统是指各微系统之间的关系和互动;外观系统即贫困生并未直接参与但却对他们的发展产生影响的系统;宏观系统指的是存在于以上三个系统中的文化、亚文化和社会环境。提出了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帮扶的建议,如增强自身主动性,注重自身能力的提升;增强家校联系,共同促进贫困生健康成长;拓宽贫困生帮扶途径,健全帮扶体系;帮助贫困生树立理想信念,激发成就动机。高校在构建贫困生帮扶体系时,应将经济援助和心理帮扶相结合,切实为贫困大学生实现物质和精神上的脱贫而努力。
关键词:生态系统理论;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
布朗芬布朗纳提出了人与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行为生态系统理论模型。该模型将人生活于其中并与之相互作用的不断变化的环境称为行为系统。该系统分为四个层次,由小到大分别是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宏系统。这四个层次是从微观到宏观,对个体的影响是从直接到间接。生态系统理论的开放性和动态性为探索影响贫困生心理问题因素提供了系统的指导方向。
1贫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1自尊水平较低。自尊水平会直接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高自尊的人往往会有更多的幸福感,能够更加积极地看待事物,不会过分烦恼压力和挫折。我国学者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研究,发现贫困大学生自尊水平显著低于非贫困生,特别是在自我接纳水平上。贫困生常有自卑、自尊心强的特点,他们在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挫折时不能接纳自我,会更加自我怀疑和排斥,否定自身价值。
1.2情绪困扰更多。贫困大学生的情绪健康水平明显低于一般大学生。文献研究表明,贫困会导致人产生紧张、消极的情感状态。张建卫在研究中发现,家庭贫困往往会导致大学生产生焦虑。问卷调查的63种应激事件中,贫困生在17种应激事件上的压力值均显著高于非贫困大学生。张兰君等人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T)得出了贫困大学生在状态焦虑水平上要显著高于非贫困大学生的结论,但在特质焦虑水平上则得到了相反的结果。贫困生物质条件基础较差,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处于弱势地位,再加上内心的自卑心理,更容易产生消极情绪。
1.3人际交往困难艾利克森认为大学阶段的核心问题是建立自我同一性、寻求情感归属和建立友谊,从而避免孤独感,贫困生也不例外。成琪等人的研究表明,贫困生有着强烈的人际交往需求,但又困于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缺乏。基于自己是贫困生这一特殊且较为弱势的群体,贫困生会因为自己的身份特殊而觉得与其他学生有隔阂,在很多方面都聊不来,也有很多贫困生趋于内向、不善言谈。谢其利等人的研究发现,贫困生自己会感知到来自他人的偏见和歧视,觉得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贫困生的歧视直觉越强,孤独感越强。
2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基于生态系统理论视角
2.1微观系统。微观系统是指个体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这个环境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同时,布朗芬布朗纳还强调,必须看到所有关系是双向的,即环境影响着个体的反应,个体也能塑造环境。对大多数贫困生来说,能够直接影响其心理发展的系统主要包括家庭养育和学校环境。从家庭养育环境来看,家庭的教养方式会直接影响孩子的个人发展。贫困生的家庭经济基础薄弱,父母可能无法提供优良的养育环境。从学校环境来看,支持性的校园关系、学校认可及公平的学习机会等都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张旭等人发现,加强师生间的和睦相处、积极开设学生团体活动、规律作息是学校首选的心理健康促进项目。贫困生进入学校后,会面对不同成长背景的同学。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校消费对比显示,家庭经济原因导致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生活质量存在很大差距。面对比较,有部分非贫困生感到优越,而非贫困生面对这样的生活落差会有低人一等的感受,感觉到自己被排斥。
2.2中观系统。中观系统是指各微系统之间的联系或相互关系。布朗芬布朗纳认为,如果微观系统之间有较强的积极联系,发展可能实现最优化,相反,微观系统间的非积极联系会产生消极的后果。如果贫困生在家庭成长过程中形成了敏感、多疑、自我否定的个性特征,在学校环境下,贫困生更倾向通过学习成绩、社团活动等来获得学校认可,找到自信。由此可见,子系统可以形成互补作用。如果教师和其他同学能了解贫困生的成长背景,营造包容、接纳、互帮互助的氛围,那么贫困生就会更愿意敞开心扉。因此,在帮助贫困生实现心理脱贫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各影响因素进行逐个击破,还要注意影响因素之间的联系。
2.3外观系统。外观系统是指那些贫困生并未直接参与但却对他们的发展产生影响的系统。贫困生较为典型的外观系统是父母的工作状态。研究表明,贫困生父母的工作状况会影响贫困生心理发展。贫困生父母通常为城市农民工,他们背井离乡,将孩子留在家乡。这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堪忧,主要表现为抑郁水平和孤独感较高。此外,学校的制度、教育资源的配置也会影响贫困生发展,比如学校的勤工助学岗位、社会实践机会有限,获得这样的资源常需要竞争。有些贫困生由于性格内向,羞于与其他同学竞争或争取自己想要的机会,不愿参与其中,这往往就导致了马太效应,恶性循环。
2.4宏观系统。宏观系统指的是存在于以上三个系统中的文化、亚文化和社会环境。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也在发生变化。贫困生是这个社会群体的一部分,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都必然会受到这类问题的影响。贫困生身处这种浮躁的社会环境中,内心虽有想要改变和成功的渴望,但必然也有更多的焦虑和担忧。
3贫困生心理帮扶的建议与思考
3.1增强自身主动性,注重自身能力的提升。在面对生活上的经济压力和负性事件时,贫困生往往会更容易怀疑自我。贫困生和非贫困生一样,都有人际交往的渴望,甚至更为强烈。因此,对贫困生的帮扶不能只关注经济物质,还要从正确的自我认知着手,引导贫困生把关注点放在自身优势上,让贫困生认识到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同时调动自身内部的积极性,学会悦纳自己。应增加贫困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可以利用班级、社团等团体让贫困生感受到开放、接纳和包容等正向情绪。学校可以根据贫困生需求来开展人际交往技巧辅导和心理辅导等课程,以帮助贫困生树立人际关系上的自尊和自信。
3.2增强家校联系,共同促进贫困生健康成长。生态系统理论强调在中观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的互动和联系能够影响个体发展。佘春梅通过问卷法进行研究,发现弹性特质、教养方式、学校体验、同伴关系均会对心理弹性产生显著影响。在影响贫困生心理健康的各个子系统间的相关和互动应该被高度重视。对于贫困生来说,家庭和学校是两大重要影响因素,贫困生的心理问题都会平移和再现到两个情境中。因此,对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干预,家庭和学校要形成合力。学校可以利用专业和教育资源对家长进行培训,提高家长对贫困生心理问题的认识。家庭也应该积极配合学校,及时反馈学生在家的情况。
3.3拓宽贫困生帮扶途径,健全帮扶体系。贫困生心理问题不是个案,而是一类社会问题。除了个体自身特质外,环境对其发展的影响极为显著。这里的环境不仅指贫困生直接参与的环境,还包括所有能对贫困生产生影响的间接环境。这就要求在帮扶贫困生时,应拓宽思路,注重细节,整合各方资源。学校教育者和管理者应注重优化教学资源配置,让贫困生公平享受教育机会,丰富贫困生帮扶平台,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获助渠道。家长应关注家庭关系的维护,为孩子提供情感支持,陪伴孩子。社区及其他社会团体应完善贫困帮扶机制,为贫困生做好服务工作。
3.4帮助贫困生树立理想信念,激发成就动机。随着改革开放的程度更深,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也正受到来自全球文化的冲击和考验。因此,在贫困生心理帮扶中,应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着重培养贫困生理性平和的心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贫困生的成就动机,提升自我实现水平。
作者:何念 单位: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