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虾共作种养生态模式及技术初探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稻虾共作种养生态模式及技术初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模式及技术初探

摘要:当代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各项资源的充分利用,在有限的资源中提高利用效率,创造更大的产量,是现代绿色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因此,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生产者不仅要采用切实可行的措施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更要促进农业生态模式的现代化发展。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技术的应用,具有巨大生态效益,是产业扶贫的有效手段,是农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值得大力扶持和推广[1]。本文从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的特点进行分析,对这一生态模式的农业技术加以研究,并对稻虾共作种养生态模式的未来发展前景做出合理展望。

关键词:稻虾共作;种养技术;生态模式

引言

稻虾共作是一种现代化的农业生态种养模式,是指在一季稻田的种植中养殖两季虾,让虾和水稻作物共同生长。稻虾共作生态模式中,生产者要在每年收割水稻之前,投放亲虾于田间,待割完水稻以后,投放虾苗于田间,次年的二季收获成虾时,可再次投放虾苗并种植水稻,第3季时又有成虾可以收获,这样循环耕作与收获的形式就是稻虾共作的种养型农业生态模式。

1稻虾共作种养生态模式的特点与作用

1.1稻虾共作拓展了农业发展空间

构建稻虾共作种养生态模式以后,我国农业生产出现了新的转折,在这一模式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农业生产者对“双产业”重视起来。稻虾共作种养生态模式实现了稻虾双丰收,将水资源合理地利用起来,不仅提升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还为当地创造出特色生态农业,提升了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在传统的种植方法中,受地域环境的限制,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发展速度较为缓慢,稻虾共作种植生态模式为农业发展创造了更大的利润空间。

1.2稻虾共作缓解了资源争夺局面

在开展水稻种植工作之前,生产者要先在稻田周围挖掘虾沟,待完成水稻种植工作以后,应将稻田中的虾驱赶至预先挖好的虾沟中,以保证虾与水稻之间互不影响。构建稻虾共作的种养生态农业模式以后,可以在有限的资源内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并且通过采取应对策略,可缓解水稻与虾之间资源争夺的矛盾,另外,还会对虾的生长期起到延长作用,合理的稻虾共作模式能够提升虾产量。

2稻虾共作种养生态模式的技术应用

2.1水稻的种植技术

2.1.1播种与移栽

选择水稻品种时,生产者要将环保效能较强的品种作为优选,这一种类的水稻具有较强的抗病虫害能力,在生长过程中出现病虫害的几率会大大降低,且自身的抗倒伏能力较强。经过培育后的水稻秧苗长至0.3m以后,需要将其移栽至稻田中,一般来说,每年的6月份是移栽稻苗的最佳时期。移栽稻苗时,每行稻苗要间隔一定的行数,确保留出空白区域,促进田间水分的流动,为虾苗生长提供充足的溶解氧。

2.1.2农药、肥料管理

稻田中必然存在害虫及其它微生物成分,而这些成分恰恰是虾的天然饵料,在稻虾共作的生态模式中,虾将稻田间的害虫及微生物吃食以后,水稻发生病虫害的几率就会有所降低。这是一种生态化的养殖模式,生产者不需对水稻作物喷洒农药或施肥,虾类排泄出的物质可为水稻提供生长必需的养分。投放虾的初始阶段,稻田中的存水量不应过大,将高度控制在0.1m最为适宜,在水稻插秧后的15d左右,可进行水稻晒田处理,此时需要注意田间的持水量,轻晒即可,避免田间水分流干。晒田结束以后可重新注水,随着种养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加深水位,使水稻与虾具备充足的水量维持生长。

2.1.3水分管理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模式中,生产者要注重对水分的管理,初期放养虾时,田间的水量可稍少,在0.1m深度即可,完成晒田工作以后,再加深水位。恢复注水后,虾与水稻的生长都需要大量的水分支持,水稻在抽穗、扬花的过程中,需要充足的水分为水稻作物提供能量,这时田间的水位可控制在0.25m,确保二者的生长需求得以满足。在水稻分蘖阶段,“浅水勤灌”的方法最为适宜,若水稻作物处于无效分蘖生长期间,田间的水位可控制在0.3m[2]。

2.1.4收获

收割水稻时要留有0.1m的稻蔸,并将稻草返田处理,这时生产者应再次灌田,将水位控制在0.45m,使水位没过稻蔸与稻草,并依据实际的种植情况合理施肥,促使田间稻草快速腐烂,产生大量的浮游生物以提供稻蔸返青时所需要的生长环境,而虾也可获得更多的天然饵料。

2.2虾的养殖技术

2.2.1挖沟与虾苗投放

开挖虾沟的工作存在一定的技巧性,生产者应尽可能地沿着稻田周围开始挖掘,尽量使虾沟紧贴田埂内侧。挖掘虾沟过程中产生的泥土可用于田埂加高,虾沟的规格以上口宽度4m、下底部宽度1.7m为宜,深度约为1m,若稻田的范围较大,就需要在稻田中间挖掘“十”字形的沟,使稻田周围的虾沟与“十”字沟相互连通,而虾沟的占地面积不得超过稻田面积的10%[3]。另外,生产者需要在稻田的两角设置出水口与入水口,在2个水口处设置不锈钢网片予以阻隔虾群,防止虾逃现象发生,同时还应加设0.6m高的塑料膜,埋入土中压实。待一切准备工作完成以后,可将虾投放在虾沟或“十”字形塘间沟中,让其自然生长和繁殖,在稻田中投放的虾苗规格为2.5g/只,雌虾与雄虾的比例约为3∶1。投放虾苗不应过于集中,以15kg/667?为宜,选择多个地点投放,有助于虾苗的扩散活动。

2.2.2田间管理

为创造更好的生长环境,生产者要定期对稻田进行巡查,如1d内可选择早晚巡查,通过虾沟内水分颜色的变化,分析虾的生长情况,若出现非正常情况,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另外,应定期清理虾沟,避免虾沟出现淤泥堵塞。还要定期检查稻田中的水源水质,避免稻田中出现污染物,影响稻虾共作种养生态模式的效果。

2.2.3增氧与捕获

增氧处理可为稻田中的虾提供更优质的生长环境,在实行农业技术时,定期开展稻田增氧工作是十分必要的。生产者可结合水车式增氧机与微孔底栖增氧机等设备开展稻田增氧工作,这2种增氧机的工作方式有所不同,前者是通过搅动稻田水面增加水分中的含氧量,后者则是从稻田底部增加氧气,若2个设备结合使用,则可以最大化扩充虾沟内水分的氧气[4]。第2季度中旬是最佳的捕获时间,生产者应在捕获之前排出沟内的水分,待沟内的虾群退回到深水区域时,再使用地笼将其大量捕获。

3稻虾共作种养生态模式的发展前景

在稻虾共作种养生态模式的应用中,生产所需的土地资源与水资源会被最大化的利用起来,达到相互促进生产的作用。并且在这一模式中,农业生产可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如虾养殖中产生的排泄物会创造水稻需要的养分物质,从而促使生产者在农业种植中使用的化肥量与农药量相应降低,且水稻稻秆腐烂后产生的浮游物为虾提供了天然饵料,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符合我国农业现代化、绿色化的发展需求,有助于保护环境,形成有效的良性循环。有关部门应大力推广稻虾共作种养生态模式,在这一生产模式的带动下,农业生产可实现双产业供应,有助于提升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扩大农业生产的市场范围。尤其是在灌溉量较大的水稻种植中,基于稻田灌溉的便利,发展虾养殖产业,是一种新兴的有机农业生产模式,其具有简单、可行性高的优势,生产者需要投入的生产成本较低、收益快,故有关部门应大力推广这一种养生态模式,提高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为我国农业产业多样化发展提供助力。

4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农业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相关的农业生产技术也不断创新,稻虾共作种养生态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十分重要,为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稻田养殖是目前中国发展较为快速的一种农业模式,其核心是培育健康的农业生态系统,设计成一种高效立体种养模式[5]。这一农业生态模式为我国农业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空间,有效地缓解了水稻与虾争夺资源的矛盾,是我国农业绿色化发展的象征。

参考文献

[1]魏妍冰,陆苗,吴文斌.基于水体季相差异的稻虾共作提取方法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40(03):14-20,34.

[2]陈武,蒋步国,段叙宁.有机稻-虾综合种养生态模式[J].科学养鱼,2019(05):29-30.

[3]李丽娜,闫淋淋,曹凑贵,江洋,汪金平.稻虾共作系统中水稻生长及养分吸收对秸秆还田与投食的响应[J/OL].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2020-04-14].

[4]刘梦茹.乡村振兴背景下“稻虾共作”模式政策扩散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01):10-13.

[5]陈万明,郝慧娟,廖中建,刘芳,周灿,阳晨,邓俊强.稻虾养殖生态模式对产地环境及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影响[J].湖南农业科学,2019(04):64-69.

作者:李卫华 单位:吉安市水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