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发展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发展,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发展

一、发展生态农业的背景与意义

目前大家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探讨,往往谈工业的多,谈农业的少;谈城市的多,谈农村的少;谈市民的多,谈农民的少。实际上,发展生态农业不仅关系到我们自身,更关系我们的子孙未来。如果讲,最近一百多年恶性扩张的石化农业,我们完全可以用“吃祖宗饭,断子孙粮”来形容的话;那么,发展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生态农业,我们就是在“还祖宗帐,留子孙粮”,就是要实现碧水蓝天的梦圆回归。

(一)石化农业:没有未来的高碳农业

石化农业的核心是大规模的毁林垦田和机械化连片种植,是化肥、农药的过度过量使用。从全球范围看,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农业生产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对地球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破坏。其严重后果就是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因过度毁林垦田,过度使用化学农药、化肥等造成了全球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及粮食危机。在我国,更由于长期实行主要依赖投资和增加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农业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更加突出。

1.石化农业是高碳排放的产业

据保守估计,单单通过革新化肥产业,到2020年可以减排1.4亿吨二氧化碳,约占全国能源领域减排目标12亿吨的12%。200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报道,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6.2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全国排放总量的17%,其中农业排放的甲烷和二氧化氮就分别占全国总量的50%和92%。相关研究指出:2007年,中国农业生产和农业化学品工业消耗的化石能源占到全国化石能源消耗总量的15%,排放的温室气体占总排放量的19%—22%。

2.石化农业是中国最大的污染源

当前,以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排放为代表的农业综合立体污染已对农产品安全、人体健康乃至农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2010年2月9日,环境保护部、国家统计局、农业部联合《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这是中国第一次真正全面摸清污染源和污染物排放的家底。在传统观念中,污染一直与工业密切相关。但此次普查结果出人意料的显示:农业污染源是化学需氧量的最大贡献者,排放量占四成以上。此外,农业源也是总氮、总磷排放的主要来源,其排放量分别为270.46万吨和28.47万吨,分别占排放总量的57.2%和67.4%。

3.石化农业是食品安全的威胁

农业领域中化学药物的过度、过量和滥用触目惊心,由此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不但令人颇为担忧,而且已经到了关乎我们民族繁衍的程度。中国是世界上抗生素滥用最严重的国家,人均年消费量138克左右,而在美国仅为13克,细菌整体的耐药率高于欧美国家45%左右。需要注意的是,抗生素滥用不仅发生在医院里,也发生在畜栏里。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所进行的调查:有50%养殖户在饲料里不同程度地添加了抗生素及其他药物。长期食用这种“有抗食品”,消费者的耐药性也会不知不觉增强,等于在人体内埋下一颗“隐形炸弹”,一旦患病,很可能就无药可治。

4.石化农业正给工商业带来严峻挑战

这些严峻挑战包括顾客喜好、股东期望、监管体系、政府政策、雇员薪资、福利和社会保险等。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认为:如果水、生物多样性、纤维、食物及气候等农业生态系统退化或失去平衡的话,商业活动便不能持续运作。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指出:农产品的成本将会大幅增长,也将越来越容易受到洪水或其它自然灾害的威胁。这将影响整个社会的福利,并需要投入更大量的保险资金。

(二)生态农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农业转型的方向

石化农业导致的严重问题促使国际上以美国和欧盟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意识到: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将构筑现代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并能为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克服粮食短缺、解决环境污染、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效手段和强劲动力。第一,作为现代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产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农业的核心是以现代绿色农业科技创新为依托,充分运用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全面推动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二,为满足21世纪全球对食物的需求,未来的农业革新必须依赖科学技术的支援。更多情况下,我们并非要去重新投资开发成本很高的新技术,只要克服一些障碍因素,就能整合现有的技术为一个综合性的优化解决方案体系。第三,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日益提高,人类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对自身生存环境、生活品质、健康水平等各方面都有了更高要求,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愿望日益迫切。既能满足人们自身发展的需要,又不干扰自然、污染环境、破坏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点已经形成。第四,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大背景下,世界经济发展和市场消费正在发生重要变化,它将直接影响到未来数十年各国与国际间的投资、监管政策与公众舆论。

(三)生态农业是我国全面推动的协调、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

将生态农业作为一种理念,作为农业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方向对于面临经济社会转型的中国尤为重要。而如何制定生态农业发展政策,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遏制越来越严重的农业综合立体污染,越来越成为政府关注的焦点和区域经济发展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领域。

1.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加入WTO后,理论上向较发达国家出口农副产品的障碍减少,但实际上一些发达国家以健康和环保的名义竖起贸易壁垒,严苛的农残标准把我国农副产品拒之门外。大量资料表明,我国在加入WTO后,在享受种种优惠待遇的同时,农产品出口因为质量原因屡屡受阻,绿色贸易壁垒使我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难以发挥,企业经营困难,农民收入受到严重影响。如:蔬菜因卫生安全问题而遭禁运。2008年上半年,山东省蔬菜出口大幅下滑,传统出口产品冷冻菠菜因个别批次农药残留超标而导致日本政府的全面禁运。

2.发展生态农业保障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大多数。农村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生产单元,农民直接面对有关农业的各种挑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建设、改革的全局性、根本性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等的协调,走“发展可持续低碳农业之路”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未来农业生产必须在健康的土地上,用洁净的生产方式,生产安全的食物,以满足民众食物消费在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目前,在我国取得成功的生态农业技术大多具有高技术含量、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高经济附加值和劳动密集型的特点。因此大力推广新的绿色生态农业技术,将能够提高土地利用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保护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产品质量满足城市和国际需求,增加农业产品的附加值;新技术的投入还可以创造更多的社会就业机会,真正提高农民收入,改变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形势。生态农业技术的大力示范和推广,将彻底改变以往农业的运作方式,彻底改变当前农村贫穷落后的精神风貌,使农民富裕起来,同时也能从根本上避免和降低发生食品安全问题的可能性。

二、生态农业的产业投资新领域

全球性危机要求我们从现今不断增长的化石资源需求型向可再生资源型转变,以满足对能源和原料的需求。生态农业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支撑。生态农业不但能把农业原料转化成各种种类的产品,如精细化学品、生物塑料、生物燃料、医药品等;而且能有效地降低成本,减少废物与能源消耗,并能摆脱对进口的日益昂贵的化石燃料的依赖。一项新的产业的兴起,必然会引领资本投资于相关领域。

(一)生物炼制:改变我们的工业景观

随着储量的减少和产量的降低,石油和天然气的价格将越来越高;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产量的增长,谷物的价格会变得越来越便宜,而纤维素资源更是几近无偿。只要在经济上可行,位于农村的生物精炼厂将会取代位于港口地带的石油精炼厂。由此,生物炼制将改变我们的工业景观。将来,这些工厂会把农业和一部分改造了的化工厂整合在一起,把生物质转变成一系列附加值产品。技术的进步还有可能使生物精炼厂发展到用一种单一的原料就能生产出食品、(生物)化学品和能源。欧盟为了减少对石化资源的依赖,将能源消费量和废物排放量降到最小,公开的资讯表明:从2003年开始,欧盟以生物燃料为突破口支持位于腹地的农业和乡村经济的发展。目前,欧洲生物柴油工业总产值已高达130亿美元,位居全球前列。乐观预计到2025年,基于生物炼制的衍生能源将会满足欧洲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

(二)土壤修复:还祖宗帐,留子孙粮

植物直接生长在土壤上,土壤是植物营养物质的最主要供应;土壤污染了,人们将没有粮食可吃。“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没有土壤,就长不出植物,更别提庄稼了。土壤是最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我国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治理需求迫切。根据2014年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数据,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9.4%。全国粮食播种面积为20.27亿亩,由此推测有待修复的耕地污染面积约3.9亿亩。据估计,采用较为便宜的植物修复法修复土壤,每亩修复成本约为2万元,按照污染程度的不同,每亩耕地土壤的修复成本也有不同,目前进行修复的耕地多为污染程度比较严重的,据此推算全国耕地修复成本接近4万亿。根据环保部、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的全国第四次环保产业调查结果来看,在我国环境服务业中,涉及土壤治理的生态修复企业仅仅占3.7%,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根据江苏省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报告预测,从2014年至2020年,国内土壤修复市场规模可达6856亿元。

(三)生物防治:生物多样性的守护者

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引起人们对应用有毒化学品导致的直接或间接的潜在危险和危害的重视。因此,围绕环境友好的生物农药和生态防控技术,研发生产和推广应用符合环保、健康、持续发展理念的高效、低毒、低残留与环境相容的农药开发,最大限度地替代化学农药已成为当今农药研究的主题。在合成化合物中,筛选农药活性成分命中率越来越低的今天,人们更加重视从天然产物中寻找新药的研究途径。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特别是基因组合)、高通量筛选技术和组合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农药研发中的渗透和应用,极大地推动了生物农药研发领域和转基因农药等的发展。与化学药品相比,天然植(动)物源农药源于自然,使用于种植业和养殖业,又回归自然。而由于植(动)物源提取物成分复杂,病虫不易产生抗性,且容易自然降解,对环境友好。这就为植(动)物源农药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经过多年的发展,采用植物源防治病虫害的技术已逐渐成为目前国内外发展迅速的一项环保、无公害、无残留的技术。比如,中科院开发生产了4种类型9个品种昆虫病毒生物农药产品,其中8个产品已获得农药登记证和市场准入,可年生产病毒原药5吨,制剂200吨,可使用面积3000万亩次,应用于蔬菜、棉花、烟草、蚕桑等作物上的生物防治。

(四)健康养殖:构筑抗生素滥用的第一道防线

健康养殖的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海水养殖界提出的,以后陆续向淡水养殖、生猪养殖和家禽养殖渗透并完善。其以保护动物健康、保护人类健康、生产安全营养的畜产品为目的,最终以无公害畜牧业的生产为结果,体现现代畜牧业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即三大效益并重。当前我国畜禽健康养殖存在着很多问题。如违禁饲料添加剂和抗生素的滥用,养殖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疫情的净化和控制不利等重大问题,其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及残留就是一大类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抗生素残留、激素残留、致癌物质残留等。这些物质进入人体后,具有一定的毒性反应,如致癌、激素样作用、病菌耐药性增加以及产生过敏反应等。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追求肉、蛋等食品的安全、优质、无残留、无疫病观念,已被人们普遍接受。绿色畜禽产品的发展,适应了当今人们的消费需求。可以预见,绿色产品必将成为人们消费的主流,而发展绿色的高效生态养殖业,在保证养殖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将给投资人带来可观的利润回报。比如,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畜牧健康养殖中心在“猪营养代谢调控及环境安全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获得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8项,并已与多家知名企业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三、中国生态农业的产业发展方向

我国应根据自己的特色,而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经验、做法,必须探索一条中国特色生态农业的产业发展方向。政府应研究生态农业的产业竞争格局,对重点发展方向进行政策扶持,塑造、培育各领域的龙头企业,引领产业发展,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

(一)政策支持:从试点示范到顶层设计

20世纪90年代,我国政府便已经以试点示范的方式在生态农业的产业发展领域开始了探索。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由农业部、国家计委、科技部、财政部、水利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等7部委局成立了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领导小组,在全国不同生态类型地区组织开展了51个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工作。2000年10月,“生态农业试点县”改名为“生态农业示范县”,由领导小组根据各省推荐的备选县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条件代表性,会同专家组进行比较筛选。在生态农业试点示范经验的基础上,中央政府在十八大后开始对生态农业的发展进行顶层设计。2013年“两会”期间,由九三学社中央提交的“关于加强绿色农业发展”成为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第0001号提案。九三学社“关于加强绿色农业发展”提案重点关注了我国农业发展存在的资源浪费和破坏、污染日趋显现、农业生产能源利用率低等问题,并在多次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2014年一号文件聚焦到农业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用专门的一章来论述“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提出“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农业部从2013年年底开始启动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围绕加强农业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系统恢复,设计生态农业发展的具体政策。这些顶层设计为生态农业各领域的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生物农药:国际农业高技术竞争的焦点

根据美国BusinessCommunicationsCompany(BCC)预测,全球化学农药市场将以每年7.2%的速度下降,为生物农药留下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欧洲各国先后不同程度地减少了常规农药的用量:瑞典较上世纪末减少了50%的化学农药使用量;荷兰和丹麦制定了减少化学农药用量50%的“行动计划”和“长期作物保护计划”;法国2006年表示到2009年将减少一半的农药使用;美国颁布了减少农药使用的政令;韩国农林部在2004年前减少了30%的化肥和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在2010年前将减少至2000年的50%。从生物农药的市场分布上看,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使用量占全球的64%,亚洲仅占13%。而长期以来,有机磷类杀虫剂在我国杀虫剂系列中产量位列第一,由于有机磷类中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较多,随着国家对甲胺磷等5种高毒农药品种的禁止使用,对甲拌磷、水胺硫磷、甲基异柳磷、特丁磷等双高产品进一步实行限产和限制使用,以及从2009年7月1日起氟虫腈退市,对吡蚜酮、阿维菌素、甲维盐、啶虫脒等高毒农药替代品种的需求量相应上升。如在进口水稻杀虫剂中,美国杜邦公司生产的氯虫苯甲酰胺(康宽)在全国销路最好;日本农药株式会社生产的垄歌和先正达公司生产的福戈牢牢占领了湖南、广东、福建等南方市场。尽管我国植物源生物农药问世和应用历史悠久,但其作为商品在我国只有50多年的历史,远未形成规模产业。到目前为止,国内生物农药登记品种已经有150多个,占总有效成分品种的14%;各种复配剂型达到了700多种,占注册登记农药产品的9%,并且以每年4%的速度递增;制剂年产量近13万吨,约占农药总产量的11%;年产值约27亿元,占整个农药总产值的9%左右;应用面积约4亿—5亿亩次,约占总农药应用面积的10%。综合我国植物源生物农药的发展情况,目前仍未出现一个具有绝对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成为行业的标杆,制订行业标准,引领整个中国植物源生物农药行业。

(三)生态养殖:打造产业链一体化是未来趋势

养殖业处于农业产业链的中游,其上游是饲料业,下游是牲畜屠宰和肉制品加工业。我国在饲料添加剂方面,特别是酶添加剂的创新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饲料用植酸酶生产工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已大规模应用于产业化生产;研制出的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β-甘露聚糖酶等饲用酶制剂生产工程菌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饲料用生物制品的研制和生产指明了方向。要有效的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解决养殖业中的抗生素污染问题,中国传统的分散、以单一农户为主体的养殖业体系就必须调整。这意味产业链一体化集群发展是畜牧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向。从国外的状况看,美国的多数饲料生产企业与养殖企业是结合在一起的,且这类企业生产的饲料量逐年增加,而商用性饲料的产量逐年下降。如全美10个最大的产业链农场的生猪产量占到了全美猪肉市场供应量的38%,他们都已经形成了一体化的产业链。美国的FARMLAND公司年生产猪饲料200万吨,屠宰生猪900多万头、牛600万头,同时它又是全美著名的食品生产加工制造企业,其肉类加工产品在美国家喻户晓。在国内,这种一体化的趋势同样也在加快其步伐。比如,新希望集团在2007年收购了北京奥运会猪肉制品的独家供应商千喜鹤公司,为其打造一条完整的“饲料+养殖+屠宰/加工销售”产业链奠定了基础。

(四)绿色有机农业:构筑现代生物大农业产业体系

根据农业部于2001年规划实施的“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要求在全国范围内,以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以“菜篮子”产品为突破口,以市场准入为切入点,从产地和市场两个环节入手,通过对农产品实行“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用8—10年的时间,基本实现主要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绿色。时至今日,种植业中已经实现无公害标准化、规范化种植的面积仅占现有种植面积的很小一部分。即便如现已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基地、绿色基地,其规范化种植技术水平依然很低,滥施化肥农药、产地加工落后等关键技术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仍然处于不稳定状态。这意味着,已认证的无公害、绿色农业种植基地,其操作规程也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和升级。与此同时,因后端的农产品综合开发、加工、品牌拓展力度等不够,致使市场价格不稳定,农民的种植收益时高时低,使无公害、绿色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要有效地解决种植业领域的“食品安全问题”,解决农业和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中国传统的分散、以单一农户为主体的农业产业体系就必须调整。因此,土地集约化已是大势所趋,而土地集约化不仅带来了土地使用效率和农民收入的提高,更带来了农业经营和生产方式的改变。而随着种植大户出现、合作社增多、专业化种植服务公司盛行,以“绿色—有机”为核心目标诉求的产业整合就将不可避免地参与进来,并主导构筑现代生物大农业产业体系的变革。

作者:郭兆晖 单位: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