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现代高效生态农业问题探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1.1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是入世以来对农业发展提出的现实要求
入世对传统产业造成了相当大的冲击,面向开放的国际市场和大范围高层次的激烈市场竞争,我国传统农业处于明显劣势,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成为必需。发展规模化和高科技为支撑的现代高效生态农业,无疑将是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最佳选择。
1.2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人们对绿色生态农产品需要增加
近年来,中国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一,大部分农产品阶段性的供大于求。二,人们对农产品的品质要求发生了新变化,对绿色有机农副产品需要增加。随着滨州城乡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城镇人口不断增多,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加上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的影响,对农产品品种结构、质量安全等需求发生了质的变化,人们对于绿色生态农产品的需求更高,不仅要求名优,还在加工、配送和包装上都有了新的要求。
1.3大量进城务工农民融入城市,使土地流转
集中成需要,为发展规模化的现代农业提供了可能随着高考、户籍等制度改革,大量进城农民摆脱限制,进一步脱离农村融入城市,农村土地流转成为需要,为土地流转集中,进行规模化产业化种植提供可能。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滨州农村土地流转改革的推进,为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1.4黄三角环境特点使滨州发展生态农业成为必然选择
滨州地处渤海之滨的黄河入海口地带,土壤盐碱化严重,发下水盐分高,地表植被稀少,农业生态环境脆弱,所以,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发展道路,是黄河三角洲地区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2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滨州有很大的作为空间
2.1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应用和推广,用科技弥补土地贫瘠生产力不足问题
滨州土地资源并不富裕,土地相对贫瘠,生产力不足,只靠简单土地集中搞所谓的规模化生产并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增收增产。只有以规模化为条件,通过科技手段的应用和推广,提升单位面积的生产能力,才能实现增产高效、保证生态农业的发展后劲。
2.2加大政策和金融支持,多方筹资,解决农业资金不足矛盾
农业发展过程中,资金不足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解决农业发展资金不足,要多方位多渠道的筹资,尤其是加大政策和金融支持,同时还要积极吸收民间资本的进入,本着“谁投资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合理协调各方利益,充分调动投资积极性。
2.3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以法治为保障,促进土地合法正常流转
土地合法正常流转会直接影响投资者的生产、投资规模和收益。只有全面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用法治手段保障土地合法正常流转,才能保障土地出租者和承租者合法利益,保障生产的稳定性和科技、资金的投入。所以,发展现代化规模化农业生产,要求滨州把农村土地确权等工作做好做实做细,为下一步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扫清障碍。
3滨州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思路与举措
3.1立足区位和资源优势,搞好高效生态农业发展
滨州市在生态园区建设上要结合各县区的不同环境特点和传统产业特色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做好总体功能定位,杜绝“遍地开花,花开一色”。在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上,要因地制宜,重点实施“种子工程”和“节水农业”新技术,因地制宜建立特色集约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把滨州农业建设成为高效优美的生态园区和城市后花园,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满足市民对食品安全和生活环境的要求。注重引进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优新品种,要合理布局,科学间作,集生产与观光与一体,做到一年里季季有实物、有亮点、有成果。
3.2拓展市民农园空间,培育生态农业消费群体
农业品的特点是季节性强,存储性差,所以,保持适当的消费群体是保证农产品效益的关键。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物流便利条件,加大远程生态农业消费群体的培育,把农业搬上网,发展网上农业观光和跟踪订购,满足城市居民的田园梦,促进农民增收。
3.3抓好生产基地建设,实施农业品牌战略
随着各地农业发展的推进,农业品牌之争不可避免,为了抢占农产品市场份额,提高生产效益,必须加大农业品牌的培育。通过打造有地方特色的农业品牌产品,提升产品市场比例,是实现农业增收增资的关键,所以,以科技为支撑,做好农业品牌培育和推广,有计划、有步骤地把创立著名品牌,扩大市场份额作为培育、营造具有黄河三角洲特色的重大课题来抓。目前有影响的就是沾化无棣的冬枣、阳信的鸭梨等,但这些品牌还有待进一步培育,做强做大,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3.4引进高科技果蔬品种,创建高科技农业园
当前农产品基础之争也就是种子之争、栽培技术之争,之后才是营销之争,品牌之争。创建和引进高效优质品种,采用和提高栽培技术,是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3.5加大农业结构调整,最大限度降低传统农业比重
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切入点,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通过宣传引导,转变农民传统种植观念,实现向新型农民转变。通过向优新、高产、高效的农业新品种转产,进一步挤压传统农业生产的空间,最大限度降低传统农业比重。
作者:王秀芳 单位:中共阳信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