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模式和路径探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 要:平凉市农业的特殊性及该市地理自然条件等因素,决定了平凉市建设现代生态农业必须走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子。其核心内容就是要立足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生态条件,依靠先进的农业科技,依托天然的地理位置和资源条件,以人为本,加大对本地区农业生产的科技投入和科技培训,选择适合本地区农业发展的项目,把现实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深入推进平凉市农业产业化进程。
关键词: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科技创新;循环农业
1 平凉发展生态农业的内生动力
平凉发展生态农业有其独特的资源优势,该市可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壮大畜牧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缩少城乡差距,增加农民收益,极大提升该市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内生动力。
1.1 人文生态旅游基地
平凉市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藴和浓郁的风土人情,既有西王母故里这样深厚的人文历史,也有崆峒山这样壮美秀丽的自然风光。平凉市把建设人文生态旅游基地作为旅游建设的重要目标,通过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做强崆峒山大景区、王母宫-大云寺大景区两大精品旅游项目,充分发挥国家级优秀旅游城市和崆峒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两大国家级名片的效应,深入挖掘崆峒山、西王母、皇甫谧和成纪文化等四大品牌文化内涵,逐渐拓展旅游市场,不断提升产业要素,大胆扩大产业规模,使平凉的旅游业真正成为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2020年,平凉市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496.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3.62亿元。游客接待能力得到了新的提升,有效拉动了服务业的增长。按照这种发展态势,把平凉市建设成“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协调发展的、特色鲜明的、内涵丰富的、管理科学的和吸引力强大的西部人文生态旅游基地是科学可行的。
1.2 甘肃煤炭能源基地
平凉煤炭资源丰富,明朝以来就有“乌金”开采。据科学预测,全市煤炭资源量约达650亿t。华亭煤炭矿区是甘肃省第一大煤田,是全国13个大型黄陇煤炭基地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凉石油量储存丰富,开发前景广阔。泾川石油分布区地处鄂尔多斯大油田的重要地段,这一油区油质极佳,是获得工业流油的主要层位。依托华亭煤炭矿区的大型工业园区带动现代农业建设,是一条有利于企业经济和地方经济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工业园区的建设,把道路、供电、供水、供暖、通信、医疗、教育等公共所需纳入统一规划,科学布局,合作建设,共享共用,既减少了重复建设,节约了资源,又避免了各自为政、相互独立、分散设置和不规范、难管理的问题。
1.3 全国优质苹果基地
平凉市被农业农村部划定为全国苹果最佳适生区。近30年来,平凉市因地制宜,科学决策,发展苹果产业,经济效益尤为显著。一是基地建设已经初具规模:苹果果园、核桃树果园等优质经济林已经形成成熟产业链,酥梨、桃子果园面积也有了一定的比例和规模,标准化建设全面推开。二是品牌效应大幅提高。“平凉金果”被注册为著名商标,被国家认证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绿色食品和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三是综合效益稳步提升。全市果树经济林面积占耕地面积的29%,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增加了森林覆盖率。从事果业生产的农民超过30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15%以上,为提升平凉市的整体发展奠定了基础。1.4 甘肃绿色畜牧基地平凉无论从气候、资源还是劳动力方面,都适合养殖业的发展。因而畜牧业的开发前景十分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平凉崆峒区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第四批肉牛加工示范基地。崆峒区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把建设全省最大的绿色畜牧基地作为重要目标,已成为甘肃东部肉牛养殖、贩运、屠宰、加工和交易的重点集散基地。肉、皮、骨、药加工企业也应用而生,市场销路不断拓宽。
2 平凉市在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中存在的困难和挑战
2.1 村级集体经济比较薄弱
平凉市由于受历史、地理、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致使农村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农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可支配收入相对较少,在大部分农村地区,还没有建立起村级集体经济。少数村庄虽有村集体经济,但规模较小,基础比较薄弱。在农村税费体制改革、企业改制等改革进程中,积累的集体经济资产也基本用完,发展比较好的村级集体经济很少。在这种情况下,发展集体经济困难很多。此外,部分村子管理体制不够健全,不能及时为群众致富服务;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村面貌旧乱的状况得不到改善,困难户不能及时扶助。群众的实际问题不能解决,致使现代农业建设面临很大的困难。
2.2 缺乏长期资金投入
在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地方财政不足的平凉市,很难为大批量的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公共事业发展长期提供足够的资金。在争取国家扶持上,经济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较好、地方财政充裕、农民思想比较先进,扶持力度上明显占据优势。但平凉由于农业发展起点太低,农民发展产业能力不强,地方财政较弱,明显缺乏足够的农业长期发展资金的投入,在争取国家农业发展扶持资金投入上处于不利地位。
2.3 农业基础相对薄弱
平凉市位于黄土高原中部,年降水量变化差异大,雨季降水分布不均匀,雨季降水多为暴雨,容易引发山洪泥石流,导致水土流失。又由于本地区地貌以沟壑丘陵为主,属于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严重的水土流失加剧了土地贫瘠化和荒漠化。平凉市的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尤其表现在农田水利设施方面,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差,承受市场风险能力差。
3 平凉发展生态农业的模式选择和实施途径
3.1 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
目前,平凉市农业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还很少,要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就要让农业科技成果进入到农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一是健全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队伍。加大现有人员的科技知识培训,不断引进新的农业科技人才,不断提高科技人员的服务农业科技创新的能力和积极性,是搞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基本保障。在农业科技创新队伍中建立符合新体制的岗位设置和用人机制。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和当地政府部门,积极争取国家西部开发中的农业推广项目,在平凉市进行试点推行。二是加大资金投入、拓宽融资渠道。吸纳多方资金投入到平凉市现代农业科技上,规范投入机制,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完善科技成果的转化途径。农业开发研究部门也可以设立在农业机构推广部门,使农业科技工作者与农业科技推广者直接接触,既便于科技成果的不断创新,也有利于与当地生产实际相结合。
3.2 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平凉市属于转型期资源性城市,自然地理条件有限,所以平凉市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资源因素制约和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的生产条件的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生活的发展。走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道路,突破传统农业的限制,科学利用自然资源,依靠农业科技的推广,充分将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贯彻到现代农业发展领域,成为平凉市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平凉市位于典型黄特高原地带,因此,这里的农业是典型的西部山区地区“五合一”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这种西部山地“五合一”循环农业模式以土地资源开发为生产条件,在村庄住宅区附近建立现代化的沼气池为发展基点,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养殖业,以牧带沼,以沼促园,园牧配套,发展现代化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这有利于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减少化学农业资料的投入、保护环境、减少农业虫害,循环农业各环节的配套发展和建立良性的循环体系。这种发展模式需要政府的大力倡导,每户农家的配合,修建适合自家情况的沼气池一个,发展经济型的果园,修建现代化的畜圈一个,蓄水池一口,专用的看营房一间,把农家的厕所、浴间、畜圈修建在一起。这种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充分发挥了当地自由的农业发展优势,这种互补性的发展模式,不但能使农民增收致富,也保护了自然生态环境,形成了农业生产资源投入—生产—产出这个环节的清洁节约型的良性农业生产循环系统,是现代农业实现的一个重要环节。
3.3 实现农业产业化
平凉市实现农业产业化,必须确定当地的主导发展产业,努力探索当前土地承包制所制约的规模化生产和区域性布局,培养龙头企业,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以市场发展规律为导向,龙头企业带动当地农业生产基地,政府积极倡导当地农户生产互助组织的形成,是加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一是建设规模生产基地。建设平凉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规模生产基地是基础性的工作,不以行政区划分界,应以产业带发展为目的,深化产业发展链,积极吸纳周边发展资金,形成以本地区为核心或者以周边为依托的农业规模生产基地,以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需求。二是努力破除农业产业化发展“瓶颈”。多方筹集资金、建设规模生产基地,培育领军企业,开拓对外市场。筹措资金难,主要是平凉市属于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程度低,投资大,收益慢,农业产业化各链资金普遍缺乏,不仅主要依靠自身发展来解决,但还要通过多种渠道,争取项目、注入外来资金,通过金融政策倾斜来弥补。三是培育领军企业。培育领军企业的“龙头”,可以带动整个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整合现有企业资源,盘活培育一批能带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军企业。完善机制,制定优惠扶持政策,培育领军企业,鼓励能带动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又不破坏当地环境的企业加快发展。同时,要抓住国内发达地区产业和资金向内陆转移和西进的机遇,加强本地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吸引一批有实力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生产加工企业来本地投资;制定优惠的政策,创建良好的投资环境,搭建企业发展平台,鼓励外商在本地投资建立领军企业。四是开拓对外市场。平凉市的农业产品集散市场规模小,专业性不强,对我农业产业链带动力弱,难以与国内外大市场对接,外销功能不强。鉴于地理环境限制,借助崆峒区的优势条件,应建立有利于泾河沿线农产品外销的集散市场,加强宣传力度,让外商了解本地优势农业资源。因此,加强建设专业农产品对外市场,是加快平凉市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王永平,金莲,刘良灿,刘希磊.贵州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径与模式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3):144-148.
[2]张慧琴,艾民.大庆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与创新:基于产业集群化路径[J].大庆社会科学,2013(5):94-96.
[3]尹昌斌,程磊磊,杨晓梅,等.生态文明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36(1):15-21.
作者:刘蓉 单位:中共平凉市委党校(行政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