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农业生态思想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恩格斯农业生态思想,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恩格斯农业生态思想

摘要:阐述了恩格斯农业生态思想,重点就农业科学技术和集约化经营、超越资本主义城乡对立与持续发展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等思想作了剖析,认为运用恩格斯的农业生态智慧,通过合理使用农业科技来建设现代化的“新农业”,通过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突出农民主体地位来培育新时代的“新农民”,才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我国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正确道路。

关键词:恩格斯;农业;“三农”问题

一、恩格斯农业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农业科学技术和集约化经营的思想。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规模集约化的农业生产,是恩格斯对未来农业经营方式的基本设想。首先,恩格斯认为科学技术终究会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其应有的支持:“科学终于也将大规模地、像在工业中一样彻底地应用于农业。”[1]恩格斯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指出“资本、劳动和科学的应用,可以使土地的生产能力无限地提高。”[2]恩格斯认为合理使用科学技术有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开发土地的生产潜能,提高农作物的耕种效率,从而有利于增加农产品的产出。其次,大规模联合的农业生产才能够充分体现科学技术和资金的价值。由于之前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多以个体为主体经营,规模小,缺乏专业的分工,生产效率低,闭塞的经济特点使个体之间的技术缺乏相互学习和共享。“让联合的劳动者来经营大规模的农业,只有在这种巨大规模下,才能利用一切现代工具、机器等等,从而使小农明显地看到通过联合进行大规模经营的优越性。”[3]恩格斯认为规模化经营的农业生产可以弥补小农经济的不足,这种生产方式有利于促进个体之间的连结与传播,从而有效整合农业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二)关于超越资本主义城乡对立与持续发展的思想。恩格斯认为“资产阶级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4]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了严重的城乡对立,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由于大土地所有制造成的土地垄断使得大量农民失去土地,不得不涌入城市寻找出路。“农业旧有条件遭到破坏,向大农场资本主义经营方式逐渐过渡。”[5]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后,造成了过量食物残渣和排泄物无法及时处理,不仅造成了城市污染,还由于这些物质无法归还土壤造成了土壤养分的流失。恩格斯指出,一方面城市体积庞大,部分城市功能将无法正常运转;另一方面由于乡村人口的流失和土壤肥力再生的受阻,必然导致乡村进一步的衰落。这种城乡的分离与对立,无论对城市还是乡村来说都无法形成良态的持续发展。首先,恩格斯已经注意到当时的地力损耗和物质循环断裂的现象。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到“只有通过城市和乡村融合,现在的空气、水和土地的污染才能排除,只有通过这种融合,才能使目前城市中病弱群众的粪便不致引起疾病,而被用作植物的肥料。”[6]恩格斯指出,城市和乡村的融合,城市中的食物残渣和排泄物等有机废弃物便可以成为土壤最好的肥料,既解决了城市废弃物的污染问题,还实现了土壤肥力的循环,生产和生活资料得到了有效配置,大大提升了资源利用率。恩格斯十分赞同李比希的观点,“他在这些著作中一贯坚持的第一个要求就是人应当把取自土地的东西还给土地。”[7]只有这样,资源才能得到最有效的循环利用,才能实现持续发展。其次,恩格斯认为消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内在要求。城乡融合就要打破工业只分布于城市、农业只存在于农村的局面。“将把城市和农村生活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避免二者的片面性和缺点。”[8]恩格斯认为形成人口资源可以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城市资源向乡村倾斜,以工助农,以城带乡,逐渐恢复城乡物质循环的断裂,解决大城市弊病的同时将物质能量返还乡村,最终实现城乡融合和可持续的健康发展。恩格斯的超越资本主义城乡对立的思想与城乡融合的设想为我们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极具意义的思想导向价值。

(三)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想城乡的二元对立不仅造成了城乡物质循环的断裂,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农村劳动力的剩余和转移。农村人口由于资本主义大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土地合并进行规模化经营,并且使用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这使得一部分农村人口失去土地变得“相对过剩”,大量农村人口被迫从土地上释放出来而成为多余。“一方面,大批农村工人突然被吸引到发展为工业中心的大城市里来;另一方面,这些老城市的布局已经不适合新的大工业的条件和与此相适应的交通”[9]。恩格斯指出,由于一部分农民进入城市后变为工人放弃农业,使得许多土地闲置起来,于是出现了新的大佃农阶级,他们将大片的土地集中起来,通过更精细化耕作和大规模的机械劳作提高土地的收益,而小自耕农的境地愈显窘迫,只能被迫成为农业无产者。同时期的城市工业生产中同样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城市的就业机会吸引着农村剩余的劳动力去城市发展,这样城乡的劳动力可以形成互补的关系。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掠夺性使得农村不得不屈从于城市的统治,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生存越来越艰难,已经深深地刻上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印记,传统农业社会具有的封闭性、精细化的特点逐渐被开放性、流动性所取代。对农民来说,获得更多的教育途径和提高职业技能可以拓宽就业领域和提高就业层次从而增加收入,但贫困导致农民就业途径变窄,从而造成恶性循环。“当工人无产阶级已经随着最初的、还很不完善的机器发展起来的时候,这台机器也促进了农业无产阶级的产生。”[10]恩格斯指出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农村劳动者接受教育程度决定着其向城市转移的方式。农村过剩的劳动力由于受教育程度的缺乏必然伴随着贫困,这就意味着他们在从事生产工作的选择性上十分有限,往往只能刚刚获得最基本的生存资料,这就致使农村劳动力没有足够的条件去提升自身素质和个体技能以便能够适应工作环境的变化要求,如果不能掌握新的工作岗位所要求的技能,那么就很难顺利转移到新的生产领域中。

二、恩格斯的农业生态思想对“三农”问题的启示

(一)要合理使用农业科技,形成现代化的“新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促进劳动生产力的提高,通过变革劳动过程中的技术和社会因素,对变革生产方式起到积极作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合理运用可以极大地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减少受自然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首先,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机械化。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农业应该实现土地的国有化和农业经营的规模化与机械化。实现我国的农业现代化首先在坚持土地属于国家和农民集体所有的制度,同时要加快完善相关的土地法律法规,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方式,探索农村土地经营方式,发展规模性农业提高效率增加土地收益率。要积极改善目前我国多数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差,基础设施不够完备的现实,政府在加大农业补贴力度的同时着力提高农业相关的生产设备水平,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科学技术虽然能快速提高农业生产力,但在实际应用中要充分结合农业生产实践的需要,做到科学合理使用、适量适度不滥用的原则,从而实现在理性使用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其次,利用农业科学技术,实现产业化的现代农业。我国幅员辽阔,农业资源品类繁多且各具特色,这就需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当地特色农业资源,并将其进行产业化的生产,能够形成特色鲜明且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业产品链条。要积极开发相应的产品市场,“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农业产加销各个环节”[11]。开拓与特色农业对接的线上线下的农产品市场,加强构建科学的农业产业经营体系,不断扩展产业链,形成多元化的特色农业产业。

(二)要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城乡对立的批判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城乡二元对立的问题于城市于乡村都亟须解决,只有城乡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城乡发展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才能取长补短,协作共赢。各级党委政府在制订规划时,不能把城市与农村分离开来讨论,逐渐改变“城乡两策,重城抑乡”的旧思路,形成“农村城市一盘棋”的新思路。从城乡各自的小循环、小系统走向城乡统一的大循环、大系统,打通城乡,资源共享,实现双赢。在浙江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会上指出“统筹城乡最根本的是要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共同进步的发展格局。”[12]从“城乡分割”转变为“城乡统筹”,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城乡融合”,推进城镇化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与此同时,大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现城乡产业及经济的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城乡共同发展。这无疑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城乡融合的发展道路,最终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工农城乡关系。”[13]

(三)要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培育新时代的“新农民”。“农民主体性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对农民的历史作用的新的认识和肯定,也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密切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以及坚持人民为中心的改革路线的实践。”[14]我们党长期以来一直心系农民,曾指出要“增加农民收入,要构建长效政策机制,通过发展农村经济、组织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等多种途径,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让广大农民尽快富裕起来。”[15]首先,要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16]。只有将农民形成一种专属的职业,不断培养新时代的职业农民,才能更好地推动农业的现代化进程。通过培育职业农民,构建起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团队,农民通过自己的职业获得了满意的报酬和社会尊重,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才能更好地推进农业现代化。其次,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需要新型农民。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高素质农业劳动者数量存在严重短缺。培养新型农民,要以农村义务教育为依托,“大力发展农村的文化、教育和科学事业。”[17]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通过教育的途径拓宽农民的就业领域和工作环境,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活质量。因此,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需要大量文化水平高、技术实践能力强和懂管理的专门的农业劳动者。需要通过广泛地开展职业教育、科普教育及依托高校农业类专业的高等教育来实现。同时要结合农村工作,分享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和技术,通过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农业技能培训和分享交流会,引导农民积极学习接受新技术新知识,根据当地的不同情况和不同需求针对性地进行培训,通过劳动力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工作技术水平。过剩的农民劳动力向城市的涌入,城市二元问题凸显,进一步破坏了农业中的物质循环问题。“三农”问题之间是不能分割的,他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统一的有机体,只有在整体层面一体化布局,大力发展农村环保技术和农业生态技术,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逐步实现农民富,农业强,农村美的局面。恩格斯的生态农业智慧引导我们找到农业和生态的平衡,用生态化的道路解决“三农”问题才是使我国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正确道路。

作者:吕敏 苏百义 单位:山东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