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推广中农民行为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农业推广中农民行为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农业推广中农民行为研究

摘要:当前,我国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传统方式向现代化转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领域的技术创新在这种转变中起了很大作用,农民是农业技术的使用者,在农业推广中,农民采取什么态度,扮演什么角色,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农业推广;农民行为;改变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农村人口为67415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50.32%。由此可见,农民在我国人口结构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同时也是农业推广的主体对象。由于他们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个人文化程度以及他们的实践经验等存在较大相差性,这也直接导致农民的各种需求行为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农业推广技术人员就要实事求是,从实际情况出发,真正深入到农村中去,全面了解各种类型农民的需要。根据行为科学的理论,有的放矢地激励各类农民,促使他们能自觉地改变自己的行为,这样才能使农业新技术得到农民的广泛采用,使他们从农业科技中获益①。

一、农民行为的概念及类型

农民行为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农民为满足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及基本生活需求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我国自古以来以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为主体,农业生产模式简单。进入近现代以来,我国农民行为得到很大转变,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领域。农民行为的类型分为二种:

(一)农民个体行为

农民个体行为主要指农民以个人为单位,在大脑意识的支配下,按照相关规范和程序从事某种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经营活动,主要受到年龄、性别、个性、所处阶层等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宏观要素的影响,在行为上表现为具有充分的自我性,具有个人主义性。

(二)农民群体行为

群体主要指在特定区域范围内,通过某种关系或是某个共同目标而连接起来的人群集合类。农民群体行为指在一定范围内,众多人集聚在一起所进行的有目的的、有组织的集体性活动,主要表现为集体主义意识。在农业推广活动中,有时要面向农民个人,而有时要面向农民群体。

(三)行为改变的表征

农民的个体行为随着其年龄、个人实践经验、地域、所处阶层及收入水平等变化而在行为举止上产生一定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还是收入水平、所处阶层等经济环境的变化。当一个人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了,在激励因素的作用下就会不断尝试新的东西,接受新事物。例如,今年农产品获得大丰收,那么下一季度就会扩大生产或尝试新品种生产。在农业推广中也不例外,在农业改革大潮中改变传统观念来接受新技术带动大多数农民自愿加入技术创新队伍中来。这种个体行为的改变导致行为发生变化。如对某个新项目或者新技术的推广,不同的农民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可能停留在不同的行为改变层次。有的农民知识改变了,但其他行为并没有改变。

二、农民行为改变的关键因素

(一)农民行为改变的动力因素

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对农民行为的改变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但是,要从根源上改变农民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行为习惯,具有一定难度。在这个推广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诸如对政策不理解、不能熟练掌握新技术等这样那样的问题,使的行为不能有效改变。1.农民行为改变的内在动力。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不管是国家,还是农民自身,依靠科技致富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同时,农民对物质收入水平和精神文化生活也产生较高层次的需求。从而,大大地刺激了农民对农业新技术的生产需要,为现代化农业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农民行为改变的外在动力。社会宏观环境的变化对农民行为的改变也产生了重要作用。首先,国家对“三农问题”越来越重视,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发展,鼓励农民积极性的各类惠农政策,把“三农问题”上升到重要战略问题,这无疑大大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其次,各类先进的现代化生产技术不断涌现,为广大农民提供了高效、节约、低成本的生产技能和经营方式,如无人机管理、滴灌式技术等大大节约生产成本。最后,各个地方政府为鼓励当地发展,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不断引进农技人才,开展各类农业培训,使广大农民增加了认识,接受和采用新技术的环境和机会。

(二)农民行为改变的阻力因素

农民行为的改变有积极的一面,当然也会有消极的一面,要想从根源上改变农民的落后行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可能一蹴而就。农民自身素质和传统文化形成了障碍。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农民文化素质不是很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文盲数占全国的50%,而农村贫困落后地区更是占据了大多数。文化程度不高、受教育培训机会少导致他们接受新事业速度慢,对科技掌握程度不熟练,长此以往,他们得不到满足感就不愿再尝试接受新事物。同时,受传统文化、传统习俗的影响,自产自销的小农意识仍根深蒂固,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民行为的改变。农民行为改变还存在经济阻力。农民作为“三农问题”的核心,作为农业推广活动的参与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与农民直接相关的因素就是经济收入,如有收益,行为能很快改变,如无收益尤其是偏远落后地区的农民,自然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农民的收入来源,农民具有弱质性,自然而然,他们缺乏足够的资本来接受和推广农业新技术。

三、农民行为改变的途径

(一)农民个体行为的改变

要使农民的个体行为发生变化,还得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要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水平,提高受教育程度。文化水平的高低,知识储备量的多少,导致对农业技术的接受程度也有差异,若是农民的文化程度提高了,他们对农业新技术的接受态度就会发生改变。态度的改变会成为农民行为改变的内在动力。同时,要提高农民的生产水平,增强生产技能。能否熟练掌握生产新技术对农民行为的改变起着重要作用,可以促进其个体行为的改变。

(二)农民群体行为的改变

农民群体行为的改变首先是集体意识的培养,并把集体意识上升为集体主义意识,最后才能使他们步调一致,达到群体行为的改变②。首先,政府要大力宣传农业推广新技术的好处,使该技术的特点深入人心,从而转变群体的意识。其次,当地社区可采用集中座谈或走访的形式,在示范区作示范,让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和答疑,使一部分人先行接受和使用该技术,然后带动另外小部分人投入使用,从而达到推广的目的。最后,政府也要对我国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体制进行改革,建立教学研用一体化,甚至可以在某些有条件的大学进行试验教学,为培养农技推广人员打基础。同时,也要规范好市场,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为农民提供生产、加工、销售等服务。各方面共同努力打造一个促进农民改变的良好环境,实现农村、农业、农民飞跃性发展。

作者:王小燕 张郃 单位:浙江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