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特征与发育规律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地质灾害特征与发育规律,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地质灾害特征与发育规律

摘要:安县地处四川前龙门山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带,地质环境复杂,地质灾害影响着人们群众的财产和生命安全。本文从地形地貌、海拔、时间、岩土体类型四个方面,论述了地质灾害发育的控制因素,总结了地质灾害发育规律。

关键词:地质灾害;特征;分布规律;安县

地质灾害对工程经济活动和人民生产生活的破坏和威胁已成为安县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查清地质环境条件,摸清地质灾害发育情况,协助开展预防避让及突发地质灾害险情应急处置,为当地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及科学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依据变得非常必要。

1地质环境背景

1.1气象。工作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四季分明的特点;多年平均气温16.3℃,极端最高气温36.5℃,最低-4.8℃。多年平均日照数1058.7小时。年均无霜期300天。年均降雨量1261mm,主要集中在5~10月,占年降雨量87%,7月降雨量最多,为309.7mm,1月上旬最少,为1.4mm。

1.2地形地貌。安县地处四川前龙门山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带,全县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以雎水镇、沸水镇、晓坝镇一线为界,西北部为龙门山山地地貌,山前为四川盆地。西北部龙门山脉,地势雄伟、沟谷狭窄,地形起伏大,位于高川乡境安县与绵竹市接界处的大光包海拔3047m,为县境最高峰,其次为千佛山,海拔2942.2m。根据地貌形态,将区内地貌划分为构造剥蚀的中山、低山、丘陵地貌,冰水堆积的台地地貌及河流堆积的河谷平坝地貌等五种地貌类型。

1.3地层岩性。安县地层发育比较齐全。从震旦系至白垩系及第四系均有出露。以龙门山和四川盆地两个构造单元,分为两套地层系统,西北部龙门山发育分布泥盆系系至震旦系,属龙门山分区的一套海相地层;东南部发育分布侏罗系、白垩系的地层,为四川盆地分区的陆相红层;第四系的地层沿河流分布,以冲积层为主,尤其在河谷平坝地带分布集中,岩性为粘土、粉质粘土、粉土及砂砾卵石,在山地斜坡、坡麓地带普遍分布第四系残坡积、崩坡积的碎块石土。

1.4岩土体类型。区内岩土体按照岩体结构、力学强度划分为坚硬层状碳酸岩组、坚硬层状碳酸岩与碎屑岩岩组、坚硬砂砾岩岩组、坚硬-较坚硬砂泥岩岩组、软弱层状泥页岩岩组、坚硬块状侵入岩岩组等工程地质岩组。

2地质灾害特征

2.1灾种类型。调查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642处(含威胁公路、水利设施、企业隐患点),其中滑坡345处,占地质灾害隐患点总数53.74%;崩塌灾害点75处,占地质灾害隐患点总数11.68%;泥石流灾害点181处,占28.19%;不稳定斜坡37处,占地质灾害隐患点总数5.76%;地面塌陷4处,占地质灾害隐患点总数0.62%。(表1)。

2.2规模类型。滑坡、崩塌、泥石流、不稳定斜坡和地面塌陷发育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大型次之,特大型较少。特大型灾害8处(全部为泥石流),占地质灾害总数1.25%;大型23处,占地质灾害总数3.58%;中型灾害118处,占地质灾害总数18.38%;小型灾害493处,占地质灾害总数76.79%(表2)。

3地质灾害发育规律

地质灾害具有点多、面广、时空上分布不均;地段、时段上分布具有集中性等分布规律。

3.1地貌对地质灾害的影响规律。3.1.1地质灾害与地形坡度的关系。据统计,地质灾害(不包括泥石流灾害点)与地形坡度关系统计表明,滑坡集中在10°~40°地形坡度范围内,发育滑坡297处,占全县滑坡地质灾害总数80.09%;最适宜滑坡地质灾害发育。20°以下及50°以上地形坡度范围内,滑坡地质灾害数量较少。崩塌发育集中在55°以上地形坡度范围,发育崩塌57处,占崩塌总数76%。崩塌地质灾害发育分布受地形坡度控制,集中分布于高陡基岩斜坡体上。3.1.2地质灾害与斜坡坡形的关系。斜坡坡型区内斜坡的坡面形态类型可以划分为两类四型。两类即正向类和负向类;四型即正向类的凸型和直线型,负向类的凹型和阶梯型。345处滑坡中,凸型斜坡211个,占滑坡总数61.16%;直线型坡40个,占总数11.59%。75个崩塌(含隐患)中,57个发生于正向类,占总数76%;其中直线型坡13个,占17.33%;凸型坡44个,占58.67%。37个不稳定斜坡中有18个为正向类,占48.65%,其中直线型坡12个,占32.43%。3.1.3地质灾害与斜坡坡高的关系。区内滑坡一般多发生在坡度25°~55°,坡高50~120m斜坡上。相同坡度条件下,随坡高增大,安全性明显降低。崩塌多发生在坡高10~20m斜坡上,占总数69.23%;发生在20~30m斜坡上占总数17.31%。

3.2海拔带上的分布规律。安县地质灾害分布在500~1500m范围,500~1000m高程范围分布309处,占全县48.13%,在1000~1500m范围分布329处,占全县51.25%,大于1500m高程范围内分布4处,占全县地质灾害0.62%。海拔500m或以下范围,为阶地或堆积平原,地形平坦;大于1500m高程范围,具备了地质灾害形成的地形条件,人口稀少,人类工程活动弱,植被覆盖率较高,生态环境好,地质灾害基本不发育;在海拔500~1500m范围内,为丘陵地貌和中山地貌区的河谷或坡麓地带,是人口集中居住范围,以500~1000m范围人类工程活动最为严重,引发或遭受地质灾害可能性大,地质灾害分布相对集中。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在高程上的集中与分带性,主要与第四系松散物质的发育、分布和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密切相关。

3.3发生时间上的分布规律。雨季是地质灾害的易发时期,降雨是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的主要诱发因素。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5~9月降水集中时段,多以暴雨发生,成为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特别是2012年“8·17”和2013年“7·9”暴雨,诱发数百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从安县地质灾害隐患点发生的月份与各月平均降水量的相关关系统计情况分析,各月地质灾害发生数量与月平均降水量之间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5月份发生的地质灾害数量较多,由于2008年“5·12”地震的发生而导致的地质灾害数量的增加。全区64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发生时间与降雨和地震密切相关。

4总结

1)本文从地形地貌、海拔高程、时间、岩土体类型四个方面,论述了地质灾害发育的控制因素,地质灾害的发育并非为单一因素所控制,且各个因素之间有着相互控制的关系。2)地形地貌一定程度上控制着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的分布,地震和降雨影响着发生时间,岩土体类型及斜坡类型自身决定了完整性破坏程度及破坏方式,软弱岩体稳定性易被破坏,更易形成地质灾害。

作者:叶铃 胡阳 单位: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〇九地质队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〇六地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