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浅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浅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浅析

摘要:

哈尔滨市作为东北农业基地的重要分支,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其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本文根据实地调研数据,对哈尔滨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哈尔滨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业科技成果;农业科技推广;哈尔滨市

1哈尔滨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哈尔滨市作为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基础区域,其科技成果的转化一直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作为到2020年左右,将哈尔滨市建设成为集国家商品粮核心基地区、绿色食品生产样板区、高效生态农业先行区和统筹城乡发展先导区的战略目标,哈尔滨市农业大跨步的实现科学化、现代化农业。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农业科技的有力支撑。

2哈尔滨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问题

2.1专业人才匮乏

目前,我国5个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实际从业人数为102.5万,其中县级农机人员50.6万人。相对于广袤的农村仍存在专业人员不足的情况。由于缺乏扎根基层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少,缺乏具有体系的制度保障,使得人员流动性大,从基层农民中培养,部分地区又缺乏条件,无法形成专业化队伍。结合哈尔滨市正式编制结构进行分析,县乡两级种植业、畜牧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均占正式编制人数的36%,农机、经管则分别占11%和13%。

2.2政策性资金支撑不足

我国政府性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构资金主要依靠财政支出,其中县级推广机构中财政全额拨款占86.4%,差额拨款站8.9%,自收自支占4.7%。县级以下全额拨款69.8%,呈逐年上升趋势,而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的划拨仅占36.8%,其中,县级以下获得财政项目支持的仅有13.5%。由此可见,我国基层农业经费的保障不足,发达国家的推广体系资金投入量占整个农业支出的67%,哈尔滨市的农业科技转化主导方向仍以政府性支持为主导,在推广方式上仍未完全突破单纯性推广的模式,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推广技术的开展,降低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政策性资金支持的不到位,导致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诸多问题。

2.3缺乏基层成果转化平台

农村基层成果推广平台呈现出环境条件差的特点,近些年来,哈尔滨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基本办公条件差,多数地区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多采用流动推广的模式。而专业办公设备的配置情况同样不容乐观,70%缺少电子设备,如计算机、电话等通讯设施;85%的以上缺少交通工具,其他设备更是配置较少。基层推广服务手段滞后,在农业推广机构中,缺少标准化实验基地的建立,种植业推广机构中。85%的乡镇站未设置便携式土壤分析和农药检测仪器,80%以上的乡镇站没有畜产品质量检测分析器等,推广人员的工作条件差,导致科学技术难以转化为农业成果。

2.4转化模式单一

哈尔滨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模式较为单一,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推广内容上,单纯以技术为推广的突破口,限制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拓展的宽度,局限在技术层面的指导领域。无法打破固有的转化模式,在转化过程中,研究机构研究者、推广机构中的推广者、技术的终极用户农民之间,存在着规范模式的制约,导致转化模式结构简单,使得三者之间存在断层现象,科研单位处于传统的科研模式之中,其立题、科研、试验、鉴定、申报成果过程与推广部门、用户农民未形成直接的联系,脱节的转化模式导致各个环节各自为政,科研机构的单一模式变成了以获奖为目的的立项和研究,推广者缺乏对科研成果的了解,无法形成深入的科研成果转化,而农民则对科研成果持怀疑态度,导致科研成果转化固步自封,无法适应农业市场的需求及科研成果转化的需要。

3促进哈尔滨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建议

3.1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体制

探索以公益性农技服务为主的社会化、市场化的多元型农业技术服务形式。一是保障基础性与公益性农业技术服务。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农业植保、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等公益性、基础性农技服务在机构设置、人员配置、实施经费等方面予以保障。二是创新服务方式。充分发挥农业“12316”咨询热线、益农信息社等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的作用,畅通农民获取农业新技术的渠道;充分发挥农业物联网、“农技直通车”、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田间课堂”及市县两级农技推广部门开展的各种形式的农业科技培训的作用,拓宽为农民解难题、传播农业科研新成果新技术的渠道。三是探索社会化、市场化农技推广服务的多种实现形式。引导科研单位和推广部门与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开展科技合作共建;鼓励农技人员深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以技术承包合作、技术入股分红等方式开展经营性农业科技服务。

3.2加强农业科研人才培养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核心动力是建立一支高效的技术服务队伍,并保障服务队伍的人员稳定,其结构具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并不段完善服务队伍人员的素质提升机制。加大人才强市战略的推进,针对高层次农机人才的引进,应加大力度,从而优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人员结构,拓展农业技术成果的推广的深度和广度,使人才效应发挥到极致。针对农村及农民合作社建立农业技术人员服务队伍,采取“就地取才”的原则,有选择性的通过培训使其发展成农业科学技术的宣传员、科学种田的指导员、农产品安全的监督员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引导员,并制定一定的经济补贴标准,便于人员开展实际性的工作。鼓励支持现职农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及时更新知识储备,为掌握科技成果的相关理论知识创造条件,在学习和培训中提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整体素质,培养出农民满意和信赖的科技推广多面手。

3.3实现多角度的科研成果推广与服务

解决哈尔滨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中乡、村服务网络“线断网破”的问题,就必须创新农业科技服务体制机制,鼓励引导农民合作社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农业技术服务队伍。作为农民自愿联合形成组织平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业科技的选择、传播、扩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使之逐渐成为农业新技术需求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实现哈尔滨市农业科技服务体制机制创新,就必须发挥好合作社的主体作用,合作社通过自己招聘农业大学生、农民“土专家”、农业科研院所专家等专业技术人员,组建自己的专业农技服务队伍,解决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形成“市级科研推广部门—县级推广部门—合作社科技服务队伍”三级服务网络。

3.4实现科研、推广、生产一体化

抓住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应用和生产实践三个重点环节,强化科研单位新技术新品种研发的能力,围绕市场需求和农民需求开展科研活动,主动与农技推广部门有效衔接,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主动与生产基地对接,增强科研项目的实用性,促进农业科研新成果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作者:张娜 单位: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春安,李鹏.我国农业技术推广转化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11):309-311.

[2]夏敬源.加强农技推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技术支撑[J].中国农机推广,2006,(02):4-7.

[3]曹德国.基层农机成果转化改革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世界,2011,(14):378-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