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农业科技面临的困境探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地方农业科技面临的困境探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地方农业科技面临的困境探讨

一、农业科研能力不强

我国区域农业科技发展水平的空间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布局基本一致,农业科技发展呈现不均衡的局面,存在明显的农业科技集聚现象,即农业科技能力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区域。安徽省处于我国农业科技发展非集聚区,农业科技能力同集聚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且这种差距要大于经济方面的差距。判断农业科研能力强弱重点看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R&D)水平。2010年农业占国民经济行业总数各项指标的比重,全国和安徽省情况分别见表2所示。全国农业(包括农、林、牧、渔、服务业)研发机构数占按服务的整个国民经济行业总数的33.9%,而安徽省农业研发机构数仅占整个安徽省国民经济行业总数的4.7%,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R&D经费内部支出安徽省为1.3%,与全国相差5.5个百分点;R&D人员合计和R&D人员全时当量安徽省与全国相比分别相差10.9%和12.8%。国际认可农业科研工作的标准是硕土学位以上,在我国农业科研队伍中,具有学士学位的不到30%,硕士学位不到3%,而博士学位仅占0.5%,农业科技实用人才在地区分布上十分不均,东部占了总数的40%。农业科技产出包括科技论文、科技著作、发明专利,在这些方面安徽省与全国相比差距更大。通过表2中数据对比直接或间接反映出,安徽省农业研发力量明显薄弱,实际工作量和经费投入不足,农业科技成果尤其是原创性和重大突破性成果偏少,农业生物遗传改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不深。结果会直接影响安徽省小麦高产攻关、水稻产业提升和玉米振兴计划等粮食“三大行动”的实施,间接影响“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战略目标的实现,最终延缓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进程。

二、农业科技重大核心技术研究不足

1.重大原创性成果和产业发展关键技术供给不足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指标,满足生产发展的总体要求,奠定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随着皖江城市带、合肥经济圈和皖北地区的开发、建设与兴起,依靠越发紧张的土地资源提高农产品产量已经不可能,因此暴露出安徽省目前重大原创性农业创新成果和农业产业发展关键技术供给明显不足,如安徽省农业领域有效发明专利占全省国民经济行业总数比重仅为0.05%,与全国相比相差甚远,重点表现为江淮中部稻麦丰产高效技术、淮北地区旱作小麦丰产优质技术、沿江江南双季稻丰产优质技术、皖西山区绿色有机稻米生产技术的研究不足。

2.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技术比较缺乏

安徽省农业科技水平低导致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和农业综合效益偏低。安徽省农产品资源丰富,特色农产品种类多,但由于缺乏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技术,导致农业产业链不长,销售的大都是初级农产品,最终出现了产品方面“特而不优”、分配方面“别人拿大头农民拿小头”、收入方面“丰产不丰收”的局面。

3.农林生态技术综合应用程度不够

受分散经营和传统生产习惯影响,低效高残留的农药化肥在农业生产中仍有使用,再加上农村生产生活剩余物浪费和污染、土壤沙化、森林草场退化等现象较严重,其发展程度有些地方甚至超过了农林生态技术综合应用的程度,势必会影响农产品质量和安徽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利用,动摇安徽省作为长三角地区粮食、蔬菜重要供应地和旅游目的地的地位。

4.农业装备和农村信息化水平偏低

2011年安徽省农作物耕种收的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2.6%,同比增长1.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但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不高,尤其在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玉米油菜机收以及深耕深松、秸秆还田等关键环节上技术薄弱。目前全省重大农业装备还主要依赖进口,研制适合本省地形、地貌、气候环境的农业机械和技术设备显得尤为迫切。目前全省农村信息化水平总体程度偏低,表现在农业生产经营、农民生活、农村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根据2005—2006年数据,按照综合指数法测算安徽省农村信息化总指数为68.88,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0.81,位居全国第21位[4]。安徽省急需发展农村信息化技术。

三、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水平不高

安徽省已建立起省、市、县、乡镇、村五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受各种因素影响仍存在一些问题,尤其在县级以下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中表现更突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薄弱,经常是留不住人才、也进不了人才,导致农技推广队伍数量不足,于是出现非专业人员顶岗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进而影响农技推广队伍整体素质。基层农技推广部门的经费保障不力,服务手段落后,常出现“无钱打仗”、“无网捕鱼”的情况。基层农技推广部门本来应履行公益性服务的职能,却由于职能不明确、不细化,缺乏必要的监管,受经济利益驱使,逐渐从事起经营性服务,偏离了农技服务的主方向。安徽省农民科学素养不容乐观,对当代科学技术的理解和吸纳运用的能力不强。据安徽省农民科学素养和科普活动调查显示,2010年全省农村居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2.1%,比全省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低0.4个百分点。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型工业化及城镇化发展,安徽省大量劳动力向城镇和城市转移,农业科技成果特别是新成果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农户老龄化、大龄化、女性化、兼业化影响。此外,安徽省还存在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农村土地整治时间短、适度规模经营范围小等干扰因素,如此多的不足和干扰因素势必导致较低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推广应用水平。

四、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创新不够

安徽省一些农业领域的科研未考虑生产需要,偏重于基础研究,而应用和开发研究较少,在研究内容上出现跟踪式、模仿式研究,甚至重复研究,造成农业科技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矛盾。整个科研过程是重立项轻研究,至于科研立项方面过于强调竞争、弱化协作,难以形成重大突破和原创性成果。受资金投入、物资供应、人事制度、行政惯性、经营模式、现代化技术等因素的影响,科研力量与科技资源缺乏统筹,农村科技服务工作缺乏信息交流和传递,科研、教育、推广三体系衔接不紧,农业科技整体合力不强。农业科技市场机制不够完善,激励机制不够健全,评价机制不够合理,科技与推广、服务与市场没有完全按照市场规律运行,仍然实行“喂入式”的政府科技服务行为,结果必然导致科技服务投入多、回报少,干多干少都一样,无法调动科技服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五、对策建议

1.抓住农业科技发展机遇

当前安徽省农业科技发展面临极好的机遇。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安徽省一号文件、农业部开展的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突出农业科技创新的作用,就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推广和农业人才培育尤其是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方面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这些政策效应在“十二五”期间将得以叠加释放和全面落实。安徽省相继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快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皖北地区的建设和发展,为农业科技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借承接产业转移契机,发挥上海、江苏、浙江科技集聚区对安徽省农业科技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继承并发扬“大包干”精神,依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若干问题的意见》,积极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提高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水平,使得降低农业科技转化和应用成本、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率成为可能。

2.增加农业科技投入

为提高安徽省农业科研和推广应用能力,必须健全农业科技投入保障制度,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大幅增加对农业科技投入。“十二五”期间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主体将调整为创新型企业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企业主体应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加大农业科技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业科技事业发展。省各级财政要大力增加支农支出预算安排,整合和统筹安排财政支农资金,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点支持实施新一轮种子工程、皖茶振兴项目,还应在优质林木良种培育推广、农业物联网工程建设方面给予资金倾斜。安徽省还将统筹资金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围绕优势主导特色产业,以项目为平台,集中推广应用一批先进适用农业新技术。各级财政将基层农技人员工资和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积极争取中央财政的支持,加大农业科技基础建设投入。

3.加快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第一,农业科技创新队伍建设。结合农业科技创新平台、重大农业科技专项、重点农业科技项目及其它各类农业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重点引进急需的高端科技人才,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的学科带头人,组建结构合理、业务精良的科研团队。第二,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与涉农院校协作,提供行业指导,重点培养一批农技推广人才,充实农技推广队伍。选拔一批农技人员进入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深造,提高农技推广管理水平。通过各种渠道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进行轮训,促进知识更新,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第三,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善于挖掘和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如龙头企业或合作社负责人、农村骨干技术人员、种养大户等,对他们进行分级、分层培训和管理,为这些土生土长的农民专家发挥作用创造必要的条件。

4.加强农业科技重大核心技术研究

继续充分发挥安徽省内农科院、农业院校、研究所以及涉农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试验站的作用,集中优势力量对小麦、水稻、油菜、畜禽、水产等安徽地区有代表性的大宗动植物品种改良和丰产优质高效技术的基础及重大核心技术的研究,特别是小麦高产方面的技术研究对国家粮食安全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注重对区域性特色农副产品种植、饲养、品种改良等技术的研究,包括茶叶、水果、蚕桑、中药材、苗木花卉、木本粮油等。加快农产品精深加工、现代物流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延长农业产业链,确保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的畅通,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安徽的美,美在乡村”,根据《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的要求,深入开展全省各地主体功能区的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和建设,实施综合开发农林生态技术,促进生态功能区主体功能发挥,保障农林生态安全,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农业和农村环境,创造一个唯美的安徽[6-7]。加强适合安徽省农业特点的农业设施技术和现代农业装备的研究,逐步实现到2015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的目标。为全面提升安徽省农业信息化水平,切实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农业公共信息、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业资源信息管理等服务平台,加快和加强生产过程精准化技术、设施装备智能化技术、信息服务网络化技术、资源管理数字化技术、农业物联网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尽快建成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5.提高重大科技集成与推广示范水平

发挥安徽省农业科教资源优势,建立政府主导,推广机构、龙头企业为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化服务组织、种养大户等广泛参与的农技推广与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业职业教育体系。依靠安徽省粮食丰产工程,以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重大科技专项的研究和实施,加快在粮食产量质量、循环农业、生产过程机械化、精确生产技术等领域重大科技集成的进程。通过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农村信息服务工程”、“一村一品产业科技推进工程”,依托宿州和芜湖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298个省级以下农业科技园、6个万亩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的平台,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的推广示范作用。

6.落实农业科技创新及推广的保障措施

为实现安徽省到2015年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明显提升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的目标,农业科技创新及推广的保障措施是不可或缺的。第一,提高认识。切实把农业科教工作摆在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位置,把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作为促进农业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切实增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针对性、实效性。第二,完善人事及考评制度。通过人事制度改革,保证农业科研及推广有专门的人才、足够的时间干专一的事情。对工作业绩有考核,积极推行由农民评价为主体的绩效考评机制,将考评结果与农技人员工资报酬、职务晋升、职称评聘、评先评优、研修深造等挂钩,做到人才有上有下、有进有出。第三,完善各项监督管理制度。理顺政府管理部门的职责,为科研做好服务保障工作,监督农技推广中的资金和物资供应及使用,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第四,完善市场机制。按照市场规律进行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服务,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足够的动力和保障。

作者:方政 程克群 刘鹏凌 黄世祥 单位: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