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改革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改革,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改革

一、主要做法的探索实践

1.在区域产业中心建试验示范站,构建科技推广的快捷通道

遵循农业生产自然规律和产业发展经济规律,按照“建在产区、长期坚持、国内一流”的原则和建百年老站的目标,依托学校科技优势,在区域主导产业中心地带建立集试验研究、示范推广、实践教学和信息监测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永久性试验示范站。学校专家与地方技术人员一起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开展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2005年以来,国家部委和陕西省政府给学校设立专项,地方政府给学校无偿提供土地和基本建设资金,在以陕西为主的西北5省与地方政府共建了白水苹果、清涧红枣、阎良甜瓜、眉县猕猴桃、山阳核桃、合阳葡萄、西乡茶叶、阎良蔬菜、安康水产、咸阳斗口小麦玉米、榆林马铃薯、洛川苹果、凤县花椒、千阳苹果、富平现代农业、镇安板栗、安康北亚热带果树、铜川果树、周至樱桃、甘肃庆城苹果、河南荥阳小麦、新疆现代农业、青海乐都设施农业等23个试验示范站。同时在西北及河南等省围绕小麦、玉米、油料、果树、畜禽养殖菜等产业建了一批示范基地,搭建了农业科研示范推广平台。大学专家与基层农技推广力量结合,通过指导示范户、开展科技培训等方式,加速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构筑了“大学→试验示范站→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户→农民”的科技推广快捷通道。

2.创新校地科技合作机制

密切与基层农业推广体系的对接通过试验示范站建设创新校地合作机制,由校市县三方共建,挂学校试验示范站、市试验示范站、县试验示范站牌子,地方政府无偿提供土地、配套推广经费、配备技术人员、建设基本设施。学校专家长驻农业第一线带领地方技术人员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开展试验研究和良种技术示范推广工作。实现了大学专家与基层农技人员的对接、科研课题与农业生产问题的对接、技术服务与农民需求的对接,促进了技术成果的快速转化应用。如苹果试验示范站,采取“1+4+4”的传帮带模式(即:1名学校专家带4名县级技术干部和4名乡级技术人员),组建了由7位大学苹果专家与白水县56名基层技术骨干组成的科技推广队伍,开展示范推广,密切与基层推广体系的对接,提升了产业水平。

3.建立科技培训与信息服务体系

为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一是通过学校校内、试验示范站、示范园田间现场开展不同层次的科技培训,提高农业技术骨干和农民的技术素质。二是与示范区共建杨凌农业科技推广信息网。三是结合产业发展建立产业信息网。四是与各地电信公司合作开展农业科技手机短信息服务。五是与陕西省委组织部合作面向陕西全省17000个村党支部开办每月两期农业技术电视专题讲座——乡村讲堂。六是建立以试验示范站为联结点的农业专家远程培训与咨询服务系统,使作物田间气象环境数据采集、生产现场视频、远程可视化技术培训与咨询指导等功能一体化。这些现代化的信息服务系统的建立,实现了农业科技信息的快速汇聚与高效传播,有效拓宽了农业实用新技术的推广范围。

4.创新科技推广管理机制

调动科教人员的积极性学校从组织管理、岗位设置、职称晋升、津贴发放、表彰激励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建立了管理运行机制,充分调动了科教人员深入生产一线从事科技推广工作的积极性。一是专门设立科技推广处,统筹负责全校农业科技推广的组织管理。二是在人员岗位设置中单列“推广类别”,各试验示范站(基地)设立推广岗位。三是在职称晋升中单列“推广系列”,设立“推广研究员”岗位,并建立了注重推广实绩的评价指标体系。四是在学校“人才强校”战略中专设“推广专家”支持计划。五是实行推广专家工作业绩津贴。六是在学校表彰奖励系列中单设推广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奖项。

二、探索实践中取得的成效

1.引领了区域农业产业发展

2005年以来,学校围绕区域产业发展需求,通过试验示范站(基地)和专家大院,开展全产业链服务,培训农技干部和农民42万人,培育示范户2360户、农业专业合作社50个,培育的示范户人均收入翻了两番;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350多项,受益农民达200多万户,新增社会经济效益300多亿元。如白水苹果试验示范站通过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示范推广8项关键技术,指导的示范园亩收入由建站前3300元提高到1万元,白水县苹果产值由建站前5.25亿元增加到15.5亿元;清涧红枣试验示范站通过推广3个良种和6项关键技术,指导的示范户户均收入由建站前1.8万元提高到5万元,清涧县红枣产值由建站前4.5亿元增加到15亿元;猕猴桃试验示范站通过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推广2个良种和一系列配套技术,指导的示范户人均收入由建站前3100元提高到1.2万元,眉县猕猴桃产值由建站前3.1亿元增加到12亿元。

2.实现了科技创新与生产需求对接

2005年以来,试验示范站聚集学校多学科专家,从区域产业生产中发现问题,从解决生产问题入手设课题,围绕区域产业发展需求,试验示范站的专家结合生产实际开展了一系列试验研究与示范。选育并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良种23个,鉴定科技成果11项,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着持续的良种技术支撑支撑。

3.提供了人才培养平台

2005年以来,各试验示范站举办大型学术研讨交流会议19次,先后有来自美国、法国、意大利、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等11个国家的150位专家到试验示范站交流;接待国内地方政府、农业院校、科研单位、科技推广部门和生产单位的22199名人员参观交流。如白水苹果试验示范站2010年举办的“苹果国际学术研讨会”,聚集了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等39位外国专家和束怀瑞院士等一批国内知名苹果专家进行了研讨交流,提升了试验示范站的科研水平。

4.搭建了国内外交流平台

2005年以来,各试验示范站举办大型学术研讨交流会议18次,先后有来自美国、法国、意大利、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等十几个国家的100多位专家到试验示范站交流;接待国内地方政府、农业院校、科研单位、科技推广部门和生产单位的1万多名人员参观交流。

三、探索实践中提供的启示

1.探索创建了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

探索创建了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模式由7部分组成:一是在大学本部建立为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的研究平台;二是在区域主导产业中心地带建立为产业发展服务的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区域试验示范站;三是在村民田间建立为农民提供现场技术服务的示范园;四是在校市县站点建立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和农业科技培训服务系统;五是组建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多学科专家团队;六是建立校市县共建机制即地方政府投入基层技术力量参与;七是制定一套完整的组织管理、岗位设置、职称晋升、津贴发放、激励政策等新机制管理办法。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的创建,为我国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开辟了新途径。

2.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人们的启示

全国人大农业委员会调研组认为:“这个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核心是到农村第一线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将试验示范站作为农业推广的载体,通过这个载体把先进农业技术传授给农民,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促进了科技成果与农村经济建设对接,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这个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对全国来讲,包括50多所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同时承担陕西省农林科学院(2002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发文挂牌)职责,在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过程中,探索创建“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取得的显著成效,进一步验证国家进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教体制改革的决策是正确的,改革是成功的。我国30多个省市都有农业类大学和农林科学院,若能借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科技体制改革经验进行改革发展,将对中国未来农业教育和农业发展产生多么重大而深远影响啊!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科学技术是农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农业类大学和农林科学院是农业科学技术的源头。农业类大学和农林科学院围绕当地农业主导产业需求科学研究,每年选育通过审定一大批良种,取得农业科技成果和发明专利几千项。因此,建议将“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从政策法规上列入我国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在全国范围推广应用,国家每年设置农业科技推广专项基金,支持农业类大学与农林科学院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发展需要与地方政府共建农业产业试验示范站,与地方政府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紧密结合,加速新品种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使我国农业类大学和农林科学院在发展科技教育事业的同时,为农业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科技支撑,引领我国农业产业技术水平的持续提升。

作者:吴万兴 张正新 杨宏博 申秀霞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