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教学指导方案建设探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农业机械教学指导方案建设探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农业机械教学指导方案建设探析

为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推进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加快实现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现代化、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根据省内中等职业教育实际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近年来我省中等职业教育重点专业建设及专业招生规模等情况,安徽省教育厅组织制定了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计算机应用等10个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笔者尝试对《方案》的内容和建设思路作初步探析

一、《方案》建设的内容和方式

(一)《方案》建设的主要内容

《方案》主要包括专业名称(代码)、招生对象与学制、培养目标、职业能力要求、课程设置与要求、教学时间安排、教学实施、专业师资、实训实习环境等9项基本内容。

(二)《方案》建设的方式

《方案》的建设任务由有关高职院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项目建设学校、承担我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试点改革和省级重点专业建设任务的学校承担,每个专业由1所学校牵头,2所学校参与,各任务承担院校在认真开展前期调研、多方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进行研发。

二、《方案》建设前期调研结果分析

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编写工作团队累计调研行业33个、企业295家、省内外职业院校288所、毕业生5225人,发放调查问卷6408份(回收调查问卷5933份),召开94次方案编写工作研讨会,征求了186名专家意见。下面以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为例谈谈前期调研的主要情况。该专业调研通过实地考察、深度座谈、专家咨询等方式进行直接调研,同时,充分利用问卷调查、电话访问、网络联系查询、文献查阅等形式进行间接调研。调研主要参访了21个行业和25所职业院校,并对农机行业、企业、职业学校及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行业调研以安徽皖北、皖中和皖南地区为主;农机企业调研对象兼顾地域发达与欠发达、不同规模与不同生产形式的企业;学校调研以安徽为主,兼顾沿海一带发达地区和内陆不发达地区的国家重点、省级重点和一般中专学校和职业高中等。其中农机行业调查问卷发放20份,收回18份,有效问卷17份;在农机生产企业、公司、农机市场以及农机合作社问卷调查中收回问卷160份,其中有效问卷147份;学校问卷调查中发出全省学校问卷30份,外省2份,收回问卷27份,其中有效问卷25份,并通过毕业生座谈与100份问卷调查了解到了毕业生对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方面的意见,并听取了用人单位对中职农机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的建议。

三、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从教学计划实施来看,各校专业建设标准意识不强,课程开设随意性大,教学方法陈旧,评价方式传统,教材不合学校实际要求,教学计划实施不一

从各校教学方法上来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施不够,虽运用了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但开发、互动实操不够。在教学评价方面各校在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过程的多元化方面都做得不够好,极少有吸收行业、企业参与的情况。教材编选上多以中职规划教材为主,但在调研中发现各校普遍认为现行教材无法使用,多数教师在选编教材上随意性大、推广性不强。

(二)教育培养模式单一,学生专业技能学习不足,教学环境不利于人才培养,农机专业复合式教学居多,附属性明显

学生培养模式途径单一,主要是校企合作培养熟练工或对口高考升学。部分学校开设该专业有其名而无其实,部分学校把农机专业合并到汽车、机电类专业中,虽有复合式培养人才优势,但专业开设附属性明显。创建一体化教学场景条件不够,“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建设跟不上,学校专业课程时数不足,直观教学少,而实操环节又不足,学生实操能力较弱。

(三)师资队伍建设相对薄弱

专业教师缺乏企业实际工作经验,与企业岗位需求和专业发展需要存在着较大差距。青年教师在终身学习能力、适应产业行业发展需求、熟悉产业状况、开展课程教学改革方面有待加强。而另一方面学校又难以聘请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能工巧匠及一线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技术或管理人员到教学一线,主要原因是聘请费用高,学校投入难。

(四)教学设备配置较差,实训开出率较低

一是教学设备老化陈旧。许多教学设备基本是上世纪80~90年代初期购置的,目前已到报废期。二是结构不合理,6所学校的教练车主要是拖拉机,应该具备的免耕播种机、联合收割机等大型教练车只有个别学校具备。特别是新型、多功能、大型等现代化教学设备更少。三是实训开出率低。原因主要有投入难,维护成本高,另外学校也有安全考虑。

(五)教学经费不足,重视程度不够

大多学校均为事业编制,靠的是财政拨款。财政资金只能保证学校人员工资,难以满足教学需求。

四、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指导方案建设思路

(一)人才培养目标

该专业主要面向农业机械行业企业,从事农业机械使用、维护、营销、技术服务、装配、检测、管理和推广等工作,培养具有基本公民素养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二)专业(技能)方向

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方向、农业机械营销与售后服务方向和农业机械装配与调试方向。主要对应拖拉机驾驶员、联合收割机驾驶员、农机修理工、装配钳工、营销员等岗位。在进行教学安排时,各校要依据自身原有优势,建设自己的亮点方向。如一些地区收割机械保有量大,跨区作业成熟,就应该围绕农机社会化服务实际,加大农机经营管理课程内容,开设一些针对性选修课程,满足本地农业机械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三)课程设置及要求

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两类,专业技能课包括专业核心课、专业(技能)方向课和专业综合实训等。建议开设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心理健康、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与健康、公共艺术等课程。建议开设专业核心课程为:机械识图与公差、机械基础、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金属加工与实训、种植基础、农业机械构造与维修、拖拉机汽车电器设备与维修等课程。综合实训可集中或分散到各学期进行,也可将课程教学与实训整合在一起,采用“理实一体”教学,积极探索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建议开设综合训练课程:金属加工实训、农业机械驾驶实训、拖拉机汽车发动机实训、拖拉机汽车底盘实训、拖拉机汽车电器实训、农机修理工技能实训、中级工训练与考级等。专业(技能)方向课至少确定3~4门突出体现技术应用能力、岗位工作技能以及职业资格考核所需要的课程。选修部分允许学校自主开发和选择,以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多种需要。

(四)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满足实习实训要求

目前开设农机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还不令人满意,要实行新教学模式就必须加大投入,解决教学实习实训的硬件建设问题,才能真正开展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建议校内该专业主要实验实训室应有:液压与气动实训室、拖拉机汽车发动机实训室、拖拉机汽车底盘实训室、拖拉机汽车电器实训室、农机修理实训室、农业机械实训室等。同时,要深化实验室管理体制的改革,减少小而全、功能单一的实验室,形成综合型、功能型的实验室,提高实验室设备的利用率,扩充实验室功能。进一步整合实验课,增加实验课的系列性、系统性、综合性和通用性。增加实验课独立设课的比例,增强实验课的系统性、操作性,增强学生独立操作、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中,找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共同利益结合点,将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建设与学生就业工作结合起来,为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强化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中等职业学校要有计划、分步骤安排教师到农机生产一线进行锻炼,加快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步伐。“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重要保证,要注重教师培训工作,不断更新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注重引进具有生产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重视加强企业兼职教师的管理,建立有效的机制,切实提高企业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要以各种形式鼓励教师深入农机生产一线去体验、解决问题,直接为三农服务,并在服务中增强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六)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注重校本教材开发

中等职业学校要不断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促进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学生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职业学校应加强自身媒体资源建设,到生产第一线录制一些实际素材,建立多媒体课程资源的数据库,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满足教学需要。同时,中等职业学校应根据本地实际注重校本教材开发。教材内容应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要能够反映本地生产实际和经营方式,使之更贴近岗位、贴近社会,满足本专业实际教学的需要。教材也应考虑中职学生的基础和特点,要图文并茂易于理解。

(七)加大教学考核与评价改革力度,注重职业资格证书考核

要根据教学需要,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要依据学生表现、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实验实训、技能竞赛及考试情况,采用学段评价、目标评价、任务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等,实现评价的多元化。要注重考核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职业资格证书可以单证、双证或多证并举。建议学生根据专业方向不同获取如农机修理工、联合收割机驾驶员、拖拉机驾驶员、装配钳工、营销员等职业资格证书。

(八)创新办学模式,拓展专业建设和培训渠道

积极鼓励多渠道筹措资金,发展农机专业。农民是农机经营主体,要针对农民尤其是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组织开展农机培训事业;有条件的地方,也可引进外地资金来校参与农机专业建设和培训,建立起国家、社会、集体、工商、个人以及内外联合等多渠道投入农机专业建设的机制,以适应现代农业农机化发展的需要。同时,可依托国家阳光工程和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积极争取项目,积极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课程,提高农民转岗就业能力;加强与农机企业、大中专院校的合作,广泛开展校企联合办学、校校联合办学,提升学生操作现代化农业机械技能,为农村培养和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逐步走出一条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符合市场需求、顺应国家政策导向的全新的办学之路。

作者:段红 单位: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