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农业机械结构优化探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农业机械装备是我国现代化农业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深化农业技术改革、土地科学化利用的重要推动力。在党和政府的大力号召以及一系列惠农扶贫政策全面深化落实的推动下,并得益于农业机械自动化、智能化技术的革新,我国农业机械装备行业发展突飞猛进,但是农机行业发展仍存在很多问题,如整体发展结构不合理、发展速度与质量不协调、农机综合作业水平不高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业机械推广应用和农机行业现代化发展。因而需要紧密结合农业机械用具发展行业发展实际情况及我国农业发展实际需求,进一步优化农业机械装备结构,提升农机设备在实践运用中能效性,实现经济生产与环境能源保护的“双赢”,推动农业生产加工现代化、智能化发展。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在2014年7月出版的《新型农业机械使用与维修》一书,从我国农业机械发展基本现状出发,介绍了拖拉机驾驶技术、使用和维护联合收割机的方法及原则、配套农机具使用技术等核心理论知识。作者紧扣农业机械发展及普遍问题,糅合自己作为高级农艺师从事农业机械用具技术推广和农民培训工作多年经验,并采用条理化、通俗化的语言,将谷物联合收割机的使用与维护、播种施肥机械、畜牧机械的保养与维修、温室大棚机械的保养与维修理论技术知识一一阐释明晰,提升该书实用性、实践性和可读性,可作为高校农业机械及其自动化、农业机械结构设计等相关专业教学辅导材料,也可作为农业技术推广、农民培训阅读教材。
本文参考《新型农业机械使用与维修》中对农业机械的相关阐述和分析,结合我国农业生产实际,针对农业机械结构应用中的问题,尝试讨论农业机械装备布局结构优化、农机化发展方向转变等问题,以期可以为我国农业生产、农业机械行业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一、农业机械行业发展方向
以往农业机械设备行业发展供求关系几乎全凭市场调节,由于市场调节本身具有很强滞后性、盲目性,再加上我国市场经济制度规范建设还不够完善,因而直接导致农业机械设备行业发展信息滞后、资源浪费等现象,严重制约农业机械科学化、现代化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政府在农业机械、农业生产技术研发设计领域投入大量资源,并出台一系列帮扶优惠政策,有效促进我国农业机械结构设计研发、农业机械设备行业健康发展。因而农业机械行业发展需要客观、正视农机发展现状,积极开展农业机械技术设备优化、结构布局优化研发创新,紧密结合农业、农民生产作业需求,坚持走新技术新设备、高生产效率、优良使用感受体验的农机化发展方向。
二、农业机械结构优化发展路径
一方面,结合农业应用生产多样化转变,切实调整企业生产方案。首先,紧随政府关于农业机械购买机械补贴政策的引导,进一步科学优化设计研发、生产营销方案,提升企业农机生产与农业应用实际的匹配度,同时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其次,参考国家农业机械相关项目建设,有针对性地开展企业农业机械技术集成提升相关领域研发创新,提升农机生产技术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拓展农业机械设备推广路径,同时降低企业生产经营的风险;再次,建立、健全良好的农业机械设备售后服务机制和相关制度,并积极与国家农业相关农机服务组织达成合作、互动关系,借助政府农业机械大户、农业机械设备合作社等政策的深化落实,开展农业机械设备售后服务、客户使用反馈等服务建设,良性反馈企业机械设计研发、结构布局优化的同时,也为企业稳定、拓展客户群打下坚实基础;最后,抓住我国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机遇,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开展节能、绿色、环保农机研发设计及优化,提升农业机械设备生产实践与现代化新农村农业生产、加工以及生活生态的一致性。此外,针对区域产业发展不均衡问题,农业机械企业要利用政府政策引导、大数据技术等优势,提升企业对农业机械市场需求数据信息把握的全面性、及时性、一致性,科学调整不同类型、功能、规格的农机设备和辅助机具的设计研发及生产方案。另一方面,积极推动企业资源向农业机械设计研发、机械功能结构布局优化方向倾斜。首先,积极开辟、扩宽企业与农业机械科研技术机构的合作互动的深度和广度,尽可能缩短企业农机开发设计、结构布局优化的周期;其次,企业要懂得“壮士断腕”,及时淘汰不符合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辅助生产机具,积极促进企业资源优化配置,推动企业资金、技术、人力等资源向农机研发、结构优化方向倾斜;再次,争取政府农业农机研发生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促进政府相关部门宏观调控功能的有效发挥,提升农机生产设计、结构优化的科学性;最后,全面开展农业机械设备研发、结构优化创新探索,例如针对农业机械设备开展减振优化,由于农业机械设备上大量存在管状结构,可以在传统阻尼结构约束的基础上,增加在振动发生时承担类似杠杆作用的管状过度阻尼结构,提升机械设备减振能力,有效保护农机使用人员的身心健康,也提升农机使用寿命和能效。
作者:于亮 单位: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