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农业机械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农业机械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摘要:农业机械科技成果转化是夯实我国农业生产力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物质基础。从农业机械科技成果转化的特点、现状等方面入手,查摆分析问题的根本原因,力求在现有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的优化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业机械;成果转化;现状研究

0引言

2018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指出,“推进我国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科研机构、设备制造企业联合攻关,进一步提高大宗农作物机械国产化水平,加快研发经济作物、养殖业、丘陵山区农林机械,发展高端农机装备制造”。农业机械是指用于农业方面的动力机械如电动机、内燃机、拖拉机等,以及与动力机械相配套的各种农机具[1]。《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将科技成果转化定义为: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换而言之,农业机械科技成果转化就是把应用在农业上的工程机械类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一切活动;或者说是朝产业化方向依次递进的过程。其表现形式就是从实验室成果向小试成果、中试成果,直至产业化的发展和培育过程。

1新时代农业机械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

自十八大以来,多次在重要会议中对农业现代化问题发表重要论述。“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原则,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安全环保法治化,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2]。”“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要立足我国国情,遵循农业科技规律,加快创新步伐,努力抢占世界农业科技竞争制高点,牢牢掌握我国农业科技发展主动权,为我国由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提供坚实科技支撑[3]。”2017年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了《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明确将现代农业机械关键技术产业化作为发展重点纳入其中;2018年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更是将提升农业机械装备整体水平,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显示出党中央大力发展农业机械装备的信心和决心。

1.1农业机械科技成果转化是农业现代化的突出亮点和实现途径

农业机械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使得“耕种管收运”等各作业环节正发生着巨大的变革。据统计,2013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为10.39亿kW。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59.48%,机耕率为75.64%,机播率为49.84%[4],机收率为47.58%。而到了2016年,这一系列数据则分别达到了11.44亿kW、65.19%、81.40%、52.76%和56.01%[5](详见表1)。四年间增幅明显,农业机械化率显著提升。尤其是近年来,蔬菜、水果、茶叶等经济作物全程机械化率不断增高,使得农作物增产,农民增收,劳动强度大幅下降;农村劳动力短缺,用工成本增高等问题得到缓解。

1.2各级政府在制度法规上给予强力支撑

2015年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决定对已执行了2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进行修改,明确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处置权和收益。2016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印发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的通知,旨在进一步促进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技术转移,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营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良好环境。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也相应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如《南京市创新创业9条新政》、2018年新近出台的《南京市关于扶持股权投资机构发展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的实施细则(试行)》等。这些充分体现了从中央到地方党和政府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决心和对科技人员发挥聪明才智、促进成果转化的激励。

1.3农业机械科技成果转化状况不容乐观

长期以来,受到重成果、轻实践,重水平、轻效益,重科研、轻转化的思想束缚,使得我国科研成果产出率的背后是低转化率。大量的农业机械科技成果在完成研究项目之后,便锁进了抽屉,始终没有走出“立项→论文→报奖→评职称”(见图1)的怪圈。全国政协副主席、中科院院士王志珍曾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指出:我国的科研成果转化率大约在25%,其中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和发达国家80%左右的转化率,10%左右产业化率相比,差距悬殊,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值在社会总产值的比例仅占2%,也远低于发达国家的25%~30%;获省部级科技奖的成果转化率只有40%左右。整个“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也才刚刚超过50%。农业机械科技成果是农业科技成果中的一部分。因其自身横跨农业和工程机械两大行业学科领域,受到土壤条件、地形地貌、气象气候、农机农艺融合程度、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政策法规、交通及基础设施、产业配套等诸多外部因素的制约,从研发阶段到成功转化,一般需要经过艰苦而漫长的过程,少则三五年,多则上十年。因此对于整个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的贡献非常有限。农业机械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不仅成为制约我国农业机械供给侧改革、产业结构优化的不利因素,而且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2农业机械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分析

2.1科研立项脱离实际,项目成果缺乏实用性

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体制较原先而言愈发灵活多变,但在农业机械这种应用型学科尚未完全遵循市场导向,一些前沿的应用技术研究的首要目标是国内一流、世界领先,而不注重实用价值,从立项开始就决定了只能是“展品”。据了解,目前我国尚有许多科研活动还是以申报项目、开展研究、报奖、鉴定为主,科技成果大多以成果鉴定、各级获奖、专利的形式呈现,而非以最终形成产品且经过市场的检验来认定和评价,难以引导科研活动更好地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科研人员从项目研发最初选题时就过多地偏重于工程机械理论与技术上突破,因此,研究的方向常常与市场需求相脱节,而且产出的科技成果往往只注重或停留在实验室试验成功、原理样机完成、申请专利及发表文章的水平上。尚不包括一部分人为因素造成的脱离实际的不当科研立项。

2.2成果难于熟化,企业急于求成现象突出

一般来说,一项成熟的农业机械科技成果成功地应用于农业生产,其研究开发、中试、成果商品化三者资金投入比例一般为1∶10∶100,越到后期投入越多,而且小试、中试再到熟化需要在田间地头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收集各种作业数据。这样巨大资金和风险,政府、科研机构和研究人员难以承担,因此只能把希望寄托给企业,而有实力的大企业却往往认为,从市场上买回的应为成熟技术,不应该更不愿大量投入转化经费,而中小企业的转化意愿有余,但实力欠缺,造成了科研成果转化后续能力严重不足。

2.3绩效考评的导向是关键因素之一

前科技部部长万钢在2016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指出,2015年中国研发总投入(R&D经费)占GDP的比例预计为2.1%,没有实现“十二五”期间达到2.2%的目标。这表明我国整体科技投入和经济发展规模不匹配。在科研投入不足,僧多粥少的大背景下,一方面由于农业机械科研本身就在国家科技贡献率中的占比相对较弱,国家在科研经费的支持上也相对较少,因此相关高校和科研单位绩效考评就普遍采用“投入导向型”,即科研人员争取科研经费多,奖金就多;另一方面,成果转化工作千头万绪、复杂多变,加之工作成绩在科技考评中的权重明显偏低,国家对科研单位考评主要看获奖、论文和专利,从而导致更多精力被放在跑项目、争经费、申报奖励上。

2.4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短缺,转化后续能力不足

农业机械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见效慢、风险高的活动,其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国家财政专项资金拨款,企业、科研单位自筹资金,金融信贷等。而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对于国家高校科研机构来说,自身并不具备自我转化的资金实力和投入机制;对于农机制造企业来说,面对承担高风险高投入的巨大压力,大企业往往更愿意把现有资金投放到周期短收益高的项目上,而中小企业有着相对旺盛的转化热情,但是融资信贷困难;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出于安全的考虑,大多不愿把资金借给转化周期长、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大的科研成果转化项目。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已成功转化的科研成果中,转化的资金靠自筹的占56%,国家科研计划的26%,而风险投资仅占2.3%。与此相反,日本中小型科技企业成果转化资金90%依靠金融信贷机构;美国至少有5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得到过风险投资的帮助[6-15]。

2.5成果转化平台缺乏活力,服务意识和助推能力不足

近年来,我国成果转化中介机构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国家级、省部级的农业成果交易平台如雨后春笋般的相继推出,为农业机械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一条非常稳定可靠的渠道,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方面各科研机构虽设有科研处、产业处,但大多只起到简单的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等作用;另一方面现有的各种农业成果交易平台大多是政府出资设立的,具有浓厚的官办、半官办色彩,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推广服务意识相对薄弱。由于科研机构、企业与中介服务机构之间还未形成一种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相互帮助、风险与利益共担的新型关系,虽然每年通过中介服务机构举办各级各类的农业技术洽谈会、成果拍卖会,但真正对科研成果转化富有实效的却寥寥无几。

2.6农业机械推广系统有待加强

“十二五”以来,中央一直下大力气紧抓“三农”问题,尤其是当前的乡村振兴战略无疑给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契机。但是由于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整体比重较低、农村地区社会管理相对松散、农民群众处于弱势群体,导致很多地方、基层领导干部对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重视程度降低,或者重农艺轻农机,对农业机械科技推广工作从组织上、资源上、管理上给予的支持得不到保证,有的甚至对农业机械科技推广机构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态度,或者简单向市场和社会,造成推广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推广人员人才大量流失。

3对于促进农业机械科技成果转化的建议

1)充分认识成果转化的重要意义,建立更加科学的科研评价指标体系。高校科研院所是我国农业机械科研事业的主力军,其绩效考评要尽快由“投入导向型”向“产出导向型”转变,即由以往的过分注重获得的科研经费向注重科技成果产出和科技成果转化转变,大幅提升科技成果产出和科技成果转化在绩效考评中的权重,把科研人员更多的精力引导到科研产出和科技成果转化上来。2)稳定政府项目资金的持续供给,加强研究持续性。农业机械是一门偏重于应用研究的学科。其研究成果的产出过程与其他理论研究学科相比,更多研发的过程要在田间地头里完成,耗费人力且周期长。因此要遵循客观规律,避免短平快的科研行为,提高科研成果成熟度,避免“夹生”成果进入技术市场。3)加强农业机械科技成果转化的人才队伍建设。成果转化工作自身复杂性决定了其从业人员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知识结构全面,储备量大且有一定的深度。农业机械科技成果跨领域跨学科多制约因素导致转化工作的难度更大,对人才的要求更高,因此应当在稳定现有的人才队伍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优化队伍年龄结构,尤其在激励政策上给予支持,兼专职并举,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到队伍行列,共同推进转化工作。4)把握市场需求,提高农业机械科技立项的进出机制。政府管理部门应当利用好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杜绝“重复立项”、“人情立项”等弊病,切实从严遴选出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课题立项。积极探索并完善科研投入和产出后的评估评价机制以及问责机制。5)充分发挥政府在配置社会资源中的主动性,探索建立农业机械科研、企业、推广机构、管理部门四位一体的良性协同机制。四者在整个转化过程中紧密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优势互补,在良性的互动中形成合力。6)建立风险投资评价机制,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农业机械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农业机械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实力相对较弱,其小、微企业很难在市场中获得风险投资,评价机制缺失是主要原因之一。如果能针对农业机械行业以及待转化成果的特点,接合行业专家的意见建议、转化机构的实力等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评估报告将会成为资本市场中的风投、金融服务等机构的投融资行为非常有利的参考。

作者:檀律科 胡良龙 郑砚砚 刘勤王 叶萌 单位: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