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浅谈农村农业技术的需求,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1调查地区基本情况
2003年,黄墩村政府牵头成立黄墩村蔬菜营销协会,成立了第一个村中的农业合作组织。2006年,村委会又牵头成立了金黄禽业公司,形成年产800万只家禽的规模。自2004年黄墩村在市政府牵头、村委会带领下,引进山东寿光的温室大棚技术以来,目前已建成寿光五代日光能温室大棚750栋,竹架大棚2500个,设施瓜菜面积超过333.33hm2,2011年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其中设施瓜菜的贡献份额达70%以上。目前,全村有300户村民通过种植蔬菜高效温室户均增收3万元以上,成为村里的科技示范户。选择黄墩村作为样本村基于如下几个原因:一是黄墩村的农业发展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阶段,与我国农业发展阶段相适应;二是黄墩村的农业生产仍然以分散经营为主,耕地集中程度不高,与我国现阶段大多数农村情况相似;三是是典型的依靠农业技术进步的村庄,1/3的村民是靠温室大棚种植瓜果蔬菜促进农业生产致富的。黄墩村的农业发展与积极采用农业技术分不开,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对农民科技素质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因此,通过对黄墩村的考察,可以较好地把握在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下我国农民受众对农业技术的需求。
2调查内容与方法
此次调研的对象是黄墩村村民。一共发放问卷200份,排除受访者中无耕地的村民和错填、漏填的问卷,最终完成有效问卷182份。调研主要以面对面访谈的形式,在4个自然村中分别随机发放50份调研问卷,调研问卷共30道题,内容涉及个人和家庭基本情况、农业技术信息采用现状、农业技术信息需求、农业技术扩散、农业技术信息来源和农业技术培训5个方面。为方便答题,问卷设计全部采用打勾方式。问卷结果按照一定规律输入电脑,形成数据库,并用Excel对结果进行分类、排序,将答卷按照百分率计算。
3调查样本的特征
由表1可以看出,调查样本的性别比例基本平衡,女性略多,占57.7%;从年龄来看,黄墩村从事农业生产的村民劳动力以40岁以上的中老年为主,占75.8%;文化程度以初中以下为主,占76.9%;这与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普遍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的情况比较相符。从土地规模来看,94%的农户拥有土地在0.33hm2以内,而且以0.13~0.20hm2居多,0.67hm2以上的基本没有。从外出务工人数来看,黄墩村多数村民是在当地发展的,占69.8%。这主要与黄墩村距离新沂市中心很近,在当地发展的机会很多有关。从家庭收入来看,黄墩村村民收入比较高,超过1/2的家庭年收入在2万元以上,占76.4%,收入来源以种植蔬菜等经济作物为主。从主要的农业生产经营范围来看,也集中在种植业,并且主要是蔬菜瓜果花卉等经济作物。
4苏北农村的农业技术需求和应用特征
4.1农业技术需求强烈,但应用不足,供给错位
被调查的农民中,有84.6%的农民认为需要掌握一门农业新技术,显示出强烈的农业技术需求。但是只有62.7%的农民采用过新技术,而其中偶尔采用的为49.5%,经常采用的仅13.2%,显示出农业技术的实际采用并未与农民需求一致,略显不足。另外,在农业技术的供给类型和农民的需要也有一定错位,一些产后技术如农业加工技术没有得到满足。由表2可以看出,农民在种植栽培技术需求、农机具需求、农产品加工技术需求和其他技术需求等方面,均没有得到满足。
4.2采用农业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增产,偏重生产型技术,对资源开发型技术投入不足
由图1可以看出,黄墩村农民采用新技术,主要是为了增加产量,其次是提高产品品质。由此表明,黄墩村的生产经营方式仍然以粗放型、劳动密集型为主。当前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农业属于粗放型农业,黄墩村农民的这一应用特点比较具有代表性。基于增产这一技术应用目的,黄墩村农民采用过最多的前三类技术多为生产型技术:病虫害防治、种植栽培和化肥农药,对于最大限度挖掘土地劳动力的农机具投入不足,对于最大限度开发农产品资源的加工技术投入为零,对如何利用现有自然资源进行立体种植开发基本没有概念。这与黄墩村小规模的分散经营有密切关系,小块土地的零散经营使得新技术投入成本相对较高,农户难以按经济合理性原则采用新技术,甚至无法单独使用现代农业机械等规模性技术。
4.3风险和技术信息的真假是阻碍农民应用新技术的两大主要因素
农业生产存在着较大的风险,而农村无论是社会保障体系还是保险机制都不完善。而且农业生产规模小,抵御风险的能力弱,因而在农民的理性行为中,规避风险即成为重要原则。农村市场环境的不完全决定了农民的行为是一种“理性人”的“条件最大化行为”,风险规避是其最大特点。由图2可以看出,在制约和影响黄墩村农民应用农业新技术的因素中,市场风险是其最主要考虑的因素,另一个重要因素便是技术和信息的真伪。当前,假冒伪劣农用生产资料充斥市场,“坑农”现象时有发生,弱化了农民对农业技术尤其是物化技术要素的需求。在调研中发现,83%的受访者有过购买假种子、假化肥、假农药、假饲料和劣质农机具的遭遇。
4.4农民的农业技术革新意识强烈
由图3可以看出,当一直采用的技术或品种出现了效益滑坡,96.8%的受访者表示要继续寻找其他效益好的技术或设法改进现有技术,显示出较强的技术革新意识。
4.5人际传播是农业技术扩散的最主要途径,意见领袖的示范能够促进农民受众对新技术的应用
在农村传播一项农业新技术时,农民受众在通过一定渠道得到该技术的信息并达到初步认知阶段后,要使他们做出使用该项技术的决策更为困难。农民在农业技术信息应用上十分谨慎,55%的受访者表示在应用新技术前,“看别人成功了再用”。因此,农业技术通过面对面的传播,能够促使农民逐渐消除对新技术的疑惑,从而接受该项技术。由图4、5可以看出,人际传播是农业技术在农村扩散的最主要途径,也是农民最信任的传播渠道。农民在技术应用成功后也会成为积极的传播者,加速农业技术在农村地区的扩散。在调研中,100%的受访者表示,在技术成功应用后,会将成功经验向他人传播。其中,33.5%的受访者会主动向他人推荐,54.4%的受访者在别人询问后会推荐,只有12.1%的保守者只向亲朋好友传播。而在农业技术扩散过程中,科技示范户能够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由于新技术往往已经通过科技示范户的率先实践证明行之有效,所以能够打消农民受众对于新技术的不确定,促进农民对新技术的采用。超过1/2的受访者表示,科技示范户是他们主要的、信任度较高的技术获取来源。
4.6农业技术推广主体单一,制约了农民对农业技术的应用
我国农业推广法(2012)规定:“农业技术推广,实行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农业科研单位、有关学校、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群众性科技组织、农民技术人员等相结合的推广体系。”也就是说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由图6可以看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仍然是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载体和农业技术培训的最主要承办方,其他多元化推广主体在黄墩村几乎集体缺位,从农民合作社和涉农企业获得新技术的,分别只有6.0%和3.3%,并且从未有农民接受过来自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技术推广服务,而且它们也未能承担相应的农业技术培训职责,并且农民对多元化推广主体的信任度也偏低。农业技术推广主体的缺失和缺位严重束缚了农业技术的供给,制约了农民对于新技术的应用。在这种局面下,以电视和互联网为主的大众传媒承担了部分公共职能,在技术供给中占到了24.2%的份额。
5结论与讨论
通过以上调研分析可以发现:①农民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强烈,但实际应用农业技术的频率不高;②农业技术供给不足,不仅存在供给主体的缺失,而且供给的技术类型与农民需求存在错位现象;③人际传播特别是示范能够加速农业技术传播和扩散;④大众传媒在农业技术推广中显示出一定的传播作用。基于以上发现,为提高农业技术在农村地区的应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5.1加强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培育和建设
农民的技术需求呈现出区域性、多元化的特点,单纯依靠国家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已经难以满足农民日益强烈的科技需求,然而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力量在农村依然弱小,因此更需要给予多元化技术推广力量政策倾斜,如赋税减免、小额贷款优惠等,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同时要继续强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力量,以构建和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5.2加大信息技术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当前世界农业技术推广的潮流趋势,它能够弥补人力的不足,深入到偏远农村,在技术上实现“最后一公里”,使农业技术有效地到达农户。并且以互联网、手机为主的新媒体技术具有传统媒体所不具有的开放型、高速度、大容量、实时性、互动性、易检索性以及跨时间、跨边界、跨媒体等优势,其最大突出特点便是互动性和参与性,传受双方的远程交互能够让农业技术推广者及时把握农民受众的需求,促使农业技术供给更具有针对性。
5.3加强农民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
农民是农业技术的应用主体,只有农民的素质提高了,对新技术的吸纳和应用能力才能够增强。拥有高素质的农民是世界农业发达国家的普遍特征,因此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问题必须引起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建立健全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体系,同时要重点加强对农业科技示范户、农业专业户、农业龙头企业经营与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并由此引领广大农民提高科技意识、科技认知和科技使用能力。
本文作者:杨静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