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下农业机械化技术人才的培养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乡村振兴下农业机械化技术人才的培养,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乡村振兴下农业机械化技术人才的培养

摘要: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实施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要素。基于我国目前的国情、农情,农业机械化设备的熟练操作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维修人员等现代农业技术人才严重短缺。项目小组试图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高职院校乡村工匠培养对策,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亟需人才的有效对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丰富人才培养内涵,加强学校专业建设,探索将“工匠精神”有效融入现代农业技术人才培养全过程,培育德技双馨、乐意扎根农村的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实用人才,承担起高职院校培育农业机械化技术人才的重任。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机械化;工匠精神

0引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立足国情、农情。《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指出,高校要有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落实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学标准,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知农爱农的创新人才[1]。该纲要无疑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培养职业院校人才指明了方向和路径。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而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基于我国农业机械化设备熟练操作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维修人员等现代农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的现状,项目小组试图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农情的高职院校乡村工匠培养对策,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的有效对接,丰富学校人才培养内涵,加强学校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将“工匠精神”融入到现代农业技术人才培养全过程,承担起高职院校培育农业机械化技术人才的重任。

1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及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1.1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农业机械装备代表着农业先进生产力,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物质基础[2-4]。21世纪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9年聚焦“三农”,凸显了党中央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高度重视。通过梳理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关注农业机械化的相关内容,尽管表述有别,字数不等,却提纲挈领。2004年、2005年虽未直接表述农业机械化内容,但提及了农业科技;2006—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注农业机械化的内容分别用“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等文字进行表述;2011年虽然没有出现农机化的字眼,但直接突出了主题和中心工作即“加快水利改革发展”。2012—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注农业机械化内容表述比较丰富,主要集中在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加快粮棉油糖等农机装备的研发、加快发展现代种业和农业机械化;2016—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机械化内容蕴含更多新的内涵,为加快农机化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表1为“十三五”以来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农机化发展方向及高校责任担当的内容。

1.2农业机械化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来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村生产力的重要基础[5],肩负着农业科技进步和加速农业现代化的使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可或缺的要素。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随着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中的使用,其不足也逐渐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当前我国的农村劳动力,普遍学历水平偏低,尤其缺乏农业机械操作、养护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无法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2)乡村致富带头人、技术带头人、青壮年劳动力等职业农民的流失,严重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应用,利用率偏低。3)大部分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人群趋向高龄化,接受高科技及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弱,缺乏能熟练操作机械化设备的操作人员,农业机械化的使用效果受限。4)科技创新基础薄弱,农业机械可靠性差,缺乏农业机械化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维修人员及相应的管理人员。5)我国幅员辽阔,土地类型多样,离实现智慧农业、精准农业还存在一定距离,部分机械设备还有待进一步更新完善[6]。从总体上看,农业机械化依然是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弱项和短板,是制约乡村振兴的“瓶颈”,要想破解这一瓶颈,加强农村农业机械化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极为迫切。

2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优势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为乡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高职院校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服务,是时代赋予的使命。高职院校在服务乡村振兴,培育“现代农业技术技能人才”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1)具有人缘优势。2020年12月,教育部召开了“十三五”期间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发布会,数据显示高职院校超七成学生来自农村,由此可见,高职教育在培育“现代农业技术技能人才”方面具有天然的人缘优势。2)具有学缘优势。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其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能够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对农业商品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基本要求,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与现代农业所需人才的素质要求基本吻合,因此具有学缘优势。3)具有地缘优势。高职院校的发展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其人才的培养与输送要有服务区域经济的意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地方相关企业行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具有地缘优势。4)具有资源优势。高职教育具有行业资源优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高职院校能传递企业行业最新的技术技能。

3乡村农业机械化人才培养需要工匠精神

3.1将工匠精神融入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意义

自2016年3月“工匠精神”一词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以来,2017 年至 2019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连续提到了“工匠精神”,可见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既是国家意志的重要体现,也是全民共识的价值诉求。弘扬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时代使命,“工匠精神”是一种劳动精神,是优秀劳动者必须具备的精神。其内涵包括以下内容:1)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能够灵活地将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中;2)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对产品精雕细琢,专注产品质量;3)不断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4)守护匠心、传承匠心的职业操守,工匠忠于自己的职业,不为利益所动,在自己的岗位上敬业奉献。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一批追求卓越、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乡村振兴人才。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再次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坚持办好面向农业的职业教育,加快培养乡村振兴人才[7]。乡村农机化技术人才是乡村振兴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件的出台,明确了职业教育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站在人才供给侧对高校提出了育人要求,为服务乡村振兴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

3.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跨界融合培育农机工匠

企业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新技术应用人才以提高企业竞争力[8]。传统手工艺匠人需具备工匠精神以提高产品质量,获得良好的口碑。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常态也呼唤着工匠精神,以培养勇于突破、敢于创新的工匠精神。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离不开农业科技和“三农”人才的支撑。当前我国广大农村农机工匠的缺口较大,增量不足,年龄结构欠合理。高职院校中,纯农机专业少,招生难,培养形式单一,专业面向太窄,难以培养成复合型人才,这些与乡村振兴的多重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而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机电专业等专业不愁生源,与农机专业的一些专业课程相近,若在电类专业中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有针对性地改善知识结构,增加一些“倾农”知识,进行跨界融合,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实际,培养学生“知农”兴趣、“爱农”情怀,这样能较好地激发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意愿[9]。

3.3优化教学内容,多元技能融合锤炼工匠技艺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应主动对接国家人才需求,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弘扬工匠精神,锤炼工匠技艺。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例,该专业的核心课程有“电气控制技术”“可编程控制技术与应用”“变频调速技术及应用”“单片机控制技术与应用”“自动化生产线控制技术”“工业组态控制技术应用”等课程,若在这些专业核心课程中适当融入挖掘机控制、无人值守排灌控制、收割机控制、农产品加工控制、智能饲喂控制等农业机械控制,借助学生熟悉的应用场景建构教学内容,直观、亲和,能较好地实现技能的多元融合。

3.4坚持立德树人,把握航向铸匠心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的根本问题。乡村振兴离不开现代农业,更离不开乡村人才的振兴。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劳动大军的摇篮,应将工匠精神培育作为开学第一课,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注重职业能力养成,提升精神追求,淡泊名利,把握航向,守护匠心。

4小结

综上所述,当前乡村振兴正在我国如火如荼地开展[10],高职院校应主动承担起乡村振兴急需的人才培养任务,促进工匠精神的培育和传承[11-12],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能创新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助力乡村振兴。

作者:刘欢 杨正勇 赵琼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