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流人力资本对农业技术创新作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回流人力资本对农业技术创新作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回流人力资本对农业技术创新作用

摘要:当前,在我国“民工潮”与“民工荒”共存并增的社会背景下,农村迁移劳动力回流作为人口迁移的重要部分,受到社会各界的日益关注。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是“民工潮”后,我国又一新的人口流动现象。研究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现象,能够拓宽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视野。2019年10月18日,在党的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基于此,文章以“乡村振兴”为背景,研究回流人力资本靶向培训对农业企业技术创新作用,具有现实及理论意义。

关键词:回流人力资本;靶向培训;农业企业技术创新

1农村人力资本回流的影响因素

回流主要指人口从迁入地回到迁出地的迁移行为,具体到城乡迁移,回流主要指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后又重新返回农村的行为。改革开放以来,受城乡经济发展状况及二元体制等因素影响,大量农村劳动力陆续进入城市务工,同时也有农村外出劳动力由于各种因素,无法长久居留于城市而返回农村,在城乡之间做“钟摆运动”。通常将回流分为以下两种类型。(1)暂时回流。由于未能就业、节假日、农忙等其他原因暂时返乡,过一段时间再外出务工,或由于照顾老人和未成年子女、结婚生子等家庭因素回流的行为。(2)永久回流。农村外出劳动力结束外出务工或经商,返回家乡且不再打算外出的回流行为。综上,文章认为回流人力资本是通过医疗健康、教育投资及技能培训等其他因素的人口,以集聚的形式从农村迁入城市,再由城市迁回农村,并且对农村产生重大影响的有形或无形资本。石智雷等[1]通过理论分析与实地考察研究发现,外出务工使回流人员提升了技能,同时也积累了资金资本。劳动力迁出的目的是为了在外获得更多的经济资本及社会资源,为回到迁出地后获得更好的发展而打下坚实基础。同时,随着年龄的增大、心理压力的增加,外出务工人员会更加倾向于返乡。从地域上看,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外出农民工总量为29077万人,比上年增加241万人。从输入地看,在东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有15808万人,比上年减少185万人,下降1.2%,占农民工总量的54.8%;在中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有6051万人,比上年增加139万人,增长2.4%,占农民工总量的21.0%;在西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有5993万人,比上年增加239万人,增长4.2%,占农民工总量的20.8%[2]。影响人力资本回流的因素有很多,综合已有成果,文章认为,可用促使人力资本回流迁移的古典劳动力迁移理论中的“推拉”理论分析“推力”与“拉力”。从推力上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在城镇化进程中,外出务工人员渴望成为城市中的一分子,希望能够得到认可。另外,其较低的专业素养又决定了他们只能从事较低技能水平的活动(如体力劳动),对城市中高质量、高速度的发展而言,务工人员的技能与知识水平远远滞后于城市发展的需要。面对城市中就业的不确定以及与城市人口的基本权益之间的差距带来的距离感,他们被迫回到农村。因此,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选择返乡创业或工作。(2)农民工外出务工是为了获得非农收入以改善家庭生活环境,而城市高房价、高支出、低就业、低保障的现状不利于农民工在城市生活。此外,个人及子女教育方面也受到了不公平待遇,公办学校手续多,私立学校费用支出较高,与其收入不成比例,个人保障性住房(廉租房)同样也得不到保障。在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中,购买住房的占19%,租房居住的占61.3%,比上年提高了0.3个百分点;单位或雇主提供住房的占12.9%,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3]。在进城的农民工中,2.9%享受保障性住房,比上年提高了0.2个百分点。其中,1.3%租赁公租房,比上年提高了0.2个百分点;1.6%自购保障性住房。(3)户籍制度因牵涉诸多城市机会及利益分配问题,未得到妥善解决,目前仅停留在居住证制度层面。从拉力上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方针,各项惠农、助农政策的出台,吸引了不少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发展,农村广阔的市场、丰富的资源、较低的生活成本成为其返乡的主要原因。(2)家庭以及乡情的归属感。乡土情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愈发浓烈,促使外出人员回乡。

2靶向培训的概念及特征

“靶向”来自医学用语,是指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的治疗方式,设计出相应的治疗药物,药物进入体内使癌细胞死亡,且不会破坏周围的正常细胞[4]。靶向培训则指企业针对某一产品的特殊性定向培训员工,与其他传统培训相比,靶向培训具有明显的区别性。靶向培训主要具有以下四点特征。(1)动态性。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产品的开发与迭代更新不断加快,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企业对其投入量增加,则会带来资本产出量的增加;反之,则会减少。(2)替代性。优先获得培训的劳动力,可获取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生产,弥补其他资本的不足,同时也会在工作过程中发现新的事物,从而实现创新,推动企业的发展,节约企业的资本。(3)后天性。人力资本的技能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过不断培训与积累获得的。企业必须加大该部分的投入,才能获得劳动力技能上的提高,从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与发展。(4)战略性。对企业而言,靶向培训是长期、全局的。企业的固定资本,如设备、原材料、资金等可以通过一些渠道获取,但这都是短期、短效的,靶向培训不能立即获取,需要企业投入资本。

3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

从外部看,主要有三个方面。(1)人力资源的储备不足,技术型人才缺失。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目前企业的大部分人才并不固定在某一个企业中,且大部分无法提供相应的技术研究场所、资金以及设备等。(2)融资有难度。农业大部分受制于气候天气及动植物发病率的影响,还有市场价格不匹配,再加上产权不明、有效资产的不足或缺失,导致担保机构或银行团体无法提供担保,融资难成为主要问题。当企业遇到资金短缺,在银行贷款无望的情况下,只能选择高息的借贷团体,影响了农业企业的正常运行、规模的扩大与发展。(3)扶持力度具有较大的偏向性。尽管政府出台相应的一些政策保障农业企业的正常运行与发展,但就目前的需求而言还远远不够。现有的政策支持仍主要倾向于重点农业企业、示范性农业企业等,其他企业很难享受到国家的政策与资金支持。从内部看,主要有两个方面。(1)农业企业技术创新主体意识不强。创新经济学开创者熊彼特先后提出了以企业和企业家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模型。彭纪生等[5]曾指出主要工业国在长期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已自然而然地解决了企业、企业家为技术创新主体的问题。在计划经济体制中,技术创新工作长期由科研所、高校人才及研究人员负责,导致社会公众一提到技术创新首先想到的仍然是该类人群。因此,从宏观层面上看,企业是整个创新活动的主体,企业创新资源带来的产业绩效是企业追求盈利的最大目标。从微观层面上看,企业家是技术创新活动的具体组织实施者,在各类技术创新行为主体中企业家居于主导地位。因此,技术创新是企业家组织实施的,以企业为载体,为实现企业设定目标而开展的活动。(2)农业企业资源配置效率与使用率低。长期的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企业在面对市场环境时无法快速准确地作出判断以改变自己的生产模式,从而造成资源配置效率与使用率低下,大部分企业仍然以自身拥有的技术抢占市场份额,而不是站在企业自身的角度和未来的发展上考虑技术创新。

4回流人力资本靶向培训对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

21世纪以来,人力资本要素已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因素,也是企业增效增值的必要途径,人力资本的靶向培训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内容。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本,而回流的人力资本对农业企业发展又有着强有力的补偿性。

4.1靶向培训是实现企业技术创新的增值方式。人力资本贡献值的大小取决于企业对人力资本潜力的挖掘与开发程度。回流人力资本为了挖掘员工个人的潜能,就必须对人力资本开展相应的针对性培训。针对性地培训员工,也体现了企业对员工的重视程度。员工认为得到了重视,就会愿意接受培训,以提高自身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回馈企业。企业通过长时间的培训,换来的是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技能的提升,进而使企业的产能增加、业绩增加,最终获得增值。这既有利于个人的提升,又有利于企业的发展[5]。

4.2靶向培训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靶向培训是提高员工综合素质最重要的手段,也是企业隐性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来源之一,其目的是将员工个人具有的知识在企业内部的靶向培训中转换成企业最核心的知识储备,进而以企业知识库的形式成为企业最核心的竞争资本,从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Wemerfelt[6]及Prahalad等[7]均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精准培训,使企业普通人力资本变为专用人力资本(专用人力资本具有不可替代性、不可复制性及不可模仿性),人力资本才能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资源。

4.3靶向培训是对人力资本专业化的补偿手段。农村劳动力数量巨大,需要通过针对性的教育培训进行补充,然而教育资源的分割导致了大量的资源被浪费。专业性的技能培训既是公共事业,也是经营事业,因此要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回流人力资本通过在外学习,积累经验技术,为当地农业企业带来技术支持,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当地人力资源紧缺的情况,同时为企业人力资本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带来新鲜力量,既有利于企业的未来发展,又能提高企业生产率。

5回流人力资本靶向培训对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实现机制

(1)农业企业应提高对员工培训的重视程度,构建合理有效的培训体系。培训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的产出,同时也是提高员工的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因此,有效的培训体系与企业对员工培训的重视程度有密切关联,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与方案的形成应基于当地的发展而定,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系统性与专业性,以切实对员工进行摸底。(2)培训内容应满足劳动力的实际需求,并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培训内容应该从理论、技术及态度等方面入手,了解员工的实际需求,培训目的同样是为了让员工从理论、技术及态度上得到改变,因此内容的设定也需多样化,适应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同时变化带来的影响。(3)对不同岗位上的员工开展针对性的靶向培训,提高劳动力专业化程度。针对不同的员工开展靶向培训,才能激发员工的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采用统一式的方式进行培训,无法做到因材施教,会使培训效果欠佳,培训的课程也变得枯燥乏味。只有不断地对相关岗位进行靶向培训,才能提高劳动力的专业化程度,更好地为企业创造价值。(4)加强与政府之间的合作,为企业培育新型技术人才创造条件。培养新型技术人员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政府应该在政策上加大支持力度,合理地规划使用资金与投入人员,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抓住痛点,精准培训,建立一套由政府主导、企业辅助的培训机制,为企业培育新型技术人才创造环境。

作者:叶诚捷 曾婷婷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