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效节水农业技术在玉米生产的应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我国是粮食生产大国,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加大了对粮食的需求量。对此,创新玉米生产方式,提升玉米质量与产量,把高效节水技术应用在玉米的生产中,充分发挥其价值尤为重要。文章就此展开了论述。
农业的稳定发展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玉米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为此,需创新玉米生产方式,提高玉米生产技术水平、生产量和质量。当前,传统农业玉米生产技术存在一些问题,对玉米生产造成了不利的影响,文章对其进行了具体分析。
1传统农业玉米生产遇到的问题
1.1水资源利用率低
传统玉米灌溉方式以夏灌为主,虽然能保证土的地温度、湿度等,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抗旱问题,但却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无法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1-2]。如果采用夏季、秋季的雨水灌溉,无法满足玉米对水资源的需求。而要储存夏季、秋季的雨水,需要建立更大的水库。建立水库需要耗费大量资金,还可能降低城市地下水的水位,一般不建议采用。
1.2水资源不足
我国各地区的水资源分布情况有所不同,传统的灌溉方式无法满足各地区的应用需求。例如,山东省的水资源分布不均匀,南多北少,整体的密集程度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一旦水资源不充足,就会影响玉米的产量与质量。
2高效节水农业技术在玉米生产中的应用策略
2.1创新灌溉方式
可以选择喷灌、滴灌等灌溉方式,能节省大量水资源,尤其是针对夏季、秋季的降水情况,整体的节水效果非常明显,为头水浇灌节省了大量时间[3-5]。例如,在山东省,由于地温逐渐升高,应用传统灌溉方式会对玉米各阶段的成长造成不利的影响。应用高效节水农业技术,创新灌溉方式,会对玉米种子的发芽产生积极的影响,缩短玉米种子发芽的时间,从而确保玉米的发芽率。
2.2推迟浇灌时间
玉米首次的浇灌时间,一般在玉米拔节前后。要提升玉米的产量与质量,就需要把首次浇灌的时间推迟到玉米大喇叭口后期,或玉米的抽雄前期。这样做既可以减少灌溉次数,节省大量水资源,又能使玉米的营养成分充足,充分发挥高效节水农业技术的重要作用。之所以把浇灌时间推迟到这两个时间段,主要的是因为此阶段一般是夏秋时节,雨天较多,可以充分利用季节性雨水。
2.3多样化施肥
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综合分析,考虑土质、湿度、温度等因素,创新施肥方法,合理选择施肥时间,针对追肥程序,可以把原有的两次追肥缩减为一次追肥。把追肥划分到基肥中,使整个施肥操作更加方便、简单,农户可以根据玉米的生长期合理地控制施肥,从而提升玉米质量[6-8]。
2.4全膜覆盖
全膜覆盖方式最适合应用在秋季的耕作中,不仅能节省大量人力,而且降低了机械应用费用,从而有更多资金投入技术创新,不断推升我国玉米生产技术水平。
3运用高效节水农业技术的效益
高效节水农业技术的应用,以玉米的产量与质量为核心,对各项影响因素展开分析。其效益主要体现在节水和生态两个方面,具体内容如下。
3.1节水效益
在节水方面,高效节水农业技术的应用充分利用了秋季与夏季的雨水,能有效减少灌溉次数,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据统计,每减少一次灌溉,1hm2玉米地至少可以节省1000~2500m3水资源。而且,玉米地面积越大,节省的水资源就越多。此外,该技术的应用还合理地解决了水资源不充足的问题,保障了各地区的地下水水位,能充分体现高效节水农业技术的高效性,真正达到了节约水资源的目的。
3.2生态效益
应用高效节水农业技术合理施肥,能加强对土壤肥力、水分的保护,降低对土壤结构的破坏性,使玉米的根茎得到安全保障,起到固土的重要作用,为玉米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4结束语
为了全面提升我国玉米生产质量与产量,需要加大对农业技术水平的创新,不断研发多样化的生产技术,既节省人力,又促进玉米生产向机械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加强对玉米根茎的保护,为玉米植物的安全成长提供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张选.高效节水农业技术在玉米生产中的应用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山西农经,2019(7):116.
[2]李祥营.高效节水农业技术在玉米生产中的应用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8(10):36.
[3]罗新华,杨珍.浅谈高效节水农业技术在玉米生产中的应用[J].甘肃农业,2013(8):6-7.
[4]刘勤.宁夏引黄灌区节水农业技术模式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5]蒋彬.粮菜轮作及高效节水机械化技术示范区建设显成效[J].农业工程,2014,4(S2):16.
[6]王江海.甘肃河西地区节水农业发展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4.
[7]刘红霞.高效节水农业技术在玉米生产中的应用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20(3):57.
[8]饶静.“项目制”下节水农业建设困境研究:以河北省Z市高效节水农业技术推广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7,38(1):83-90+111-112.
作者:单晓春 单位:丹东农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