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4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现状及策略
[摘要]农业经济转型是我国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为了加快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对当前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现状进行研究。通过收集数据、实地调查,对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的总体概况及其各县市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特征进行分析总结,阐述了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的现状,并分析了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由此提出构建山海特色新型农业、发展农业综合体、激励创新农业人才成长、完善农业信息服务网等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的策略,为实现福州市“农业强、农民富和农村美”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关键词]农业经济;新型农业;转型发展;转型策略;福州市
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其发展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对象。农业经济转型是指在现有农业生产情况的基础上寻求变化以求突破的农业发展方式。近年来,我国乡村农业经济从单一的形式不断发展为多种形式,出现了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生态农业、“互联网+”农业等。厉无畏等学者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创意农业的发展理念及其发展模式,认为创意农业可以很好地实现农业经济转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推动了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并对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产生影响,并出现了“互联网+休闲农业”、“互联网+创意农业”等多种农业发展形式。这些新形式的农业发展形式都在很好地推动乡村农业经济的转型。但具体如何转型,还需结合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状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对策。福州市发展农业历史悠久,海陆兼备,气候条件适宜,农业资源丰富,市场前景广阔,在传统农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差异性传统农业,非常适合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经济。近几年来,福州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较好,但总体来讲,福州市的乡村农业经济发展还处于不断摸索阶段,各县(市)发展水平不一,总体实力较弱,未真正实现农业经济的转型发展。因此,本文立足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结合福州市社会经济发展,探讨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策略,为实现福州市“农业强、农民富和农村美”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1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现状
1.1总体发展概况
1.1.1福州市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农业、渔业占主体。2015年福州市全年地区生产总值5618.10亿元,比上年增长9.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34.74亿元,增长4.0%。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64.87亿元,增长4.0%,其中,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结构为28.1:2.9:9.9:56.0:3.1。可见,当前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处于稳步发展阶段,海陆兼备的区位优势使得福州市农业和渔业发展占主体地位。1.1.2农产品结构发生实质性变化。从图1可看出,2000年福州市农产品产量主要以水产品和粮食为主,两者占农产品总量的82.63%,接着是园林水果和肉类,分别占农产品总量的7.62%和7.48%。2015年,虽然各类农产品产量都有所增长,但农产品结构已经发生实质性变化。蔬菜和水产品是主要的农产品产量,两者占农产品总量的78.80%。粮食产量的比重大幅下降,从2000年的38.11%下降到2015年的7.28%。肉类产量的比值也略微下降,从2000年的7.48%下降到2015年的3.31%。2015年统计的农产品种类相比于2000年,多了蔬菜、食用菌两类种类,少了甘蔗这一种类。因此,在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农产品的结构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1.1.3农业产业化、科技化发展较好。2015年,福州市拥有239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包括53家挂牌院士(专家)工作站企业和7家被认定为“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的企业。此外,福州市还拥有57个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基地,13个国家级及42个省、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可见福州市农业产业化、科技化已有较好的开端。1.1.4休闲农业发展态势较好。2015年,福州市已建成各种休闲农场和农家乐分别达到175家和298家,比上年增长7.4%和9.2%。休闲农场、农家乐接待的国内外游客数量达到890万人,并带动了9600人就业。可见休闲农业在福州市已带来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2各县(市)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现状
1.2.1农业经济稳步发展,但发展水平不一。从图2可看出,2015年,连江县的第一产业GDP总值最大,达到119.93亿元,其次是福清市。2000~2015年,福州市各县(市)第一产业GDP都有不同程度地增长。其中,连江县增长幅度最大,增长了356%;其次是永泰县,增长了297%。1.2.2农产品产量结构各不同,地区特色明显。从图3可看出,2015年福州市各县(市)农产品总产量差异较大。其中,福清市的农产品总产量最大,达到145.69万t,其次是连江县和闽侯县。罗源县的农产品总产量最小,达到40.39万t,仅占福清市农产品总产量的27.73%。2015年福州市各县(市)农产品结构也各不相同,地区特色明显。沿海县(市)如平潭县、连江县、福清市、罗源县、长乐市、福州市区等,水产品的产量较大,比重也较高。其中,连江县的水产品总量最大,达到94.68万t,占连江县农产品总产量的79.29%。其次是平潭县,水产品产量达到44.15万t,占平潭县农产品总产量的79.08%。结合图2可得,农产品产量高,经济效益不一定好。因此应积极引导农民生产高经济效益的农产品。
2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2.1存在问题
2.1.1乡村农业经济发展参差不齐,农产品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福州市整体农业经济稳步发展,但各县(市)之间的农业经济发展参差不齐。很多乡村农业经济仍相对滞后,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从事农业活动人员较少,农田荒废现象严重。应积极引导农民从事高经济效益的农产品生产活动,进一步优化农产品结构,提高农民积极性。2.1.2乡村农业企业发展不完善。虽然福州市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规模化发展,但乡村农业相关企业发展不是很完善,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业技术创新支持企业。主要表现在:龙头企业产业链条短,产业带动能力弱;特色产业小而散,规模效益不明显。2.1.3新型农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急需加大发展步伐。尽管福州市休闲农业发展已呈一定规模,但福州市休闲农业起步晚、缺特色、管理落后、科技含量低、没有很好发挥休闲农业的特色效能。创意农业、生态农业、“互联网+”农业等新型农业发展缓慢。
2.2原因分析
2.2.1乡村未充分合理规划。很多乡村缺乏专业的乡村规划、农业发展规划的科学有效引导。具体体现:在乡村转型发展过程中缺乏有效科学论证,未充分结合乡村自身的资源禀赋、地缘环境及产业发展等实际情况,未充分挖掘、凸显当地自然资源和人文社会资源的优势,包括山水资源、民俗风情、人文内涵等优势,规划的引领作用没有充分体现。乡村建设缺乏合理有效的科学规划,导致了乡村农业经济结构不够优化,农民积极性不高,较多农田荒废。2.2.2乡村农业企业产业升级不明显。乡村农业企业,由于资金不到位以及企业管理未进行转型发展等原因,导致乡村农业企业产业转型升级不明显,未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2.2.3宣传动员不到位,农民积极性未调动。部分乡村尚未正确摆正政府引导与农民群众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宣传动员不到位,没有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缺乏引导和激发农民发展生产、建设美丽家园的有效措施。2.2.4新型农业发展缺乏有效规划和引导。福州市新型农业发展较缓慢,缺乏有效规划和引导,往往是“小而散”发展,同质化现象明显,没有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规模效应明显、产业链完善的农业发展新形式。
3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策略
3.1合理规划,推进农业多功能化转型,发展山海特色新型农业
要在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之上,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动力,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和加工技术,最大限度提高农业生产率,并积极加入创新元素,提高产品品质,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及农业多功能发展,形成区域特色农业,为福州市第二、三产业的繁荣奠定基础。福州市是一个临海靠山的城市,农业的转型发展应当走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的路径。山区农业可以集生态治理、种植养殖业、民俗旅游业、观光农业、休闲养生发展为一体的山区乡村农业经济发展新模式,带动山区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促进农业经济加快转型发展。海洋农业应充分利用绵长的海岸线、丰富的滨海资源和海洋渔业资源,大力发展集滨海休闲旅游、滨海休闲运动、海洋渔业等为一体的蓝色休闲农业。
3.2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业综合体
农业现代服务体系建设是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切入点。应加强对农业支持产业、配套产业和衍生产业的支持和建设,大力发展农资连锁经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新型农技服务、农业保险以及农产品现代流通等。农业综合体是以农业为基础,融合工业、商贸、旅游、文化、创意、地产、娱乐、康养、会展、博览等三个以上相关或支持产业为一体的多功能、复合型、区域性、创新性的产业综合体。大力发展农业综合体,可以充分整合乡村资源、壮大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效益,从而促进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
3.3激励创新农业人才的成长
吸引社会各界参与协作联动,加强与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师范大学以及相关的科研院所的合作,集聚社会的农业创新人才资源,对企业、农民进行定期的培训,提高企业家及农民参与的积极性,造就一批有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农民。
3.4完善农业信息服务网,积极发展“互联网+”农业
以信息和技术为载体,建设、完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积极开展农产品信息、农技信息以及农业相关政策的搜索、咨询、传达、解答等服务,确保信息畅通的传递。积极引导农民利用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及时获取政策信息、市场信息,开拓农产品产销渠道。进一步使用物联网监控农业安全生产、跟踪生产过程及销售过程。借助互联网平台,积极发展“互联网+”农业,为传统的农业产品创造出新的价值。
4结语
农业经济转型发展是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当前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处于稳步发展阶段,海陆兼备的区位优势使得福州市农业和渔业发展占主体地位,新型农业已形成初步发展规模。但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发展参差不齐,乡村农业企业以及新型农业仍需加大发展步伐。因此,福州市仍需积极加大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步伐,合理规划,积极发展山海特色新型农业、农业综合体以及“互联网+”农业等,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在今后的研究中,可进一步针对乡村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具体环节或具体农业发展形式进行详细、专门的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廖家财.论新常态下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转型之路[J].中外企业家,2015(33):17-18.
[2]李强.国外农业经济转型研究[J].世界农业,2013(8):42-44.
[3]杨思思,谢德体,骆云中.生态约束下丘陵山区都市休闲农业发展布局及策略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6(10):103-108.
[4]张雷,何云峰,赵文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试点太谷县创意农业发展及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16(6):248-250.
[5]于法稳.加快生态农业建设的建议[J].中国国情国力,2016(1):13-15.
[6]邓章源.互联网农业发展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5(7):19-20.
[7]厉无畏.创意产业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社会科学研究,2012(6):1-5.
[8]厉无畏,王慧敏.创意农业的发展理念与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9(2):11-15+110.
[9]刘丽伟,高中理.“互联网+”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研究——基于农业产业链视角[J].世界农业,2015(12):18-23.
[10]唐凯江,杨启智,李玫玫.“互联网+”休闲农业运营模式演化研究[J].农村经济,2015(11):28-34.
作者:林巧莺 李子蓉 单位:泉州师范学院
第二篇:农业经济管理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农业是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业经济建设,是加快我国现代化经济的必然过程。而农业经济管理是农业建设的保障,为农业发展提供指导,因此,发展农业经济必须重视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与完善。但目前,我国现行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还存在一系列不足,如管理体制不完善、对农业经济管理的认识不足、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等,这些矛盾极大地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本研究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未来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做出了论述。最后,本研究对完善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发展趋势
前言
我国是农业大国,发展农业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而实现农业向现代化转变,必须重视农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创新与完善。但我国现行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还存在许多问题,如管理体制不健全、有关部门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等,这些问题极大的限制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阻碍了我国的社会经济建设。为进一步发展农业经济,必须明确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整改。
一、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
1.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不完善
我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而现行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与基本经济制度不相符,无法满足农业经济的结构调整要求。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与实际的农业发展情况相脱节,造成了农业经济管理效率低,执行力度严重不足的问题。在现阶段农业经济的发展中,由于管理体制的缺失,各方利益关系难以协调,使得许多经济活动无法高效地展开,影响了我国农业的生产经营,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向现代化转变,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
2.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是农业大国,一直以来,农业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政府高度关注农业经济,并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为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但随着我国工业的迅速发展,农业市场受到一定冲击,农业管理人才大量流失,导致农业经济管理体系发展缓慢,极大地阻碍了农业经济的进步。在农业经济管理的实践过程中,部分政府部门对其工作性质的认识不足,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具体体现在部分管理人员思想陈旧,管理方式落后,许多相关政策执行不到位,执行力度低,使得农业经济管理无法真正满足实际农业发展的需求,从而导致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达不到理想效果。
二、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1.向现代化发展的趋势
我国的传统农业正在不断的发展,农业经济管理也相应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向现代化管理模式转变是农业经济管理的整体发展趋势。农业经济管理作为农业经济的保障之一,对农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要想促进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不断进行创新和探索,完善和优化农村经济管理体制,与时俱进地向现代化靠拢,使其与时展和社会经济结构相适应。通过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提高农产品的整体质量和生产中的环境保护效果,让农业经济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2.向信息化发展的趋势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我国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农业经济管理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强对信息化管理的重视,注重信息化管理的应用,可有效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信息化管理,是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经济,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减少财力和人力消耗,为农业生产和经济管理提供更稳固的保障,从而加快实现将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目标。因此,农业经济管理向信息化发展,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与社会经济结构相适应的必然选择。
3.向产业化发展的趋势
在我国农业产业化建设逐渐推进的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随着大量农产品基地的建立和一系列支农政策的出台,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的数目也在逐渐增多。农业经济产业化的迅速发展,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市场化的程度。农产品基地的大规模建设,可以促使农产品生产加工的标准化,提高农产品的整体质量和销售服务。此外,农业经济产业化可提供大量的岗位,带动广大农民以及农业从业者的就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因此,农业经济管理向产业化发展,有助于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建设,进一步提升农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动国家经济全面发展的步伐。
三、对我国农村经济管理的几点建议
1.加强对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视程度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业经济建设,首先要在思想上认识到其重要性。发展农业经济与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密不可分,政府部门应认清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与时俱进地制定适合我国农业经济的法律法规,并出台相应的农业经济管理政策,为农村经济管理的发展提供保障。同时应重视对管理人员的教育培养,提高其工作能力和思想水平,并加强相关政策的执行力度,切实保障政策落实。
2.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
我国现行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无法与社会主义经济结构相适应,极大的限制了农业的进步。只有顺应时展,对农业经济管理体制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才能更好地为农业经济发展铺平道路,使农业经济管理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通过对管理体制的创新,对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指导,加快我国农业向现代化转变的进程。同时应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改变其传统老旧的管理理念,建立适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的新型管理模式。另外,国家应在农业技术上进行创新,发展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以提高我国农产品的整体质量,进一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四、结语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必须加以重视。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必须对目前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制定符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的法规和政策,建立健全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思想教育,提高对农业经济的重视程度和政策执行力度,为农业发展提供保障。另外,政府部门应尽快完善农业风险基金制度,丰富农业保险业务,切实保障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加快农业经济建设增强动力。
参考文献:
[1]张东兴.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6):264.
[2]杨小凤.浅析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农民致富之友,2016(21):95.
作者:岑家芝 单位: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生态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
摘要:对于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形式来说,主要就是改善我国的农村生态环境,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事业的稳定发展,全面增加我国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从而真正有效实现我国农业领域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基于此,通过研究与分析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并结合当前社会发展,提出合理的优化策略,解决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更好地提升生态农业经济,进而为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民;新型合作社
1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经济中的问题
当前,虽然我国在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环境下获得了一定的经验,但总体发展水平还有待提升。
1.1农民科技素质较差,影响生态农业的良好普及
在发展生态农业经济中,有较高的科技和先进技术的支持和帮助,这是很多传统农业形式发展所无法比拟的。但由于我国农民经济在发展中受传统农业形式的影响,只关注是否满足吃饭需求,忽视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导致我国当前的生态农业发展积极性不强,影响我国生态农业经济的进步。
1.2农业土地相对比较分散,制约生态农业的推广
当前,我国的土地形式属于分田到户的生产形式,虽然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有效解决农村温饱问题,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分散的农村生产力不仅会严重影响生态农业的发展,也会影响生态农业规模化发展[1]。
1.3人才流失严重,影响生态农业的发展
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我国受城乡因素的影响,很多农村人才向城市发展,导致农村人才大量流失,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如何才能更好地吸引人才回归,并重视生态农业的良好建设与发展,是现今我国最为重视的话题。
1.4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周期长,经济效益显现较慢
我国的生态农业工程是非常系统化的,重视的是规模效应和经济效益,但是其效果并不明显,并且还会存在一定的风险问题,从而影响农民投资生态农业。
2解决生态农业经济中问题的对策
2.1重视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优势的宣传,增强农民对生态农业的全面认识
当前,在人们不断接触生态农业理念中,农民也正处于认识的过程中。对于一些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应制定适合其发展的优化策略,区别对待,切忌出现“一刀切”的现象。在实际工作中,如果运用强制的态度,就会挫伤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还会出现反效果。所以,应根据各地区的不同而采取恰当的策略。发达地区具有较高的机械化程度和较高的农民素质,可以适当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并建设大规模的生态农业园区,提升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地区的机械化程度偏低,可以因地制宜推广特色生态农业园区,有效利用当地特色,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2.2合理运用工业化思维发展生态农业,提升农民的整体收入
以往的农业生产中是以家庭为组织,通过种植粮食等农作物来获得相应的收益,而且其种植的品种也相对单一,以满足家庭饮食需要为主,欠缺挖掘土地资源的潜力,无法有效综合和利用当地自然资源[2]。工业化思维重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理念,其具有超前的规划意识,根据当前拥有的财力、物力以及技术等条件,制定年度规划,并制定合理的发展策略来开展相应的工作,从而保证相应工作的顺利完成。所以,在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时也可以借助工业化思维,推动生态农业向科学化、规模化和持续化方向发展。农业生态系统主要就是通过人工所控制的一种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复合型系统,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并根据当前实际情况以及市场发展情况等,合理安排、统筹兼顾,协调农业内外部门间的关系,发挥其优势与功能,更好地实现生态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2.3建立新型合作社发展形式,带动农民参与到生态农业建设中
近年来,农村新型合作社形式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农民的参与度和理解度也不断提升,为后期生态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新型农村合作社有整合与带动的优势,其操作形式也相对灵活,具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的运作形式,能够有效解决农村分散经营的问题,从而更好的保障生态农业的稳定发展,为促进我国生态农业经济的长足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4建立农业科技系统,为生态农业培养更多新型农民针
对当前我国农民科技素养偏低、生态意识不强等问题,相关政府应主动出击,为农民开展相应的科学技术普及讲座或培训等,不断提升农民的科技素质,提升农民的生态意识,从而吸引更多人才回归到农业工作中,为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闫增强,刘小芳.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经济面临的严重问题及对策[J].生态经济,2010(3):34-37.
[2]高倩.浅析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商业文化,2015(15):42-43.
作者:邵丰产 单位:河南商水县农业局经济作物管理站
第四篇:农业经济结构现状及发展
摘要:自古以来,农业在我国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三农”问题也是长期性的问题。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农业产品比较短缺,现在逐步发展为供大于求,但由此也产生了问题及矛盾,对传统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势在必行。通过分析我国农业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探讨促进农业经济结构发展的有效对策,提出吸收国外农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充分发挥我国农业产物的优势,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平均收入,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结构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农业经济;结构;现状;发展
农业是国家安定的基础,是我国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工业发展的基础。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对粮食的需求量非常大,只有粮食自给自足,保证农业经济稳定发展,才能在发生危机时,确保社会的稳定,确保整个国民经济不受影响。在发展实践中,应结合具体情况,不断调整我国农业经济结构,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农业经济结构现状,针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农业经济模式改革的有效途径,为未来农业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1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历程及成就
我国土壤肥沃、气候适宜,耕种条件有利,农耕文明逐步发展。历代君主的政令都体现出对农业的重视,比如:战国时商鞅变法提到“奖励耕织”,西汉时期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唐朝时的轻徭薄赋、兴修水利,明清时期引进农作物、先进的耕种工具及方法,都充分体现了对农业的重视。新中国成立后,举国上下都积极投身于建设新中国的热潮中,我国大力发展重工业,工业产值不断提高。改革开放后,农业发展开始受到重视,农业产业结构大幅度调整,提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民收入大幅提高,经济持续增长,农业经济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废除农业税,农民从此不再上缴农业税,国家还给予相应的补贴,降低了农民的负担,农民人均收入大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大大提高,进入21世纪,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粮食生产大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农业技术建设系统,农业技术体系得到了很大发展,农田水利灌溉等基础设施也在进一步完善,为农业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2我国农业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
第一,农业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生产率低下。我国资源配置上的倾斜政策,导致农业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由于农村投资比较小,设备自身老化问题严重,还没有形成健全的农业基
础设施。有的地方基础设备非常落后,根本不适合现代农业的发展。我国农业一直保持着家庭式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农业技术落后、工业化生产程度低。经济基础相对较为薄弱,挫伤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第二,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有待提高,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顺利。我国农村人口比重相对较大,剩余劳动力比较多,供过于求,这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其进行准换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解决剩余劳动力成为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环节。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通过农村工业或进城打工来完成,但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实际情况是专业技能水平较低,综合素质不高,这也加大了劳动力转移的难度。第三,农产品供给与需求结构不平衡,优质率较低,没有明显的地方特色。随着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已经形成了农产品供过于求的局面,甚至出现大量库存滞销的问题。我国的农产品,比如水果产品、肉类产品、花卉产品等品种较多,可是在国际市场上,却面临着质量不高、品种不优等问题。各地还没有充分发挥自身地区的优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平衡,从整体来看,仍然没有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区域布局。第四,农村资源状态不佳,农业生态环境恶劣。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了资源态势不佳的影响,过去我国农业发展一直是以粗放经济增长的方式为主,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多,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资源逐渐减少,可耕种面积大大减少,导致环境压力巨大,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由于之前农业发展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导致土地污染问题严重,经常出现地质灾害和水质污染等问题。
3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有效措施
第一,加强农业经济基础建设,实行家庭经营制度的创新。基础设施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农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应加大投入,采取有效措施对现有的农业科技体制进行改革。改变以家庭为基础的自然分工方式,按照市场经济对生产要素的需求选择适合的方式。加强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建设,大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收入。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加强对农业生产的技术投入,不断提高土地的增值收益。第二,大力发展非农业,积极调整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重视县域经济的发展,加快二、三产业发展,优化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合理的转移。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结合实际情况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全方面提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掘农业就业岗位,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扩大农村就业市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民务工的合法权益提供保障,使其不受侵害。第三,科技创新,以市场为导向,推动农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加强我国优质农产品的研究、开发、推广。在实践中积极吸取国外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提升设计和农产品研究工作的各个环节,减少农产品生产成本,加大推广力度。加强生产技术的合作与交流,鼓励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农业生产的一线,深化改革农业体制。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广优质、高效农产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多层次的市场体系,发挥市场对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促进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第四,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农业资源紧缺态势。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改善我国农业资源紧缺的现状,政府应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加大对绿色农业的宣传,提高对绿色农业的正确认识。依靠科技手段,增强农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农业产品的产量。
4结语
针对我国农业经济结构现状进行了具体分析,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措施,我们必须敢于打开农业市场,引入国外先进的农业技术、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发挥我国农业产品的优势,制定科学有效的政策,建立并完善农业发展的相关制度。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我国农业向多功能、多元化、综合的方向发展,促进我国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张玉荣.我国农村经济结构的现状与调整规划探究[J].品牌研究,2015,(02):38-39.
[2]桂文龙,苏治国,胡新岗.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J].现代农村科技,2016,(22):99-100.
[3]刘海峰.新时期我国农业结构的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J].中外企业文化(旬刊),2014,(03):133-134.
[4]李玉保.新农业新十年———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管理观察,2017,(08):32-33.
[5]刘凤华.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现状与思路[J].新财经(理论版),2011,(07):86-87.
[6]王维新,徐霞.新形势下我国农业结构的现状及调整策略[J].北京农业,2015,(12):64-65.
作者:田峰 刘丹 单位:吉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