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种植结构区域农业经济发展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农作物种植结构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农作物种植结构区域农业经济发展

[摘要]

我国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农业大国,区域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与提高人均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具有极为密切之联系。也就是说,农业经济在社会的和谐稳定中具备了无法被取代的重要作用。自古以来,我国就通过引进新的农作物品种、改进农业技术等手段以实现种植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进而推动区域农业经济实现更大的发展。本文分析了我国古代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迁状况,并探讨了古代农作物种植结构变迁对于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古代;农作物;种植结构;区域农业经济

所谓农作物种植结构,是指在农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耕作过程之中,运用调整农作物的主要品种以及具体种植方式等而产生的相对较为稳定的农业生产方式。在我国古代,以农作物种植为重要基础的种植结构推动着区域性农业经济中心逐步建立。在此情况下,鉴于我国古代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迁,区域农业经济也随之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两者之间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当前,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农业经济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很有必要借鉴以往农作物种植结构改进对区域农业经济所起的积极作用,推动我国区域农业经济取得新的更大的发展。

1我国古代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迁状况

据考古专家考证,早在新石器时期,我国的黄河流域就已建立起相对比较稳定的农作物种植结构体系。虽然当时的农作物结构较为简单,主要是由粟和黍等粮食作物构为农作物种植结构的中心。随着此后我国农作物类别的不断增加与种植形式的多元化,到了夏商周时期之后,黍、粟及麦等农作物被大量种植,从而让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得更为多样化,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粮食的总体供给结构。多元化的农作物种植结构和以往那些简单的农作物种植结构比较起来,显得更富有稳定性,也就更能抵御各类自然灾害等农业生产体系中有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在春秋战国这一时期,由于我国精耕细作型农业种植技术体系已经成形,从而逐步建立起以粮食生产为主体,保证一年一熟的农作物生产结构,且该生产结构至秦汉时变得更为丰富,蔬菜、油料等作物的加入让原有的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得更为稳定。在唐宋元等时期,这一种植结构始终没有大的变化。在明清时,随着外来农作物的引进,农作物种植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尽管传统农作物中的小麦还是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但是玉米逐步实现了大规模的种植而成为了十分重要的农作物。明清时期农作物的种植结构更加大的变化是经济类作物在种植结构中具备了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切实改变了我国明清时期的总体农作物种植结构,对以农作物为主要经济基础的我国传统经济的发展也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经济性作物和传统意义上的粮食性作物在种植上的差异就在于,粮食作物主要是为了能够满足农民群众的自身实际需求与缴纳税款之所需,所以往往极少会用在商品性流通之中,特别是我国古代农村生产力水平相当低下的状况之下,自身所能生产的粮食产量相当有限,除了缴纳税赋之外,往往只能满足家庭成员的生存之所需,如此一来,粮食性的作物在明清时期以前极少会作为商品被拿至市场中加以销售。经济作物与粮食性作物完全不同,经济作物的特点是极难为农民群体所直接加以消费。大部分农民群众把经济作物视为一种能够赚取额外收入的重要方式。经济性作物的交易需求推动了农村当中的专业性交易市场的建设。随着交易市场的持续发展,就会产生“市”,而且还会进一步形成以“市”为核心的专业性农作物基地。这一经济作物的区域化种植趋势到了明清时已经极为普遍,而且产生了蚕丝、棉花以及花生等种植中心。鉴于两宋时我国的经济中心从中原往江南进行转移,随着江南地区大力发展蚕桑,北方地区的蚕桑生产开始滞后于江南,但是到了明清时,因为政府积极鼓励发展蚕桑,北方的蚕桑又产生了复苏之趋势。在区域性特色化农业生产格局产生之后,在以农作物生产为基础的社会经济结构当中,农作物生产之改变确实能够让本区域的农业经济出现非常大的发展。明清时江南地区的蚕桑生产推动江南地区产生了诸多以蚕桑生产为主要产业的集镇,而且还推动了江南地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之发展。花生、棉花以及烟草等作物的大面积种植,对于当地的区域农业经济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且形成了相当专业的区域化农业生产中心。围绕着区域形成以部分农作物的种植和加工为重点的区域性农业经济发展中心,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会极大地推动现代商品经济之发展,自然也能够促进区域性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2古代农作物种植结构变迁对于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是能够实现区域土地的初步规模化种植。为了能够推动村镇土地的规模化种植,我国古代农作物种植出现了以下变化:其一是刻意淡化了农奴制体系,积极鼓励广大农户对土地进行包揽,虽然这与如今健全化的土地承包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但也表明了当时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显得较为先进,而且更加有价值的一点是农户包揽能够产生示范带头的积极作用,从而为当地区域化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力,而且还能够吸引更加多的农民群众加入到土地规模化耕种之中,强化了农业产业生产的高效和集中化发展,推动了本区域内农作物产业的总体能力之提升。其二是要积极服务于农户群众的承包耕种,主要是指不断推动农民群众自身去进行耕种和承包,这样一来才能切实保障自己的权益不受损害。同时,更加重要的一点是,古代朝廷承担起来的责和权力所行使的质量能得到非常大的提升,而且在降低朝廷政治管理资源储存能力的基础上,提高了朝廷对于农村地区土地流转资源的供给度,而且还能保正这一时期之中农户群众的耕种质量也能得到持续提升。二是能够稳定农户群众的耕作权不受损害。我国古代为了能够稳定住耕种的权利,主要是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在明朝可进一步健全完善广大农户的耕种权利保障机制,主要是为切实稳定农田组织结构和广大农户的实际生活。所以,不仅能够健全完善广大农户的耕种权利保障机制,为广大农户的出路问题找到一条理想的途径,而且还能够为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大更有力的支持。比如,我国明朝时在健全农户土地利益保障机制之时,就探索建立起诸如衙府田吏等职务,从而为当地农村农作物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而稳定的基础条件。到了清代之后,朝廷更是积极做好用于种植农作物的相应土地耕种分配工作,究其原因主要是为了保护本区域内农户的切实权益。同时,我国古代就已经十分注重于发挥土地产权在对农户的土地产权实施国家以及地方等各个层级的保护作用,通过实施一系列的保护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有效措施,实现了在最大限度上保护本区域内农户的合法土地权益,进而实现区域农业经济的可才持续发展。三是能够健全完善本区域内的农村交通道路以及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我国历代统治者都十分注重于农村交通道路以及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比如,我国明代的地方政府就已经普遍建立起定位准确、职责明晰、可操作性较强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机制。通过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推动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就能够为本区域内的农村交通道路以及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国家以及地方政府均应当定期对区域农业经济调整后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评估,对农业经济发展支持本区域内的农村交通道路以及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情况进行督查与评价,这样一来,就能够在最大限度上消除与防范当地官府内部人员的贪污或者违规行为,而且还能提升朝廷在当地百姓中的正面形象建构,这对于当地更加高效地使用朝廷所下拨的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资金也具有相当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同时,历代朝廷还十分关注农村交通道路以及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依据各地实际状况积极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强化对相关官员以及工作人员贪污腐化等行为的打击力度。在此情况下,负责有关工作的朝廷执法工作者必须要树立起对农村工作、经济工作高度负责的态度,才能够更加严格地执行国家涉及到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而能够更好地完善当时的整个财政体系,创造出当时最为先进的财政体系,从而发挥出同时代最强的调控力度和监督工作强度,进一步提升朝廷对于农村交通道路以及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四是能够推动本区域内涉及农村相关事业的同步发展。我国历代封建王朝都在利用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与变迁来推动各个地区涉及农村相关事业的同步发展,尤其是在进入到明清时期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朝廷不断强化中央集权,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对地方衙门实施宏观调控工作的力度。在落实农村地区公共供给的过程之中,地方政府也已充分注意到了其中所面临的相关问题,运用对有限的资源实施合理的调整与分配,以实现本区域之中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与均衡发展,其中主要涵盖了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有关辅助设施的建设进程。然而,就当时的实际状况来说,这一涉及农村相关事业的发展也只能够实现其中的一部分,并不可能真正地完全实施。我国清代地方政府在努力实现当地区域农业经济协调发展的进程之中,首先能够做到对农村地区的公共产品需求状况实施合理区分,其后能够做到紧密联系实际,不致于出现盲目发展的状况。当然,清代政府还立足于各地农作物种植结构变迁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向农村地区分配各类资源,并且充分利用好朝廷的政策支持以及财政支持,确保了当地农户能不仅能够做到生存无忧,而且还能实现农业产业的发展。

3结语

总的来说,通过对我国古代农作物种植结构变迁状况的调研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古代统治者们往往会运用轻徭薄赋、兴建水利设施、引入新型农作物品种、提升农业种植技术、开设屯田等各项举措,让各区域农业开发均能得到持续性发展,推动我国各地区农业经济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在对历史记载资料进行查询后可发现,进入到明清之后,我国各地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总体上是较为富足的,绝大多数来百姓能够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而且人口数量也出现了快速增加之趋势,土地被尽可能地开发利用。从另外一个侧面来看,也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以及纳税的人口,能够极大地提升农作物的总体产量,进而能够推动区域农业经济实现更好的发展。

作者:曾潍嘉 单位: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

[参考文献]

[1]王社教.明清时期西北地区环境变化与农业结构调整[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

[2]潘京京.从民间谚语看唐宋时期和明清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J].昆明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

[3]王宝卿.明清以来美洲作物的引种推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山东为例(1368—1949][J].中国农史,2012(03).

[4]胡明.近代华北地区干旱灾害与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J].农业考古,2013(04).

[5]吴宾,朱宏斌,樊志民.明清时期陕南农业商品化发展及其成因[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

[6]魏小英,曹敏.明清时期农业领域商品经济发展刍议[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