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新常态农业经济发展制约因素,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与战略意义
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从来具有基础性地位,历来为世界各国经济学专家、学者和政治家所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较早的认识到了农业的基础性作用,在批判继承重农学派的观点基础上,对农业基础性作用进行了深刻的论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农业劳动(这里包括单纯采集、狩猎、捕鱼、畜牧等劳动)的这种自然生产率是一切剩余劳动的基础而一切劳动首先并且最初是以占有生产食物为目的的。同时他还指出“食物的生产是直接生产者的生存和一切生产的首要的条件。这其中对食物生产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重要性的论述实质就是在侧面强调了农业生产的基础地位和重要意义。恩格斯进一步以社会分工的视角进行了分析,他指出“重农学派的正确之点在于,剩余价值的全部生产,从而资本的全部发展,按自然基础来说,实际上都是建立在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的”,“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全部社会的基础,并且首先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人类创造农业是为了满足人类自身的生存需要,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衣食,而农业是提供食物、衣料的主要的生产部门,因此没有农业,就没有人类的生存,更没有人类的生产活动,这对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都是建立在农业基础上的。虽然工业革命以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占比下降,但依然是人类生存所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主要源泉。同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对工业部门的原材料供应、农村较大的市场需求以及在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对农业对工业的资金与劳动力支持等等愈加凸显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不可替代的角色。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所面临的转型问题也日益突出。为持续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党中央、国务院自2004年以来至今,连续十二年将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在三农问题,充分显示了国家层面对于农业基础地位及其战略意义的重视。
进入新常态后,国民经济发展出现一系列新的特征和变化,诸如“模仿型排浪式消费向个性化、多样化消费转变;传统产业基本饱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三是高水平引进来和大水平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如何在复杂条件下继续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促进农业经济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成为当前及今后一项重大课题。面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低、国内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农业资源短缺、污染加重、农产品标准较低及产品质量安全堪忧等多重问题,以新时期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为主题,加快推进农业经济现代化亟需明确当前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并以此来探索新常态条件下经济发展的转型之路。新常态下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特征向农业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虽然我国农业经济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惠农强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强,城乡一体建设持续推进,农村法治建设发展活力进一步提升,但受到各方面因素制约,农业发展的滞后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的任务仍然任重道远。
1.农业发展的硬件基础薄弱、科技支撑作用不明显
农业经济发展的软硬件配套一方面是水利设施的硬件配套,另一方面是科技创新的智力支持。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农业硬件配套设施在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匹配始终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尤其是水利设施配备、科技创新的支持方面存在与现实脱节的严重问题。这就造成了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软硬件基础薄弱,科技在支撑农业发展方面的效果并不显着。科技创新对农业的支持始终局限于个别典型地区的试点试验,受成本影响难以全面推广。许多水利工程老化,功能失效,几乎不产生效益。据水利部数据显示,“全国有一半以上耕地缺少基本灌排条件,有40%的大型灌区骨干工程、50%~60%的中小型灌区、50%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不配套、老化失修。大型灌排泵站设备完好率不足60%”不仅仅山丘、盆地、高原地区的水利建设滞后,在许多平原地区灌溉方式仍然沿用单一家庭的漫灌形式。节水灌溉的先进方式尚未全面普及,水利基础设施的配套缺乏。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出现的各类问题无人问津,农业灌溉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始终难以妥善处理。
2.农业生产方式分散,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低
由于农产品生产涉及因素较多,受自然、社会和市场等多重因素影响但当前农业服务保护体系的不健全很难提供生产、交换及消费一条龙的保障支持服务。市场信息的不对称,造成生产阶段的盲目和销售阶段“蒜你狠”“姜你军”等流通问题的爆发。此类问题的产生根源上在于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程度的薄弱。同时,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相对薄弱,产业链单一市场主体之间利益联系不够紧密,尚未形成利益共同体也是重要原因。农业发展方式滞后的情况下,特别是生产、经营和服务等方面的无序,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难以形成,最后出现问题往往传导给最底层农户承担。家庭承包经营的模式虽利于发挥个体能动性,但却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个体农户往往承担了农产品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管理职能。最终造成无论是农产品数量还是质量都无法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整体上,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尚未与当前国家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相同步。
3.农产品质量问题突出,农业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我国农业生产在近年来取得巨大进步,与此同时农业生产环境和农产品的质量问题也日益突出。农业水土资源的短缺一直是我国农业发展中的根本性制约问题,在城镇化、工业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水土资源的短缺问题更加突出,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未完全得到扭转,在迅速的城镇化建设当中,过度开发带来的生态环境的破坏不断加剧了农业生态环境中水土资源的短缺和恶化。在农业生产中为了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缺少科学指导下的大量化肥农药使用引起了严重的农产品质量问题,大量的农产品存在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问题。据统计“我国氮肥使用量为世界的30%,每公顷高出世界平均水平2.05倍;磷肥使用量为世界的26%,每公顷高出世界平均水平1.86倍”,对化肥的过度依赖大大超过了避免水体污染的安全标准。
4.传统发展理念根深蒂固,农业生产同质化竞争严重
由于我国农业人口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农业科技人才流失以及农村人口的老龄化造成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长期受传统生产观念束缚,在资本投入、生产方式等方面长期沿用传统做法,较难实现生产方式突破和进展。关于农业一直停留在传统种植、养殖层面,在规模化生产、市场化经营、科技创新支撑及互联网引入方面缺少足够重视。而对涉农的生态休闲、观光旅游等特色农业的生产方式缺少足够的勇气进行探索,对特色农产品的生产缺少大胆探索的行动,往往跟风进行生产安排。一年四季重复过去从事的生产,这就造成严重的同质化竞争。不仅无法稳定持续的满足市场需求,而且在销售的环节往往由于供求关系的转变引起市场价格的频繁波动。
三、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转型之路
面对国内农业经济发展的各类制约因素,在新常态条件下,进一步推动农业经济发展亟需主动把握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和阶段性特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积极利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带来的发展窗口期,不断激发农业经济发展活力,以此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
1.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和互联网营销体系建设
通过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各种科技生产要素投入,构建一体化、社会化、市场化服务体系,形成完善的市场经营管理机制。推动农业生产走向科学化、工业化、集约化、市场化。通过高标准农田、种子工程、植保工程、测土施肥、有机质提升、旱作节水、动植物防疫以及农业市场信息平台的建设,持续改善、提升农业生产服务条件。通过搭建省、市、县农业部门的信息网络体系,整合农业生产、服务和销售信息资源,为农户提供全面的技术推广和信息服务。在政策层面积极落实农机具的购置补贴举措,大力扶持农业大户,推进农机普及和创新农机工具的使用。同时,积极搭建农业专家、学者、科技工作者与农户的沟通联系渠道和机制,为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提供平台,提高农业生产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水平。积极引入“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概念,借助互联网开辟生产营销新渠道,调整生产经营管理领域和布局,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科技支持和后盾。
2.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与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
有效突破陈旧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观念,大力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充分结合各地区发展实际,立足地区优势特色,在满足基本粮食供应的基础上,大力培育特色农产品、生态畜牧业等主导产业、产品。努力提升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程度,推动规范种植、标准养殖的推广普及。充分抓住全国铁路、高速网络建设和物流基地建设的契机,构建高效的农产品跨区域运输配送体系,围绕经济产业中心发展相互适配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特色产业园、观光园,充分挖掘周边生活圈、交通圈的市场发展潜力,持续强化优势特色产业的生产经营。提高产业建设集约化建设水平,优化土地、资金、科技和人才等各项资源的配置,打造完善系统的特色农产品生产服务产业链。突出各要素的综合配套服务功能,搭建融资担保、项目服务、科技支持、信息及专业协会集成的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统筹基本粮食供应与特色农产品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突出特色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强化基本农业生产的保障作用,推动特色农业与传统农业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使特色产业成为激发引领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3.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组织化、集约化生产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关键在于企业,核心在于平台,优势在于特色,推动农业产业化的首要前提是扶持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带头企业。同时,提高农业基地的标准化建设,确保企业原料的标准化供应,推动优势企业、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相互集聚,形成集团战略优势,打造特色产业品牌。加快推进规范的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强化农产品深加工以及对外营销,推动农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社会经济组织的发展促进其在产业化进程中发挥更重要的统筹协调、辐射带动、牵线搭桥的作用。提高农户生产的组织化、规范化、市场化程度,推动形成集团化运作、市场化经营、批量化标准化生产的新型产业格局。推动农业产业化的经营要紧紧抓住龙头企业的集群发展,深化企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的综合部署,推进农业生产基地的标准化生产,充分联系当地实际情况和特色产业,引导企业打造特色品牌。推动产业发展向优势区域集合,实现规模效益,完善相关配套,逐步增加基础设施投入,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的原料生产基地,促进以专业合作社为平台,以企业生产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逐步在企业、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共同体建设进程中提高农业产业经营的组织化和集约化程度。
4.大力推广以循环经济为基础的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基于生态和经济的双重考虑,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是现代农业发展重要趋势,也是科技成果与现代管理方式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其将农业与二三产业有机结合,协调了环境、资源、生产之间的矛盾,形成了生态与经济的良性互动。生态农业作为发展农业与保护环境的综合互利形态,是面对我国农业发展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抓手。以循环经济为基础的生态农业包含了旅游、餐饮和娱乐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这为开辟农业经济发展新渠道提供了有利的契机。实现知识创新与技术、制度创新之间的有机统一,在循环利用、能源开发利用方面实现双赢,实现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富裕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以生态农业的推广发展为基础,深入探讨生态农业服务工程技术建设与生态农业生产模式机制的建设,大力开展生态农业模式的创新与推广,将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机遇。
作者:廖家财 单位:中共绍兴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