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区科技园区农业经济论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新区科技园区农业经济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新区科技园区农业经济论文

一、选题依据

1.1研究背景

农业科技园区,是近年来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和大城市郊区建设现代集约持续农业过程中出现的新经济现象,已引起各级政府,科技界、农业产业界和广大农民的普遍关注。农业科技区是以一定规模的土地为基础,以提供相应的配套设施和优惠政策为条件,吸引国内外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入驻,用高科技和高资金投入,以农业设施工程为主体,产品具有较高科技含量,以企业运作和产业化发展为手段,具有多种功能和综合效益,进行集约化生产、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和规范化管理的新型农业组织形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是我国农业生产方式逐步由传统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推动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举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农业生产方式逐步由传统型向现代集约型过渡,作为现代集约型农业示范窗口的农业科技园应运而生,并呈快速发展的势头。农业科技示范园是在特定的区域内,运用资金的集中投入,进行以农业高新技术的展示示范、精品农产品生产、种苗繁育、技术培训及旅游观光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农业科技园区的建立解决了一批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转化了一大批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孵化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大量先进实用技术得到推广应用,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促进市场繁荣、农民增收和城乡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天津市津南农业科技园始建于2001年,属于国家科技部、农业部等6部委联合启动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项目,同年津南农业开发区被评为首批启动的中国21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之一,并命名为天津津南农业科技园区。津港公路贯穿园区南北,津晋、丹拉高速公路分居园区两侧。2003年开园即被确定为天津市科普教育基地和大中小学学生学农基地。转年即被评为中国农业旅游示范点,AAA级旅游景点。天津市津南农业科技园区以市场为导向,先进适用技术为支撑,发挥区域优势。突出天津特色。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加速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进程,加强农业技术的组装集成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传统农业的改造与升级;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完善运行机制,促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进一步完善园区规划,加快建设进度,确保建设标准,坚持科技创新,突出高科技、高标准、高投入、高产出和高效益,努力提高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水平,把滨海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成为全国重要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基地,成为全市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的重要引擎。进一步完善园区规划,加快建设进度,确保建设标准,坚持科技创新,突出高科技、高标准、高投入、高产出和高效益,努力提高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水平,把滨海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成为全国重要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基地,成为全市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农业科技园区是我国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农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己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尽管发展仍存在着区域差异,但在发展水平较高,地方技术经济和财政较好的地区,已不满足于常规的生产方式,着手考虑生产力要素的重新组合,从而要求在生产组织形式上有所突破。以达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加速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进程的目标。农业科技园区的出现,正是这种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由于园区有利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农业生产率和生产效益的提高,逐渐成为各地探索新形势下发展现实生产力的有效模式。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按照“全国农业科技大会”的总体部署和《农业科技发展纲要》的具体要求,建立一批符合21世纪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对不同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农业科技园区,对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加速农业由主要注重数量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的转变,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农科院原副院长许越先研究员把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994至2001年为初级阶段,2001年至2005年为规范发展阶段,2005年以后为成熟阶段,这种划分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到今天我国农业园区的建设己过经历了初级阶段和规范发展阶段,2005年后我国科技园区步入它的成熟时期。成熟阶段时期我国科技园的建设规模以及其在全国建设的数量都是比较大的,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己经不是怎么去建立一个科技园,而是怎么去管理一个科技园,建立一个怎样的管理体系,使得我国现阶段的科技园能够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应。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园的运营主体包括政府官员、科研人员、企业家、农民等,这样就存在怎么来协调各方的功能,我国农业科技园朝着一个怎样的方向发展的问题。本文就是在天津市农业科技园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天津市农业科技园现在所项目区的概括预期定位进行分析,对项目区的规划布局进行研究,在针对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指出天津市农业科技园发展的有效途径就是制订整体发展规划;正确定位,树立正确的建园目标;加强培训,提升园区人力资本;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加大扶持力度,完善园区多元化投资体系;建立技术创新和成果产业化机制;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等。因此,项目区位定位来发展农业科技园,促进天津市农业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理论意义

农业科技园企业化经营是对我国农业经营理论的一次补充和发展,是继天津市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论和农业科技化、产业化理论的一次创新,而本文又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研究农业科技园的管理体系,为农业理论增添了一个新的亮点。

2.实用价值

天津市出现农业科技园区以来,已初步显示了其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先进农业技术推广,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迅速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方面的作用。而对农业科技园定位探索研究则使我国的农业科技园效应更为突出。

二、文献综述

2.1国外农业科技园区的研究

2.1.1国外对农业科技园的发展概况

创建科技园的设想始于1947年,当时担任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的弗雷德里克佛曼(FrederickFerman)提出了建立斯坦福大学研究园的设想,并于1951年在校内划出约25Ok了的土地兴建起现代化的实验室和厂房,形成了斯坦福研究园。由于政府支持及多方配合,依靠雄厚的智力资源,以及逐步形成的政府、大学和科研单位、科技企业紧密合作这一先进的运行机制,从50年代中期开始,斯坦福大学研究园就逐步成为世界有名的高技术设计和制造中的“硅谷”。此后,英国科技园建于1961年,1964年日本筑波科学城着手建设。科技园成为了世界许多国家发展高科技及其产业的普遍做法,并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综观国外农业科技园发展的历史,国外农业科技园的基本主体都是先进的农业设施和高新技术向农民、学生及游人展示新的生产模式。农业科技园现已成为国外农业一种方兴未艾的发展趋势,农业科技园的表现类型有以下几种:(l)示范农场(Demonstratefarm):这是以推广先进技术为主体的试验示范基地模式。如以色列,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通过科研单位和生产基地的结合,针对干早和沙漠化的生产条件建立了多个以沙漠农业和节水农业为主体的试验示范农场,并通过创办专门的基金支持试验示范农场的建设与运营。如美国衣阿华的Allee示范农场,主要针对标准化生产、可持续发展、家庭农场问题而设置,使那些个体性的农场在一种互为关联的系统下发展,从而比他们原本的单个研究能更好地整合资源,降低研究、生产的成本。衣阿华州立大学研究顾问委员会负责示范计划,农业领导则来自州政府。(2)假日农场((Holidayfarm):以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农事活动的展示示范和农业休闲为主要内容,它把观光旅游与农业结合为一体,让游人体验农事中享受休闲、观赏的乐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假日农场的种类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种:①观光农园。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自己摘果、种菜、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②农业公园。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例如日本有一葡萄公园,将葡萄园景观的观赏、葡萄的采摘、葡萄制品的品尝以及与葡萄有关的品评、绘画、写作、摄影等活动融为一体。③教育农园。教育农园是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的农业经营形态,即利用农园中所栽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以及配备的设施,如特色植物、水耕设施栽培、传统农具展示等,进行农业科技示范、生态农业示范,传播游客农业知识。代表性的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等。(3)试验站(Experimentstatin):在美国,农业部属下有40个农业试验站是农业部属下庞大的农业科技教育、研究和推广协作网中的一部分。它依托州立农学院,紧紧围绕农业开发的迫切需要,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培训、推广工作,其基本运行经费由国家财政拨款支持。如衣阿华州立大学的试验站土地,一般由当地的非赢利的农场协会与商人提供一些靠近试验站的田地供作试验或出租给试验站,试验站的部分研究成本来自出售农产品的收入。

2.1.2国外农业科技园的理论研究

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科技园区基础理论的完善上,最近关于农业园区区委评价、指标评价的研究也较为成功。最早涉及科技园区评价研究领域的是美国学者埃弗雷特.M.罗杰斯(Everett.M.Rog创治)和朱迪恩.K.拉森(zhuDean.KLarsen),他们运用定性分析方法对美国“硅谷”的起步和成长过程进行了系统考察,揭示了“硅谷”形成“凝聚经济效应”的条件。地理区位理论:1826年德国著名的农业经济学家、经济学区域理论之父约翰.冯.屠能(John.Thunen)从地理的角度,从单一运输出发研究了当时德国社会环境中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农业生产配置问题,提出了农业区位理论。屠能指出:在城市周围应根据距离城市的远近不同来划分不同的农业类型区,才能保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并使农业经营者处于有利的经营地位。技术创新理论:最早是由著名的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AschUmpetes)于1912年在其成名之作《经济发展理论》(1912年)中首次提出的。他认为,创新是建立一种生产函数,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新思想、新方法,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现有生产过程,使生产技术体系发生变革。他的定义强调了技术创新的突破性、跃进性和革命性。对于农业科技园区引进新品种、引进新技术、开辟新市场、建立新型的农技推广组织,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实现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发展极理论:1950年法国学者佩鲁(F.Perroux)提出。该理论强调中心城市作为产业中心和市场枢纽的作用。中心城市作为发展极,一方面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集聚生产要素,另一方面又把增长和发展方向通过技术、组织、要素、信息等渠道向其周边地区扩散,从而使区域经济通过多层次的发展极在不同的点上带动经济增长。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农业园区作为区域农业经济的增长极,农业园区核心区通过技术的组装、集聚和孵化,作为发展极向示范区和辐射区扩散农业新技术,带动周边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发展。

孵化器理论:孵化器的概念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为美国曼库索(Mancuso)于1956年首创,世界上第一个科技企业孵化器于1959年在纽约(Batavia)成立。孵化器是一个帮助企业成长的优化环境,这种环境能为新企业发展提供包括设备服务、技术服务、商业服务和管理支持服务等活动,使企业快速成长。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源于产业化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该理论以李嘉图(D.Ricardo)的“比较成本说”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禀赋说”为重要发展阶段。李嘉图认为,不论一个国家的经济处于怎样的状态,经济力量是强是弱,技术水平是高是低,都有各自的相对优势,即使总体上处于劣势,也可从诸多劣势中找到相对优势。企业竞争优势理论: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教授在《竞争优势》中,波特把价值链描述成一个企业用以设计、生产、销售、交货以及维护其产品的内部过程或作业。认为企业内各部门之间若能连结为一链状,将提升产品价值,进而形成本身竞争力。企业竞争优势有三个主要来源:一是价值活动本身,二是内部价值链的联系,三是价值链的纵向联系。价值链理论就是企业战略理论,企业通过选择正确的战略,以增强其竞争优势。纳什(Nash)均衡理论:纳什均衡是指相互作用的经济主体,每一方都在另一方所选择的战略为既定时,选择自己的最优战略。一旦双方达到了这种纳什均衡,都不会再有做出不同决策的冲动或激励。讲解“纳什均衡”的最著名的案例就是“囚徒的困境”。a,b两个囚徒,a坦白b抵赖,b判10年,a判1年.若两人均坦白则各判5年,若两人均抵赖则都判2年。a,b面临抉择。显然最好的策略是双方都抵赖,结果是大家都只被判2年。但是由于两人处于隔离的情况下无法串供,按照亚当•斯密的理论,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理性的经济人”,都会从利己的目的出发进行选择。这两个人都会有这样一个盘算过程:假如他招了,我不招,得坐10年监狱,招了才5年,所以招了划算;假如我招了,他也招,得坐5年,他要是不招,我就只坐1年,而他会坐10年牢,也是招了划算。综合以上几种情况考虑,不管他招不招,对我而言都是招了划算。两个人都会动这样的脑筋,最终,两个人都选择了招,结果都被判5年刑期。

2.2国内农业科技园区研究现状

2.2.1国内农业科技园发展现状研究

第一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以山东禹城科技农业园筹建为标志。禹城科技农业园的指导思想是依据本区域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背景,以及它在整个黄淮海地区,甚至全国的农业科技地位而形成。早在1966年初,就有一大批科技工作者来到禹城建立井灌井排、早涝碱综合治理实验区,为黄淮海平原大面积中低产田的改造提供科学依据。1988年5月,山东省禹城县科技副县长程维新(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员)谈起在禹城建立科技农业园的想法。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地理研究所分别提出了建立河南省封丘科技农业园和禹城科技农业园的初步设想。此后,中国科学院农业项目管理办公室邀请多位专家进一步研讨,正式形成《黄淮海平原科技农业园建设与开发》(轮廓设想和项目建议书),从此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逐步铺展开来。第二阶段:从1997年开始,以国家工厂化农业示范区建设为标志。国家科技部为加速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资源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农业科技和生产有一个带动全局的发展,实现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由分散、粗放向集约、高效转变,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首批推出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先导、产业化为目标的工厂化高效农业示范工程项目,选在北京、上海、沈阳、杭州和广州五个城市实施的国家工厂化农业示范区,建立167公顷技术示范核心区,667公顷应用示范区和6667公顷延伸辐射区,并带动一批相关产业的发展。项目的选择以现代设施农业为主体,集成国内外高新技术组装配套,进行工厂化生产。第三阶段:从2000年起,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为标志。随着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我国农业进入了以农产品买方市场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基本特征的新的发展阶段。加入WTO既为我国农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了灵活应对加入WTO的挑战,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步伐,必须加强科技引导和示范。2000年3月,国家科技部为了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做好2000年农业和农村工作,在广泛征求各有关部门和地方意见的基础上,成立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部际协调指导小组(由科技部、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银行等部门组成),并依据《农业科技发展纲要的总体部署)),制定了《农业科技园区指南》和《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试行)》。按照《农业科技发展纲要》的精神,在“十五”期间,我国将建立50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按照“先行试点、总结经验、稳步推进”的原则于2001年8月批准山东寿光、天津津南等21个农业科技园区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2002年4月,科技部又组织专家对第二批申报的农业科技园进行了评审,批准了宁波慈溪等几个农业科技园为第二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从此,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进入了规范化、制度化的新阶段。

2.2.2国内农业科技园区的理论研究

在国内,1996年以来,原国家科委“火炬计划办公室”、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共同组成了中国科技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组,对此问题再次进行了研究。吴林海以国内外科技园区发展现状、现有发展理论研究成果为起点,以高技术产业理论、区位论和创新理论为铺垫,提出了科技园区区域创新能力的理论分析框架。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国内首次提出集成创新理论观,并首次提出中国科技园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刘国强、李友华为了真实地反映农业科技园区运营和作用的发挥状况,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方面入手,对农业科技园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该指标体系对园区的发展起监督指导作用。复合生态农业理论:认为农业生态系统是由农业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农业环境与资源(大气、土壤、水域)和农业技术经济(农业商品交换、农业组织管理、农业科技教育)等3个二级子系统9个三级子系统组成,形成严格有序的结构,各子系统之间必须协同有序地运行。这一理论对于农业科技园区这个复合系统的主导产业定位,明确发展的重点,以合理利用资源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合理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为手段,使园区持续、稳定、高效、协调地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系统工程理论:强调应用系统理论和系统方法,借助运筹学、控制论、信息论和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通过优化系统结构和运行方案,来解决具体系统问题,使系统的性能达到最优。农业科技园区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复合系统,园区设施工程,生产技术,政府、园区、企业、农户、市场以及多学科、多部门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和运营,内部要素与系统外部环境之间相互协调发展,借助系统工程理论,将有利于指导农业科技园区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使园区取得最佳的生物产量和最好的经济效益。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理论:南京农业大学刘志民博士2004年提出。认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本质是将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过程。它以技术成果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实体,进行专业化集约化、系列化的生产经营活动。它是21世纪农业科技发展的一个主要特征。根据农业园区的目标定位和功能定位,农业科技园区应发展成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平台,应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实体的密集住所或活动基地。园区发展的规模效应理论:高科技园区具有一定生命周期,当其成为拥有独特资源察赋的区位优势时,它能以最快的速度聚集各种创新要素,形成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高地,率先发展起具有创新能力的主导产业,然后带动与之相关的前向、后向和旁侧部门发展,形成很长的产业链,逐步形成区域经济增长极。这些增长极达到一定的发展规模,并与周边地区形成梯度差异时,就会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周边地区辐射和扩散,最终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这一理论对于农业科技园区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现代企业制度理论:自1993年中共中央第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有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以来,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历程已有10多个年头。我国对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由1993年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到1999年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的“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再到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和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使我国企业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不断完善。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3.1研究内容

1.分析天津市农业科技园的发展现状,指出天津市农业科技园的发展特色。

2.针对天津市农业科技园的经营管理现状,对天津市农业科技园管理体系进行了博弈分析。

3.对农业科技园区管理体系进行研究。指出农业科技园的管理模式可以分为三种,即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企业主导型管理模式、“政府+企业”混合型管理模式。

4.综合分析天津市农业科技园经营管理现状、不合理性以及不合理性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河北省农业科技园管理体系的对策及模式。

3.2研究方法

1.文献法

为全面了解与本论文相关的系统理论与研究成果,本文系统查阅了学术界近十年来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发展方面的研究文献以及政府部门、相关革位的有关文件资料百余篇,并进行分类整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论文的基本研究框架。

2.系统分析法

本研究对调查数据主要运用统计分析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论文的核心部分天津市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现状及管理模式系统分析,从而总结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所取得的成绩,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3.3技术路线

本文首先是对此问题提出的目的和意义做出阐述,然后在此选择适用的研究方法,对天津市农业科技园的现状做了分析。在对天津市农业科技园项目区域规划布局时主要采用了文献分析的方法,提出天津市农业科技园存在的问题,最后得出相关对策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