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农业经济发展策略(共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
循环经济与传统的农业经济主要区别在于:传统农业经济是一种由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粗放生产消费,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弃物,而后再进行综合治理的模式,是一种掠夺式、粗放式的经济模式。其直接后果是既浪费了资源,又恶化了农业生态环境。循环经济的目的在于对农业现有资源进行综合利用,使农业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使农业资源效益最大化,进一步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质量。在农业经济要素中资源分为一次资源和可重复利用资源,一次资源消耗以后难以再生,依赖资源消耗的发展方式注定是不能长久的。
基于这一认识,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摒弃传统的发展理念,尊重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从长远的发展战略出发,对农业资源进行循环利用,保障农业经济长远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提升农业经济的发展质量。农业循环经济在我国由于技术和条件的限制还不能全面实施,但是农业循环经济必将成为农业经济的主要发展模式,对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保证了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二、农业循环经济的具体发展模式分析
目前来看,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具体形成了以下发展模式:
1.基塘生态农业循环模式
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基塘生态系统是重要的循环系统,也是在农村比较容易实现的循环发展模式之一。由于农村具有丰富的陆地生态系统资源和淡水生态系统资源,因此,基塘生态农业循环发展模式具有深厚的实行基础,能够在农村中得到有效实行,并保证整体效果达到实际需要,同时达到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效果。
2.“四位一体”的农业循环模式
在“四位一体”的农业循环模式中,将农业资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保证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效益,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对农业经济形成了有效的推动。从目前农业经济发展来看,“四位一体”的农业循环模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了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的成功范例。考虑到农村的地理特点和地理优势,平原农林牧复合农业循环模式由于能够充分地利用农业资源,形成了资源利用的合力,保证了农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对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创新取得了积极效果。为此,应对平原农林牧符合农业循环模式要有足够的了解,并积极采用该发展模式。
三、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策略
为了保证农业循环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和取得积极的效果,要根据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实际,制定具体的发展策略,保证农业循环经济得到全面推进和发展,进一步提升农业经济的发展效果。所以,农业循环经济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提高对其应用效果的认识水平
为了强化农业循环经济的主体作用,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对农业循环经济进行大力宣传和推广,只有将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由原来的“掠夺式”变为现在的“和谐式”,从根本上改变以往的粗放式经营的模式,才能让农业经济的发展创新永远地惠及“三农”。
2.强化政府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引导
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政府引导是关键。为了保证农业循环经济取得积极的效果,要强化政府的指导作用,应在农业循环经济中由政府牵头,并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给予资金投入方面的支持,逐步引导农业循环经济渐进式发展,从以点带面的形式做起,提升农业经济发展质量,对农业经济循环发展模式形成有力地促进。
3.以改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为出发点,促进绿色环保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应本着绿色环保的理念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要强调绿色环保的重要性,并在农业生产中应用清洁生产的理念,保证农业生产环境得到持续改善,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保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质量满足实际要求。所以,应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启动农业清洁生产,做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工作。
4.强化农业循环经济相关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力度
为了保证农业循环经济取得积极效果,应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农业循环经济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努力推广农业循环经济理念,使农业循环经济取得快速增长,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对农业经济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保证农业经济发展达到理想状态,实现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增长。
四、结论
通过笔者分析可知,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想提高农业经济发展质量,就要认真总结农业经济发展经验,对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不断进行新的探索,采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提升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质量,形成对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保证农业经济的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作者:王俊 单位:内蒙古敖汉旗长胜镇人民政府
第二篇
一、低碳经济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式
(一)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多种方法
努力做到有机生态农业的发展,多使用农家肥料减少化肥的使用,提高土壤有机物的含量。利用深、中耕作为轮作的方式,引进一系列的微生物,使其促进土壤生产力的提升,有利于作物根系营养能力的优化发展,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收割后的秸秆资源进行合理运用,防止环境污染的增加,确保资源的合理使用。
(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农业生产中,合理利用资源确保对生活中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节约利用。要结合相应规定,严格执行,有利于保护农业生态系统,做到可持续发展方式,以低碳经济为核心思想,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预防环境污染的形成,要科学的利用资源最求可持续利用的循环模式。
(三)发展生态化农业
在日常农业生产中,生态农业是我们目前发展趋势,它是生态学和经济学的结合,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人与环境和谐发展。在生态农业的发展的同时,也增加了我国植物覆盖面积,预防水土流失起到了重要作用,减少了土地的沙漠化,充分的利用了我国的后备土地资源。也有效的提高了农业的生产率,也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建立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益。
(四)农业经济的科学性发展
首先,实行农业经济的科学性发展就必须加强农业经济发展技术的推广,提高人们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认识,从更本上解决农业生产。加大农业技术教学的投资力度,加强对农业经济的教学,开发研究农业技术,从而促进农业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技术知识及相关的科学文化知识,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建立农业信息站,及时把农业信息推广,做好积极的农业预警工作,使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完成更多的经济价值。
二、怎样发展低碳农业经济
(一)发展循环农业经济
我国目前人口众多,农业生产效益低土地资源没有得到较好的利用,污染也相当的严重,人口在不断的增加土地资源却是没有变的,要想在这有限的资源里来养活众多的人口,就必须转变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式,只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体系,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循环农业经济主要是节约资源、良好环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实现资源回收再利用。循环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是建立资源、人口、环境相协调的农业经济,是发展农业经济的必然需要,同时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共赢。
(二)发展后现代农业
提高农业产量有两条途径,第一增加投入,第二就是提高生产效率。增加投入量是与资源共存的,与环境承受的力度相适应,因此第一条是不可行的,要想增加农业产量就必须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效率我们可以利用现代化条件装备农业,并运用现代化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提升农业,用现代的经营模式改进农业,提高农业的水利化程度。提高农业素质和效益,建设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发展生态农业经济
生态农业就是生态学和经济学的结合,利用先进的农业技术进行生产,将各种生产技术结合起来,最终建立人类生产和自然环境共同发展的生产体系。合理开发利用生态发展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好自然环境,控制一些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并做到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最大程度的利用可用资源,减少裸地面积,大量生产无公害的绿色食品,增加农产品出口。
(四)扩大发展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和自然学的发展规律进行的,在生产中不使用农药和化肥等所有化学物,以有机物的自然循环为基础,建立绿色环保的生产体系,有机农产品也是符合市场的需要,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增加了农产品的出口,同时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三、总结
随着人口的增长,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必须积极推动低碳化生态农业经济建设,采取相关措施,减少农业对能源的依赖,以利于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现在人们所需要的发展趋势,低碳经济时代逐渐转变为农业经济发展,进行有机生态农业发展,扩大农产品的出口增加农民的经济效益。
作者:景刚 单位: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存金沟乡政府
第三篇
一、提升农业产业层次
1、发展市场农业。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善于用市场手段实现生产要素的配置,促进沛县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和特色化发展。认真研究沛县农产品产销特点,兴办大中型农产品市场和专业批发市场,以市场带动和促进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围绕长三角城市群落中的居民消费需求变化,发展符合城市消费的风味农产品、休闲农产品和安全健康农产品,以及都市休闲观光农业。特别是要认真研究上海、苏南等长三角市场,加快沛县农业与长三角地区的对接;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加快沛县农业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2、发展外向农业。
以外向农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三资”农业,以缓解长期以来沛县农业投入不足的矛盾;通过导入市场运行机制、先进的管理技术,给传统农业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积极营造招商引资强势,采用形式多样的招商方式,“政府搭台,企业(农民)唱戏”,鼓励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加农业招商,打响沛县产品品牌,树立形象,扩大知名度;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针对沛县农产品出口的薄弱环节,积极争取外向型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基金;筹建县农产品出口行业组织,加强农产品出口信息的收集整理,不断提高沛县农产品水平;突出围绕沛县农业三大特色主导产业,强化项目载体、科技园区载体和农产品加工企业载体建设,强势推进农业利用招商引资水平。
二、提升农业技术层次
1、由传统技术向高新技术转变。
传统的精耕细作技术已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化的需求,加快各项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与推广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积极开发农作物灾害防治技术、产后储运保鲜加工技术、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农业生物工程技术和农业信息技术,加快优质稻麦技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等成功技术在沛县的运用步伐,实现传统农业技术向高新农业技术的转变。
2、由单一技术向复合技术转变。
单一作物、单项技术已不足以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综合经济效益,必须实行作物复合种植,如间作套种、立体种养等。同时加快农业生产技术、环境保护技术、设施农业技术等复合技术的开发应用,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加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由经验型技术向标准化技术转变。
目前,大部分农民主要是凭借自己的经验来从事农业生产,农业的增产增收主要依赖于品种、化肥、农药、矿物能源、机械动力等投入的大量增加而实现,有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有些措施也未必科学,这种方式显然不能适应农业持续发展的需要。运用农业标准化技术、信息技术对农作物、畜禽、林果实施定位管理,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定量投入等,实现农业的工业化生产,不但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现实生产力,而且是实现优质高产、低耗和环保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有效途径。
三、提升农业产品层次
1、由大宗农产品向精细农产品提升。
粮棉油、猪牛羊等俗称大宗农产品,目前已基本做到供求平衡、丰年有余,而精细农产品则供求偏紧,十分俏销。沛县农业资源丰富,发展多元化的农产品具有较好的基础条件。要在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立足市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种植业上,要大力发展优质稻米、特色蔬菜等;畜牧业上,加快生态肉鸭、优良蛋禽的发展步伐,大力发展特色地方家禽和草食畜禽。不仅保障大宗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而且满足不同消费层次对精细农产品的需求。
2、由大宗农产品向名特优农产品提升。
传统的农业生产重量轻质,重产轻销,轻外销外贸,因而生产出的产品多半是大路货,名特优产品较少,特别是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产品更少,对外地市场占有率较低。必须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挖掘传统产品,培育特色产业,多产生态型绿色环保无公害之类具有传统特色的产品;围绕三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加工业,培育更多的优质名牌产品,提高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3、由初级农产品向精深加工农产品提升。
沛县的水稻、油菜、番茄、梨果等已具备一定的规模,但进入市场多以初级农产品形式出现,附加值较低,无论是加工规模,还是加工精度都与农业大县的地位不够相称,必须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已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作用,通过发展“订单农业”,建立有规模、上水平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提高加工原料的质量;通过技术引进和消化,增强其加工、保鲜、储藏能力,提高农产品的内在品质和精深加工水平;通过农产品的形象设计、产品包装、宣传创意,打造农产品的外部形象;通过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快速渗透市场,扩大市场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要根据农产品生产状况,扶持发展新型加工业,以全面实现初级农产品向精深加工农产品的提升。
四、提升农产品质量层次
1、提升农产品的营养质量水平。
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营养成为农产品的基本要素。要提升农产品的营养水平,必须从品种抓起。要加大动植物品种更新力度,引进品质优、营养元素相对全面的新品种、乃至新的动植物种类,适时淘汰落后退化品种;同时推广先进的种养技术,实行良种良法配套,最大限度地发挥基因作用;要采用“绿色”加工技术,在不破坏或少损害农产品本身营养的前提下,对农产品进行深度加工。
2、提升农产品的安全。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近年来人们比较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是与人们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因此,农产品生产也必须以人为本。近两年来,沛县的农产品安全质量有了长足的进步,制定了一批农业标准,认证了一批无公害农产品,建立了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但这只是初步的、低层次的。广大农民的标准意识尚未确立,一些地方为认证而认证,并未从源头、从每个环节抓起,真正注重安全质量,因此,必须从提高广大农民的标准质量意识入手,认真贯彻实施已有各项国标、行标和地方标准,同时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体系,使沛县农业真正做到规范生产;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控制或消除环境污染,实行清洁生产,大规模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消费,倡导优质优价;建立健全农产品质检体系,实施全程质量控制,加大认证产品的复查力度,全面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水平;加强动物的防疫检疫,抓好动物重大弊病的防治,确保消费者吃上“放心肉蛋奶”;进一步强化市场准入制度,在超级市场、农贸市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有计划地推行无公害农产品专卖区,逐步实行凭认标志入市,以市场行为带动农民安全质量水平的提高。
3、提升农产品的商品质量水平。
农产品要入世,先进超市,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行农产品生产、商品质量水平不高的现状。初级产品多、散装产品多、无标识产品多是沛县农产品入市的主流,必须加快树立品牌意识、包装意识,在提高农产品内在质量的同时,大力发展有商标、有条形码、有质量认证、有产品使用说明、有产地、生产日期、保质期等标识的小包装、精包装,全面提高农产品的外观质量,增强农产品的商品性,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在此基础上,借鉴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做法,将城市农贸市场改建农产品超市,全面提升农产品的商品质量水平。
五、提升务农劳动力素质层次
1、提升务农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
提升务农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是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基地,也是增强沛县农业竞争力的基本要求。通过整合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村职业学校等各类教育资源,开展农村青年中学后教育活动,组织农民学政策、学法律、学理论,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政策水平和法制水平;通过开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发放农业技术资料、组织农业专家送科技下乡,举办广播、电视、报纸农业技术讲座等形式,提高农民的农业科技素质。通过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兴办科技示范园,发展科技示范户,加快适用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高农民的科学技术运用能力。
2、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专业技能素质。
要致富,必须减少农民,这已成为社会共识。农村劳动力转移,无论是就地转移,还是外出转移、出境转移,都需要有一技之长,才能做到相对稳定的长期转移,才能获得相对较高的收入,否则只能是低收的临时打工。因此,必须要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适应用式岗位和技能要求为目的,以农干校和职业学校为基地,同时协调有实力的社会力量,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的专业技能岗前培训,切实提高农村劳务输出人员的就业能力。
提升农业产业层次,科学发展农业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统筹规划、增加投入;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尤其是要得到城市工业、贸易、金融、旅游及科研等部门的支持;农业及涉农部门也必须提升为农服务层次,在政策落实上下功夫,在法制宣传上尽努力,在技术推广上抓到位,在信息服务上搞突破。只有全社会各方面的齐心协力,农业和农村经济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作者:朱亚萍 单位:沛县农委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第四篇
一、组织立法,加强规范指导
政府应该从长远发展角度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农业循环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通过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出台,加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规范指导,保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落到实处。通过深入地调查研究分析,确定民众、企业及政府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的责任和义务。在明确责任和义务的前提下,以农业生态补偿和技术补贴机制为切入点,不断完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构建政府推动、市场驱动、民众支持的长效机制。
二、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多元投资机制
农业循环经济的发生、发展和延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作为保障。没有资金的保障,农业循环经济的效益也就无处可谈。所以,在今后工作的开展中,政府应该适度地将财政预算向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倾斜。一方面,党中央及地方各级各部门可设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专项基金,用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物质设施建设和相关技术培训、应用和推广。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要配合农业循环经济工作的开展,不断创新金融产品,适度增加小额贷款,借助补助、贴息、税收等等各种经济杠杆,吸引社会资金向农业循环经济靠拢。
三、培育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载体,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落到实处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将农业循环经济规划落到实处,必须要培育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载体。目前,经济园区是集约化经济程度发展水平较高的一种经济形态,可以在今后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中,建设类似于经济园区一样的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在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的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做到科学合理规划,将上下游生产链条中相近的项目尽量归拢到一个项目之中,这样既可以建设特色园区,又可实现园区污染的闭路循环。另一方面要合理利用资源优势,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加强园区内设施与农业技术的配套建设,推进园区农业技术的高效、专业、规模化发展。
四、建立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相配套的社会服务体系,推动农业循环经济优质发展
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之中,农民虽然是发展的主体,但是同样需要其余社会力量的大力支持,尤其是与之相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相配套的社会服务体系具体包括农业人才培养、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信息推广等等。建立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可有效解决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促进农业循环经济优质高效发展。
五、加快技术创新,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目前可用农业循环经济科研人才有限,尤其是可用于生物质能源、废弃物质资源利用、水体净化、农地养护等等循环农业技术的操作人才。由此,今后必须要加大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制定中长期人才培养方案,尽量在短时间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大批科技人才。其次,根据地方农业经济发展需要,注重可用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的研发力度。最后,开展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技术研究,总结成功经验。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方或者是农场,在农户、村落、园区以及地方四个层面上将技术研究成果推广开来,为地方乃至国家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供参考和借鉴。
作者:赵平 单位: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第五篇
一、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转变的外在必然
1.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转变是我国农业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在我国,由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不断增长,耕地资源、草地资源、水资源等农业生产基本自然资源要素短缺问题越来越突出,加之传统农业中粗放的生产方式,生产资源要素浪费严重,利用率不高,更是雪上加霜加重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资源和环境压力,这些都迫切要求我国农业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其次,传统农业中粗放式生产方式破坏生态环境,生态问题突出,严重威胁我国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在我国,由于过去多年粗放式的掠夺性开发,致使草地资源退化、沙化、碱化严重;水土流失加重、土壤沙漠化、森林、草原退化现象突出;天然林面积大量减少,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生态功能不断下降,这些都迫切要求我国农业生产发展方式急需转变,切实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再次,传统农业中不合理的生产方式致使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客观要求转变生产方式,走低碳化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我国农村存在着大量不合理的使用化肥、农药,兽药及饲料添加剂问题,造成土、水的富营养化以及动植物的品质质量下降。此外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中大量种植、养殖废物有效利用不够,在广大农村随意丢弃、堆放或无控焚烧严重,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农业源碳排放高等问题。这些都要求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必须走低碳化、可持续发展之路。
2.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转变是我国农业提高现代化生产综合效益的必然要求。
我国传统农业现代化科技含量低,生产方式落后,综合生产效益差。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努力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低碳化转变,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综合效益,大力提升农业现代化综合生产水平。首先,在低碳化农业生产方式中,土地的综合利用率、劳动的综合生产率以及资源的循环利用率都能得到有效提高,从而能够有效实现农业生产的节能减排降耗,以此促进农业生产综合经济效益的有效提高。其次,低碳农业生产方式能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减少农业生产要素投入,提高土地、能源等要素的利用效率,从而能有效从根本上减少农业源温室气体的产生,有效治理农业源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凸显农业生态效益。再次,农业生产方式低碳化转变不仅能够有效满足人们对绿色、生态、有机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同时借助低碳化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生态措施,还能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中可能对人类经济、社会、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从而不仅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水平、品质水平,同时增强农产品生产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
3.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转变是我国农业破解内涵式发展困境的必由之路。
我国传统农业发展方式比较粗放。在粗放型发展方式下,农业产出主要依靠土地、劳动等生产要素数量投入的增加获得,而不是依靠农业生产要素投入效率的提高来实现。在这种粗放型、外延式生产方式下,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多,效率低,利用率不高,碳排放量大,对环境破坏影响深、对资源浪费严重,是一种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而与之相对应,在集约型、内涵式农业生产发展方式中,农业产出的获得将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来实现,主要依靠减少生产要素投入,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实现,是一种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这就要求我国现代农业生产必须转变发展方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切实改变过去低效率的资源利用方式,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改变过去农业发展单纯依赖资源大量投入的粗放型发展思路,千方百计提高资源和要素的使用效率,不断破解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压力问题,走内涵式农业生产发展之路,从而切实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低碳化转变。
二、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转变的内在可能
1.传统农业中优良的精耕细作生产方式,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转变提供先天性基础优势。
我国传统农业强调精耕细作,这为我国农业从高碳农业生产方式向低碳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实现节能减排,提高现代农业生产水平提供了可能,奠定下了先天性基础优势。事实上从20世纪60~70年代起,我国农业在精耕细作生产方式基础上就自觉不自觉地在积极探索和实践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生物农业、绿色农业等概念,就自觉不自觉地积极探索和实践低碳化农业生产方式,主张内涵扩大再生产与外延扩大再生产相结合,强调无机农业与有机农业相结合,注重现代农业技术与精耕细作的传统技术相结合,突出生物技术与机械技术相结合,提倡大力发展农业的产业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大力发展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农业。这些自觉和不自觉地农业低碳化生产方式的探索和实践,特别是在传统农业中优良的精耕细作生产方式基础上所进行的探索和实践,为我国当代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由高碳向低碳化转变提供了先天性基础。
2.农业自身的内在本质特征使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具有转向低碳化发展的先天可行性。
固碳和碳减排两种方式是我国农业转向低碳发展的重要路径,而农业的本质特征在这两种转变方式上具有先天可行性。首先,农业是一种自然生态产业,与自然环境关系最为密切,因而农业天生具有固碳功能。许多农业生产活动,例如秸秆还田、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湿地保护等都具有固碳功能,都能增加农业自然生态碳储量,实现农业生产的低碳化。其次,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农业自身具有碳减排功能,比如农作物的生长本身就要吸收二氧化碳,减少碳排放,这是农业天生的最有效最现实的减碳形式。这些都使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在向低碳化方面转变提升上具有先天可行性。
3.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现阶段存在从高碳向低碳转变提升的巨大空间。
目前我国现阶段的农业生产方式从总体上看仍处于高碳农业发展阶段,存在着巨大的由高碳农业向低碳农业转变提升的巨大空间。首先,从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投入角度看,所产生的碳排放量高。由于农业生产中大量投入使用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这些农资产品进入土壤后,经微生物分解,会释放出大量的CO2等温室气体,因而碳排放高,属于典型的高碳农业。其次,从我国目前农业生产过程角度看,所产生的碳排放量高。由于在农业生产各环节中,包括产前、产中、产后以及种养、加工、运输等都要大量消耗石化能源,产生大量温室气体,因而排放量高。再次从我国目前农业生产意识角度看,农民低碳农业意识不足,缺乏低碳农业生产的意识自觉性。例如农民随意焚烧秸秆,污染大气;随意堆沤大量未利用的畜禽粪便,直接释放出甲烷和二氧化碳等现象都比较普遍与严重。这些都充分说明,目前我国农业减排空间巨大,低碳化农业生产方式将大有作为,面临着极大的转变提升空间。
三、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转变的内外路径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低碳化转变必须走一条投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低、效益高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为此,在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必须提升农业低碳化发展理念、优化农业低碳化发展结构、创新农业低碳化发展模式,以此形成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转变的长效机制,从而大力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低碳化转变。
1.提升农业低碳化发展理念。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转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大力强化农业低碳化发展理念。首先,要树正确的现代农业发展观。农业的发展是一种全面的发展、科学的发展和可持续的发展。现代农业所要追求的GDP是绿色的GDP,是低碳的GDP,是农业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GDP。其次,要走正确的现代农业发展路。现代农业发展要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之上,努力探索出一条投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低、效益高的现代农业低碳化发展之路。再次,要干正确的现代农业发展事。现代农业的发展就是要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型农业、环境友好型农业、资源节约型农业,充分利用好农业资源,降低农业能源投入品消耗,减少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避免以往农业发展中的高投入、高排放、低效益。
2.优化农业低碳化发展结构。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转变必须建立和优化农业低碳化发展结构。首先,要建立农业低碳生产结构。其中主要包括要种养结合,建立合理的用地结构;要科学核定单位面积草场的载畜量,建立合理的畜群结构;要统筹规划,强化农村工业科学布局,建立合理的农村工业结构。其次,要建立农业生产低碳能源结构。在农村要努力开发和利用新型能源,例如生物能(沼气)、风能、地热能、太阳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以此大力减低对传统高排放的石化能源的依赖。再次,要建立农业生产低碳技术结构。具体而言在现代农业发展中要充分利用减碳技术、去碳技术和无碳技术,大力发展高效集约化农业、有机化农业、无公害低排放绿色农业。
3.创新农业低碳化发展模式。
第一,全力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循环农业是一种农业经济增长新方式,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新型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强调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相协调,要求建立起“农业资源—农业产品一农业废物再利用”的新型物质资源循环利用机制。目前在我国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由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发展转变,有利于解决我国农业资源短缺与环境退化等现实发展问题,有利于实现我国农业生产资源消耗低、废弃物排放低、物质能量利用高的新型农业发展新目标。第二,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生态农业不同于一般农业,它是以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以及保护和改善良好农业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结合各种现代生产技术以及传统农业经典经验建立起来的人类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和谐发展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这种农业生产体系强调降低能量消耗、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环境质量、提升农产品品质,是一种能获得很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方式。
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有效避免石油农业带来的弊病,强化自然资源生态保护;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生物能利用率以及物质循环利用率;可以增强以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为支撑的新型农业比较优势,从而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低碳化转变的新跨越。第三,深入发展有机农业经济。有机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有机农业强调以有机物质自我循环为基础,在遵循自然规律以及生态学和生态环境系统运行规律基础上,避免在生产中使用农药、化肥、添加剂等化学合成物;要求利用天然性农业耕作法、物理法和生物法等防治病虫害;主张建立作物轮作体系,强化秸秆还田、施用动物粪肥等土壤培肥措施,以此保持农业生产的低碳、环保、可持续化。在我国大力发展有机农业,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有利于增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有利于实现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方式的低碳化转变。
四、总结
总之,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低碳化转变是我国农业进一步现代化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有着充分的外在必然性和内在可能性。为此,在大力推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转变过程中,必须努力提升农业低碳化发展理念、大力优化农业低碳化发展结构、全力创新农业低碳化发展模式,以此有效形成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转变的长效机制,从而切实促进和深入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可持续化发展。
作者:李剑荣 单位:宜宾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第六篇
一、创建低碳的生产结构
对于生产结构来讲,其与资源结构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受到地区资源结构及国家资源结构的限定,同时如果形成,在一段时间内较为稳定。然而,生产结构并不是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其也对资源的分配与应用造成影响。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曾多次对农业的生产结构进行调整,有成功也有失败。现今,由低碳经济局面下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其一,创建高效的用地生产结构。因为豆类农作物具有固氮的作用,所以对土地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然而,因为各种因素,最近几年北方地区种植豆类作物的面积越来越小,粮食总产量也严重降低,大豆的进口数量急剧增加,需要将这种情况进行改变。不但对大豆的品种进行改良,推广优质大豆及高油大豆品种,同时还需要创建相关保护大豆收购价格的政策,激励农民种植豆类作物,并且给予豆类加工厂以支持;
其二,对草场的畜牧量进行科学控制,创建高效的畜群结构。现今,我国草场的单位畜牧数量过高,超载情况严重,进而造成草原退化、沙化严重,不仅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对于牛、羊、马等动物来讲,食草量较多,碳排放较高,所以,相关人员就需要利用科学的方法对草场的畜牧数量予以控制,实行围栏放牧、轮区放牧等形式,同时建设草库伦,从而改善草原地区的生态环境,提高畜牧业的持久性。因为当前我国拥有很多外汇储备,所以,可以利用进口畜牧产品的方法对国内的市场情况进行改善;
其三,对农村工业布局进行规划,创建高效的农村工业结构。可以利用创建工业小区的佛那个发将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等进行集中处理,转变以往落后的生产局面。尤其是在当前市场结构不断调整期间,坚决杜绝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等企业转移到乡村。在农村的工业企业首先应对耗能、污染排放量等进行控制,从而保证生态环境健康发展。
二、创建低碳能源结构
因为石油、煤炭、天然气等都为不可再生资源,所以,在发展农业经济期间,应加大开发新能源的力度,多应用一些太阳能、潮汐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资源。南方地区可以应用水力技术进行发电。同时,在确保安全基础上,可以对核能进行开发与利用。不断对技术进行改进与创新,从而缩减发展风能、太阳能等资金成本。现今,我国北方地区还有部分农村在生活期间依旧沿用燃烧柴草、秸秆等方法,不但严重的浪费了资源,同时也产生了大量污染,影响生态环境。所以,应逐步转变农民这种落后的观念及做法,进而发展农业经济,保护生态环境。
三、总结
总而言之,伴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低碳经济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不但能够推动经济的发展,同时还可以对生态环境予以保护,所以,相关工作人员应转变以往的观念,树立发展低碳经济的意识,并且创建低碳的生产结构,同时创建低碳能源结构,进而形成良性循环,推动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保护环境安全。
作者:李本金 张春源 单位:吉林省榆树市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总站 吉林省榆树市培英街道农村经济管理中心
第七篇
一、农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1.农民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不足,农业科技水平低
由于信息不足,不能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增产不增收,非常打击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民种什么,养什么,不是政府说了算,也不是农民随心所欲的想种什么种什么,想养什么养什么,而是由国内外市场供求状况决定的。近年来,一些地方在农业结构调整中,不研究市场规律,给予农业补助,让农民搞一些“形象工程”,政府盲目搞“政绩工程”、“面子工程”,造成农业生产能力的大起大落,农民投资的巨大损失,要按照中央1号文件确定的“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的基本思路,继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力度,为农民增收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2.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机制不完善,科技创新成果推广转化难
在我国,从事农业科技创新研究的单位众多,科研力量相对薄弱,各自在封闭的系统内活动,互相之间缺乏优势互补,科研经费少,运行效率较低,科研条件和设施简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风险防范机制不完善,造成科技创新成果推广转化水平较低。
二、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三农问题”解决好了,我国经济就会得到质的飞跃。针对农村经济发展中现实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各级政府要从实际出发,认真调研,以提高农民增收为出发点,根据市场需求,不断优化市场环境,搞好服务指导,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做好农业结构调整,促使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1.完善和加大政府农业投入机制,切实增加农业投入
近几年,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不断加大了力度,政府部门要抓住机遇,大破旧的资金投入机制,建立和完善以国家财政资金为导向,以集体和农民投资为主体,不断吸收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只要对农业发展有利的资金都可以投入到农业中去。
2.适应市场经济规律,调整农业结构
农业是一个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的产业。2008年8月,农业部修订实施《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提出若干对策建议,各级政府要根据地方实际情况,根据当地实际条件和区域特点,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大力推广良种工程,这是农村经济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地方政府要及时转变职能,建立健全各项服务流程,变管理为服务,帮助农民了解市场信息,抢抓市场机遇,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合同农业,实现企业加基地的经营模式,解决农产品的销路,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3.加强农业知识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综合素质
要经常性的组织农业专家和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村传授科技知识,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教育和科普活动。并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业技术大比武、农产品名特优评比活动,提高农民种地的积极性。
4.抓好强农惠农政策落实,促进产品产业升级
继续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力度,增加农民的收益。逐步增加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全面落实国家对粮食、油料、肉类、奶类等农产品生产的各项扶持政策。加大对优势农产品生产大县的奖励补助,巩固、完善和强化水稻、生猪等现有农产品补贴政策。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由地方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补贴品种和补贴标准,制定补贴办法。各级政府切实增加农业投资比例和总量,加大对优质农产品优势产区建设的扶持力度,完善农民收入性补贴政策,加大技术应用性补贴和生产性补贴力度。进一步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完善补贴办法,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加强农业支持保护,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完善农产品最低收购价和国家临时收贮政策,保持合理的价格水平,保护生产者正当权益。
三、总结
总之,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村中第一产业比重过大,二三产业比重过小。在农作物的种植结构不合理,优质产品的比重低,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要按照农业部修订实施的2008-2015年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总体规划和16个优势农产品分品种具体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构建起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我国优势农产品快速、稳步、健康、可持续发展,使农村经济得到健康发展。健全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服务设施,为投资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现代农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作者:巩晓玲 单位:章丘市刁镇人民政府
第八篇
一、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出现的问题
(一)科技水平较低、信息获取量少
我国农村劳动者的知识结构比较低,致使农业中新科技的使用率偏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农业科技成果的普及率低。同时,对农业经济信息获得的能力较差,获得信息落后,也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的方向,是由市场引导的。所以,农业生产中正确的市场信息是最重要的,科学技术是原始的推动力。
(二)劳动力过剩,没有得到充足利用
由于科学技术的推广,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发生了变化,以往春种秋收的传统耕种模式也发生了变化,农村可以通过温室大棚等改变耕种时间,同时由于使用农药、复合肥等,农村耕种环节减少了很多,以往四五个人的劳动,现在一两个人就能完成,致使农村劳动力相对过剩。
二、政府加强宏观调控机制,解决农业经济问题
(一)加强农业产业化调整步伐,实现农业大规模化经营
大力发展“公司+农户”的产业模式,引导农户按市场需求规划农业生产。逐步使农村经济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再向知识密集型发展;逐步由分散经营的传统模式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的生产模式发展,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步优化农副产品的品种、提高农副产品的质量、增加农民的经济效益。
(二)增加农业资本和科学技术投入,完善农业投入机制
积极促进农业经济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的转变,通过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农村经济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提高农业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投入产出率。同时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和产业化的发展,促进以科技和信息服务为重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三)改善农业科技结构,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力争使关系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逐步由事业单位性质变为企业经营性质。加强针对农业经济的科研投入,优化农副产品的品种、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业经济效益。加快发展畜牧业、养殖业、水产业、运输业等相关产业,提高农副产品的经济效益。同时逐步提高乡镇企业的技术开发和农业生产的相结合,缩短科技成果转化的周期。提高农村从业人员素质。
(四)根据市场发展规律,引导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向
政府应对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业投入体系,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创新。面向市场,依靠科技,不断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加强农副产品流通市场的调整,鼓励农副产品销售、储运、保鲜等辅助产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的深加工行业,实现农产品的多层次增值。
(五)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
首先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第二、三产业,就近解决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的区域布局,促进乡镇企业的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允许所有制结构的多样性和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性,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其次要扶植有发展前途、具有区域经济优势的乡镇,进而带动周边的乡镇和拉动周边经济发展。最好要允许土地使用权转让,鼓励有经济能力的农民转让土地使用权,进入城镇发展,在合理的情况下允许农民以土地入股,调整农村劳动力的分布,促使农业集约化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解决好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要从农村经济的角度着想,既要让农民增加收入,也要注意解决农业经济中的科技发展潜力,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要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经营模式,要用现代的科学方法规范农业发展方向,要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村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同时要加强对市场规律的研究,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市场监测体系,高度重视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作者:赵明 单位:宁夏固原原州区头营镇政府
第九篇
一、农业信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信贷担保制度存在问题。
首先,信贷担保物缺乏。信贷担保物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贷款人对担保物有处分权;二是金融机构对担保物的可交易性及市场价值可认定。农民目前的财产如土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房屋等均在构成担保物的要素上存在缺陷,导致农户缺乏担保物。其次,农业信贷担保实现困难。信息不对称导致金融机构对农户信用了解程度不一,贷前评估和贷后管理困难。而对抵押物处分、追索的法律缺位也带来借款人违约后,担保权人对担保物处分和获得补偿困难。
(二)农村信用合作组织的服务主体错位。
农信社原本是为农民服务的农村集体性信贷组织,然而近年来,个别地区的农信社却出现了信贷服务主体错位,如,不贷农民贷企业,不贷小户贷大户。很多地区农户难以甚至从未贷到款,他们为解决生产资金问题,不得不投靠民间借贷。农村信用合作组织的宗旨本应是服务农村经济,解决农民所需资金紧张问题,然而服务的错位使其偏离了它的运行轨道。
(三)信贷资金严重外流,资金供求矛盾尖锐。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资金需求刚性增长,然而农村资金外流,资金使用非农化现象严重。在农村金融机构中,邮政储蓄只吸收农村资金而不发放贷款,吸收的资金都上划到地市级以上机构,然后转存人民银行获得利息;农信社也存在同样问题。农业银行对农村资金的抽离作用也存在,数量不可小视。因此,农村信贷资金需求量的增加趋势与农村资金外流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加剧了供求矛盾。
(四)政府财政支持力度不够。
政府虽出台了信贷支农政策,但在执行力不足。地方政府并未将有限的财力投向涉农领域的金融机构并给予政策优惠等来支持本地金融机构的发展。在偏远山区,当地极少的金融需求量难以维持金融机构生存,若政府不给予适量补贴,将很少或没有金融机构在当地经营网点,偏远地区的农业信贷工作就无法落实。因此,政府作为政策执行者,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作用,将有限的资金运用到农业信贷上来。
二、关于加快农业信贷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一)消除农信社与农户的信息不对称。
建立起农民个人信用信息库。对于办理贷款的农民的资信状况等进行每年审查并备份,存放在信用信息库中。为鼓励农民按时还款,可以对于那些还款积极的农民给予优惠,并保证其今后能继续获得贷款和其他金融服务。政府要加大信用宣传教育,提高农户信用意识。同时要加强立法,设计信用激励惩罚机制,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二)创新抵押担保机制和抵押担保方式。
出台政策措施,鼓励信用担保机构拓展符合农村特点的担保业务,设立农业担保机构;探索创新农地抵押制度,完善担保物权制度,使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房产可以合法对外抵押。建立县一级土地银行,对农户因故不偿还的贷款,金融机构可依法收回抵押的农地,由土地银行收购并进行特许交易变现;鼓励保险公司介入,为担保机构或担保基金提供风险保险,提高其风险防范能力。
(三)转变农信社的经营服务理念。
农信社要转变经营服务理念,坚持“三农”服务的市场定位,真正成为支农主力军。同时,为解决普通农户贷款难问题,可在增加农信社支农资金来源的同时,适当发展社区金融机构、小额贷款组织等多种类型的小型农村金融机构,以在农村广泛开展小额农贷业务,让更多的农户得到贷款。
(四)构建农业信贷资金回流机制。
首先,建立信贷资金回流农村的激励机制。在政策上,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在当地吸收存款、在当地放款,并设定所吸收存款投入三农的比例。其次,通过税收等优惠政策,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增加对农业的信贷投入;落实农业补贴政策,吸引更多资金投向三农。第三,找准农村金融机构与三农发展的利益共同点。
(五)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加强审慎监管。
由于农业信贷市场特殊的环境限制了信贷机构的业务发展,因此必须采取适当的政府干预。以低门槛、严监管作为对农业信贷机构监管原则,灵活把握监管尺度。监管部门应确保新型农业信贷机构各项指标符合要求,保证农业信贷机构稳健经营;拓宽新型农业信贷机构融资渠道,保障农业信贷机构有良好的资金来源体系;建立农业信贷机构风险分担、保障补偿机制,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作者:常燕 单位:吉林财经大学
第十篇
一、农产品市场化的步骤
1.生产经营的开放化
①价格自由化。想要实现价格的自由化,就需要相关行政管理部门逐步退出制定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实际过程,改由市场的供求双方对价格进行决定,但在具体的决定过程中,要注意保持供求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信息充分化过程中,政府应不再是直接的管理者,而需要积极地转变角色,扮演好服务者的角色,并积极地承担传播各种农业市场信息的相关责任。
②产品供给充足化。产品供给的充足化要求下,市场主体要尽可能多地拥有大量可供选择的潜在合作者,而且,这些潜在合作者还可以相互替代。
③买者和卖者的存在。市场的逐步开放也要注意积极地实现大量的买者和卖者的存在,从而不断扩大竞争,并允许大量的厂商和消费者通过市场来对各种产品进行比较和选择,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2.对市场体系的融入
对市场体系的融入意味着整个经济社会中市场本身的扩大,但农业生产本身十分强调对土地要素的依赖,所以,可能会出现一些地区因为对该地区的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的吸附性并形成产品和要素的区域限制性等情况。因此,在具体融入市场体系的时候,要根据市场的具体标准,改进自身的生产销售和管理经营,从而保证更多的资本流入市场。农业部门对市场的融入也要打破区域限制,改变产品和要素在区域内部进行流通的封闭状态。由此表明,农产品市场化的2个基本步骤是相互配合、相辅相成的过程。
二、农产品市场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1.有效减轻农民负担
农产品市场化可以有效地减轻农民的负担。在计划经济模式下,农业部门需要按照各种具体的行政指令对各种资源继续进行配置。因此,在具体的资源配置过程中,需要依赖人员众多、组织庞大的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来完成各种相关信息的传递和反馈工作。但是,在行政式的传递过程中,会造成较大的信息成本,并极易导致信息的失真,从而造成较高的行政管理成本,并会对中央计划管理部门的最终判断与决策的准确性造成一定的影响,并且较大的行政管理成本会给广大农民带来较重的负担。所以,采取农产品市场化模式,可以逐渐削减政府的各种行政管理机构,其中也包括农业生产管理部门,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农民的负担也随之降低。同时,也有效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经济更具生机和活力,发展势头良好。
2.增加农民收入
农产品市场化不但可以有效地减轻农民的负担,还可以极大地增加农民的实际收入。农产品市场化模式下,大量优质的劳动要素开始移向农业部门,而按照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如果根据不同的比较优势进行专业生产的两个经济地区进行相关产品的贸易往来,并保证市场的开放性和相互扩大,便会出现相同的劳动力取得较为一致收入的趋势,于是,农民的纯收入便会显著地提高。随着优质劳动力的不断投入,农业生产的实际效率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3.其他要素分析
除了劳动要素等,农业部门所用到的资本、土地等其他要素也会出现类似的价格变化趋势。例如,各种社会资源会有序地回流到农村,增加农业经济部门的实际产出。同时,也可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带动农村发展,工业也可以很好地反哺农业,相互之间互动良好。而且,农业生产过程的开放化也会促进各种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农业生产将实现规模经济。总之,市场化模式下,农产品不再只是单纯的生存所需的消耗品,而开始以一种商品的全新姿态而存在。同时,规模经济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增加农民的实际利润,各种新型高效的农业技术也能得到更好的普及和应用,从而促进了农业科学技术的传播,有效地增加了农业经济的实际产出,并推动农业经济的良好快速发展。
三、总结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管理体制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产品市场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农产品市场化模式下,农民的负担得到了有效的减轻,收入也随之增加,农产品也开始以一种商品的全新姿态而存在。同时,各种新型高效的农业技术也能得到更好的普及和应用,从而有效地增加了农业经济的实际产出,推动了农业经济的良好快速发展。
作者:王春林 单位:内蒙古包头市昆区农牧林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