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探地方农业经济发展,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农业经济合作的类型
本次调研主要以特色农业发展中的经济合作问题为重点,了解农业发展过程中农民经济合作的方式、现状和困境。调研总体印象是在现有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合作逐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提高农业经营水平,增强农业技术能力,增进农业生产力有着重要的意义。甚至可以说,经济合作在一些地方已经成为农业再发展的关键要素。当前经济合作类型有:一是技术合作,二是生产合作社,三是产业链合作,四是整体合作。
农业经济合作的困境。技术合作的本土适用困境。当前农业生产的技术合作主要是指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业部门或者农业公司合作,引进其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这是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便捷的道路,技术本土化是摆在农业技术引进方面的主要挑战,如何将先进技术和本土环境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创新技术是技术引进是否有效地前提。技术本土化受到来自本土环境气候、土壤、资金和农民知识技术水平等要素乃至社会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制约。无论哪一个要素在特殊的条件下都可能成为阻碍技术引进效果的重要原因。不能进行有效地技术转换,并适应本地外围条件,再好的技术也难以发挥效用。
猕猴桃种植与新西兰中国桥公司的合作即是这种类型,新西兰和中国气候土壤条件方面的差异,不是所有的技术都能够适合当地的猕猴桃种植。生产合作社的集体行动困境。生产合作社是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发展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这种按照行业生产属性来建立的新型组织形式正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同样对农业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但是,在调研中我们同样发现,生产合作社正遇到一种集体行动困境,制约着合作社的效能。所谓集体行动的困境是指推动集体行动的组织集团越大,为集团做出贡献的人所获得的总收益份额就越小,他的所得就要比付出小。因此就制约了他们组织集体行动的积极性,其结果就导致集体行动的困境产生。
在生产合作社的运行中,例如合作生产、经营、购销以及技术交流等集体行动往往是由合作社中的主要家庭或者能人来牵头和负责的,但是这些人的付出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荣誉上常常得不到很合适的回报,甚至引起别人的误解(认为他们这样积极是因为有油水,得到了额外的好处)。这无疑对这些组织者的积极性挫伤很严重,因此,除非具有高度利他精神的人,否则他们常常选择退让,不愿意积极主动地组织集体行动。结果这种现象就常常导致合作社集体行动难以开展,其发挥的效应也大打折扣。同样,在对F线猕猴桃生产合作社的调研中,合作社农户也反映合作社的统一安排比较困难,合作社组织的技术培训的时候大家都会积极参加,而在生产和经销方面的合作行动就难以组织,一般都是自己顾自己。只有个别经销大户会代一小部分种植户销售。
目前,合作社大多是政府主导的合作机构,农户的积极性并没有真正激发出来,合作社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认可。另外,合作社的规范性约束力和号召力还因为外部环境压力不强和内部凝聚力不足而难以将合作社真正有效地组织起来。所以,生产合作社的合作方式在当前的农村经济中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产业链合作的信任困境。产业链合作对农业生产产业化的推动来说有着重要的价值,让农业实现产业化发展,建立垂直流通、纵向合作的产业链条是重要的前提条件。但是,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这种产业链合作并不是稳固的、可靠的,而是存在明显的随意性、不规范性和不确定性。这种产业链条的建立大多是依靠乡里乡亲的感情和情面,一般本地的竹业企业都倾向于在自己的老家寻找合作林农,而且林农也更愿意和自己的乡亲进行合作。
他们之间并没有规范的合同,也远没有建立更加紧密、牢固,利益充分共荣共享的利益共同体。而这种关系很容易陷入所谓的信任困境。由于上游原材料供应方和下游加工方之间没有稳定的规范约束,双方之间很容易产生不信任,上游怀疑加工方压了他们的价格,下游方担心林农不能及时供应竹源,甚至可能向别人供应竹子。整体合作的体制困境。第四种合作方式是最理想的合作,可以说包含了前面所述的三种合作方式。但是,这一模式目前还处于理论层面,还没有付诸实施,或者说还没有真正得到全方位实施。根据目前我们调研的情况可以发现,这种合作方式从一开始就遇到了一个严重的制约,即体制困境。当前整个社会的行政管理体制和相关制度框架很难为这种大规模、全方位、革命性的合作方式提供宽松的空间,其合作面临着关山重重。
二、经济合作困境的根源及发展合作经济的道路
在技术合作方面,大力推广中间技术,建立有机产业生态圈。所谓中间技术是舒马赫在《小的是美好的》一书中提出来的一种新型发展技术,是他针对发展中国家如何发展农业提出的结合本地实际,有限地使用一些技术成本低、小规模、能被有效引进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适应性技术。从的经验来看,舒马赫的建议是合理的,也是适用于当地情况的。所需要的技术是如何推动本地果业、毛竹业、苗木业、水稻种植业的适用性的技术,例如果业种植培植技术,包括喷灌技术、嫁接技术等;毛竹业和苗木业的培植利用技术,包括施药施肥技术等;水稻种植业的精耕细作、小型机械技术等。
这些技术的运用不是硬邦邦引进大规模、大机械、高技术、大改造的发达国家模式,而是立足于本地实际,结合本地土壤、水质、气候、人口、生态等条件,适度地引进相对原有落后的农业生产手段而言,有一定技术提高的小型的、生态的和适用的中间技术。这种技术的运用不是对既有生态环境进行大规模的革命式的改造,而是恰当地推动发展中地区生产效果的改进和提高。这种合作模式是以当地为主体的、尊重地方条件和选择性的合作,而不是外来的、被动的颠覆性的合作。这种合作因为得到地方的支持,与地方生态环境产生了良好的结合与互动,因此往往能产生更理想的效果。在合作体制方面,培养有责任的农民领袖,共建开放而宽松的体制。相对技术层面来说,对经济社会合作有着更决定性影响的是合作体制的变革。
如果技术是合作的一种推动力,那么体制则是合作的决定性框架。任何地区和人口的合作都是一种体制的产物。因此,要推动落后地区的农业经济社会合作,就必须在既有分散、隔离甚至对立的体制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变革,努力创建开放、宽松的体制,激活更多的创新和发展。对当前广大的农村来说,构建一种开放而宽松的体制的关键不是外部的政治许诺和政治压力,而是来自内部的有责任的农民领袖的成长。有责任的农民领袖是决定农民和农业合作的核心动力。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无论是技术合作,还是生产合作社、产业链或者整体合作,都离不开一个或者一些核心领袖人物在其中的凝聚、结合与推动,的猕猴桃种植合作如果没有县果业局关键技术核心的大力推动和支持,如果没有领头农民的示范和带动,不可能取得快速的发展。而如果要进一步提高,则更需要发扬技术核心和种植大户的领袖作用。
生产合作社的冷清恰恰是因为没有积极的领袖核心,有能力的农民看不到合作的效果因而没有站起来领导其他人的激励,所以在没有关键凝结剂的情况下,始终处于散落无效的状态。所以说,核心领袖是宽松体制的关键变量,只有能够发挥主动能力并积极结合、吸纳外部分散要素的核心领袖才能将没有关联的体制贯通起来,才能去除旧体制的弊端、激发新体制的创造力,才能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形成良好的合作。这是广大落后地区共同发展、形成有吸引力和能够共享的集体财富的必经之路。
作者:邹万平 单位:南昌大学科技学院讲师